我不知道台灣有多少人認識黑澤清?應該年紀有一點的電影迷多少都會聽過他吧!原本以為這樣冷調的導演拍出來的片,應該只有在國際影展才有機會看到,沒想到今年竟然還有片商引進他的新片《叫魂》,衝著久沒聽聞的黑澤清大名外加讓爺友情客串,當然我是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

台灣片商不知道該說是聰明還是其實是沒法中想出的法,這部片被包裝成懸疑恐怖片,看似與貞子同掛,好像是連環謀殺案的女鬼跑回來復仇,這樣的宣傳看在我眼裡怎麼都覺得怪,並且心裡準備好進到戲院絕對不是這麼一回事,果然,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只是,我準備好了,同場的觀眾並沒有準備,因為宣傳包裝的原因,進場看的觀眾百分之九十都是高中生來戲院找嚇的,只不過,片中沒什麼好嚇的,除了飾演女鬼的葉月理緒奈的叫聲真的是淒厲全身發麻,只是聽久了,叫聲引出的不是恐慌,反到變成了竊笑,我不能說這部片不高明,憑良心說,整個片子的concept還算有趣,雖然我到一半就猜出結局是如何,但是還是沒有對這意料中的結果感到失望,真正讓我無法投入的,其實是那個大辣辣放在你面前的恐慌,大家都知道,鬼如果看到了、清楚了,就不可怕了,這部片的鬼不但看的清楚,還會說話聊天,最恐怖的是她那過瘦的臉孔朝鏡頭滑行的模樣,連我這種做好準備的人都不得不笑了,何況是滿場的高中生。


那次看電影的經驗不太好,我從來沒有看過哪一部片竟然可以讓全場不自主的聊起天來,台灣的觀眾在沒水準也不至於大家一起在戲院聊天,這部片太抽離了,只是抽離的是觀眾的精神,不是電影想要呈現出的氛圍。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黑澤清的影片,應該就是那部CURE (後來才知道原來台灣也有上,叫做X物語,應該是想跟X檔案搭便車吧!),當時法國所有高調電影期刊都在討論這個「小Korosawa」,簡直把他譽為繼黑澤明之後最有才氣的導演 (真是把中間的幾代都一併殺光是怎樣?),轟轟烈烈,連我們的侯孝賢蔡明亮都比不過他,我只所以能夠在2000年看到1997年的CURE,也是拜法國這股狂潮之故,當時我們那裡的藝術電影院,一連放了幾部他的影片,第一部看到的就是這部CURE,記得當時的我看完真是醍醐灌頂、五體舒暢,出了戲院不但向周遭好友極力推薦 (只是那些口口聲聲說愛電影的白種人,大部分是怎麼樣也不會看亞洲電影的,好像電影是白種人專屬的藝術似的) 也順著狂潮購買了Cahier du Cinema與Positif等幾本專題討論他的雜誌,不過當然專業文章艱澀難懂,下場就是在牆角盡完積灰塵的任務之後,就直接進資源回收車,只是,後來又看了幾部他的片子之後 (印象中有人間失格還有其他幾部,不過都忘了),總覺得這導演似乎在CURE之後就沒有什麼驚人的神采,就連讓我們讓爺首度步上坎城紅毯的《光明的未來》也被一個記者朋友皺著眉評為「很難看」,之後,國外這股Kirosawa熱潮,就好像股市講師報錯盤一樣頓時停止,好似不曾發生,原來電影評論界也是這麼現實,那我們一群知青不知道在崇拜什麼假的?


昨晚柯羅莎吹的我家嗶嗶叫的夜裡,硬是把當初在DVD出租店裡買來的CURE二手VCD拿出來再重看一次,當年的我在國外看法文字幕,很多精神分析的名詞也都沒有看懂,今天看了中文字幕,也許是年紀也長了,雖然還是認定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片,卻少了當年看片的那股激動,看完之後,不得不讓我想起那部讓全場觀眾忍不住聊起天的《叫魂》,我甚至認為,兩部片根本就是一樣的片,只是在《叫魂》裡,導演探討的是 (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日本男性對女性那種複雜的情感問題,在CURE裡,那個說出心裡慾望的黑暗之神化身成失憶的連續催眠殺人犯,而在《叫魂》裡,則變成了一名身材跟叫聲比氣氛更恐怖的紅衣女鬼。


我個人認為,《叫魂》的敗點,是在於那個女鬼的出現,從《東京鐵塔》開始,我回想起之前看的幾部影片 (外加後來接觸的日本文學、電視劇、還有一些有的沒的流行文化雜誌),發現日本的男性對於女性都有一種溫柔的幻想:女性是母親、是妻子、是固守家庭的重心,但同時,也是冀望自由的男性最大的枷鎖,因此一方面,他們戀母,所以要把女性鎖在家裡洗衣燒飯帶小孩,把她們占為己有,並且要她們說話溫柔體貼,成為「均一」「統一」的女性典範 (感覺上有點像迴轉壽司),看完CURE,我在想,為什麼《叫魂》要讓女鬼出現?女鬼不出現、不撲向攝影機,難道就不能說出男性對女性的那股複雜的情感與充滿罪惡的佔有慾嗎?當然,如果有人不負責任的問我說:「啊不然你來拍會怎麼拍?」我可能真的說不出口,但以一個觀眾、偏偏又是很重視女性自主發展又囉唆的觀眾的角度來說,絕對可以找的出更好的呈現方式,我下了一個結論:也許導演自己都不知道要怎麼去面對自己對女性的複雜情感吧!


我上網試著找黑澤清的資料,日文的我看不懂,其他文的找不出半點有關他的婚姻關係介紹,不知道他是怎麼看待女性?是否真如我所預料,其實他也是對女性又愛又怕,甚至無法面對呢?


看黑澤清的影片,最棒的地方莫過於是看役所廣司的表演,役所廣司該說他是老帥哥嗎?其實他最大的魅力並不在他的外表,而是在他那張道貌岸然,極力隱藏生活憂慮的那種對比,日本電影裡只要有出現役所廣司就會有一股安定的感覺,至少覺得影片不會雜亂無章,但是他的內心是否波濤洶湧,看他的表演就知道了,影片在雜亂也會被他的表演純淨化,了不起。


至於《叫魂》裡面的讓爺,還是那句老話:太瘦了!真是太瘦了!一件西裝褲被他穿得像是鬆垮垮的嘻皮褲,而他在片中的表演,或許是面對役所廣司所呈現出來的對比吧!怎麼感覺呈現出一種小孩子般的焦慮與不成熟,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怎麼也有失望的感覺呢?看來我們的讓爺即使囊括了數十座電影獎,面對向役所廣司這種老牌實力派又有魅力的演員,也是映生生被比下去了,不過還好是這樣,否則32歲就有役所廣司的演技與魅力,小K我可能已經愛他愛得更無法自拔了!


我在IMDB上找到黑澤清講的一段話:


Until now [2007], I had conditions that allowed me to make films as I wanted. Bu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that it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me to release my films, or even to make them. I am a bit worried, but I am trying to remain optimistic.

到現在,我還有機會可以拍我想拍的電影,不過在過去的五年來,我漸漸感覺到我的片子在發行上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甚至連拍攝都有問題了!我有點擔心,不過還是盡力保持樂觀。


雖然沒有看過黑澤導演的所有影片,不過以我看過的幾部說來,也許導演要拍自己想拍新的東西時,最重要的還是突破自己的過去吧!這應該是創作者最困難的一點:突破自己。我看最新的《叫魂》,感覺上像是CURE的重拍,而且是算失敗的Remake,還真的希望黑澤導演可以找到另一個地方,否則向王家衛再怎麼受歡迎,老是拍女人穿旗袍走來走去,或是把之前所有影片成功元素混起來攪一攪就算新片,這樣也是撐不久的。


(是的!藍苺夜就是這樣,不要以為梁朝偉換成裘德洛,王菲改成諾拉瓊斯就可以了,看完很生氣!)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看Slow Dance (怎麼還是Slow Dance?) 劇中妻夫木聰本來要邀心儀女生去船上享用燭光晚餐,結果女生遲到,船開走了,兩人約會的地點只好改到居酒屋,正當我覺得居酒屋其實是個不錯的約會地點時,妻夫木聰竟然跟她的女伴說:「對不起,竟然請你到這樣的地方吃飯。」


這句話喚起了我心中的驚愕:「這裡有什麼不好嗎?」我反到覺得,如果約會真的到船上,一來東西不一定好吃,二來坐不舒服,三來不能笑太大聲,一場拘僅的約會,幹麻不乾脆約在會議室算了?




好啦!由我以上的言論可證,我真的已經到了以舒適為目的的歐巴桑境地了。但是說真的,穿內衣緊一點、提高一點、穿高跟鞋會腳痛、化妝卸妝很麻煩、兩個月剪一次頭髮很花錢,即使如此,能讓自己漂漂亮亮,心情開朗,去承受這些都算是說的過去,不過吃飯嘛!就是兩點:一是好吃、二是好喝,如果還要再加兩點,應該就是環境乾淨以及服務親切吧!那種「吃氣氛」的餐廳是我心目中吃飯地點的最低劣選擇,而且我相信,從一個人喜歡去的餐廳型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如果一個人只去那種裝潢出色,其他都不怎麼樣的地方,那個人應該是比較傾向愛慕虛榮一型;如果一個人注重的是餐廳的餐點,其他的部分只要環境OK、服務OK,那這種人應該是比較注重內在;如果一個人什麼都OK,什麼都好吃,說不出半間自己喜歡的餐廳的話,那這種人要小心,因為他一定很無趣!


續前一篇酒精禮讚文,想著自己到底是喜歡什麼樣的餐廳呢?我同事說過,如果要知道什麼好吃好喝的,問我最清楚!其實我也都是人家帶我去的,一個人是很難去吃到什麼好吃的料理。之前在電影社,一群喜好美食的人常常跟著老師去吃這吃那,雖然當時因為不會騎車,常常錯失很多美食攤,不過還是跟到了不少次。


我到底喜歡什麼樣的餐廳呢?我算不上是什麼美食喜好份子,中午吃飯可以每天到同一家自助餐,連續吃同樣的東西吃一個禮拜,但是如果要聚會的話,我一定會希望安排好吃的地方。我有個怪癖,就是很不喜歡為了吃排隊或是一群人想了半天決定不出要去哪裡吃,吃東西嘛!最重要的是好吃好喝心情愉快,搞什麼還要排隊呢?那種要排隊的店除非真的是很稀有,一生只有一次機會,否則我是絕對不會去共襄盛舉的!至於一群人要去吃飯,就是要先找好地方再去啊!肚子餓的要死還要花半小時要吃什麼,一頓飯都吃完了吧!


就如我剛剛說的,我最最不喜歡那種吃氣氛的餐廳!這種餐廳我舉出最好的例子叫做「DOZO居酒屋」,那裡說穿了,就是給不識貨的洋人吃飯的地方,我第一次去就是給洋人請的,可能是因為人家請客所以沒有太大感覺,加上那種應酬場合,心思根本不是放在吃飯上,坐在那邊怎麼樣都不會舒服。第二次去,雖然還是人家請,不過就是一個很不滿意,雖然有很前衛的裝潢,不過菜單安排跟和民居酒烏有什麼兩樣?外加放的音樂根本就是俗辣的日本JPOP,搭配上前衛的裝潢,實在是超不搭的,不要以為是日文就可以了,怎麼覺得連拉麵店的音樂都比他們有格調?菜色的話就別說了!「沒有一道好吃」真是驚人的破紀錄!價格還要這麼高是怎麼一回事?


不過我最常去的居酒屋其實叫做和民,不要說我沒品味,但是以價位而言,他算是十分合理的,兩個人點個三樣小菜加一點小酒,400元以內打發,雖然要稍微等一下,不過不是尖峰時間的話都還可以接受,總之人有實不能太挑,我也沒什麼閒錢可以天天去吃那種道地居酒屋的好吃燒烤。當然啦!有錢的話的確會希望朋友再帶我去林森北路走幾圈,不是去酒家,我要去居酒屋,好吃好喝的那種!


中式餐廳的話,我喜歡的應該跟60歲以上伯伯喜歡的有重疊到,當我坐在一家中式餐廳裡,裡面客人有50%以上都是老伯伯老太太的話,我就知道我挑對餐廳了!這種年紀的人要外出吃飯,一定是要吃到美食才甘心,總之,跟著他們準沒錯!要我叫出餐廳名字的話,我首推金山南路的銀翼餐廳,肴肉風雞不吃的話你來幹麻?肉絲拌麵連我這個不吃牛肉的人即使把所有牛肉都挑起來一定要吃到,肴元寶不管是湯是肉吃了都會讓你回味無窮,還有全台最優之豆沙小龍包,為了他請務必提早下班,因為師父過了一定時間就不做了!另外還有天廚的烤鴨三吃,仁愛路上的陜西菜勺勺客,吃桌菜吃點心都很適合,隔壁的阿才的店走台灣本土路線,有時經過可以看到老闆以辦桌的方式熬湯,味精放多了點是缺點,不過想要用台灣本土的方式跟人家喝酒聊天,這裡是不錯的選擇。忠孝鬧區的話,應該只有粵香園了吧!門口一排臘腸排排站,就知道是道地的粵式餐廳,菜不錯吃,只是個人覺得偏油,衛生的話……,你不要太在意就算了,畢竟中式餐廳哪有衛生百分之百OK的呢?眼不見為淨,每家餐廳都一樣啦!


麵點小吃的話,本人最最常去的店叫做老董牛肉麵,並且一定是位於西門町大國賓附近那家,那家從一家面積小充滿腥味的餐廳開始,本人就是常客,那時還是老師傅掌廚,紅燒麵的湯頭甜美,害我當年在國外唸書時常常念著它,沒想到人一出去店面就換了,老師傅也退休了,湯也不如從前濃郁,不過我還是十分捧場,只要是到西門町,那裡一定是我用餐的唯一選擇,雖然每次吃心中都會帶有一絲遺憾。日式拉麵我認識不多,多半是飯角介紹我的,市民大道上的博多拉麵湯頭濃郁還可以不斷加湯,價格合理,是少數我願意排隊的店;不然的話,紐約紐約地下美食街的拉麵店也還過的去,叫什麼名字我忘了,總之只有一家店。


西式餐廳的話……咦!我真的跟很多西式餐廳不熟。西式餐廳除了價格高,還通常要很拘僅,雖然很好吃,還是吃的十分的痛苦,好吃的餐廳吃的拘僅,比較平易近人的餐廳又不甚到第,不如自己在家做!現在回想起來,國外好像真的沒什麼吃飯可以吃的很開心的餐廳,在國外大部分的人在餐廳吃飯,不知道為什麼都要講話很小聲,輕聲細語,並且一定要討論有氣質的話題,實在是很受不了,要氣質請去書店或藝廊,不然去廳歌劇,幹麻在吃飯的時候擺氣質 (本人就曾經在坎城吃海鮮餐廳時被白種人白眼,只想叫他去死,明明吃螃蟹吃的那麼「大器」,吃生蠔也十分的「豪邁」,又要閒人家講話大聲,啊你是被蚵仔割破嘴喔?),也許在西班牙的某些餐廳可以這樣講話大聲吧!總之,我十分受不了那種吃飯要輕聲細語的餐廳,雖然太大聲會很嚇人,但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稍微高調一點談笑是有助消化的,終於了解為什麼在法國沒有一頓飯是吃的開心的,原來如此。


西式餐廳讓我不太敢領教,但是咖啡廳倒是我很喜歡去的地方,其實說起來,台灣咖啡廳十分特殊,已經發展出自己的一種特色了 (不過我也沒走過全世界,也不能就這樣下定論),我喜歡成為咖啡廳的常客,去同一家咖啡廳,做同一桌,喝同樣的飲料,不過我絕對很少跟老闆交談 (算是怕生孤僻嗎?),之前我最常去的咖啡廳有兩家,一家是在師大夜市裡的Cafe Bastille,之前他不叫這個名字的,但是叫什麼名字我竟然忘了,以前因為在師大唸法文加上失業,所以很常去那裡,去到換了兩任老闆娘我都知道,自從上班之後就很少去了,那裡不但可以喝比利時啤酒,也可以喝到不錯的咖啡。只是,另一家咖啡廳讓我更是懷念,那就是原本位在西門町圓頂咖啡,現在已經變成了偶像海報專賣店了,那家咖啡廳當時可是全部以老闆自己釘的木製桌椅裝潢,外加好聽的爵士樂,很難想像是開在西門町裡面,以前只要去看電影,必定會在這裡坐坐,並且叫一塊熱熱的巧克力蛋糕,可惜我出國的時候,做廣告的老闆聽說因為開咖啡廳根本就是在吃自己廣告所賺的錢,因此心痛把店收起來,聽說當時老闆娘還希望跟我連絡,好到法國來找我玩,不過當時住宿舍又沒手機,就這樣擦身而過了!現在去西門町看電影,常常苦惱找不到安靜的小店坐坐,所以去看完電影就會馬上閃人,然後經過咖啡廳舊址時,突然有一種「好東西怎麼都留不下來」的感覺。


我其實認識的地方不多,只是找到好的地方就會一去再去,並且把別人也一起拖去,當然,這樣也間接少接觸到很多地方,不過我很喜歡成為常客的感覺,把某些餐廳變成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姐跟我媽很喜歡去連鎖餐廳,很奇怪當了媽的人通常都會有這種習慣,喜歡去西提、陶阪屋、瓦城、甚至是百貨公司樓上的餐廳,他們覺得這樣就是美味了,但是餐廳對我而言,不是只有飲食OK而已,還是一種感覺,雖然和民也是連鎖店,而且服務生每次都叫我「貴賓」讓我很擔當不起,但是連鎖店感覺上是不必選擇的,你要外出用餐,想吃一頓好菜,就不應該去那樣的餐廳,因為那是沒有選擇的時候才去的,可能這樣就可以不必選擇了吧!但是,不選擇又吃到無法真的滿足的東西,這錢花的多冤枉?


有什麼好吃好喝的地方,還請大家推薦推薦了!(不過禁打廣告就是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閱讀此文章需要密碼

密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啦!我好像已經寫過我愛喝酒的歷史了。總之,不支怎麼,最近對於那種「下班以後去喝個小酒」這種想法十分著迷,已經搞不清楚自己是真的愛喝還是想放鬆,但是,辦公室的同事以及週遭的朋友似乎都是不太喝酒的人。「喝酒對身體不好」、「我喝酒會起酒疹」、「唉唷!要喝你自己喝啦!我在旁邊喝咖啡就好了」討厭,喝酒只有一個人喝有什麼有趣的。


朋友一起喝酒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大家可以放下對彼此的防備,一起喧鬧說笑,酒精似乎真的有化解社交隔閡的功力,難怪上一代的人老愛以喝酒吃飯做為做生意的基礎 (只是這個時候做下的生意決定,有時候並不會太嚴謹,常常問題一堆就是了),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喝酒的時候是純聊天玩樂,不然喝酒明明就是在放鬆,還要吊著心情工作,這會不會太拼了一點?




上次寫了不知道哪篇文,小令同事看了說要帶我去中山北路居酒屋喝酒,居酒屋我只去過和民跟DOZO,真正的日氏居酒屋還真的沒去過,當場就十分認真的看待她的留言,就在昨晚,也就是超級強颱登陸的那天晚上,跟她與她的朋友 (也是女生) 一起去了林森北路的一家居酒屋 (別問我叫什麼名字,反正名字裡有風有林的,我也沒記得)。


當初看到Slow Dance裡面的居酒屋,就覺得那種自由的氣氛實在是很對我的tone,雖然我看起來母儀天下 (這竟然是朋友給我的形容詞,希望她指的不是身材,而是我不笑的時候那種道貌岸然到令人害怕的外表),但是吃飯的時候我可絕不去那種需要很假仙的餐廳,看到居酒屋那種昏黃的燈光、牆上貼滿菜單字條的裝潢,我就知道我來對地方了!雖然當天晚上只喝了一杯梅酒 (老闆自己釀的,要不是朋友警告後勁很強,我可能會喝三杯),外加老闆招待的一杯高梁,有點不過癮 (因為一個肚子痛、另一個聽說喝三杯就會唱歌,當場就算了,不然老闆請三杯我應該就會喝三杯吧!),但是可是從此把居酒屋當成本人喝酒的終極場地目標。昨晚回到家中馬上致msn予飯角朋友,跟她說居酒屋有多好云云,她當然還是那句老話:「可是我不喝酒!」身體使然,我也怪不了她,但她說要帶我去吃做吧台的壽司,那應該也是很好的選擇 (不過喝酒還是只有我一個人喝,唉!)


不過,昨晚一人吃掉了一千大洋,可真是把我嚇壞了!沒想到好吃的燒烤加梅酒的代價這麼高!看來這種居酒屋應該要兩個月才能去一次了,平常還是那種平價的和民隨便喝喝就好了!


記得以前常常聽到有人說某人嫁了個好老公,之所以可以被列為「好老公」之列的原因,除了認真工作、會賺錢、疼某、孝順之外,常常會外加一道「不抽煙、不喝酒」,昨天晚上喝酒聊天時,我們討論到某個男人不抽煙不喝酒,當時我蹦出的一句話竟是「好無聊!」,當場同桌的兩名女性笑了!想想,第一次約會跟一個男人吃飯,結果點飲料的時候你說你要啤酒,對方就點了果汁,然後跟你說:「我不喜歡喝酒!」吃飽飯喝咖啡時,你想點根煙,對方跟你說:「沒想到你抽煙!」這會是一個多麼煞風景的約會啊!當然我是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啦!不過一個男人要是真的不抽煙不喝酒的話,跟他一起生活會是何等無聊事?朋友聚會,女朋友得幫她擋酒;下班吃飯,喝酒得一個人喝,想想有多麼尷尬?喝酒不是壞事,但是真的到滴酒不沾的男人,應該是非常不懂德生活樂趣的傢伙,應該把他丟給網路世界,而不是在這裡殘害生靈。


上面講的是有點過火,不過我的理論被我媽聽到應該會昏倒。我老爸也是一個愛喝酒的人,以前他常常根朋友喝到很晚、喝到爛醉,所以我一開始也是很痛恨喝酒的人,直到現在老爸收斂了,反而是他這個最小的女兒開始喝起酒來,每次週末回家,我爸如果帶我們去海鮮攤,必定會問我要不要喝酒,突然有人可以跟他喝,他應該是有重獲新生的感覺吧!


其實我也有納悶過,要喝酒幹麻不找我哥喝呢?直到上回中秋烤肉時,我哥不小心在對談中透露出他的酒量。我哥:「欸!你有沒有喝過那種百香果啤酒?」我:「有啊!我還喝過蘋果、香蕉、綜合水果,上回還有看到巧克力的,但是沒勇氣嘗試!」我哥:「(表情透露出『怎麼你喝過這麼多』) 歐!我跟你說喔!那個超好喝的!真的很好喝!很像果汁。」我:「對啊!但是沒什麼酒精就是了!」我哥:「什麼沒什麼酒精?我喝三瓶就醉了!」我:『(大叫) 啥?你未免也太遜了吧!』喝三瓶水果啤酒就醉了,那怎麼去國外跟人家喝那種算公尺的Tequila?這啟不是穩死的!


想到Tequila,回國之後,就沒有人跟我喝tequila了!真想哪天在家裡辦Tequila Party,一定很好玩吧!聽在美國工作的朋友說,美國公司每週特定一天的下午三點,都會在開會的時候serve貨真價實的酒類無限暢飲,對我而言,下午三點外加開會的時間是有點早啦!不過如果每周五晚上七點到七點半可以辦個餐前酒會真是超級不賴的!哈哈,想到朋友說,她到美國之後也變得超級愛喝酒,以前我無法體會這種「我看到每種酒都好想喝」的感受,現在自己終於能夠有這種想法,心裡不知道幹麻突然開始雀躍起來!


在這篇沒什麼重點的文章裡,字字句句透露出我對酒精的熱愛。沒想到三十歲過後,還可以發覺到新的樂趣,也算是不賴啦!只是,我認識的人喜愛喝酒的年紀通常都是在大學時代,偏偏我就是晚十年,感覺上我這個人在樂趣的發覺上都是比較晚熟的,不過晚熟沒關係,有參與到就好。


如果要辦tequila party,有興趣參加的請舉手!(限我認識的人喔!)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幾天有個朋友看了我的部落格,在msn上跟我說:「你還看滿多書的!」


這句話如果是十年前跟我說─不,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四年前─根本是個笑話!


四年前的我,對文字沒有興趣,我不看書,除了「認識電影」跟「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之外,沒有看完過半本課外書,我不看書,我討厭看書,我對文字沒有耐性,更不會花大錢買書。當然我也買了一堆書,不過那些書到後來都是放在櫃子裡積灰塵,之前沒看過,現在更是沒拿出來翻!


我跟大家說:「天啊!我對文字真的超沒有耐性的!看到這麼多字就讓我頭痛,而且僵硬的國文教育下,我看到文字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開始解釋每個詞的意義,然後就好像在唸國文課本,然後就會蹦出很多選擇題,真是無聊!」


今天的我完全改變,扣除吃吃喝喝聚會不算 (這方面的前真的要省省了) 每個月除了電影之外,花最多錢的地方,就是買書,這幾年,花在買書的錢上面,更有超過看電影的趨勢,我甚至開始覺得,今天的我也許喜愛看書甚至於看電影,電影在發明一百年後,由於需要大筆的資本支撐,必須考慮商業回收,以至於創作者必須考量大眾想要的東西,電影的娛樂取向漸漸重於創作的本質,即使今日堅持創作的作品仍在,但是影展裡一連串的電影看下來,大部分也是失望多於興奮,原因無他,這些「以創作為前提」的作品中,要嘛就是拒絕與觀眾溝通,沉溺再別人無法理解的自身領域哩,不然就是很殘酷的:「啊!這已經看過了。」這個時候我還寧可選擇去看一些比較容易親近的商業片,把電影純粹當成休閒娛樂,至少讓緊張的心情放鬆點。


講回的我的讀書歷史,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讓不看書的我逐漸開始親近文字,其實是一本暢銷書:達文西密碼。




我記得很清楚,剛回國的時候,第一次前男友來台,在他要回國的前幾天,我突然跟他聊到自己都不看書,也許應該要看點書才對 (那時的我應該已經27歲了吧!),於是在誠品逛啊逛的,突然決定拿起落地書堆中的達文西密碼去付賬,接下來的幾天,我天天沉在書中,一本書就順順的看完了,「達文西密碼」成為我第一本愉悅地看完的書。


接下來因為電影的原因,我看了哈利波特、魔戒等等書,很多人對於我可以看完魔戒感到很不可思議,連一些愛看書的朋友都跟我說:「天啊!那又重又無聊的書你竟然看的完!」我倒覺得挺有趣的,好幾個晚上我都撐著快要張不開又捨不得閉上的眼睛把書看完,然後興奮的無法入睡,第二天上班再腫著眼好像前一天晚上哭了一整晚,嚇死週遭同事朋友。


領悟到看書的樂趣之後,我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書,我說過自己不是一個受過嚴格文學訓練的人,看書對我而言完全是一種娛樂與嗜好,不知道要看什麼書,很自然的從博客來的首推書與暢銷書上去著手,哪本書打折廣告又做的大我就買,這樣買下來,很多書當然也都讀了幾頁就沒繼續下去了,放在書堆裡一放也沒有勇氣在去把它拿來重讀,我一開始往推理小說方面發展,讀了幾本情節緊湊的美國推理小說,久了之後卻開始生厭,那種太重視情節卻沒有太深層內涵得故事對我逐漸開始失去吸引力,然後我接觸了松本清張的小說,對於他儉樸的文字下、不需華的情節中,卻能帶出許多社會意義的故事,讓我十分感動,成為我第一個收藏的作家,只要有他大名的書,我一定搶先購買閱讀。我之後又試了同系列的宮部美幸作品,卻發覺那本暢銷的「龍眠」我在讀了100頁之後完全無法再繼續閱讀下去,好似我跟他的文字之間有賭牆,我就是進不了她文字的世界,龍眠被我束之高閣,之後我也不敢再觸碰她的其他作品,並且慶幸當時在政大書城沒有一個衝動買下全系列的「模仿犯」,否則今天我應該看到那幾冊巨作時,一邊流著淚自己幹麻花這個錢啊!


美國文學並不是被我完全摒棄在外。應該是去年吧!誠品與博客來搭配出版社 (應該是遠流) 的「幻影書」行銷,一下子推出了許多本保羅奧斯特的作品,我經過朋友推薦買下「幻影書」與「月宮」,「月宮」讓我深受感動,當時還貼上標籤跟自己說:「如果那天有一本書要拿起來再讀一次,請別忘了這一本!」隔年我又拿出來重讀了,因為我是個很容易忘記故事情節的人 (連看電影也是一樣,年紀大了腦袋不行了),「月宮」給我的感動並沒有減低,保羅奧斯特成為第二位我收藏的作家,後來陸續購進他的「布魯克林的善納先生」與「神諭之夜」,雖然不似之前「月宮」帶給我的震撼,然而卻不動搖未來只要有他的書我必定購進拜讀的決心。


有段時間我很想看愛情小說,但是我十份痛恨那種簡化愛情的羅曼史小說,英國文學裡的愛情小說似乎是很經典的,我試著買了幾本以愛情為主題的英國翻譯小說,書名我記不得了,因為我根本看不完。舉個例子,之前經過朋友推薦買了時報出版的「愛情的盡頭」,翻了幾頁看不完就擺在床頭書櫃上,幾天之後逛誠品,又突然覺得自己好想看愛情小說,哪裡有好看的愛情小說呢?看到架上一本「愛情的盡頭」覺得書名熟悉,就買了下來 (沒打著喔!對於只買網路上打折書的我而言,這是很難得的),一回家發現,原來我曾經在同一家書店買了兩本同樣的書,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會是一樣的:被我留在架上冷凍。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愛情故事是如此的無聊,講來講去不過是故事主角自己想不開或自己想太多,得到的痛苦感覺像是一種報應,這種牽扯讓我厭煩,然後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受不了愛情小說,進而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討厭純愛電影,告訴一個很多人也許很難以相信的秘密,我受不了張愛玲的小說,原因是我受不了一個故事裡,故事走了2/3男女主角還沒牽手,還在猜測彼此之間的感覺,也許是我個性太直接乾脆,我如果可以走進書中,我一定會狠狠地閃男女主角兩巴掌:「搞屁啊!愛就愛有什麼不能說的?」那個時代不能說啦!但是我就是受不了,半生緣被我放在架上長達兩年之久……歐!那本書其實是我跟朋友借的,還在我架上。


國內作家我比較不熟。雖然中文書的文字還是要說中文的作家才能流暢運用,才能把文字的魅力發揮到極致,然而我對國內一些暢銷小說家的書籍卻沒有太多的接觸,也許是國內作家的作品真的比較少吧!加上我不看那些以生活風格為主、圖畫多文字少的書 (書就是要印字,字才能說故事,圖文書真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產物,尤其是可愛的圖文書加上一兩句有趣但沒什麼意義的話,站在書店就可以看完了,幹麻買回來?除非圖畫是真的很喜愛的,不然我是絕對不碰這種書,常常翻兩頁就丟回書架了),國內作家的書真的很少接觸,「傷心咖啡店之歌」讓我十分感動,印象中也只有朱少麟的文字可以讓我認同了 (我的第三個收藏作家),其他我真的很少接觸國內作家,感覺上很可惜,之前買了閻連科的「受活」,也看了幾頁後也被我冷凍起來,不是寫的不好,是寫的好難啊!感覺上像是在看國文課本,也許我的文字素養還是得要調整一下,否則很難感受某些華文好作品的深度。


我想,我還是一個需要情節支持的讀者,我對於文字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但是故事背後的意涵對我而言卻十分重要,與其說是感受到「文字」,不如說是要讓我感受到「意義」,這樣的書可以讓我重複一看再看,情節吸引人的書固然有趣,但是看完之後也就如此,我從來沒有回頭重讀當初改變我的「達文西密碼」,因為我已經知道他的故事了,裡面也沒有什麼會讓我每次咀嚼都有不同味道的地方,就好像看一部好萊塢片,第一次看好看,第二次看也就如此了。


昨天晚上睡不著,又撐著眼皮看完了「姑獲鳥之夏」,嚴謹的故事結構與推理方式,讓我十分經驗,加上發現原來作者是6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 (也許是因為書封設計的關係,一直讓我以為這是一部古代的故事,連帶以為作者是跟松本清張同年代的人),讓我又看見了日本文學另一個方向,今天在辦公室大力推薦這本書,看來大家沒什麼興趣,讓我有點失落,今天在博客來衝動購下「魍魎之匣」,釜山回來之後要趕快開始拜讀。


講了這麼多,不過是回憶書本在我生命中崎嶇以及可笑的經歷,我一直以為我是不能親近文字的人,沒想到最終我竟然是如此的喜歡閱讀,如果電影是誤打誤撞,因為迷戀偶像進而帶進的興趣喜好,成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書對我而言,就是自己所選擇的嗜好,我最近甚至開始覺得,電影是一個需要經過這麼多考量、這麼多掙扎、這麼多人參與的工作,以創作而言,電影一點也不純粹,創作者必須不停的溝通、妥協,以至於最後拍攝出來的結果必定與創作者當初所想像的有一定差距,這或許是電影特有的魅力,然而卻不能撐上純粹 (記得奇士勞斯基就提過這個問題了,所以他才會不停的說自己在拍片現場簡直像個白癡,拿著擴音器大喊叫演員的腳台高一點、臉壓低一點等等,我到今天才深刻體會到,真是後知後覺啊!),文字上的創作也許辛苦,但是卻比較有可能依照著作者的本意寫出自己的想法,純粹度也大為提升,很多唸文學的人後來去拍電影,結果都拍的很難看 (大部分的原因是難以親近、像翻教科書拍出來的、結構不完整、看不懂),很多拍電影的人最後也開始創作文字 (溫德斯最近似乎寫了不少書,不過最新的一本試閱的文字連史柯西斯四個字都翻不出來,讓我興趣大減),也許很多電影人終究希望自己的希望的影像可以完整的保留吧!也許只能存在於自己的腦中,但是至少不需要被拍攝過程中所發生的鳥事所改變破壞……,這是我的猜測。


西西拉拉寫了一堆,變的無法結尾,我的閱讀歷史才剛開始,沒這麼快結束,總之我很高興,找到了閱讀的樂趣。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愛做的事,是每個人心目中追求的最高理想。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做到自己愛做的事情呢?


我今天在電影界,嚴格說起來,電影行銷界,到底該說是電影、還是行銷,很難去界定清楚,要說這行是做我想做的事情,不如說是賣我喜歡的東西,好像出賣靈魂一樣,到底有多高尚?老實說還不是一樣,電影賣久了,也會有一套模式出來,一開始充滿熱情與衝勁,然後會了解到,賣電影跟賣其他東西好像也沒什麼不同,有產品、有通路、有行銷手段,跟把一個代理產品放到7-11上架之後還得要用各種廣告行銷把東西推銷出去的道理沒什麼不同,只是如果你要我選擇賣電影或是賣牙膏,今天的我還是會選擇賣電影,畢竟能夠認同自己所賣的產品,會比賣個無法激發自己鬥志的東西來的有意義。




前幾天逛敦南誠品的時候,架上放了幾張包裝精美的DVD,這個DVD獨特之處不在於他大盒,感覺上料多實在,只有薄薄的一片,但是精美的設計質感,讓路過的文藝青年都不得不多看他一眼,DVD標題:《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大學時代北野武正紅,這部電影又是所有人最喜愛的一部,大學時代想找錄影帶只有朝盜版發展,盜版畫質差,包裝爛,又讓人賺一手,感覺很不實在,沒想到畢業十年後,有人重新發行DVD,我沒看發行公司是哪家,憑我的直覺就猜的出來是誰發的,今天台灣的DVD只有一家會做這種事:原子映畫。只有他們能夠猜透喜歡這部影片的人的心思,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這些人的一份子;也只有他們會有勇氣去購買這部十幾年前的影片重新發行DVD,顛覆商業市場迷思。


公司的老闆算是我的朋友吧!之前在影展工作的時候也曾經同事過,影展過後大家鳥獸散,我到了現在的公司 (那時還沒正式成立呢!),偶然之中與她聯絡上,發現她也正在成立自己的公司,當她告訴我她想要專營藝術電影的DVD發行時,我一方面十分高興,因為有人真的想要做這樣的事情,肯定能夠造福許多愛電影的人,另一方面,我其實也十分的質疑,這樣的事情真的做的起來嗎?當時的藝術電影的狀況簡直只能以「被做爛」三個字來形容,非商業主流的影片不是沒有人發行,但是漸漸呈現沒有質感的疲態,藝術電影院曾經一度讓電影熱血青年胸口為之一振,然而幾年後卻因為不敵商業市場,外加電影院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加以改裝翻修,漸漸的,票房淡了,有戲院收起來,藝術電影院也一度關門,對當時喜愛電影的熱血份子而言,失望兩字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心情,絕望可能比較恰當一點,如果連通路都沒有了,市場就只剩下好萊塢影片的份,人們就沒有選擇,單一選擇的市場,能夠造就出什麼蓬勃的氣氛,大家逐漸萎縮,然後有這傢伙跑出來說她要經營非主流電影DVD,當時的我竟只以「祝福」兩字回覆她,今日回頭看,當時的我真是膚淺。


人的潛力有多大,從你對你愛的東西能夠付出多少就可以知道,一開始,他們跟一些獨立片商聯合發行一些影片,影片發行說真的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裡面風風雨雨做電影的人聽到的比遇到的多,但是就如同所有的市場一般,都是很現實的,誰也不能怪誰,畢竟生存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他們所發行的影片,老實說當時並看不出什麼成績,當時的我甚至還擔心,這樣的經營方式真的能夠讓她的夢想實現嗎?不過,什麼企業都一樣,一開始就成功最後通常都會是個幻象,腳踏實地一步步往前走才是最踏實的,兩年之後,電影發行上面雖然稱不上是最最成功的,但是他們總算還是順利塑造出自己的品牌,電影發行或許不是他們最擅長的地方,然而幾套精緻的DVD發下來,也順利創造出DVD品牌精緻度的代表,從一開始的奇士勞司基的影片BOX,到今天全套荷索 (唸電影的人都該看,卻又不知道該去哪裡看,現在總算是看的到)、斯凡克梅耶的《浮士德》 (天啊!那可是某年金馬影展讓我看完既震驚又雀躍的影片!)、北野武的《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當然希望接下來還有很多令人驚喜的影片,對我而言,這個兩年前曾經被我質疑過的夢想,應該算是成功實現了,雖然這個夢想還等待著現實市場的評斷,然而對於一個這樣清楚朝目標前進、並且步步實現的公司而言,身為同業不得不給予他們相當的敬佩與欽服。


從以前覺得,電影總是該朝向商業發展,因此一度腦袋以為什麼東西都要以商業為前提思考,弄到後來覺得自己快要精神分裂,現在的我覺得,發行一部片,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相信這部片、喜愛這部片,即使過程中我們沒有看過這部片 (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因為很多好的影片在購買的時候可能都還沒有拍完,大家都是在賭,賭一部好片,賭一個票房),我們都必須要相信自己,這會是一部好片,如果自己都不相信,怎麼有辦法全心全力去行銷,讓別人相信這是一部好片並且走進戲院呢?「信念」是重要的,有時候工作到筋皮力竭,搞不清楚自己做這麼多到底是為了誰的時候,這股「信念」就是維持自己走下去的動力。信念的燃料就是熱情,對這些東西有熱情,才能產生信念,才能讓一部影片好的那一面完全展露,這是我所相信的,辦公室同事最近開始一起約去看電影,讓我十分欣慰,畢竟他們並不是只做電影卻不看電影的人 (有很多人是這樣的,我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只是覺得自己無法接受這樣的方式),反倒是我自己,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想看什麼,不知道這算是一種迷失,還是算是一種自我的重新發現,如果我看了三遍《八又二分之一》後還是忘記了影片內容是在演什麼,但是在我面前一放我還是認的出來的話,這算是一種迷失嗎?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了,做電影、賣電影,賣到最後由有時候覺得自己靈魂都賣掉了,以前那個喜歡看各種不同電影的人去哪裡了?我站在誠品的DVD架前,看著原子發的荷索全套,以及奇士勞司基的BOX,這些東西好似我靈魂的救贖,可以帶回原本那個喜歡看電影的我。


電影真的是很不賺錢的一個行業啊!市場上似乎只有美國片可以生存,其他的影片,打平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我常在想,電影這行這麼難做,怎麼一群人還是一窩蜂的衝進來做?電影公司越開越多,到底是為了什麼?人都想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吧!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時,會感覺到自我的存在,這種存在感是如此虛幻,就如同虛榮心與成就感一般的渺茫,這種感覺,讓大家不斷的投入吧!然後在交給現實的市場,讓它去淘汰,最後有人會被沖走,新的人在遞補上來,長江後浪推前浪,應該不是這個意思吧!但是怎麼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呢?


我其實也很想發自己想發的片、做自己想做的事,某一方面,跟著大家,我似乎也正在做這件事情,不過,更重要的是,的確需要一部會賺錢的片子啊!俗氣的金錢壓垮許多人,卻也是讓有信念的人繼續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


今天訂了原子的三張DVD:《浮士德》、《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以及《天譴》,老實說應該再買奇士勞司基的BOX,等我有錢之後吧!大家如果真的喜歡,也希望以行動去支持購買,台灣人一向有把藝術創作低價化的想法,認為看電影似乎可以不用錢 (不要以為這是只有俗氣的人會做的事,一般而言會來叫我「給」他電影票的傢伙,通常都是些「似乎很愛電影」的知青),或是一張DVD二手的199就可以買到,幹麻花598去買?相信我,一個精緻的東西、你真的喜歡的東西,598一點也不貴,你買兩支睫毛膏就不只這個價錢了。


而各位說很想看《東京鐵塔》的朋友們,也請以行動支持趕快進戲院觀賞吧!電影的存在,不是只有DVD的收藏,大銀幕電影觀賞時所獲得的感動,只有在你花下280元走進戲院,才能夠獲得,這是一種經驗,一項回憶,也許你無法永遠放在櫃子裡,但是你可以永遠放在你的腦子裡,我也許忘了《八又二分之一》的劇情,但是我永遠忘不了大學時代大銀幕看完影片之後那種激動與難以呼吸的感覺,這就是看完好片子的感覺,然後,當這部影片的DVD放在你的書架上時,它會更有意義,因為你收藏的不只是一部影片,還是一項回憶。


所以,買票進戲院看電影吧!影片下片後,那些你真心喜歡的電影DVD,花錢購買吧!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的,即使每年離開釜山時,我都會發誓自己再也不回來釜山了,但是,我就是每年都得去釜山!

釜山真的是一個很畸形的地方,我從來沒看過一個像這樣的地方,海岸邊發展完備,簡直像個小坎城,往裡面多走100公尺,就是三重了!怎麼會差這麼多,感覺上不要說金玉其外敗絮其內這種傷人的話,但是怎麼會有這麼兩極的發展?總之,這種發展令我很難接受。

這次大會幫我們安排了超讚又新的飯店SEA CLAUD,上面說是Studio,從沒有住過五星級的Studio,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去釜山,唯一唯一的樂趣就是可以吃到道地的韓國烤肉,去年就給他吃了三次,今年我一定要再去吃到,嗯對,八號到九號就去吃,一定要吃到!天天吃也無所謂!

只是,看來今年市場上不會有什麼令人驚喜的東西,有可能有趣的東西都不在檯面上,總之,便看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同學會的時候,一群年過30的女人,突然聊到「敗犬」這個題目。


什麼是「敗犬」?聽起來就像是個東洋詞,當然,大概只有日本這個大男人社會可以想的出這種稱號。所謂的「敗犬」,經由同學們的解說,是指年過30未嫁,還在工作的女人。


言下之意,當天我們坐在餐桌上的九個人,其中有九個人是所謂的「敗犬」!


那這樣,什麼是「勝犬」呢?


「勝犬」是指,不到30歲就嫁人,並且有小孩,專心在家裡當家庭主婦的女人。


聽到這樣的定義,突然心中一陣噁心。




我不知道日本是什麼樣的社會,不過會把女人形容為「犬」的社會,簡直令人難以相信,再怎麼樣歧視女性,也不該把我們當成狗吧!其實這幾天看了一些日劇,對於日劇中所呈現出的一些日本現象,覺得很難以相信,比如說,真的很多女人一找到人嫁,馬上就辭掉工作,專心在家裡做家庭主婦,這也許是一種選擇,但是令我難以接受的其實是,劇中所表現出的意識形態,女人們其實也十分希望趕快在30歲前找個人嫁掉,好讓自己可以成為日本男人心目中的優良女性,也就是專心於家庭的主婦。


我的疑問在於,在這個資源用盡的時代,對我們這群30歲的中生代而言,討生活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大部分的社會裡,結了婚的男女,為了生活,還是雙方都得要外出工作,如果想要養孩子,金錢上的支柱更是必須的,因此雙薪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大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實,即使辛苦,雙方也得要找出平衡點,可以說,經濟上的困境反倒替男女之間找到了逐漸平等的地位,日本這個就業率極低的國家,想必這樣的情況更是嚴重,怎麼還有這種了不起的想法,覺得女性一結婚就必須辭職,專心成為家庭主婦,這樣對於工作的男性,不是帶來更大的壓力嗎?


我必須說,日本是一個很難以令人理解的社會,在國外唸書時,最喜歡在藝術電影院看日本電影,因為日本電影中所呈現的日本人的社會價值觀,的確與我所熟悉的有很大的不同 (台灣社會說穿了,搞不好與西方社會比較相近),因此一直有個心願,如果有時間還真希望能夠在日本活個一兩年,仔細了解這個高壓的社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帶給人什麼樣的不同。


不過,我真沒想到會是這樣的地步,更離譜的是,在日本唸過書的飯角朋友跟我說,日劇中的狀況已經是比較美化了,事實上的狀況遠比這個更糟糕。


我的媽啊!我這個講話心直口快、連台灣人都快要受不了的女人,到了日本豈不是成了惡女?


在台灣,雖然老一輩的觀念還是覺得女人過了30就是應該要嫁人,事實上,也有不少女性把30歲當成是一個必須跨越的界限,年過30,發現其實30歲對於一個女人多少還是有影響的,不只是外表上,還是心靈上的改變,青春的消逝,對於女性而言多少還是有一絲感嘆,不過,真的到了30就必須戰戰兢兢,讓社會批判,倒不至於如此,大部分的女性還是可以接受寧缺勿濫的狀況,寧可一個人對自己好,也不要隨便找個男人托付終身,所以,同學會上面才會100%全部都是年過30歲單身的女性,但是你說我們不快樂嗎?應該說不上好快樂啦!但是也不會不快樂啊!我們事業上雖然不算有成就,但是也算是平穩,雖然沒有辦法把所有的想法實現出來,但是多少還是慢慢的找到自己,人生還是繼續走下去,也許有個人相伴會是一件好事,但是沒人相伴也可以找出孤獨的好處,何必沒事找個「敗犬」這個詞加在自己頭上,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應該是一個書本評論上看到的,因為某位日本作家出了一本書,描寫過了30歲的「敗犬」的可悲,初看見這個詞,心中只能說是一把火熊熊燃燒,F word佈滿腦袋,如果年過30還沒嫁人的女人就說是「敗犬」,那男人年過30沒有車子房子、年薪沒有50萬、自大事情又做不好的男人傢伙是什麼?糜豬嗎?還是爛馬?怎麼沒人去為這種男人取綽號,感覺上,那個想出「敗犬」這個詞的男人,應該本身也沒好到哪裡去吧!要不然一個眼界寬廣、氣度宏大、又有才學的男人,怎麼慧閒到去取這種小心眼的名詞,只能說他過了30歲還想吸媽媽的奶水吧!真是他爹的變態!


突然之間,對於日本的興趣減半。


然而看了《東京鐵塔》之後,對於片中主角戀母情節感到十分不可思議,然而仔細想想,好像很多日本電影都呈現出這樣的狀況,不知道這是男性的普遍通病,還是日本男人特有的觀念,男人長大了就還是要巴著媽媽,什麼都要媽媽,開口也媽媽閉口也媽媽,我可以了解母子情深,也可以為孝道而感動,但是對於過於愛母親的這一點,我想大家應該還是可以看的出來的,所以日本男人對施予女性的枷鎖,其實是內心希望永遠擁抱母親意是下的反常投射?


最近很愛批評男性,不知道是過了30之後突然之間對於這樣的主題特別敏感還是如何,前鎮子在家裡看電視,老爸突然問起:「你最近生活有沒有什麼有趣的啊?」打從我有意識以來,我爸從來沒有這樣問候過我,當然目的一下子就被看穿。「你是要問我有沒有遇到男朋友?」老爸:「嗯!對啊!」我:「你是不是覺得我過30歲應該要嫁人了?」老爸:「嗯,對啊!」我:「(正眼看爸) 爸我跟你說,你最好有心理準備,就是我這輩子可能永遠都不會嫁人了!」老爸:「(感覺上我可以看到他下眼瞼已經佈滿淚水) 歐……這樣……沒關係啊!反正這年代不嫁人也不一定不好,嫁人也不一定好啊!你看看我,呵呵……(強顏歡笑)。」孰料這時老媽走來:「對啊!不要結婚,不要嫁人,你看我……」這個時候的我,識相的逃離現場是最好的選擇。


我不是沒有壓力,也不是說我不需要男性的陪伴,而是,「敗犬」這個詞簡直是太羞辱人,但是最令我生氣的是,竟然有女人就默默的接受,並且努力讓自己不要成為敗犬,什麼敗犬?如果一個女人事業有成,自信美麗,如果沒有嫁人,還能夠稱為敗犬嗎?依我看,那個為了不要成為敗犬而待在家裡,犧牲自己人生的女性,才是不折不扣的敗犬,誰說女人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工作、選擇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喜歡吃的東西,也可以選擇是不是要跟喜歡的人結婚生小孩,決定自己生命是幸福的,當然,如果有愛情也是幸福的,我批評討厭的男人,但是如果遇到喜歡的男人,我也會希望跟他結婚,有小孩,有可能的話,我也會選擇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做我喜歡做的事情,不過,絕對不能因為是不要成為人家眼中的敗犬才去做這種事,也不可能是因為老公逼迫我不能工作而決定離開職場,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遇到這樣的男人,我恐怕連跟他約會都不會了,遑論結婚。


看到一群「敗犬」坐在餐桌上快樂高聲的談天說笑,我看那群糜豬爛馬應該是氣到死吧!那就氣死好了,爛掉的豬跟發臭的馬是連狗都不會吃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篇是否應該取名為「我也要紅,我也要紅......」?

這個這個這個,辦公室曾經有人叫我不要讓自己的部落格讓大家看到,但是,我還是很要死的去報名了本屆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還到天空部落的專屬頁面寫集氣文 (就是本篇),不過,寫了兩年多,經歷過點閱律超高的輝煌時代,也走過了一天不破5的慘澹歲月,到今天努力讓自己每兩天定期PO一篇文,算是讓自己能夠持之以恆的做一件事 (算是一種修練?),每天有近50的點閱,我也開心啦!(至少有人欣賞我的文,會定期上來看)

總之,沒有做過的事情,幹麻不去試試呢?人做事常常是需要被肯定的,萬一真的有可能入選 (我看機率應該不高啦!),更會激勵自己繼續寫下去吧!

加油囉!大家有空也去報報。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中的時候我在樂隊,13年前畢業的時候,我們承諾必須每年聚會一次,每人輪流舉辦,星期六,是第13次。


之前沒記錯的話,應該整組有11個人,一開始前幾年,大家都會準時出現,然後逐漸的,有人結婚生子,有人自動消失,今年只剩下九個人!




人都會改變!13年來,我們這幾個人都改變了:有人結婚,生了小孩,有人準備結婚,有人可能會結婚,有人像我一樣還是單身,有人已經創業,有人已經離婚。聊天的話題也改變了:從兩校聯誼、男朋友、出國唸書、找工作,到今天是結婚婚紗、年終獎金,還有,30歲女人的心情與改變……。


我的心情也改變了:之前很排斥參加這種聚會。我一直認為,這些人之中,大部分的人都只有一年見一次面,根本談不上是熟識,加上大家隨著環境的改變,思想模式都改變了,我們早就不是當年那些15、16歲的小女孩,因為工作環境,我們的價值觀逐漸改變,追逐的東西也逐漸不同,之前的我很不喜歡聽見那些跟我思想價值觀不一樣的言論,一度想乾脆也當成隱形人,從此消失在這個聚會裡,要不是飯角朋友 (是的,她也是一份子!) 一定知道我的行蹤,我星期六應該就不會跟大家坐在一起聊天了。


然而,30歲這年發生了這麼多事情之後,31歲的我再度坐在這個聚會的餐桌上,我發現,一切都不同了!不同的不是別人,是我自己。面對這些一年只見一次面的老朋友,雖然還是不能說是好朋友 (飯角例外),但是總覺得可以敞開一點心胸去聆聽、接受跟我不同的人。以前我會覺得他們之中有些人似乎只追求外表的虛榮,終日只想著買名牌、保養、化妝、男朋友等等,然而今日的我再看他們,其實我們有什麼不同呢?對於一個女人而言,保養品、化妝品、穿好一點的衣服、用好一點的東西,都是一種對自己好的方式而已,而男朋友,女人討論男朋友的問題,基本上簡直是一種愛的表現:因為我愛你,所以我討論你,絕對不會因為我抱怨你,就表示我不再喜歡你。女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不是嗎?那些表面上的虛榮,只是容易討論的話題罷了,並不代表這就是她們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我們都是平凡人,有平凡人的慾望,也許我不太了解男性,但是男性必定也有他們所喜歡卻十分愚蠢可笑的地方吧!這種平凡的慾望,不過是每個人的基本慾望罷了,當時的我竟然會因而鄙棄?我坐在餐桌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只有靜靜的聽著他們所討論的話題,我還是插不上嘴,聽著她們說,我開始發覺身為平凡人的美好,我自己也不過也是平凡人罷了,以前的我一定是幼稚任性,才會任意的輕視平凡,忘記了所有的情節、故事,都是源自於這些平凡的事物,對這些事情視而不見的人,才無法創造出美麗的東西。


聚會裡,只有一句話不停的迴蕩在我的腦子裡:「大家都變好多啊!」結婚離婚、就業創業、戀愛分手、工作壓力,13年的歲月,用皮膚的皺折寫在我們臉上,生命的過程,用血絲與神態,刻在我們的眼裡,今天的我們,都是31歲的女人了,也許我們還是一樣歡笑著,討論的如何戴假睫毛、穿NuBra、夾睫毛、去腳底板角質等等,背後一定還有很多東西,是無法用這種歡笑的方式討論的,這些東西就把它藏起來吧!等到可以面對的那天,自然就可以成為餐桌上的故事了。女人過了30歲之後,會決定要對自己好一點,也會決定分裂自己,把自己分成面對外面的自己,與藏在心裡的靈魂。


組裡只有一個朋友,感覺上她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當我們一群人討論著人生話題時,聽她討論著自己想要轉行,想要做什麼工作時,她所討論的方式,完全就透露著我們10年前剛出社會對工作的憧憬與純真,她是以一種理想的方式來討論 (我想要做什麼、因為我對什麼很有興趣又很在行,所以我一定可以從事某種產業),而非一種現實的角度去切入 (我很想做什麼,所以我會朝什麼方向去找,然而如果找不到,我也許得要先做什麼、怎麼準備,然後才能做什麼),如果面對她的人是一個老闆的話,應該會十分鄙棄她吧!怎麼可以在31歲,還存在著20歲的思考模式呢?當然,如果以現實的角度去評量她,她的想法的確很不切實際,甚至有人會說幼稚,不過換個角度想想,今天的我們,被現實壓得如此疲憊,她的純真,不就是我們正逐漸失去的嗎?看到她,我只有羨慕,因為她內心的一些東西,已經慢慢的遠離我了,也許她是因為面子關係,看到同年的朋友們都已經在公司理當主管,而她仍然是基層服務業裡的員工,所以才會說著自己的遠大志向,也許她口中的遠大志向,只是掩飾自己恐懼的一種方式,然而,外顯出來的她,卻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角色。


很晚了,開始胡言亂語,不知道明年的聚會,大家會變成什麼樣子?歲月的確是一個魔法師,改變著每一個人,明年、後年、大後年、再過10年,還會有多少人坐在這桌上,一起談天說笑,我們都不知道,感覺上那些我從不太看的日劇情節,正發生在我自己身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是這樣的,這還是要講到我們的讓爺,前幾天在Youtube發花癡的找有關他的影像解悶 (偶像的功用僅僅於此:解悶!),找到了之前他接受NHK專訪的一個節目,我必須說,如果說要評論偶像在攝影機前的真實度高低的話,讓爺大概只比王菲好一點點,因為至少他還會說話,但是這到底是不是演出來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吧!本影片原始網站:http://www.im.tv/vlog/vlog.asp?memid=1406699&itab=1  感謝你讓我找到這些影片!

跳過無聊的有的沒的,吸引我目光的有兩個橋段:第一個橋段,我們的讓爺帶了一支他之前自己拍的短片,編導音樂攝影音效有的沒的都是他自己來 (老實說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好榮耀的,學生作品不都是這樣?),重點是,真的沒人看的懂他想幹嘛!但是我們的讓導演還是帶來與觀眾分享,並且想要知道大家對他的影片有什麼想法,訪談中有一個橋段,就是讓爺聊一聊突然說了:「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家的想法是什麼?」經過5秒的靜默後,他開玩笑的說:「竟然沒反應!」


當然沒反應!這比導演映後座談、或是課堂老師發問還糟糕!現場99%的觀眾是女性,相當然全部是他的頭號粉絲,他們來這裡是出於對他的愛慕,並不是出於想對他多了解,讓導演可能在這當下搞錯了,真的把這場子當成導演映後座談,再提出問題5秒後才看清現實,當然不可能有任何人有反映的!尤其是當他們都看不懂之後,哪個影迷願意承認自己是不了解自己的偶像的?


這些影迷期待的,是報導中、螢幕中、銀幕上那個被創造出來的小田切讓,而不是這個坐在面前,會提出問題的小田切讓,就算他可以做在他們眼前,只要他不提出問題,這個界線就不會被突破,然而讓爺卻會突破這道防線,這讓我感到十分驚訝!是他忘記了?還是他其實真的想要知道?我個人猜測是傾向前者,因為還有另一個橋段。


訪談中另一段,主辦單位很貼心的讓影迷有對偶像直接發問的機會。得到這個機會的有兩人,第一人是一名男子,他針對小田切幾年前所做過的一篇訪談中內容提出問題,這名影迷看來是一個理性的影迷,提問的態度十分的理智,並沒有表現出影迷對偶像的那份緊張與娛悅,小田切在這名男子提問時,敢直視影迷,接受他的問題;然而,另一名女性影迷提問時就不是這種狀況了!這名影迷一看就知道是一名仰慕他、為他傾心的女性同胞,再提問時還必須身呼吸才能夠完整的說出她的問題,小田切在這時候所表現出的態度有很大的逆轉 (當然是經過我的解讀,他事實上是否是這樣我不得而知):他無法直視這名仰慕他的影迷,這個影迷面對偶像時所產生出的強大能量,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壓力。






迷面對偶像」的橋段,讓我驚悚萬分,對這個影迷而言,這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刻,這輩子不可能再有另一次機會,讓她可以這樣面對偶像,即使問的問題是一個簡單,我看來近乎愚蠢的小問題,這一刻對她而言是意義萬分!偶像不敢直視她的態度,不知道對她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我一直很恐懼看到這種影迷與偶像的相遇,我也很少看到偶像能夠全然的面對影迷,我更怕看到影迷見到偶像時,偶像無法給他們同樣強烈的回應那種失望,對我而言,這一刻簡直是不應該存在的,這簡直就是類似穿越陰陽界的禁忌,「真實」與「虛幻」在這一刻是交錯的,偶像應該不能夠是真實的,應該是存在於幻想中、銀幕中,透過另一種傳媒達到影迷的感官,他們不應該是真實的,即使他能夠從她眼前走過,卻不應該是有直接的接觸,這種影迷與偶像的直接面對面應該是要被禁止的,尤其當一個演員並不知道 (或可能是不願意) 該如何直接面對影迷的時候,這是不應該發生的。在那一刻,我簡直是為那名影迷緊張,我不需要去為台上的偶像緊張,因為他應該是要準備好的,而影迷,永遠不能準備好去面對自己的偶像,有誰會準備好去面對一個其實不存在現實中的影像呢?


我的職業容許我去接觸到某些被人仰慕的演藝人員,我的觀察也是,當我面對一些受許多人仰慕的演員時,演員面對觀眾的態度,只能以禮貌對待,真正能夠坦誠面對的其實沒有,想想他們的處境,這些愛他的人其實他並無法知道他們個體的存在,我們都無法隨便接受一個陌生人的愛了,他們也是人,何況是他們?對我而言,只要演員們願意以禮相待,就已經是值得尊敬了,然而這兩方的接觸對我而言永遠是一個恐怖的境界,簡直就是第三度空間,這一刻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可能不會太美麗。


我想如果我是那名提問的影迷,讓爺給我這樣的態度,我可能會回家哭兩天後,把他的照片全部丟掉吧!不過又能如何呢?影迷如果無法接受,那你又能夠如何要求一個也是平凡人的他去面對這種強大的能量呢?


訪談最後,主持人問他的感覺,他說他十分恐懼,因為身為一個演員不應該談論太多關於自己的事,這種論調之前Clive Owen也有說過,演員的世界裡能夠讓人知道的頂多就是鏡頭前的那個部分,私人的部分,我們無法知道,也不該知道。


攝影機提供的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也許能夠存在幾分主觀的真實,但是真正的真實,永遠是在停機後的世界,或是沒有被拍攝到的、連續的那部份。

後記:

後來決定還是把影片連結PO上來比較貼切,但是再看了一遍發現,讓爺並非如我所說無法直視女影迷,他對待她的態度還是我所說的「以禮相待」,女影迷不需要回家哭兩天了!但是女影迷的緊張的確是看的出來的,提問的短短時間,偶像對著她回覆問題的短短時間,的確是一個重大的時刻:真實與虛幻交碩的時刻。我想對這名幸運的女影迷而言,這一刻是美好的,到底該把他歸類在「真實」還是「虛幻」?可能我得把他找出來問才行了。

還好有再找出這段影片,證明我的記憶是錯誤的!感謝這位網友把影音放在部落格上分享!

至於這個「真實」與「虛幻」的理論,也許是我小題大作,但是這個理論對於影迷來說,成立的可能性應該還是比對於「偶像」來得高!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秋連續假期,為了避免自己一直想著工作,回家前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租一堆DVD,亂想事情的時候就看DVD。


好像在彌補自己拋棄小眾藝術電影太久,這次我租的影片都不是好萊塢商業片,反倒是一些已經成為租3片200可看一個禮拜的小型片,我挑了三片:<�馬奎斯的三場喪禮>、<�終情之吻>,以及<�灰熊人>。


我最後才看<�灰熊人>,之前受過荷索大師<�天遣>的考驗 (老實說我還真不記得這到底再講什麼了!那個把一艘船搬過山頭的是這部嗎?),害的我久久都對他不敢恭維,<�灰熊人>約莫是一年前的影片,當初只有在光點上一支,很多人跟我說是一部非看不可的片,然而就在沉醉於商業發行的夢幻中,以及對荷索大師的恐懼中,我自然跳過了這部影片。


結果好片一錯過就是一年。




可笑的是,租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竟然完全不知道這是一部紀錄片!直到DVD在老媽買的LG 35吋液晶電視上放出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沒有任何期待,就可以發覺到珍貴的寶藏。


影片大部分都是由主人翁─一個熱愛灰熊保育,每年必定入林觀察同一批灰熊,與他們一同生活,並且拍攝教育影片,長達13年的人─所拍攝的影片素材,所謂的「紀錄片導演」,再這邊很明顯的完全退居成一名觀察者,藉由剪輯、旁白評論來突顯他主觀的看法。


當然,影片敘事還是由淺入深,藉由導演 (主觀) 的追查,我們發現,主人翁之所以會全身奉獻在灰熊研究上,動機並非我們所想像的單純:他年年進入觀察、企圖「保育」灰熊的森林,其實根本就是國家公園,那裡的灰熊本來就是受到保護的,即使有開放獵殺,也是在科學數字證實不會影響到灰熊生育的情況下開放;藉由他一次又一次拍攝的影片中,我們發現,他與他單獨的攝影機,一起創造出了鏡頭前的這名大家熟悉的虛構人物,這個人物有個性,而且並非完全與他相符,甚至,到了最後幾年,其實他根本也不是單獨入林,而是有人陪伴─也就是他那懼怕灰熊、卻一心相隨的女友,然而,他在鏡頭前仍然宣稱自己是「孤獨的」「單打獨鬥的」,然而一個手持攝影機 (由他女友拍攝) 的鏡頭露了餡,被眼尖的導演看出;還有很多,憑他的日記,我們發現了,他其實痛恨人類的世界,才會把自己埋藏在灰熊的世界裡,大自然對他而言是一個庇護所,而不是單純的「熱愛生命」……。


這名「灰熊人」最後慘死在他最愛的灰熊手上,第13年的秋季過後,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人發現,他與他的女友被撕成好幾塊,屍塊遍灑各地,最後是由國家管理處的人四處收集 (包括打開灰熊的肚子,猶如小紅帽中的劇情一般,只是找到的是大小不同的屍塊,而非完整的老奶奶),被分裝成好幾個不同的塑膠袋裡,運回人類的世界。


事發當時,其實錄影機是有在轉動的,然而主人翁來不及打開鏡頭蓋就遇害,只留下兩人受害時的慘叫,檢察官與驗屍官就經由這捲錄影帶裡的聲音,來推算出他們當時受害的狀況 (情節簡直就是麥可漢尼可<�班尼的錄影帶>真實再現)。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故事─如果你稱他為「故事」的話─然而驚人的還有導演的呈現方式,前面說導演在這邊簡直就是退居到一個「觀察者」的地位,豪不掩飾的,他全然突顯出這個「觀察者」「評論者」的位置,除了幾個親友訪談的鏡頭外,導演幾乎都是在鏡頭邊不停的評論影片裡的主人翁說的哪裡有問題、哪裡他不同意,甚至在主人翁發表對大自然之愛的感言後,導演乾脆直接的說出反面的說法:「這裡我不同意他所說的話,我覺得……。」


哪一個導演有這麼大的勇氣,直接去評論,明白突顯自己的主觀意識?觀眾長要求紀錄片要有「客觀性」,卻忘了導演的「主觀」才是讓一部紀錄片有生命的最基本要素。當然,我們不需要跟Michael Moore一樣以一種近乎法西斯的態度強迫觀眾接受某種觀念與想法 (別忘了高達曾經說過,Michael Moore其實是一個跟布希一樣可怕的人,雖然看不懂高達大師的作品,但他說的這點我卻是十分同意),然而,當一部片想要極力的「客觀」時,其實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是客觀,就不應該有鏡頭的存在,也不應該有導演的存在,所有的紀錄片都應該掛上導演的名字,讓大家知道這是他的看法,所謂的客觀就像民主制度一樣,要讓觀眾去選擇是否站在他那邊。(那這樣說起來,其實麥可摩爾拍攝的方式並沒有錯誤,問題其實是出在這個人本身身上?)


當然,我不能說這部片完全沒有令人不舒服虛偽因素存在,被拍攝者並不會一個知名導演,就會完全在鏡頭前面展露該有的真實。我們可以看到,當導演拍攝檢察官將遺物私下送給主人翁摯友時,那段簡直就是事先安排背好稿的對話,收到東西的摯友極力想要配合他,然而他對收到從好友被肢解的手臂上拿下來的手錶時的驚喜,並沒有比看到檢察官那副虛假如舞台劇般的演出時的驚奇來的高,兩相對比的反應,令人看得荒謬的竊笑,導演還刻意在檢察官講完那一大段是先在家裡不曉得演練過多少次的對話後,留下一段留白,檢察官以為導演會剪掉吧!不過導演沒有,他讓這段留白說出事實,讓觀眾知道檢察官根本就是事先安排好的,等到安排好的對話講完之後,他根本與前來領遺物的好友沒話好說。


檢察官的誇張表演一直是這部片跳tone的地方,當他在鏡頭前極力表演,告訴大家他檢查那些恐怖的屍塊時內心的恐懼,以及他是如何推斷他們兩人是在什麼狀況下被灰熊殺害時,攝影機與他的關係,已經可以與片中主人翁單獨在森林裡的攝影機前的激動表演做對照,觀眾或許不會了解,攝影機對人的侵略性有多強,不要以為我們接受了太多媒體的洗禮,所以攝影機對我們而言,不可能太陌生。錯!因為我們接收了太多媒體,所以才會盡力的想要在攝影機前表現出一種虛假的真實,我們的內心其實都不太願意真實的自己被看到,所以用各種方式:表演、化妝、遮遮掩掩,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我們其實是知道攝影機不能拍到真實面,因為我們也不允許,有趣的是,當我們成為觀眾時,卻鮮少能夠有這種影像的反思,我們全盤接收,毫不思考內容的可信度,因此有人可以透過媒體操控世界。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檢察官的誇張、也看到了主人翁在攝影機前想要創造出另一個虛構自己的企圖心,然後退一步,我們也必須要看到,導演也是透過這些評論與素材重剪,來表現出一種完全主觀的觀察結果,這在十年前新聞媒體不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們對這樣直接的敘事方式是一定會感到不舒服的,因為他打破了那道觀眾與影像之間的距離,讓藏在攝影機後面的那個看不到臉的人直接與觀眾對話,然而,現在大家都看太多新聞報導,大多數的人都相信旁白所說的就是事實,也都少去思考這種主觀性所能帶來的影響,荷索做的不算是創舉,然而他所厲害的是,在批評了這個人進兩個小時之後,影片的最後,他還是帶大家回歸了一個完滿的結局,就算這個人有再多的缺陷、再多的問題,但是整部片下來,他跟導演都一起帶給了大家一個目的:就是藉由這個人的人生來思考生命。


這部影片太豐富,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再拿出來細談,然而篇幅有限,我也沒必要在部落格上搞的跟碩士論文一樣,總之,十分推薦大家看這部影片,並且強烈的建議,未來大家看所有的紀錄片時,都必須要以一種冷靜的態度觀察,所有都是旁觀:導演是旁觀,他的鏡頭就是在重構,重構的過程就是一種評論,我們所看的是一個主觀的評論,別相信鏡頭前有什麼真實或是客觀的東西了!


還有那些狗屁電視新聞也是,關掉你的電視,要開就看電影頻道或旅遊生活相關頻道吧!


這邊要說一個提外話,是我前幾天看Youtube影片感受到的,因為這篇講的是攝影機前的真實度,我就在這裡順道提了。

(未完,待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日報與壹週刊的登台,的確是改變了台灣的媒體生態,曾經有媒體希望與之對抗,在八卦的生態之外創造出一股清流,希望用不一樣的內容來吸引讀者。


中國時報就是一例。


蘋果日報出現以前,我們家只閱讀三份報紙:早報是聯合報及中國時報,晚報就是聯合晚報 (以前還會加上自立晚報),聯合報因為黨派關係,即使我家偏藍,也無法接受完全藍天白雲式的言論,因此,等到蘋果日報一出現,我們馬上就把聯合報改成了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你不能說她沒有魅力,即使對我們而言,那些聳動的頭版標題、有時真的灑血見骨的照片,實在是太過於辛辣,令人難以接受,不過,由於他八卦時就八卦的徹底、挖秘辛時的直接、解說房地產股票時也仔細、就連副刊都做的細心,從頭到尾都讓人一種「專心」的感受,姑且不論內容的真實度為何 (結果其實這才是一份報紙最重要的地方,但是卻諷刺的很容易被讀者遺忘),至少讀者接收到的是一份很清爽 (我是指印刷)、清晰的資訊。


反觀支持了幾十年的中國時報,這份報紙從我還不懂事的時候,就在我心目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對我而言,中國時報就是新聞的代名詞,說起來有點噁心,不過還真的是有點至高無尚的地位,近幾年來開始看書,中國時報還有閱讀週報,真是造福了不少愛書人,即使看蘋果日報,中國時報對我而言像是一個平衡點,每個週末 (我只有週末看報) 看完蘋果日報的影劇版,一定不忘把中國時報撤頭到尾翻過一遍,獲取一些「正面的平衡資訊」。


不過時代真的變了,前陣子間接從朋友口中聽到中國時報變天的消息 (搞半天,其實我跟記者們真的不熟,我還挺怕他們的),有的資深記者被調到網路新聞 (網路新聞?不是都是給新手訓練的時候用的嗎?),感覺上像是變相的冰起來,有的記者還留在原處,跟隨著報紙的變化做出心痛的改變,然後感嘆著「唉!變天了變天了!」我心理面也可以感受的到他們的心痛,因為就一個從小到大都是忠實 (中時) 讀者的我而言,看到那橫成一塊黃到噁心的新頭版版頭,就讓我不忍心再繼續翻下去 (怎麼感覺上都是再讀一份八卦刊!),就連一向不太走八卦路線的影劇版,昨兒個看到這種標題,也讓我覺得根本就是整個淪陷了!


「Gackt大號「巨根」 打敗小田切讓」


我會注意到這個消息當然是因為標題第二段的那位演員,但是這真的是一則很令人覺得恐怖的消息,除了因為它討論的是我偶像的命根子尺寸,更令我覺得全身發麻的是,「怎麼連中國時報也出現這種標題!」有必要LOW成這樣嗎?以前時報是絕對不會出現這種討論人體身體 (更遑論是私處) 的新聞的,現在怎麼一變天就可以變成這麼沒有尺度可言 (我怎麼印象中連蘋果日報都很少可以看到這樣的標題!) 我唯一可以安慰的地方是,可能讓爺還滿受時報日線記者重視的,不然怎麼從緋聞到小老弟的消息都由時報第一個挖出來,但是這有什麼好欣慰的?


不知道那個說要改革的人之不知道「中國時報」這四個字在我們這些讀者心目中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我真的十分懷念中國時報那個用了幾十年的直版標頭,對我而言,這個版頭絕對不是蘋果日報或是其他八卦刊物可以比擬的!為什麼這麼異想天開,硬要把它改成根時報週刊差不多的樣式呢?


之前聯合報因應蘋果日報的入侵,也做過改版的動作,結果也是變成了不倫不類,改革久了也成了不痛不癢,既然蘋果八卦無敵,一個該走新聞路線的媒體硬要去東施效顰,怎麼有可能取代壹傳媒的力量呢?不過選擇一條是讓自己更能夠被別人取代的路罷了!當初我還慶幸還有中國時報,沒想到連中國時報今天也選擇了這樣的路線,我只能說,台灣媒體真的墮落了!這是再多台的新聞台、再多不同的出版品都不能改變的事實,想要真的新聞的人,恐怕只能搬去國外了!


我不懂,這如果是一個健全的市場,人們對八卦有需求,也一定對專業新聞有需求,我們常聽到國外記者因為專心追某件新聞的真實面,而受到很大的壓力,在台灣似乎是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是不願意?還是不允許?國外可以允許八卦到令人生氣與專業到讓人尊敬的媒體在市場上並存,可笑的是國內竟然所以媒體都被八卦征服了?真的是大家對這種專業沒有需求嗎?這社會上無知的人佔大多數,但是需要真實新聞的知識份子亦不在少數,專業新聞媒體不應該是往八卦靠攏,應該是找出更徹底的方向,創造出自己的價值,一旦獨特性被看到,還怕沒有人看嗎?


我以我獨立片商工作者的心態來說,我們的片子也許賣不到好萊塢影片的票房,但是獨立製片或是其他國家的影片如果特色被看到了,就算沒有幾千萬或是破億的收入,穩住基本盤的機會還是在的。


想看專業新聞的人不一定會去看精緻的獨立製片,但是大家 (尤其是知識份子)對於新聞的需求是絕對的,當專業新聞媒體的勇氣與特質被看到時,還怕沒有人會捧場嗎?


銷售量是很大的壓力吧!這我可以理解,只是中國時報可能忘了,如果要讓自己的銷售量攀升,該改變的不是把內容變八卦,更不是改變用了幾十年標頭排版,而是該把那糟糕的印刷品質改一改才對!一張人臉CMYK四個顏色不是印在同一個地方,誰要看連臉都印花掉的報紙呢?


PS 那個姊妹出版品時報週刊……我這裡就不多說了!人多嘴雜,我還是得罪不起媒體!我做的還是一個仰賴媒體的職業,請各位媒體大哥大姐萬一看到了我的文章,饒饒命體會一下我想說的真正涵義,未來請不要因此封殺我。


PS2 那篇恐怖的「命根子報導」中說我們的讓爺「擁有精壯外表」的形容時,讓我笑了,明明就是一個我見 (迷) 過最瘦、所有人都只以「瘦巴巴」這樣的詞來形容他,某次電影記者會他的衣著隨便,不小心露出鎖骨,嚇死一票日本記者的時候,該報外電記者以「精壯」一詞讚譽他,讓爺該開心了,人家瀧澤秀明練個半死也才得到「精瘦」,你什麼都沒做只憑老媽給的就能夠變成「精壯」,可見大家對你的印象真的很好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對自己說,如果再寫那種批評男性的話,就真的像一個碎碎唸的老媽了!


話說,這篇文章一開始跟<�終情之吻>這部片其實是沒什麼關係的,只是後來看了影片之後,覺得這幾天自己所想的,跟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其實並沒有想差太遠。




我有一個朋友老愛跟我說,說我真是一個超級好員工,他要是自己開公司一定挖我,因為我總是把自己完完全全投入到工作裡,所有跟工作相關的事情,就算下班了,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無時無刻都在關心我的工作:我們發的片子,什麼地方可以多推一下……,總是壓力很大,但是嚴格說起來,一部影片的成功,我個人並不會因而受惠,一部影片的失敗,我個人也不會因此而受傷太多,純粹只是一個成就感的問題。


成就感,這個很抽象的感覺,真的是讓很多人為了少少薪水賣命工作的原因。


為了《東京鐵塔》這部片,從坎城影展之後,整個人就完完全全投入到影片的宣傳中,整整五個月的時間,全公司上上下下完全是以「愛」投入,影片不是我們拍的,但是我們卻不知為何都很愛他,因為愛他,所以無法忍受這部影片有一點點差錯,我則是裡面最嚴重的。在《東京鐵塔》中間,還穿插了一部《惡女花魁》,這部影片,因為當初大家都不看好,只有我看完試看帶之後吵著說要這部片,因此我也是為他全力護航,幸好同事們就算沒有看過影片也是全力相助,才有後來的聲勢。


不過,全心付出的結果如何:《惡女花魁》上片當天遇到颱風,當週週五戲院指營業到九點,週六則遇大風大雨,整個週末票房僅有我們當時預估的一半;《東京鐵塔》上片當天開始連日陰雨,戲院簡直像在鬧空城,就連美商片都開不出原本該有的成績,只等著提前上片的色戒來打。這要說是運氣差嗎?還是說天公不保佑呢?我是拒絕承認獨立片商的片子本來就是應該接受這樣的結果這種論調,但是,如果說天災是非戰之罪,戰果還是得要承擔,無法避免。


記得當時去法國的時候,同學們一窩瘋想去考各式各樣的電影學院,我考了一被子的考試,偏偏當時就是任性不想在墮入考試的漩渦,然而,最後走到電影行銷這一行,根本就是每個月都在聯考:每一部片對我們而言,都是一場考試,而考試就是如此現實,也許你曾經付出很多,每晚挑燈夜戰,然而最後決定勝負的就是成績單上的數字,如果聯考當天遇到拉肚子發高燒,影響考試成績,就算情有可原,也沒有辦法挽救考試的結果,電影行銷就是這樣,即使你為了影片做了撲天蓋地的行銷,該做的好像都做了,然而,一個颱風,幾場大雨,就可以改變一切,票房萬一不好,不得怨天尤人,只能默默承受結果。


我這幾天常常羨慕那些搞創作的人,他們的成績,並不是以商業數字來論斷,他們可以說「我能夠做到這樣,就心滿意足了!」對他人而言,這些人的成就不是在「數字」,也不是單一的「結果」,而是創造出來的成品的價值,一個演員即使沒有好的票房保證,但是只有有好演技,不折損他是好演員的事實;一個導演及時開不出好萊塢嚇嚇叫的票房,只要能夠繼續拍片,他還是一個導演;一個行銷人如果東西賣不出好價格、開不出好數字,不能夠稱為好的行銷人,因為他沒有成果,沒有成就。


這樣說來,行銷何苦需要人去完完全全的奉獻心力呢?當這些成果其實與自己並無太大相干時,又何苦以「愛」來奉獻呢?


這是我最近思考的問題。


期待的事情可以落空、相愛的人可以分手、摯愛的人可以遠離、相知的朋友可以背叛、金錢可以貶值、愛情可以淡化、愛你的人有可能消失、你給人的愛也有可能收回……擁有的事情,以為可以擁有的事情,其實是如此的不穩定,就像溫溼度一樣,你開著冷暖氣想要把封閉空間裡的狀況調整成你所想的一樣,卻忘了機器可以故障,門可能打開,所以你想確定的事情,其實瞬然就可改變。


一個我愛了七年的人,一通電話就可以了結了這段關係,兩個禮拜後,我可以完全淡忘他的長相,發現原來自己以為可以一直保有的感情,竟然在自己心中也是如此脆弱,留下的怨恨,不過是為自己抱不平與為自己的擔憂這些自私罷了!一個我努力了好幾個月的案子,可以因為一場颱風、幾陣大雨,讓幾個月來的努力完全白費,我以為我會因此而難過很久,其實我知道,這會讓我改變一些想法,但是很快的我就會淡忘掉為這個案子的感傷。


沒有什麼是穩定的、沒有什麼是長久的,只有自己對自己而言,才是一直穩定存在的,所以人所做出的一切,其實只是出於自私,也似乎應該出於自私,所謂的「為人」,也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為他人著想,想對了叫做貼心,想錯了叫做多心,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才會如此困難,找到一個可以一起相處的人也才會如此困難。


我不知道為什麼 <�終情之吻> 要叫做終情之吻,THE LAST KISS,最後一吻,加上終情兩字,並沒有讓他的票房更貼近動作片,我必須說,影片的主題不過是一個不知有幾百部美國獨立製片都討論過的主題,只是他的故事呈現方式比較流暢,演員演出比較優秀,最終他要說的,也是一個很誠實的論調:你以為愛情偉大?愛情真的偉大嗎?兩個人在一起,熱戀的火花總有一天會平息,然後就是平淡,平淡久了就會厭煩,如果要再加上穩定的婚姻,簡直就是宣示生命的火花就此告息,穩定代表了無趣,無趣久了會生出的叫做厭煩,人厭煩了,就會想要去打開那扇對外的大門,想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門裡的人如果不跟你一樣出去,就是在家裡受傷。……


有什麼可以改變?你可以選擇不婚,讓自己玩樂一世,但是總有一天,不婚的人會羨慕已婚的人,就好像已婚的人會羨慕不婚的人一樣,人總是會去羨慕自己沒有的那一面,總會想去追求那個不像自己的自己,但是,那個踏出門的人、那個讓人受傷的人,就會因為有這些理由而不是混蛋嗎?不是,因為沒有人有理由傷害另一個人,沒有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當一個混蛋。


我有一個朋友說,自己的男友愛她之切,即使被她傷害過還是對她百般疼惜,今日的她不知道自己對這個男友夫復和求,感覺上如果要嫁給他的話,應該可以走向穩定的婚姻,但是,她仍然害怕,害怕的是那個穩定,還有穩定背後可能藏有的風暴。


我了解她的想法,也了解她的恐懼,即使我沒有這樣的人守候過我,但是我仍能夠理解那種「害怕生命就是如此」的恐懼感,不過,人能夠預知什麼呢?什麼都西都有可能突然找到,什麼都有可能瞬間失去,恐懼感,就算沒有婚姻的束縛,也沒有能從自己身上擺脫,我曾經很期待能夠有穩定的一切,我認為只要雙方願意,沒有什麼是不能夠克服的,在那通分手的電話之後,我自己打破了自己的理論,因為沒有什麼能夠百分之百值得期待的,讓人滿足的東西,通常是在不期待的狀況下得到的,人要的是驚喜,不是穩定,如果期待一定會達成,人就不會滿足,如果期待不達成,人會更失落。


我並沒有很專心的看 <�終情之吻>,因為我可以猜的出他想說什麼,我欣賞的是這部影片的勇氣,因為最後他並沒有給任何為了結局所想出的虛偽答案,人應該是要在狀況裡不斷找到自己的定位,工作上是、人際關係上是、愛情上是,什麼都是。


所以,什麼值得自己一輩子付出的?應該只有自己吧!「創造自己的價值」,這是我聽某個主管曾經對她自己下屬所說的話,她說的沒有錯,的確是這樣的,只是,當然找出自己的價值後,什麼體制關係都會因此破裂,就連工作上的職掌關係也不會是如此重要,那個主管說了這種話,有可能不過是不想對員工負太大的責任,她應該沒想到,當員工真正了解了「個人價值」之後,工作上的從屬關係也會因此破裂,她應該會很後悔跟曾經選擇為自己全力付出的員工講過這種話吧!


為自己付出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爸的寶藏,30多年的舊PENTAX單眼相機!


我一直有一個記憶:小時後,我老爸週末時常帶著我們家三個小孩,去榮星花園照相。榮星花園,一個我現在連到底長在哪裡都不太清楚的公園,總之,我們─尤其是我─就是老爸的模特兒,那時候老爸總是會叫我媽把我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然後帶著各種零食出去,目的就是要我們─尤其是我─可以靜靜的待在原地不動,乖乖的當他的model。

也因此,我小時後有很多大張的照片,但是內容不外乎是我在吃餅乾、我在喝飲料、我跑向爸爸跟他說我要喝飲料等等不太妥當的照片。

我所擁有的最後一張照片,依照自己對照片中的我的分析,應該是國小五年級的時候拍攝的。

之後,似乎也就沒有做過這種出去照相的事情了。

這幾年我對老爸的印象,就是古板的公務員,每天上班、下班,週末的時候頂多早上打打球,下午也不出門,就是待在沙發上,電視開著24小時毫無止盡的無聊新聞,下午兩點到四點,客廳準時充滿老爸的酣聲,我一向很討厭酣聲,對我而言,老爸是一個無聊、對生活沒有興趣的人,我也不太跟他說話,除了不知道該說什麼之外,老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抱怨老媽的碎唸與疑心病有多恐怖等等,這種戲碼聽了20幾年也煩了,總之,我覺得跟老爸之間,似乎是無法溝通的,一有時間也是馬上逃出家門,避免跟老爸尷尬的面對面。

直到最近,工作壓力大到一個頂峰的我,決心為自己多付出一點,下定決心想要學很早就想學的攝影,只是,一台相機所費不眥,一台數位單眼最便宜的少說也要25000左右,雖然可以有24年無息分期,但是這樣一比大數字,總是花了心疼,再加上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對於數位相機總是趕到排斥,還是喜歡那種老型用底片的感覺 (初學者的無知?),這時候,腦筋不知道怎麼動的這麼快,就想起了老爸那台30年以上的古董PENTAX相機,說不定修一修就可以用了!

於是,上上上個星期天,我回到家中跟爸爸提起相機的事情,原本在沙發上準備他的例行打盹的老爸,竟然顯露出前所未見的興奮,不但馬上從那張被他坐到破的沙發上爬起來,走近房裡開始翻箱倒櫃開始找他的老相機,我這才發現,原來相機自從我那張國小五年級的照片以來,就一直被爸爸埋藏在看不見的角落,老爸大概把所有的櫃子都找遍了,才終於找出了相機,只是,找出相機還不夠,因為「我明明就有全套的鏡頭啊!」從沒有看到老爸這麼認真、興奮的眼神,「我跟你說,我不是只有相機,我還有一顆廣角和一顆長鏡頭,還有各種不同的濾鏡,咦?都收去哪了咧?」

鏡頭一顆很貴,30年前老爸還是小公務員的時候,鏡頭對他一定是很大的負擔,但是老爸還是買下了一整套的鏡頭,我心裡開始有一點點跳動,因為眼前的這個老爸,已經不是我所知道的老爸了!老爸提到了他的相機,語氣中多了所謂的「熱忱」這個我以為老爸所不具備的特質。

「唉呀!找到了!」老爸從櫃子裡拖出了一個萬年老舊真皮相機袋,一打開,裡面果真有好多好像很專業的真皮鏡頭收藏盒,老爸高興的拿出大的那個:「來來來跟你說,這個就是望遠的那顆!」只是沒想到一打開:空的!「欸?誰給我拿走了?是你哥嗎?你哥還沒有還給我嗎?他收去哪裡了?」打開另一顆廣角的「這顆也沒有!到底是收去哪裡了呢?」老爸開始緊張了,30年的寶貝竟然不翼而飛只剩盒子,又開始四處翻箱倒櫃,我,一方面也很想把鏡頭找出來 (畢竟鏡頭真的很貴),一方面也受不了老爸緊張的樣子 (自從我姐結婚爆桌那次之後,我就沒見過我爸這麼緊張了!),趕緊打電話給我哥,原來鏡頭真的在他哪!前幾年他也開始玩起攝影,買了一台KONIKA MONITA來玩,後來就不知為何把它給賣了。還好他還留著鏡頭,否則老爸可真是會棒打不肖子。

終於把所有配備找出來了,老爸像跟老情人見面一樣,微笑著一樣樣的仔細檢查,一面跟我說這台相機有多好多好,這種老相機是絕對不會退流行的等等,眼前的老爸,雖然還是那個穿著內衣內褲在家裡跑來跑去的拉褟樣,但是在衰老的軀殼下,我似乎看到了當初那個帶著我去榮星花園拍照的老爸:老爸也曾經有理想、有興趣、想要做些有趣的事情,他原本所希望的生命,絕對不是跟現在一樣每天規律的生活、忍受家人的抱怨、每天看著新聞打呼的人。

到底是什麼,讓老爸放棄了他之前喜愛的攝影?

我問老爸:「爸,那你為什麼不照了?」

老爸的回答很簡單:「拍照很貴啊!拍一捲加洗,最少也要250,多拍幾捲,洗幾張大張的,就不是這個價錢了,所以就不能拍囉!」

我原本想堵他,你股票都可以陪這麼多了,用那個錢就不知道可以拍幾百捲了!不過,老爸股票賠錢是後來的事,我可以想像的到,老爸因為當時要換新房子,只好忍痛放棄自己的喜好,把錢拿來繳房貸,我開始漸漸了解,為什麼老爸之後就變的有點沒精打采,一開始我以為是媽媽很碎唸的原因,也許,更大的原因是,除了為生活而生活外,放棄興趣的他,已經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價值了!

檢查相機的老爸,發現了相機觀景窗竟然看不到東西,才知道原來30年的寶貝把自己的眼睛反光鏡都給弄丟了,拼命的想要拉著老爸下午就載我去照相館修理,但是老爸不信任不熟悉的照相館,之前認識的那家也早就收了,老爸只好打電話給很久沒連絡的老朋友,那個老朋友現在還有在拍照,也是以前的好友,後來就逐漸失去聯絡,老爸為了我打電話給他,應該也是提起很大的勇氣吧!

總之,結論是老爸得要把相機拿去修,我跟老爸說我可以支付修理費,但是老爸似乎很樂意接手這件事情,叫我別擔心,他會把相機弄好。

過了幾個禮拜,每次回家,修理照相機都有一點進度:「鏡頭其實沒有發霉喔!」「那個反光鏡裝回去了,但是測光器壞了,你這個新手恐怕不能用!」後面那一段讓我挺難過的,因為這樣說來,我就得要買一台新相機了,而且還是數位的,我的老舊攝影夢不能圓,老爸的夢想傳承計畫也有可能終結,一時之間,我們父女兩人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這幾天,深感到如果沒有相機,要做什麼攝影夢是完全不可能的!又開始在網路上搜尋相機的價格,一台大家推薦的NIKON D40X最便宜也要25000,還沒有老爸的全副武裝,因此回家問老爸:「你的鏡頭可不可以裝在NIKON的數位單眼上啊?」

老爸搖搖頭:「不行,因為整個結構都不一樣!」老爸也有點失望的感覺,自從上週他把相機拿回來,宣示測光器完蛋之後,我就沒有去碰那台相機了。「不過,你幹麻要買相機?你先用那台試試看嘛!說不定可以用啊!」老爸整個人簡直是跳起來說服我,我也是一整個被嚇到了!「雖然測光器壞掉,但是用幾次之後,你了解你的相機,就知道怎麼控制他啦!」我也被老爸說服了,決定把相機拿出來實地演練,這才發現,原來老爸一修回來就把相機放在我房裡,儼然就是這台相機已經是我的了!

裝相機的仍然是那個老舊的皮製相機袋,一打開,才知道老爸的用心良苦,老爸拿出了一套新的相機清潔組「你看喔!這個就是拿來清相機的,不會太髒就拿這個噴一噴 (指的是那個大肚子有點像賣把ㄅㄨ的東西,不知怎麼稱呼他),有點髒的話舊拿這個 (刷子)  刷一刷,很髒的話就拿這個 (指清潔劑) 滴幾滴再擦一擦 (還做出擦的手勢)」原來,老爸除了修好機器外,早就為我準備好整套的清潔用具,為未來準備。我跟老爸說,明天就去買底片來拍,沒想到「那個我買了!現在底片很難買,因為大家都用數位 (臉還皺一下),所以我幫你買了兩捲底片,你明天就可以去拍了!」

我說要學拍照已經說了快五年,之前在法國的時候還有拍過幾捲,後來就懶散放棄了,這次,繼承老爸的相機,似乎是不能放棄的!老爸因為女兒的一句話,認真的準備一切,對他而言,可能是放棄了20多年的興趣終於自己的骨肉會繼承下去,意義比什麼都重大吧! (雖然我哥也有在玩,但是他玩的態度就是在玩,跟他做很多事情一樣,並沒有什麼認真的感覺)

這次真的是不能放棄了吧!放棄了,就是辜負了老爸的心意,就是要他再度放棄他20年前不得不放棄的志向,到時的他應該會更心痛吧!不管這台相機的測光器有什麼問題,這次為了老爸,總是要下定決心好好練習,我這個讓老爸從來不知道自己工作在做什麼的女兒,也終於有個興趣,可以成為跟老爸溝通的橋樑了!

我會努力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