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要先感謝時報出版的企劃,基於之前工作所種下的情誼,特贈我村上春樹散文選集一套三本外加書帶一枚,讓我重新認識村上春樹這位作家。


工作上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近期最驚喜莫過於這套村上先生的散文,要說到對於村上先生的認識,時報出版的朋友的確幫了不少忙,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會認識幾個人在時報出版,之前「海邊的卡夫卡」出版時,正好有個朋友在那裡當企劃,當時因為我在那裡打零工,朋友也大手筆的贈我「海邊的卡夫卡」上下兩集一套,成為我閱讀村上先生的第一步;之後有段時間,我也開始購買村上先生的書,詳細買了多少本也忘了,總之,喜歡的部分,還是偏重於那種幻想冒險的成分,因此除了「海邊的卡夫卡」之外,對於「尋羊歷險記」也很喜愛;「地下鐵事件」畢竟離我生活太遠,讀了沒幾頁就停了,至於是什麼讓我突然對村上先生的文章興趣消失呢?竟然是那套暢銷各國的「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在寫什麼,老實說我也忘了,印象中是有個男生會不停的去探望他住在深山療養院的女朋友之類的,不知為什麼覺得節奏很慢,那種很平淡的感行寫了上下兩本,讓我這急性子的人就是按耐不住,第一本沒讀到一半就停了,從此以後,村上先生的書竟然被我列為「不喜歡、受不了」之列。


直到收到了這一套村上先生的散文選集。


一開始老實說 (真的很對不起那位企劃啊!),我對這套書並沒有很大的興趣,純粹只是人家都主動說要送我了,我如果還老實跟他說:「可是啊……我對村上沒啥興趣啊!」實在是很沒有禮貌,所以就想,假設拿到了,至少辦公室同事可以看看,恰巧這陣子也買了一堆書 (衝動購物的心態,買書好像比較有格),這套書就默默的被我往後順延。


直到某一天回家,本來只是想要把書收回書櫃,順手翻了一下,讀了一篇,沒想到,這下子卻停不下來!那是村上先生1980年的連載選及,那個年代寫文章,竟然還是用稿紙啊!(現在的人我看沒有電腦都不知道怎麼寫字了吧!包括我在內) 村上先生的連載,沒想到透露出他風趣、平凡、惡毒 (在某個層面是吧!) 的一面,真沒有想到一個知名大作家,在寫這種連載的文章時,竟也能如此的平易近人,簡直就是像今天我們看到的部落格文章一樣,沒有什麼「我是大作家」的距離感,而我之所以用「平凡」兩字來形容,是因為他的淺詞用字如此貼近平常人的生活 (賴明珠老師的翻譯應該也有功),你可以感受到他的誠實,再閱讀這些文章時,就好像自己現在就是面對著村上春樹這個人一樣,你不會懷疑這些文字裡有虛構的部分 (因為如果有虛構,他都會先特別說「這可不是真的喔!」),總之,看這些文章很輕鬆,吃飯可以看,做公車可以看,上廁所可以看,睡覺前可以看,一個下午沒事做的時候也可以看,跟人家吵完架之後……適不適合看就因人而異了 (怎麼會扯到吵架?總之,我覺得吵完架之後真的不太適合看書),這些短短卻有趣的文章,你說裡面沒有什麼人生大道理,卻充滿了村上先生平凡的人生哲學,看完之後實在很想去東京搭都電,吃清淡的食物,可惜我不能吃牛肉,否則應該也會很想吞下一塊牛排就是了 (為什麼是牛排,看了書就會了解了),這三本小小的書,徹底扭轉了我對村上先生的偏見,或許,我也該把被我打入冷宮的「挪威的森林」拿出來看一下,說不定會喜歡!


另一方面,我也很羨慕村上先生的生活,可以四處旅遊,想自己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就到旅館躲起來 (他說那個在旅館裡最麻煩的事情就是,很早就會開始想中餐要吃什麼、晚餐要吃什麼,真是心有戚戚焉),這種生活真是令人夢寐以求啊!


不過,他對女性的看法跟評論,總是心裡有點小疙瘩,當他老婆好像不是很幸福呢!竟然還在連載中寫他現實生活中遇到其他令他傾心的女性 (或是差點可以談戀愛的女性),這部分真是糟透了,每次讀到這裡都會覺得:「唉,怎麼這樣子!」


無意之間,我的寫作方式,也變的很「日式」了起來。


今天莫名其妙的跟飯角說:「啊,好想回東京一趟啊!」飯角回答我的是:「什麼『回』東京一趟,你什麼時候也開始『回東京』了?」


也是啦!以前我都是回法國,自從法國不必回去、去了東京又迷上那邊之後,竟然變成了「回東京」,真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轉變。只是話說回來,要是當年我真的超級有勇氣,因為看了黑澤清的「X檔案」決定去日本唸電影,因為喜歡日本料理而開始學日文,或是今天因為喜歡看日本小說所以決定每次放假都去日本 (至於那個因為迷戀日本偶像就決定如何如何,就先不在現在的理性討論範疇內了),我想我今天應該就是變成日本通,而不是之前大家常常愛說我的法國人了!


上回忘了是跟誰聊天聊到了 (好像是我姐,竟然是我姐啊!),我說:「台灣人好奇怪,都想變成日本人!」因為看到什麼都要「日本原裝進口」、「日本製」、「日本如何如何」覺得很厭煩,我得到的回答是:「對啊!然後所有日本人都想變成法國人!」我不禁哈哈大笑,說穿了,法國人好在哪哩,我也不知道,等到真的住過法國,領教到法國人的八不管三不理的遺世態度之後,在考慮到底自己究竟想不想變成法國人吧!我個人三年半的法國居住,與近幾年來與法國人打交道的經驗,老實講覺得自己現在這樣還挺好的!


至於為什麼會迷上東京,最近分析出了原因,因為在東京,我聽不懂別人說的,看不懂路上寫的,但是我們又都長的一樣,沒人會因為你的外表多注意你一眼,在哪邊就是處於100%的放空,沒人鳥你的日子一年過上幾天,說真的還挺不賴的!


從村上春樹寫到東京,真是扯遠了,總之,感謝時報出版的朋友們給我的關懷,讓我認識又重新認識村上春樹,而村上先生的這套書老實說挺好看的,不賣血但絕對推薦給各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我承認,我真的是很沒用的,不但換了一個糟糕透頂的鍵盤,讓我現在打起字來超不順手,週末還是花了時間在找讓爺的視頻,這真的是很不好的事情,至少在我的認定中而言,不過這個舉動還是促使了我寫一篇文章,算是將功贖罪吧!)


既然這樣開場,大家就知道我會寫像什麼樣的主題了!是的,本週末我又無聊的開始在網路上尋找關於讓爺的視頻,這回搜尋的是大陸的網站,大陸網站上的視頻真齊全,無怪乎會被人家告了!


總之,我找到的是我之前一直很想看的「時效警察(一)特典─小田切讓與麻生久美子講評」的部分。




講評的內容說真的,對於我這個只能靠字幕理解的台灣人而言,實在是搞不懂這兩個傢伙到底是笑個不停是在笑什麼,可能真的是因為私交比較好吧!所以聊的內容根本到最後就是閒扯,還加了很多朋友間的密語,搞的這個給觀眾看的講評變成了有私人層面的錄影帶,可以觀察到的是我們的讓爺應該是十分緊張的人,整個講評期間,兩隻手從頭到尾沒有閒下來過,不是拿著眼前的東西不停的把玩,東西被玩盡後,就玩兩隻手,這隻手塞到那隻手的袖子裡,那隻手塞到這隻手的袖子裡,當時我的想法是:「乾脆給他一件精神病院用的那種夾克好了!」(看約翰華特斯之髮膠明星夢時才看到的。)


雖然無趣,不過裡面有一些地方還是挺耐人尋味的 (當然是基於翻譯沒有錯誤的基礎下),裡面麻生稱呼讓爺統一是以他在劇中的名字「霧山君」來稱呼,但是讓爺則是有時候稱她「三日月」,有時候稱她「麻生」,用戲中名字稱呼她時,通常就是在講劇中的人物,不過麻生小姐就不是這樣了。


其中有一段對話很有趣:


麻生:我覺得霧山很帥。
讓爺:……
麻生:嗯,我覺得你很帥!
讓爺:對,我也覺得……
麻生:啊?覺得自己很帥嗎?
讓爺:我覺得霧山很帥


這真是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對我而言,麻生在這一刻根本就是在向讓爺表白了,因為從後半段的對話中,麻生在這裡是把「霧山」作為讓爺的統稱,所以她覺得霧山很帥,根本就是說讓爺很帥,不過讓爺應該不是這樣想的,他說「霧山很帥」時,應該是在說「戲中的霧山這個角色很帥」,而不是「我很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讓爺可能就是我見過最嚴重的自戀狂了!),讓爺在說這段話的時候,眼中盡是羨慕與崇拜,他可能真的很崇拜霧山君吧!(或是根本就是希望自己就是這樣,自己說自己任性的讓爺想變成徹徹底底任性的代表霧山君,唉唷我的老天爺啊!)


不過老實說,讓爺所演過的角色裡,我最喜歡的也是這個霧山君了,這個霧山修一朗平時看來傻氣傻氣、腦子裡沒多少東西,感覺上生活在他自己的一個大泡泡中,自顧自己的事,但是你又不能說他腦袋空空,因為他就是有辦法去解出十五年來沒有人解出的謎 (至少有去做啦!),也不能說不為自己想 (人家也是有定期存款、有在想查案查的很無聊,應該要去旅行之類的,很多工作久的人可是連這個都想不到的!)。


最重要的是,他是無性的!


所謂「無性」,就是你無法從這個角色去想到跟任何跟性相關的聯想,這個角色雖然也有女生喜歡 (除了三日月之外,還有其他的女性,也不斷稱讚霧山是帥哥,不如說是讓爺是帥哥吧!還真是令人受不了。) 他也有心儀的女性 (原則上看到每個美女都說是美女),不過,這並不了解這個角色「無性」的立場,霧山可以說,跟小孩子一樣純潔,所以,他才會如此的討喜,如此的 (對女性) 不具威脅性,也許在很多男性眼中,這缺乏了某種「男子氣概」(有過很大男人的男生看完之後跟我這樣說),有時候,我覺得男人會這樣說,其實是基於他們的恐同症心態,因為這樣的無性男子,很容易就被他們歸類成「異類」,很多男人其實怕中性或是同性戀的男子,因此霧山君其實應該是對男性產生威脅,而非女性。


要這樣說起來,霧山的性格其實有點陰柔,包括他說話的方式,他的舉動,傻氣的反應,其實某程度來說,有的女人還比他像男人 (如我),如果有人懷疑霧山君是GAY,我的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用這個來評斷一個男人是不是GAY其實有點以偏蓋全,對GAY也很不公平,於是把霧山君歸類為「無性」應該很恰當。


既然無性,那當然,劇中不能看到霧山跟任何一名女子擁抱、親吻,甚至在房間裡親熱的戲,不然霧山君就不純潔了,他就沒有吸引力了。


所以,三日月只有單戀的份,拍幾集都一樣,不如嫁別人算了。


不過這樣說來,霧山跟三日月真的有點可憐,我是那種不相信男女之間能夠克服生理需求的人,就連卡通人物,我都會為他們的性需求所擔憂,因此「時效警察」還是不要一直拍下去比較好,要不然霧山要一路純潔到40歲,三日月要真的一路苦守到年老,還真是不忍心,也沒啥說服力,不如就來個特別篇把兩個人的未來設想一下吧!順便把這個劇給了結一下。


只是,我一直認為,就算有結果,霧山也不會是跟三日月,因為三日月在某程度上太幼稚,霧山又太像小孩子,兩個人要湊在一起,對我而言簡直是個大災難,我想像中他們兩人的結局,應該是霧山會找到一個成熟穩重,又會協助他、照顧他的女性,而三日月也會跟著一個會真正帶給她幸福的男子,兩人之間最後還是維持純友誼的關係,並且……分道揚鑣!


總之,一件事情就可以了結了這齣劇,又是霧山的一個吻,一個真情的吻,不管他吻了誰,這齣劇就劃下句點了。(之前那個酒家媽媽桑的吻,我們也沒看到,所以不算!)


我寫這種東西,應該會被無數時效迷追打吧!


這讓我想到HERO電影版的結局,看到最後一個鏡頭的時候,我心理想:「啊!我要是沒有看到這個,應該會在戲院靜坐抗議吧!」但是這也在某程度上代表了,HERO已經結束了,雨宮跟久利生公平兩個人的關係發展成這樣比較合邏輯,畢竟這兩個人都具有某程度互補的成熟度,但是霧山跟三日月真的像是小孩子在嘻鬧了,這要是湊起來,之後還有了小孩……感覺上有點像在野生動物園,有點可怕!


總之,霧山這個角色,真的是讓爺所演的角色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時效警察」雖然在台灣無法推出 (因為市場考量),不過在坊間甚至是網路上都可以找到 (雖然這不值得推廣,但是在找不到正版的情況下,似乎也只有這種方式,順到一提,網路下載的版本翻譯比坊間賣的好多了),我覺得這是一部變種的情境喜劇,每一集都是依循著一個公式在走 (說起來HERO其實也是),大家有機會去看看吧!目前除了很沙豬的人之外,沒有人跟我說討厭這齣劇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天星期五,下了班之後,去了威秀影城看了影展中放映的一部國片,那部國片沒有入圍,我也不清楚到底是為了什麼影展給他做放映,總之,這部片拍完了這麼久卻因為拍攝公司內部的問題,導致這部影片上映遙遙無期,這次影展不看,還真不知道何時才能看到。


而因為是晚餐時間,我也很自然的買了漢堡王準備進去邊看邊吃,由於是影展,這種邊看邊吃的行為雖然沒有被禁止,在影展中卻是不容許的,加上我前面幾排就是所謂的「貴賓席」,所謂的貴賓,不外乎就是影片中的工作人員,以及跟這個圈子有相關的人,總之,就是完全不容許我邊看電影邊吃漢堡王的人,我也很識像的火速將漢堡吞下,反正我吃東西也很快,這對我而言並不是難事。




電影開始,說真的,沒必要去討論電影到底在講什麼,因為我也說不出那到底在幹什麼,演員演出……(關穎還不錯,她也很漂亮),特效……(不知道該說什麼),劇情……(沒有劇情啦!總之我沒看到),總之,在我坐在影廳裡的時間,我只感受到無趣,胸腔鬱悶,呼吸困難,不停的嘆氣 (我隔壁的人也是),動來動去 (我隔壁的人也是),我的腦子不停的思考:「我真的好想看一部能夠讓認同、讓我快樂的電影啊!這部片真的直得我再付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嗎?」在看錶與厭惡之間的煎熬,我決定離場,脫離這場惡夢。


我走的時候應該十分生氣,所以動作有點大,我想應該有驚動某些人吧!


走出廳外,果然沒有我預期的那股「怎麼沒有留下來呢?」的後悔,雨過天青,心情瞬然開朗,我走到威秀影城的票口,今天沒什麼人,就排了一下子的隊,買了9:20 HERO的票,我要讓久利生公平來拯救我的周五夜晚!


HERO這部片,之前已經多少人跟我說過負面的評語了,本來我也打算不看這部片了,不過,當時我的心情實在是糟透了,實在是需要一個簡單的東西來彌補,我看了HERO,票房不錯,除了前三排之外都坐滿人,我的左右兩邊各坐了一對情侶,就是那種很普通的情侶,也就是說,男生很喜歡中途解釋劇情給女生聽的那種 (你去仔細觀察一下,那種愛講話的情侶,通常都是男生愛講話,而且都釋在解釋劇情,而且解釋的很糟糕),影片一開始的時候,真的有點煩,我差點就出言制止這些人,不過有趣的事,影片演到約1/3,這些人就忘了說話了,他們跟我一樣融入到影片的劇情中,隨著劇情的高低起伏而有所反應,電影能夠做到這點,不就已經是成功了嗎?


雖然之言聽過HERO再多的劣評,在那一天對我而言,卻仍然是一部具有娛樂性的影片。


不過影廳中有發生另一件事情,我也是中途才發現的,廳裡面應該有一位精神異常的老兄,不停站起來走來走去,由於是在影廳的另一邊,要不是他突然講起電話 (跟他家人說他在看電影,看完才會回家),否則我還真沒有發現他的存在,他的動作十分奇怪,跟電影的世界是完全隔離的,電影對他完全起不了作用,他對電影也完全不鳥,我不懂他為何選擇進來看這部電影,總之,他在影廳內是個奇怪的存在,因為他不在影響我觀影的範圍之內,所以我並不覺得他令人討厭,只是坐在他旁邊跟後面的人可辛苦了,因為他是怎麼勸都勸不聽的,我在想,這些人為什麼不換位子呢?要是我就換到前面去坐了,雖然是前三排,但是總比一直被干擾好。


那天晚上是一個奇妙的經驗,同樣是看電影,一部片讓我氣到中途離場,另一部雖然簡單 (恐怕會被有氣質的人說是給笨蛋看的片),卻讓我當天晚上精神愉悅,年紀到了現在都快中年了,才了解到,電影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故事,小說也是,什麼形式風格內涵隱喻都是次要的,故事的主幹有不有趣,有沒有辦法清楚的表現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好多人 (包括看電影跟拍電影的人) 都忽略了這個重點,有的電影才會如此無聊,也才讓某些電影淪為形式上朝拜,搞出什麼看電影不准吃爆米花、不准喝飲料的死規矩,如果一部電影可以讓人愉快的邊吃爆米花邊看,不也表示這部影片的成功嗎?(不過聊天解釋劇情講手機吃東西吃的太大聲發出塑膠袋的沙沙聲這種影響別人的事情,還是不允許的!)


這又讓我想到了在坎城看電影的事情,在坎城影展時,其實有辦法進場看電影的,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專業人士」,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證件,在那裡沒有證件是根本什麼但影都看不到的 (不過我也想不通幹麻一般人一定要去那裡看電影),大家知道,跟專業人士看電影是最無聊的了!因為他們看電影必定帶有某些目的,有的是為了評論,有的是為了買賣,有的是為了「看看哪個人作了什麼」,總之,跟一般會買票進戲院的人是不太一樣的,當然,他們看電影的反應也跟一般觀眾有所不同,看過媒體試片的人就知道,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看電影是最沒有反應的!有的片明明會讓人哭的要死、笑到捧腹,這些人在看的時候,non……什麼都沒有,在坎城很容易看到爛片,我想除了影片多的時候,本來爛片就會多,但是另一個原因,應該也是因為跟你一起看電影的人實在是太無聊了,某一些適合一般民眾觀賞的娛樂片,在那裡也完全看不出價值來了,有的片只適合影展看,有的片真的需要在戲院看,這種事情真的有分界的。


再說,坎城影展稿的什麼晚上進盧米埃廳看電影要穿的跟參加晚宴一般的穿著,也是讓我無法忍受的,我還是寧可早上八點半,穿牛仔褲跟球鞋去看電影,也不願意跟這群人虛假的穿著禮服走紅地毯,老娘看電影要自由,除非情非得以 (如只有這場看的到或是有我喜歡的演員出席等) 這種事情我不幹!


總之,結論是,看電影還是少搞一些規定吧!基本的尊重他人注重到就好了,其他就快樂就好!


喔,說到我旁邊那對很愛解釋劇情的男子,最後影片結束,他還試圖跟他的女伴解釋整體劇情:「那裡面除了女主角之外,其他都是正牌檢查官!」我想他的女伴應該也受不了他的愚蠢與把她當笨蛋的心態,簡單的回答:「不,裡面除了松隆子,另外扭傷腳的那個,還有戴眼鏡感覺有點討厭的那個,都是事務官!」


愛講話的輸了,他們應該沒有下一次約會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晚上在看村上春樹的書時,突然對於「交往」這個動詞十分感動!


怎麼說呢?「交往」的意思,應該是指一對男女 (或是男男,或是女女) 正在談戀愛,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隱諱的說「在一起」,或是白話一點的說「談戀愛」,台語更有趣,叫做「行做伙」,總之,就是兩個人決定發展出一段超越友誼的關係。


不過我對於「交往」這個動詞,總覺得十分有感覺!「交往」,感覺上像個只有心靈上的溝通,沒有其他雜質的行動,當有人說:「欸,他們兩個在談戀愛喔!」我的話就會馬上聯想到親吻、擁抱、愛撫、甚至到性行為的發生,總之對於現代人而言,兩個愛在一起的人會做的事,都會隨之湧進我的腦裡。如果說是「在一起」的話,也難免會讓人覺得無時無刻都黏在一起的感覺:吃飯在一起、睡覺在一起、下班在一起、看電影在一起、聽音樂在一起、出去玩在一起、什麼都在一起,「在一起」跟台語的「行做伙」,都會出現兩個人在同一個景框裡的畫面,感覺上不能去打擾他們。




「交往」就不一樣了!當有人說「某兩個人正在交往」的時候,感覺上就好像是來真的!有種「我還不認識你,但我想更認識你,所以請先跟我『交往』,讓我認識你的心靈、你的精神、你外表下的一切之後,我們再來進行下一步」的感覺,他們不需要無時無刻都在一起,只需要靠三不五時的打打電話、吃吃飯、聊聊天,或是MSN打一打,簡訊傳一傳等等小動作,就可以維繫住兩人之間的感情,讓他們走向幸福之路。「交往」這個名詞,很難讓人跟愛侶之間的「性」聯想在一起,怎麼看起來都是一種沒有雜質的愛情關係。說到「交往」,好像就只於精神上的溝通,連什麼牽手、摟腰、親吻的動作都沒了,有種正直而穩定的感情關係,具有十分偉大的情操,讓人不禁想要大聲呼喊:「你們好偉大啊!我好羨慕你們啊!」


「交往」給我一種福至心靈的幸福感,發生在別人身上,簡直令人嫉妒!


只是,仔細想起來,這種厲害的動詞,真的有辦法存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嗎?


兩個人能夠互相吸引,如果說沒有「性」的分子存在,說真的我猜老天也不相信有這種事情發生,現代人真的成為愛侶之後,沒有肌膚上的接觸,簡直是異類,走在路上,如果可以看出兩個人是一對情侶,總是至少會牽牽手、摸摸臉或頭髮、至於看不到的地方,也可以想像到是接吻、愛撫、還有性關係。感覺上「交往」這個動詞跟上面的動作完全扯不上關係,應該是會發生在「戀愛」之前的好朋友階段,不能代表正在戀愛,不過好朋友階段時,應該也很難斷定兩人未來是否會戀愛,因此「交往」實在是具有很大的曖昧性,到底是「有在一起」還是「沒在一起」呢?說到這裡,怪不得有這麼多人在抱怨「是愛人還是朋友」的問題了!一個動詞搞的這樣不清不楚,也是滿傷腦筋的。


這樣說來,日劇裡常看到有人說:「請以結婚為前提與我交往!」的話,其實還算是有道理,畢竟「交往」算是一種過程,談戀愛好像已經算是一種階段性的結果了,「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似乎在管理學上也比較合邏輯,畢竟談戀愛像是一個沒有dead line的作業,交往如果是以結婚為目標,就好像是修一個可能拿的到畢業證書的課程,感覺上也安心許多。


但是,單單只有「交往」的話,就不知道目的跟終點是什麼了。


雖然這輩子沒人這樣跟我說過,但是,萬一哪一天有人問我:「妳願意跟我交往嗎?」我可能會反問他:「啊所以……你的意思是……?」


對啊!「交往」,但是你想要幹麻呢?


不過,「交往」又好像好幸福啊!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看到史丹利愛亂來的部落格上,在介紹幾個Kuso的測驗,我個人對這種速食的心裡測驗十分有實驗性格,常常看到就做起來了,史丹利介紹的那種線上的,對我而言更是簡便!

第一種,是所謂的精神年齡的鑑定。

所謂精神年齡的鑑定......應該意思就是,我31歲了,但我的精神心智上到底是幾歲,今天1129我做出來的結果如下:


今天的結果比較好。怎麼說呢?我連著三天做同一個測驗,但是結果都不一樣,第一天是18歲,讓我十分難過,因為我十分討厭被人家說是幼稚,我也自認為是成熟;第二天把測驗轉寄給大家,結果側出來的結果是32歲,又十分難過,因為怎麼搞的弄得自己心裡比生理更老,難道我的內心真的是個歐巴桑嗎?今天不信鞋再做一次,結果,竟然是29歲!29歲是個我喜歡的數字,不太大,不太小,永遠不太老,也不是一個想讓人拿刀砍的青春年紀,總之,很喜歡這個結果!

這個測驗證明什麼呢?證明:人果然都需要自我矇蔽,連心裡測驗也要不信邪多做幾次,以達到這種效果。

第二個測驗是職業KUSO測驗,也就是輸入你的名字,機器幫你看你適合作什麼行業。

我輸入了我的真明,結果如下:




么壽死小孩!這個測驗完全不準!我怎麼可能有辦法去賣地攤賣贗品呢?像我這種連殺價都不太好意思殺的老實人,怎麼可能會適合擺地攤,豈不賠死?至於第三者......這更是不可能的了!我這麼怕麻煩的人,真的比較難當第三者,因為......怎麼說......拖泥帶水的,有點討厭;至於那個炒股票還是武術家?天曉得,我炒股票定會炒到心臟病發作,武術家嘛......我連游泳瑜珈都持續不下去了,說什麼武術家?另外兩項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了。

只是,當你可以輸入任何人的姓名時,你其實會忍不住想知道你的偶像適合作什麼。

所以,我幫讓爺代為執行了這個小小的測驗 (希望他不介意吧!喔,沒關係,反正他又不會知道!)

讓爺適合做什麼職業呢?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先跟大家報告一聲,讓爺雖然很任性的用片假名 (還是平假名?) 拼出他的名字,但是其實他的真名也就是用我們的方式寫出來的漢字,因此可以說,如果他本人在這個機器上打出自己的真實名字,結果也是一樣的,所以這方面的話是不會有出入的。

看看結果......嗯......很可惜,沒有讓爺很想當的導演 (也不必難過啦!搞不好設計這個測驗的人,根本壓根沒想過導演可以是一個職業!),也沒有讓爺正在做的演員,也沒有他也想做的音樂人、畫家、攝影師......,有氣質的工作,真的沒半個!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說,這個測驗對他而言簡直是神準!想想,他當小白臉,會有一堆人衝過去搶著包養他吧!(腦中浮現菜籃族見他瘋湧向前的景象);救世主?哈哈哈哈哈,想想哪個宗教要把他包裝成救世主的話,有人死心沓地跟著他,我也不懷疑,畢竟很多宗教本來就是盲目的崇拜 (再說他最近的感覺也好像把自己弄得跟救世主一樣,有點受不了啊!);其他的如脫衣舞男......那他可以不適合展露排骨吧!牛郎倒是挺適合的,跟小白臉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辦公室花瓶......主管可能是我吧!

對於那個電訪員倒是沒啥了解 (如果說他害羞的傳聞是真的,那就還能理解),至於那個亂打針的護士......怎麼有點A片情節的感覺?

本測驗的結論呢?......證明人都有妄想症,我的話,則是妄想症第一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跟飯角的關係,已經快要到不能失去彼此的地步了!想到這個有點可怕,因為我們不是兩個女同,只是兩個互相扶持的朋友,我實在無法想像,哪一天她要是找到了男朋友,我該怎麼辦?這樣每週就沒人跟我一起吃晚餐了!這會挺孤獨的。


為了充分表現我們兩人互相扶持的精神,今天即使上課上到10:00才下課,她即使一整天沒有進食固體食物,我們兩人還是相閱晚上10:30吃刷刷鍋 (對她沒差,反正她怎麼吃怎麼瘦,我是怎麼活怎麼胖),讓兩人一整天的工作心情有得發洩!


結果,10:30到餐廳,飯角一人已經累到雙眼面積僅剩精神好時的3/5。




心裡想的不該跟她約的,應該讓她回家睡覺!不過人都出來了,她還為了我等到這會兒才進食,總該讓她吃點固體食物。


總之,那個「希望地球瞬間毀滅」的理論是從她那裡來的。老實說,我個人不偏好這種理論,我頂多希望自己隱居深山,自己種有機蔬菜過活,希望有人可以每週一次幫我從外面帶鍋滷肉進來 (因為我自己不敢殺),只要給我Internet、博客來網路書店宅配系統、以及一台32” 液晶電視外加優質DVD放映器即可,地球瞬間毀滅的話……嗯,我覺得會很痛,所以並不考慮。


飯角要不遇到鳥事,也不會有這種想法,畢竟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跟週遭互動,萬一週遭都很鳥,想要地球瞬間毀滅是正常現象 (雖然我會想要一台太空船),這幾天看影展前的宣導短片,心裡在想這傢伙該不會是有憂鬱症了吧!(喂,你該不會是得憂鬱症了吧!)


鳥事總是很鳥,不然就不算鳥事 (只是干鳥屁事?),一開始還會想要抱怨,破口大罵,罵久了沒用自然就不想罵了,人不會想要一年到頭重複做著相同的事,抱怨老闆也會膩,久了也會想要抱怨交通混亂、路面不平、所得稅太重、新聞太無聊、喊戒嚴太白爛等等話題,鳥事永遠都鳥,抱怨某程度上算是有希望,當不想抱怨的時候才是可怕!總之就是事情討厭不過為了活下去還是得做,人被現實擊垮了,對未來有期許卻看不到實現的可能性,那有期許有屁用?活下去也不過是進義務罷了,唉呀!這樣說來是不是地球瞬間毀滅會好點呢?(不!因為人越老越想要長生不死,最好還青春永駐,外加送我永生永士的美貌,然後……隱居深山?)


唉……。來,再怨嘆一聲。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應該找比較有可能實現的方式來解決,想到前陣子最低潮的時候,我也有那種乾脆什麼都不要算了的想法,撐過去之後,覺得也還好,只是現實的是,我還是需要那一個月多少多少的薪水,來支付我每天的生活支出,工作討厭也罷,至少每天下班還可以看看自己喜歡的電影,讀讀自己喜歡的書,不上班的時候,還可以挖出一點時間寫寫小說,做做不知道何時能夠完成的作家夢,只有在想到自己可能得要工作到死才不會流落街頭的時候,會稍微緊張一點,覺得應該買個什麼定期定額基金幫自己留點後路,無聊、無趣、平凡、庸俗……,想出一串最平庸的字眼,對,這就是自己的人生!也不必去羨慕別人的一生有多精采,自己也希望能夠跟他們一樣,別傻了,都31歲了,想要精采頂多得要靠自己的想像力,否則想要把自己變成什麼了不起的傢伙……與其這樣痛苦,不如腳踏實地的好點。


吃完火鍋,拖著肚邊肥油與腫脹的胃,一起跟飯角走向捷運站,途中,幫她想了幾個激勵她的方法,試圖請她不要讓地球瞬間毀滅,否則會害到我,想了幾個方法,好像都不是很恰當,剛剛想到,乾脆我寫小說來當我經紀人算了!哈哈哈哈哈,那我們得兼差賣雞排配豆花才行!(不過你如果真的想當也行,我還挺需要鞭策的。)


這是一篇很沒有重點的文章,總之,人生的抱怨是很沒重點的,人也不必無時無刻都要很有重點,那就給她沒重點好了!


呀呼,今天沒重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凌晨一點四十五,距離我一般預計睡覺的最晚時間,還有十五分鐘,這時候,我卻不怕死的打開電腦,決心在睡前為自己的部落格寫篇文章。


十五分鐘是寫不完的,過了兩點我又很有可能會面臨整夜的失眠,不過還是得要寫這篇文章,否則,我這個禮拜都會很難過。


怕拖稿啊!


拖什麼稿?這部落格又沒人付稿費給我,只是自己面臨過部落格全盛時期卻因為自己的怠惰讓部落格好幾週都沒有文章,一下子點閱率從每天一百五掉到不到十,說是自己的虛榮心也好,總之不太願意再看到這種局面,即使現在每天都還只有30左右的點閱率,為了抓住那30個人,我還是必須不能讓自己打破每兩天一篇文章的紀錄。

可是這陣子啊!金馬影展開始了,大約有兩年沒有好好看影展的我,這次決心來個全心參與,從開幕片開始,到昨天晚上一天看四部,看到頭昏腦脹,今天下班後又連看兩部,午夜才出戲院,還得坐計程車回家,哪來的時間寫文章呢?我連卡內基的功課都得利用中午吃飯時間才寫的出來了!




我其實這回是有觀影證,可以享受影展免費看的特權,不過熱門片常常換不到票,這回我還是買了半套的套票,結果因為套票劃位烏龍,弄得我自己買的票反而位子十分的偏遠,看到日新大廳裡寬敞舒適的VIP座,不停罵自己簡直是白癡,幹麻這麼投入花錢呢?


不過,花錢看電影還是有其過癮之處,畢竟那是你選擇的,你願意花錢去買下兩小時的經歷,這個意義絕對跟免錢看片的心態不同,感覺上花了錢之後,更有立場去評論自己所選擇的電影,因為這時我是觀眾,電影啊!觀眾還是老大。


今天看了畫面精采、文字犀利,卻十分冗長的《立口食師列傳》時,坐的是那遙遠偏僻的W5號座,電影開演前,我特別看了一眼VIP座上的貴賓,心裡想:「嗯,那些人,以前應該是文青、是影迷,現在都在電影圈裡了,所以才有辦法坐在那邊,享受那寬敞位置佳的座位。」


然後我想到:「他們現在對電影的感覺是什麼呢?」


單純當影迷的時候,只能說是一個純真年代,以為自己所看到的、所批評的,就足以改變世界,電影是如此高尚偉大,如此的令人值得膜拜,當時的我們,好單純。進了電影界之後,不管自己是在哪個部分,心態就不一樣了!電影是工作,電影是娛樂,電影是我們所愛,也有可能是我們所恨,電影的背後,是一連串看不到的詭異事件,是接二連三無法控制又得盡力克服的動作劇情恐怖片,身在其中,實在無法感到太多的娛悅感,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我連兩年的影展都無法參與,上班要做電影,當時還有片在影展放映,當出現意見不合的時候,明明對手都是十幾年的老朋友了,還得要做出討人厭的抗爭,弄得大家心情有夠差,別說我不想看,跟我作戰的人,應該也連一眼都不想看這些電影吧!我記得今年台北電影節的時候,明明就買了兩張票要跟朋友一起去看,結果為了那退片事件,氣得我連出現在現場的意願都沒有,兩張票就放在我的包包裡一放就是好幾個月,今天想起來除了哀悼那300元之外,竟然並沒有因為沒看到這部片而感到可惜,換成是十年前的我,一定會罵自己:「笨啊!你竟然因為這樣就沒看到這部片!」人是會變的,你愛的東西會改變你,但是,你卻沒辦法去改變你所愛的東西。


影展散場時,最容易聽到有人以不成熟的方式,去輕易評斷剛剛所看的影片,說不成熟也許不公平,應該說是想太多,大家看了影展,就以為自己是影評人,可以用沒有背景的「專業」口吻與基礎理論來分析這些電影,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都會火速離開,一來是這種評論讓我惱火,因為恐怕事情不是他們所想的那麼簡單,二來是他們的確讓我想起從前的自己,我以前也是這樣吧!想要用自己所認為的專業角度來博得其他看電影的人的贊同與目光,結果弄到現在還不是平平凡凡,重點是,我倒是不認為這種平平凡凡看電影的方式有什麼不好。


現在的我,出場之後都沒辦法講這麼多長篇大論囉!頂多是「啊,好長的片!屁股坐的好痛」(立口食師列傳)「蠻好看的啊!我挺喜歡的。」(暗陰羊)「哇!這部片真是太厲害了,我好想再看一次!」(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但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在用什麼導演拍攝手法、顏色打光、攝影機角度、演員表演等等的方式去評斷這些影片了!對於我,影片順暢、扣人心弦、說的故事我看的懂、看完很爽的感覺已經是最重要的了,其他什麼場面調度、影片意義什麼的,對我而言,也不是說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只是看完片要立即講這些實在是太辛苦了,白天都已經在為電影做很多瑣事了,晚上如果還要看電影,那就求爽就好了吧!


今天,因為W5座位位處機要地帶,所有坐在上方的觀眾都必定要經過這個位子,我趁機好好觀察了這些「舊我」的面貌,有的是留長頭髮,一臉什麼都不屑的痞子男,有的是外表樸素,什麼外表打扮都不在乎,應該認為過於華麗的服裝與化妝只會讓人腐化,只求藉看電影昇華品格的文青,有的是穿著光鮮亮麗,拼命想用電影分析長篇大論讓身旁女生佩服的傢伙,有的是……電車男,我要看電影,我要看電影,看完電影要上網,然後再看電影……,看著他們,還真是有趣,原來我以前就是這樣,真了不起,現在我則是臉上會抹著厚厚的妝掩飾年紀帶來的疲憊臉龐,外穿大紅毛衣加牛仔短裙搭上長統皮靴,拿SUBWAY三明治趁電影開演前大啃,並且吞掉一包好吃的小豆苗芥末蠶豆外加生活泡沫紅茶的那種被文青歧視的觀眾,他們大概想都沒想到,10年前的我也跟他們一樣,而他們十年之後,或許也有可能如我一般吧!


現在跟他們講這種事實太殘酷了,再讓他們做十年夢吧!純真年代是很珍貴的,至於我肚子餓的時候,昂貴卻好攜帶的SUBWAY三明治,我還是要趁電影開演前把它吞下肚。


記得以前有朋友跟我說,他不想做電影這行,因為電影還是當興趣比較快樂,當時不了解他的想法,現在了解了,只是說這話的人現在還是在做電影,今年影展每天還得在現場顧攤賣DVD,我們都中了電影的毒,大家都難逃電影魔咒吧!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真是一部讓我看不太懂的好片,還記得10幾年前看陶德海因斯的《毒藥》看完也是差不多感覺,那個導演,不管他是不是有吸毒 (有沒有都不關我的事吧!),或是生命是否很痛苦,總之,他拍的這兩部片都給我「哇!」的感覺,並且想要買DVD收藏,然後看的五遍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如果有片商買,那就是感謝大恩大德,因為當我今天知道他的價格之後,著著實實把我給嚇了一大跳,我很希望本公司可以成為這個福蔭大地的根源,但是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底限,回本對一個營利單位而言,還是十分重要的)。


用一部自己目前為止看到最喜歡的片來做結尾,應該是滿完美的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你現在活著,為了什麼?


為了一份工作?為了家人?為了錢?為了獲得成就感?或是噁心一點,為了愛?


活著為了什麼?這個問題要仔細問起來,唉……答案很糟糕,因為我不知道。


總之,現在不想死。


飯角前陣子工作得很痛苦,她說希望地球瞬間毀滅,差點把我嚇死!




地球瞬間毀滅?那不就什麼都沒有了!糟糕,我還有很多事情沒做:我亞洲萬里通累積點數可以讓我換兩張台北大阪來回機票,我還沒有用;我還沒有完成我的創作處女作 (管他是電影還是小說,總之第一部都還沒有);我還沒找到我第二任男友;我還沒有體會過愛到死的感覺;我還沒有賺過大錢;我還沒有買過名牌包;我還沒有去過布拉格以外的東歐;我肚子上的贅肉還沒減掉;喔,我還沒有見過強尼戴普!(也還沒有碰到過讓爺!)


不行,現在地球不能毀滅!


以前小時後,不知道為什麼,真的是很小的時候,我都會幻想「死是什麼感覺?」我想像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你,沒有我,沒有感覺……,消失不見沒有,那就沒有意識了耶!不存在了啊!天啊!好恐怖!小小年紀 (還沒上小學),我就心裡暗自祈禱:「拜託拜託,死後一定要有死後的世界,我不要不見啊!」


現在回頭看:「我這小孩真是他M的哲學家,人家小時後心裡想的是等等要吃什麼玩什麼,我在想死後的感覺!」


也難怪我長大那麼會想東想西,從小就這樣,我有意識以來就在想生死的問題了。


我問我媽,我媽竟然跟我說:「我就知道,你這小孩子從小就跟佛祖有緣……。」


原來如此!


現在,比較少在想死的問題了,反而會問自己活著的問題,每天工作上下班,生活規律,連吃的東西都快要差不多,上班走路iPod裡聽的音樂也快要一樣,真是,活著就像為自己創造功課表,幾點到幾點上什麼課,每天星期幾固定有體育課,下課之後可以看卡通,回家要寫作業,只是,這不是九年國教,也不是高中放學後的補習班,這是你我的人生,越來越差不多了!


所以,活著為了什麼?


總是要找出一個價值吧!


看來,我是很難賺大錢的,因為個性太老實,只有被人耍的份,主管跟我說:「KK,你喔!這輩子就是不能當酒店小姐!」他的意思是我不夠圓滑,我想了一想,跟他說:「是啊!如果我當酒店小姐,客人可能會被我追著打!」被追打的原因,很可能只是他吃披薩只吃中心不吃邊、切蛋糕沒有經過圓心等很無聊的理由,我又不能轉行當SM,因為鞭子打下去為因為沒有打到正中心而痛苦!


扯遠了,我不是要說這個。


問了幾個人,現在讓你覺得活著有價值的源頭是什麼?


很多人回答不出來,誰叫我們這群人通常沒有結婚、沒有小孩,生活是為了現在,沒有辦法想到以後。


我啊!很奇怪的是,我覺得竟然是我的部落格。


就這樣,從東京回來之後,突然覺得我的部落格必須要至少兩天要有一篇文章,長短也好,有沒有內容也罷,總之,我得要一直寫,所以就不知道怎麼了,就不停的寫,點閱律嘛?老實說每天就是那20到30,也算不上是一種很大的鼓勵,但是就是一直寫,我不是為了我的部落格活著,但是總覺得,部落格是我活著的一個象徵。


有人問我說,不怕私生活被人家知道嗎?我老實說,到了部落格上,我就不怕給人知道,即使我知道老闆也在看,我也不想因此搬家躲躲藏藏,既然都要寫了,還怕人家看嗎?既然都可以寫出來了,還怕被人家知道嗎?我也許是個藏不住秘密的人,但也沒有傻到把所有的秘密都寫在部落格上,每一篇文章,我都坦坦白白,等於是我人生的側寫,要說是日記嘛……是日記我就不寫了,國小的時候被老師規定寫日記,寫的我對日記極端反感,我寧可說部落格是report,像我人生的新聞報導,應該比較貼切吧!


想想我的部落格竟然寫了三年了!前陣子把一些文章隱藏起來,沒想到一登入,我還是可以看見那些被我隱藏的文章,自己就是自己,躲都躲不掉,自己的人生赤裸裸的被自己紀錄,再過三年回頭來看自己,不知有什麼感覺?


很驚訝的發現,自己某些文章都會被放在天空的首頁,不管這是誰決定的,總之感謝他或他們對我的支持,讓我決心繼續鎮守這個沒什麼來坐小地方,但也拜託不要哪天大當機讓我所有的文都消失,這可是我人生的報導,再過三年,我還想回頭來這裡看看。


我想,我寫,所以我活著,抑或是,我活著,那就一直寫吧!反正自己沒偉大到有人來寫我的年史,自己趕快開始紀錄也不算太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既然小令提到了《穿牆人》,那我們就來聊聊《穿牆人》好了。


對於《穿牆人》的感慨,是從一篇報導開始:


花百萬宣傳「穿牆人」票房慘
【記者項貽斐╱台北報導】


由李佳穎、張永政、路嘉欣主演的「穿牆人」雖然入圍東京影展「亞洲之風」單元、也是高雄電影節開幕片,更在影片上映前花了100多萬宣傳,但上周末上映的台北票房不到7萬元,讓導演閻鴻亞傻眼,不知究竟是哪裡出問題。
閻鴻亞說,為了拍「穿牆人」,他的母親還把房子拿去向銀行貸款,借錢讓他拍片。影片上映前,為了造勢,他又去借了100多萬元宣傳費,辦了20多場校園宣傳活動,背債將近700萬。
以往閻鴻亞執導的「人間喜劇」、「空中花園」等片雖然沒什麼宣傳,但票房至少都有25萬元,沒想到「穿牆人」花這麼多力氣,劇情也較他前兩部作品更通俗易懂,結果卻可能連全台6支拷貝的費用24萬元都賺不回。
【2007/11/15 聯合報】




我把這篇文章轉寄給同事們,不是為了要大家看笑話,只是希望我們不要問自己「為什麼花這麼多錢、這麼多力氣,錢卻賺不回來?」的問題。就算遇到這樣的問題,也必須要自己去找出答案,不能夠讓問號永遠開放,否則就無法找出當次失敗的核心,在下次的企劃裡改進。


看到這篇報導,老實說,真的很心痛。雖然說片子不是我們家發,錢也不是我們賠,但看到電影工作者提出這樣的疑問,真的是很難過,也很驚訝。國片說起來,這幾年有越來越好的成績,之前《十七歲的天空》賣到八十多萬就算好了,這幾年的國片是幾乎每部片都有到200萬的成績,說起來的確是一種進步,也許是電影人的心態開始改變,想要拍一些能跟觀眾溝通的電影,行銷的方式也推陳出新,這是一個好現象,不過,也構造出了一些幻象,究竟這個「好的行銷方式」跟「能夠與觀眾溝通的通俗主題」標準到底在哪裡?實在是很難劃分。近期這幾檔國片,說實在開始有疲軟的趨勢,《松鼠自殺事件》即使漥洋介來台灣天天佔據影劇版,票房還是沒起色;好一點的《最遙遠的距離》,離最好的成績仍然有一段距離;《穿牆人》大家看到報導了,不必多說。


好的行銷方式是什麼?花了錢就一定是好的嗎?當我看到報導,《穿牆人》花了一百萬做宣傳,我簡直嚇了一跳,這一百萬到底花在哪裡?同事跟我說,他們下了電視廣告 (他們有看到),還有作公車車體廣告 (我這個公車族沒有看到過),銀子灑下去了,卻沒有收到任何效果,原因問題在哪裡?


首先,我想問,《穿牆人》的目標觀眾在哪裡?他主打「台灣第一部科幻片」,但是這樣就可以吸引人了嗎?他的海報是三個主角的大頭為主,但是這三個主角真的有辦法吸引人嗎?為什麼選擇安排六支拷貝?每支拷貝都是錢,點滴宣傳都是錢,他們一開始希望收多少錢?真的有辦法收這麼多錢嗎?


這些問題不是在找麻煩,而是在銀子花下去之前都要想清楚的。


要看科幻片,觀眾可以選擇貝武夫;要看大卡司,隨便一部美國片的卡司都比這部強,人家為什麼要選擇看三個不認識的人,而捨棄安潔莉娜裘莉呢?海報上的主題都沒有真正造成吸引人的關鍵,那電影宣傳的靈魂「海報」豈不是無用武之地?海報是我們所謂的Key Art,是所有文宣中最靈魂的部分,卻無用了,影片宣傳已經踏出了錯誤的第一部,實在是很可惜。此外,我應該算是長跑電影院的人了,卻沒有拿到半張這部片的DM,也沒有看到半點跟這部片相關的宣傳,《松鼠自殺事件》我至少每天可以看到一台公車,網路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banner (但我還是沒有去看,因為公車廣告沒有引起我的興趣,故事……我也不知道故事是什麼),《穿牆人》真的沒有,如果是我沒看到了,就代表他沒有吸引我的目光,為什麼呢?


好吧!既然主Key Art無法吸引我,卡司也無法吸引我,那用故事吸引我吧!設定觀眾是不會對卡司與Key Art有印象的影片,主動去尋找他的故事大綱,那故事就要主動傳達到觀眾眼前,不過,我還是不知道故事在講什麼,或是故事可能講得太複雜,我聽過都忘了!我們在公司常常玩一個遊戲,我給你30秒,你把這部片的故事講給我聽,講不完,那就一分鐘吧!連一分鐘也講不完,那就糟了!觀眾時間不多,千萬不能夠多佔用他們的時間。


依我看來,鴻鴻之前的影片,票房會贏過這部《穿牆人》算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之前的三部曲觀眾族群清楚,精緻的文宣方向緊緊抓住了這群死忠文青,就算票房不算太好,在這樣小規模宣傳中,算是十分亮眼的了!這部《穿牆人》,我在想,是否主事行銷的人自己都模糊了 (是導演本人主導的嗎?),也許他應該還是要主力放在原本的那群文青,告訴大家:「真的台灣有科幻片了!」然後這部科幻片的特色在哪裡?為什麼要看這部而不是看美國的隨便哪一部? (這時不宜拿出愛國片做口號,這種口號在三年前國片還很低迷的時候也許還有點管用,現在國片越來越多,只有特別、好的東西可以生存,沒有人會再用同情心去看電影) 而不是拿來打電視廣告、公車廣告,大家都看到了男女主角三顆大頭,卻不知道那些人是誰,或不知道這部片是在講什麼。廣告經費數字並不與行銷的好壞成正比,一百萬花了該看的人沒看到,一百萬花了卻不知道為什麼觀眾還是不進戲院,說真的實在很心痛,我都幫他心痛。


觀眾很現實,因為他們通常一個週末給電影的經費,只夠看一部片,所以不管怎麼樣,都要把自己的影片推成觀眾的第一選擇,引起他們興趣,找出對的觀眾,引起他們的興趣,如果經費不多,就要把錢全部砸在這些對的觀眾上,也總比這裡花花那裡用用好,一點一滴都是錢,每一分錢都要回收,花了一百萬,卻沒有收到效果,千萬不要問為什麼,要去找出為什麼。


這麼直接說了這麼多,真的很抱歉,我不是什麼行銷能手,雖然有跟同事們做過成功的案子,卻也有過很慘痛的經驗,每次痛的時候,我都要找出傷口在哪裡,可能也不完全正確,但我至少要給自己一個答案,否則下一次的案子再開始,我會不知所措,我們都是,大家都是!


台灣的電影市場越來越淡了,電影,不管哪國片,也許美國片影響少點,現在都是一片愁雲慘霧,10年前票房動輒破億,後來變成手週末有個1000萬就不錯了,這陣子是好點的片手週末有500萬就算OK的了,有1000萬就是很好的,獨立片商影片,首週末有個100萬員工就可以放心笑了,這是什麼恐怖的市場?每個人都在這樣問,經濟差,連帶影響到電影市場,大家一起跌落谷底,這是市場的大問題。


不過,市場的大問題是大家都要去面對的,如果要在這塊土地上繼續做,就必須要在逆境中求生,我們的頭腦就要更清楚、更明白!(這也是我現在最大的問題,最近腦筋一片漿糊。)


狂妄了講了一大堆,最害怕的是我,講完了這種話,以後就不能犯這種錯,否則臉都丟光了,也只有等著被人家罵的份。總之都希望大家別再心痛了!希望我們之後,都可以不必再問這種類似的問題了!(漿糊漿糊快離開,快離開!我需要一顆清明的腦袋!)


然後用同事之間mail裡常用的激勵語做結尾:加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大家看東京鐵塔,看到一堆人紛紛在部落格上分享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情感,我雖然發了片子也看了書,電影看了至少三遍 (一次在坎城、一次檢查字幕、另外一次是陪我媽去看),但是對這個故事本身卻沒有什麼感覺,辦公室的同事分析:因為這次從男性角度出發的故事,所以女性比較難認同,這點可能是對,可能是錯,因為也有不少女性看的眼淚如水壩潰堤,我則是一滴眼淚也沒掉 (除了看第一次,在第一次離家有小小流淚之外,但我必須說那音樂真是太煽情),讓周邊的人更確認我是鐵石心腸 (但是我看麥迪遜之橋的確看到衣領都濕了)。


母親對於男性與女性而言,也許真的有不同的象徵性吧!老實說,我真的很討厭心理學那套,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確可以看出端倪,女兒就像母親的替代者,女兒做什麼,母親都要插手,要照母親的方式來,因為女兒是母親的再生;兒子之於母親……嗯……我只能說不一樣,但我堅決反對利用那套伊底帕斯情節什麼的來詮釋大多數的母子關係,但是我不是人家的兒子,也不是社會學專家,到底是個怎麼關係?我想從「東京鐵塔」裡看出的母子關係,的確有很強烈的戀母情節,而且好像這種關係在日本社會中十分的強大,日本人也似乎十分習慣於這種情節的存在,我則不這樣認為,這是日本人的特例,其他國家的母子關係應該是很正常。


總之,我要說的,是現實中的我媽。




「我媽」這個分類,在我部落格中至少建立已經有兩年了,這卻是第一篇關於我媽的文章。


原因是,我媽,很難講。


我跟我媽,在一起的時候是仇人,見了面就吵,吵到乾脆不說話,分開了反而變朋友,可以台北法國熱線兩小時,電話費全不是問題。


我跟我媽,只能用文體不完整的方式,來表達我跟他之間的關係。


先講一個回憶好了,是關於有一天我做公車時所發生的事情。


嚴格說起來,什麼事情也沒發生。


在那台公車,最後一排的座位上,坐了一個女人,那個女人,無論臉型、五官、肢體,都像極了我媽,除了她的頭上沒有半點白頭髮,臉上化了妝,沒有半點疲憊的樣態。


我盯著這個女人,應該說,表情驚恐的,雙眼揪著這個女人,直到這個女人感受到我的目光,投給我一個莫名其妙的表情。


我那時想,如果我媽沒有我們這幾個不爭氣的孩子,應該也是跟她一樣吧!


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還沒有捷運。


我媽縱容自己的小孩,尤其是男生。


我之所以說是男生,是因為我哥跟他的孩子。


我哥是家中一個一但我提起絕不會講出好話的主題,他結了兩次婚,離了兩次婚,生了兩個小孩,第一個小孩是我媽帶,根本就是我媽的小孩,第二個小孩還好被他親媽帶走了,現在人在哪裡我們也不知道。


我媽縱容男生。


我哥到了20幾歲,有一次我氣不過叫他去洗碗,結果他站在流理台前一陣子,然後走出來問我說:「碗要怎麼洗!」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有人不會洗碗的,這不是跟你洗手一樣嗎?


由小見大,其他的事情都不必說了。


被我媽帶大的孫子,今年六年級,不敢一個人睡,不敢一個人搭捷運,因為我媽總是無時無刻保護著他,導致他今日的膽怯,即使我在旁邊如何的搧風點火,要他自己去突破一些事情也是徒勞無功,這是我媽的另一個問題:過度保護。


到今天,她仍然想要保護我,無視於我已經31歲,無視於我已經可以打理自己的生活瑣事,無視於我在法國已經獨立生活過三年半,跟大家證明只要經濟上不是問題,我一個人生活是絕對死不了。


不過我媽還是要保護我,我所有寄到家裡面的信件她一定打開先過目,她會趁我上班時間來幫我打掃房子洗衣服,會煮好菜放到我冰箱裡要我吃 (但我通常不會吃,因為我回家連煮飯的力氣也沒),會每次見到我就開始數落我身體哪裡不好,會幫我繳信用卡帳單,因為她覺得我繳不出這些錢,會週末假日一到就打電話問我何時要回家,如果不回家就會用很痛心的語氣說:「你到底在幹麻……。」


既然我真的沒有約會,如果我說有約會也會被她說成會被騙,所以通常我就是老實跟她說:「自己一個人在家可以做一些事情!」


因為這些事情,我跟她吵過不只一次的架,因為我已經長大,我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你可以不要再把時間花在我身上,可以去照顧你自己......然後我媽會說:「以會這樣講,是因為沒有人會替我這樣想!」

其實我要說的是:「媽呀!我就是要你為自己想,不要再為我們想了,為自己想吧!為自己想吧!」

她應該很難做到吧!為了孩子想了一輩子,連自己都忘記是什麼了。


但是,很可恥的事情是,我31歲了,今天還是沒有辦法照顧自己的爸媽,跟爸媽出門吃飯,還是讓爸媽付錢,因此我越來越不想要跟爸媽吃飯,因為我不想讓他們付錢,因為我不像我哥,到現在還吃家裡住家裡用家裡還把小孩丟給爸媽養,我雖然無法養活我父母,但至少我可以不讓父母為我花錢,但是如果我住家裡,我爸媽絕對不會拿我一毛錢,這樣我怎麼敢住家裡?

我想過跟她一起去旅行,事實上也做過了,總之是一個很不好的經驗,為了避免再旅途上的爭吵,我把所有的腦筋花在如何讓我媽開心,結果換來我媽半夜對我哭著說:「我覺得我們的距離好遠,你對我好疏離喔!」


我媽,真是一個很矛盾的人。


她交了一些朋友,其中有些朋友,每天就喜歡在她面前炫燿自己有多好賺了多少錢,然後再數落她的女兒兒子有多差,這個朋友喜歡把最好的留給自己,剩下的留給朋友,我們週遭的人都看不過去,終於,我媽看開了,不再與她見面,然而她的生活從此變得更加單調乏味。


你在身邊看不過去,叫她去看書,到社區大學學點東西,她總是有理由:我要照顧小孩、我身體不行、我很忙,每天還要看股票、誰說我不看書,我是看「我的書」(指的是她那些從不翻開的佛學書)……。


我想,我逃避的個性多少來自我媽,只是我發現的早,痛苦的早,所以還想要力求改變 (雖然也沒有太成功)。


但是,我真的沒辦法想像,如果沒有我媽,我會是什麼樣子!


人都太熟悉週遭事物的存在,他們的存在變的理所當然,所以人會對這些規律的事情有所抱怨,大家想嚐新、想蛻變,還有人想要拋開一切重新開始,地球毀滅什麼都沒有,但他們從來沒有辦法想到,失去身邊這些你已經習慣的東西,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只是人的生命自然的走到盡頭,也許只是一般的生離死別,但是我們都覺得事情的存在太理所當然了,所以失去的時候所帶來的恐懼與震撼,往往會令人難以忍受。


我媽去年住院,糖尿病住在醫院裡好一陣子 (其實是因為她不想吃藥又不想吃東西,醫生只好把她關在病房裡監視她乖乖把飯跟藥吞下去),我不常去看她,因為去看她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去看她時,就是拼了命想要為她做什麼,結果換來了:「你幹麻這麼拘束?你到底怎麼了?」的回應,天曉得,母親為兒女付出天經地義,兒女要回饋卻是不知所措,到底真正的母女/母子關係是什麼?要說說不出,只有留在心理面的那一塊比較真實。


好了,這是我第一次寫我媽。寫到這裡,我的喉頭有一種灼燒的疼痛,提醒我不要再寫下去了。這種文章,要寫300字也好,要寫3000字也行,要寫3萬字,甚至出成母女大全也未嘗不可,寫到這裡,想到Lily Franky能夠把他跟他媽的故事寫成一本書也真了不起,一方面是他竟然可以寫出來,另一方面,是他竟然用一本書的篇幅就寫的完,聽說松尾鈴木寫的第一版《東京鐵塔》劇本長達4個多小時,又有什麼無法想像的呢?有的人光說自己跟他母親之間的故事,就說了一輩子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知道這要算是幸福還是可悲,一個人的工作是電影,放假休息的時候,餘興活動竟然還是電影,有人會說:「能夠把興趣跟工作結合為一,真是幸福!」事實上,當生命中只有一種東西的時候,身在其中,也許會有盲目的幸福感,就跟有人喜歡吸毒一樣,沒有一個正在吸毒的人會覺得吸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然而,當你稍微跳脫出來,或是往後走幾步,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竟然就被這個小框框給總結,更可笑的是,你並不算這個小框框的一部分,頂多算是周邊的擁護者,有多幸運,也許只有自己能去判定。


這個週末,我就看了三部電影:一部進電影院看,《權力風暴》,另外兩部是DVD,《1408》及《巴黎不打烊》。


(這裡講一個題外話,自從我在大學電影社開始,就被教導電影片名必須用《》符號來標記,不知為什麼,久而久之,所有的電影人似乎都把這當成電影的專屬符號,電影果然是尊貴的,至少對於這些看電影跟搞電影的人而言,不尊貴,怎麼去解釋自己孤注一擲的行為?)




有關《1408》,除了說是一部精采的驚悚恐怖片之外,其他不想多說,只想反駁一點,當初有人跟我說這部片媲美庫柏力克的《鬼店》,我只想說沒這回事,如果他硬想比較,我有DVD可以借他,也許空間的使用上《1408》是成功的,但並不代表他可以超越《鬼店》裡那種人類精神狀態的瘋狂崩解,就好像當初有人跟我說《太陽浩劫》是2007年的《2001太空漫遊》一樣,不是所有說人在外太空裡瘋狂的電影都是同一等級的,我在某程度欽佩講出這些話的人 (因為他們都是所謂的「創作者」,我佩服至少他們有付諸行動),但是講出這樣的不良比方,多少也讓我有點小小失望。


回到主題,所以我要說的是《權力風暴》跟《巴黎不打烊》。


《權力風暴》,是的,他講的是美國對中東地區所採取的軍事行動,在美國內地所造成的反省,相信很多台灣人會看不懂,也不想看,我不能說自己看懂了,畢竟我對這些繁瑣的歷史與政治關係,也只有皮毛上的了解。英文騙名LION FOR LAMP如果我真的看懂片子的意思,應該是說很多如具有獅王般領導人才的人,由於不採取行動,而受到那些懦弱無能如羔羊般的領導者任意擺佈,也就是所謂的「犬儒」,影片從三方面下手:滿口理念與謊言的政客、協助政客推銷與擺佈人民的媒體、與永遠躲在安祥角落批評的學者與學生。這些人,一般社會中最容易聽到聲音的人,在這部片裡一下子通通被拿出來檢討,影片有多精采?想看戰爭跟屍骨橫飛的人拜託不要進去看,你們的批評會毀了這部片!裡面內容我在此也不討論了,大家有心自己去看吧!


我在電影院裡,也出神想了其他事情:梅莉史翠普真是個偉大的演員!除了因為她的演技出眾,簡直到一個演什麼是什麼出神入化的境界之外,還有就是她的臉,即使他年輕的時候,是如此的美艷動人,今日的她,年紀儘管悄悄的爬上她的雙臉,也從來沒有聽說她去動任何一種美容手術,試圖留住自己的青春,不讓年輕的後輩搶了她的飯碗,她不怕!因為她是無可取代的,因為她的演技、她的努力所帶來的地位,年輕的後輩是無可用美貌這個膚淺的項目來贏過她的!所以她偉大。你看她在《權力風暴》裡,飾演那個57歲、奉獻給媒體工作40年、一度迷失最後卻決定為了該有的堅持而與大體制抗爭的女性,你不必藉由任何一個文字介紹,來了解她飾演的角色經歷過多少的掙扎、放棄過多少個自我堅持,因為,從她的臉上,從她的眼神,你什麼都看到了,這些在年輕貌美的女演員上,是找不到的!你看過《穿PRADA的惡魔》裡的一場戲,她飾演的萬惡老闆竟然在老公提出離婚要求時,美麗強悍外表的保護色被完全剝除後,那種無助、蒼老的臉龐,哪一個女演員敢把這麼醜的一面放在大銀幕上?我似乎只有看過梅莉史翠普敢這麼做,其他,不論世界各國,只有聽說男女明星不斷把自己打扮成大眾想要看到的那一面,好讓自己吸收到更多的鎂光燈,沒有人肯把真正的那個普通人暴露在陽光下,也許是為我們好吧!電影跟明星,畢竟是一場幻夢,讓普通人寄託的幻夢,如果戳破了這個幻夢,普通人的生活會有多痛苦呢?原來那個他們嚮往的美妙世界,也不過是如此而已?


片中梅莉史翠普所飾演的資深記者珍寧,在與湯姆克魯斯所扮演的政客對談了一個小時、珍寧差那麼一點點──誰叫那政客在最後說了不該說的話,露了馬腳,推翻了所有之前所建立起來的信任──就全數買單了。那場對話不是對她沒有幫助,因為經由那個政客對她的挑臖,她卻著著實實檢討了自己40年來的媒體生涯,如何為政客抬轎、因為媒體被財團所併購,還以為可以用自我意識來對抗收視率政策,結果還是一樣如政客所言:他們販賣戰爭,因為戰爭帶來收視率及收益,媒體真的反戰嗎?不不不,媒體只是販賣觀眾想看的新聞!我不知道台灣的媒體人如果去看了這部片,會有什麼感想?影片沒有清楚交代珍寧到底有沒有對這大環境低頭,但我寧可相信她是選擇了自己的堅持 (雖然我還是得為她擔心她那必須24小時看護的老媽及57歲高齡失業該去哪裡),勞勃瑞福對這個角色所留下的伏筆十分有趣,因為她的選擇其實就是觀眾會做出的選擇,是你,你會為了善意與堅持放棄這一切嗎?


媒體是假的、傳媒是假的,我們的確活在這個虛假的世界,戰爭、飢荒離我們這些好命人太遠了,就像一場電影,他們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只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悲苦、悽涼、邪惡、犯罪等的發生!就好像電影告訴我們愛情可以是幸福美滿、白馬王子就在你身邊一樣。這些畫面,提供給我們一個寄託,「真實」世界的寄託,這個世界是真的,有喜怒哀樂,即使你的生活沒有,媒體也為你開了一扇窗,讓你旁觀的去看這一切的發生 (這也就是「旁觀他人的痛苦」一書的主題中心),人類真的很冷漠,以為自己關心一切,其實不就是冷眼旁觀 (當然我也是這群無用的犬儒之一),這種虛幻,造就了現實生活充實的幻象,而當你置身這假象之中,或是稍微接近時,幻象變成了現實,你會變的冷靜、冷漠。


所以我得說說《巴黎不打烊》。


《巴黎不打烊》一片,沒什麼好多說,影片節奏混亂、選角失當 (找個像拳擊手的演員來演鋼琴家,我一點也不懷疑他為什麼不想彈了!也許是根本不應該彈。) 她的原意是要更堅固我前面所謂的「美好的幻象」,而同時又想要歌誦平凡人生的珍貴,然而這所有的不當與混亂,卻沒有帶來正面的效果,我們還是不了解那多如牛毛的主角想追求的是什麼、為什麼追求這些,也不知道他們最後得到了什麼?我不是說電影不該帶給人幻象,相反的,電影本來就是帶給人幻象,但是當這個幻象無法建立的時候,就代表影片失敗,這部片就是一個好例子。


影片從頭到尾我只記得一句話,就是那個劇院管理員退休時所說的一句話 (請注意,那個女演員曾經演出楚浮的《日以作夜》裡,那個跟特技演員私奔的女場記),那句話是:「我一直很喜歡藝術,所以一直想成為藝術家,但是當我了解到我對藝術真是一點天份也沒時,我決定至少要在接近藝術家裡的環境工作,而我做到了,我的人生很美滿!」


能講出這句話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單純,所以她接近了藝術,即使只是個劇院管理員,也能夠繼續愛這個藝術家;另一種運氣好,因為她真的沒有遇到什麼令人討厭的傢伙,所以還可以說她在當了幾十載的劇院管理員後,自己的人生美滿。


我在想,今天在電影圈的人,有多少人是這樣的?我,是一個;那群做影展的,也是;那群做電影行銷的,也是;那群拍電影的 (除了導演製片等等權力中心之外),也是;那群做經紀人助理的,也是......還有很多很多,數也數不清,這些人都是那些為了拱月而存在的群星,月亮不出來的時候,人家還可以看到他們存在的價值,等到月亮一出現,群星馬上消失了,月亮的光芒吃掉了所有鞏固他的群星,讓他可以笑傲夜空,光彩奪目。


這群群星,應該就是我所說的「接近藝術的人」,他們的位子正好可以是看清楚這一行的人,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是因為喜歡電影而做電影,然而真正接觸之後,電影的魔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許許多多現實的因子:一張票280元,一部影片行銷預算多少錢,一個演員可以帶來多少票房,一個大明星需要用多麼可笑的行頭來迎接他......,這些,是影劇的現實,他們的光芒來自於對於周邊小眾的無情燃燒。


有人問我,我這麼會崇拜偶像、迷戀明星,為什麼都不會迷戀華文明星?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太接近了,那些真正的好人,因為人好,所以距離感消失,你把他當成週邊人的一份子,而那些被人視為明星的人,通常異常難搞,這些明星表面上待人親切,私底下不知道是經紀人還是自己就是那樣,簡直是一代皇帝/女皇,高高在上,旁若無人,只差沒有人把他扛在肩上揹出去,經歷了這一些,你對這些傢伙還有什麼幻象?


當然,也是有所謂的好演員,有明星光環,也不會提出一堆條件,這種人不多,通常地位已經鞏固到不必用那些駭人的條件來增加自己的地位,只是這種人我們一般人把他當神,不把他當人 (應該是個很痛苦的地位)。


因為喜歡,所以接近;因為接近,所以有些事情越看越清楚;因為看清楚,所以開始質疑自己:「唉!我就是那個販賣幻象的人。」「唉!我就是助紂為虐的死王八蛋!」偏偏,助紂為虐也沒有好處,所以只能當個犬儒在部落格上反省自己,一面希望這些幻象能夠被戳破,一面就在販賣幻象,換取自己生活上的穩定 (還只能穩定,無法富足)。


要不是前面已經寫了3680幾字,否則我應該還會寫一大篇「我的偶像其實是混蛋」的奇怪文章,不過也算了,寫了再多也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是如何虛幻的事實,我也會被人說成自己是個欲求不滿的奇怪影迷,總之,崇拜偶像是我鄙棄自己的原因之一,因為它代表了我是多麼需要這個虛幻的世界,也顯示出了我的生命是如何的空虛貧乏,我想到那部真的不成功的《巴黎不打烊》:「我坐在一個剛剛好的位子,不太近,不太遠,正好可以看到全部!」所以我的情緒起伏可以隨著台上的人流淚歡笑,也偶而會轉頭看看我後方的人,是多麼的想要往前跑,接近那個虛幻啊!

而我呢?坐在這裡,這種心理狀態,老實說,虛實混雜的狀況,我有點頭暈、想吐!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友人請我去看《最遙遠的距離》特映會,原本這部片在我的腦子裡,被歸類成那種「找不出任何一個讓自己想去看的理由」的電影,所以一開始我是婉拒邀請,打算去同一家戲院買票看另一部,結果,辦公室的同事竟然大家都要去看,一時讓我大為吃驚,搞不懂為什麼他們都想看這部片,因此,我為這部片找出了一個去看他的理由「好奇心」,反正沒損失,就又厚臉皮的跟朋友要了一張票一起去看。




我對這部片的觀感,之前在某篇文裡已經提過了,老實說,所謂「最遙遠的距離」,是在我跟這部片之間,我真的…真的…搞不懂這導演拍這部片到底想要講什麼,搞不懂桂綸鎂的角色為什麼那麼的漂浮,找不出她到底想要追尋什麼;也搞不懂莫子儀幹麻一定要這麼自溺,自溺到連工作被fire掉了都不知道;搞不懂那個賈什麼的,明明沒有大明星的身材導演還偏要他不停的裸露上半身,還有到底他再憤怒什麼,他幹麻要穿著潛水裝在公路上走,這三個不知道要幹麻的人,影片花了近兩個小時來講他們讓我一頭霧水的故事,我跟臨座現場遇見的媒體友人,兩人從中段開始,就不斷的狂笑,這不是一部喜劇片,我們卻笑到流淚,不要問我為什麼,不該笑的時候觀眾卻笑成一團,問題在哪裡,這已經不是大家常遇見那種「台灣人很愛用笑來表示自己已經看懂了」的狀況,大家心知肚明。


我要說,電影是一門很自由的藝術,可以表達的方式有很多種,能夠說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就跟所有的藝術一樣,要讓大家了解,除了創作者自己的才氣要夠高之外,能不能遇見有緣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個人沒有什麼立場去評斷導演有沒有才氣,但是可確定的是,我絕對不是那個有緣人!


電影是一門團體的藝術,也是一門十分花錢的藝術 (如果你把他當藝術來看待),一部片要拍成功,要牽涉多少部門、動用多少人力、花掉多少經費,製作之後還有宣傳,放映還要有通路,這麼複雜的東西,如此昂貴的創作型態,一部片弄垮一家電影公司的例子影史上已經發生過不只一次了,你說,創作者能不小心?


話在說回來,既然電影這麼複雜又這麼貴,有必要一定得拍成電影嗎?


我在看《最遙遠的距離》之後,我又再度反省這個問題:拍電影既然成本這麼大,有沒有辦法回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既然這樣,有必要什麼故事都一定要拍成電影嗎?


看了這部片10分鐘,在那位賈先生對病人說完一串話之後,我突然對旁邊的友人說:「這編劇文筆實在是太好了!」真的是,好到他寫出來的對白,根本不像人說出來的,但如果化成文字印刷,肯定充滿力量,感動千萬人,偏偏他選擇了拍成電影,讓一個聲音低沉到可以去當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的演員用力的唸出來,結果,觀眾不但沒有感動到,還換來了一聲:「搞什麼!有人這樣講話的嗎?」的評語,這時候我就在想,當初怎麼沒想到要寫小說呢?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導演林靖傑是寫文章起家的,因為想拍電影沒錢拍,所以就先把自己的故事寫成小說,沒想到竟得到了不少獎項,看了電影中的對白,對於導演之前的得獎經歷並不驚訝,怎麼說都是好文筆,只是,幹麻一定要拿來拍成電影呢?電影真的是這個故事最好的表達方式嗎?與其如此,在無法讓我理解又沉悶的影像,與跳躍生動的文字之間,我寧可選擇後者,也許還有機會細細品味,深深探索,而不是在我們之間又築出另一道十分遙遠的距離。


電影是一個夢,因為他是這麼真實、這麼動人,愛看電影的人,就算不曾想過要拍電影,但至少都有幻想過,自己的故事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畢竟在那面白色的布幕上,再創造出另一個空間,是多麼地令人驚奇!然而,很多人沒有想過,電影其實在除了錢很多、流程分工很複雜、牽扯技術層面很廣泛、動員人力很多 (光管理就是一門藝術),再加上週邊一些跟電影無關但是卻與電影息息相關的繁瑣事情,電影不是一個人動動腦、叫演員走走路說說話、拍下來就OK的東西,老實說,奇士勞斯基 (忘了柏格曼是否也說過) 說電影不夠純粹,不能被稱為藝術,是可以被理解的,有時候,一個故事出來,經過了這麼多流程,早已跟原本所想的故事相距甚遠,要說純粹?根本不可能!但是有沒有好電影呢?有,如果導演夠好、製片夠強、組員夠向心、整體信念夠強烈,老實說根本就是相當於一個宗教信仰,如果大家都強烈的相信著某個東西,那要成就出好電影就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個很難,至少在台灣,很少看過這種狀況的!


偏偏台灣想拍電影的人,大多受到七零年代作者論的影響,還只了解了皮毛,沒看到內在,以為拍好電影就是要當作者,而作者就是導演掌大權,導演說了就算,看來楚浮的《日以作夜》大家都是有看沒懂,這樣的趨勢影響了台灣電影不曉得多少年,我也不得不說,這似乎也是讓台灣電影後來低潮的主要原因之一。話扯遠了,不只是台灣,世界上好多人文藝青年都是這樣,他們都好想拍電影,什麼故事都一定要拍電影,好像文學、繪畫、詩歌、插畫、音樂、戲劇等藝術都不存在,他們就是一定要拍電影,一個故事寫成了書,最後要拍電影;一個idea寫成了詩,也要拍成電影;還好現在還沒有什麼音樂繪畫舞台劇的要改編成電影的,為什麼一定要拍電影?難道電影是唯一的出路?


我說,我以前也是前面自己批評的那種,以為導演就是天,以為什麼都要拍成電影才有價值的白目文青,到了今天,你可以說是志氣被消磨了吧!我倒是覺得看到自己的極限,與肯定了自己他方面的能力,電影不一定是我可以拍的成的,我卻不一定得否定自己說故事的能力,我靠電影吃飯,卻不一定要靠拍電影過活。我不是說自己多偉大,自此雲淡風清,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當看到一個好好的故事,明明用其他方式可以表達的更好、更細膩,而有人偏偏要用另一種自己夢想中的型態,搞成自己每天喊苦背債,觀眾又不能理解的作品,你說,身為觀眾,你會不喊可惜嗎?


《最遙遠的距離》手週末台北開出94萬,意料外的好票房,能夠有這樣的回收,導演真的該好好感激他的行銷team,這部片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好賣,但是看來距離要讓導演脫離債務的糾纏,光靠電影各方面回收應該是有困難的。唉……搞什麼呢?這個故事當初要是小說,今天說不定我寫的就是一篇置頂超推薦的文章了!

(本文2429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我會說四種語言:中文、台語是母語,英文、法文是後來學的,法文說起來筆英文讀起來好,但是又說不定,總之,兩種不是母語的語文,感覺上程度OK (尤其滿街上那些聲稱自己會說法文的人,其實大多不具任何對話的基本能力,因此感覺上法文好像更OK)。


日文,我是完全沒辦法!五十音的出現,讓我體會到不會說中文的老外走在滿滿都是中文的街上是何等心情,加上還有平假名片假名兩種圖像,有時邊邊還要加個點加個兩點,對我而言,法文雖然也有左撇右撇帶帽子紮辮子,在怎麼樣都是那基本的幾個字母,拼字又跟英文有幾分神似,要入門克服發音的問題之後,對我問題可就少多了。


但是我在那青澀懵懂的大三還是大二時代,曾經修過一年的日文,並且得到80幾分的高分。


今日,這些日文完全還給老師......歐不,應該說是,根本沒有拿來過!




會拿到八十幾,只能說我中文程度太好,加上從小聯考訓練有素,讓我可以遇到漢字全部用中文發音,遇到其他的就通通用背的,然後所有的文法在寫出考卷後的那剎那,就全數放空,腦中的日文任憑他回歸祖國,管他祖國在哪,總之從哪來就往哪去吧!


十幾年後的前天,我跟日文粉厲害的飯角坐在星巴客虛度時光,忍不住問他一個:為什麼日文需要用到"L"的發音,全部都要用"R"拼出來。


飯角很自然的回答我:「那是因為日本人發不出捲舌音,所以R跟L的發音會是一樣的!」


「這我知道,」本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欠揍,講話顧人怨,所以接著問:「只是,在拼音的時候,明明可以用L去拼,為什麼要用R呢?」


飯角同學好像有點不了解我的意思。


「比如說好了,」這時就要拿讓爺的名字做比喻:「你看,小田切讓的『小田切』明明發音就是O-Da-Q(u)i-Li,但是他的英文拼音就非得要拼成O-da-Gi-Ri,這樣一來,不但不懂日文的人會直接把後兩個捲舌音結發出來 (別忘了G也是發捲舌音),遇到法國人甚至會唸成『o-da-GI-HI』遇到義大利跟西班牙文的人甚至還會來給你個小打舌,那豈不就變成他的名字除了日本人之外,其他國家的人都會唸錯嗎?」怪的是,讓爺不是說他最討厭人家唸錯他的名字嗎?難道他沒想過,他的名字即使用片假名拼出來了,日本人識字的絕對不會唸錯之外,全世界所有的外國人都會稱他為「歐達芝一瑞」或「歐達芝一希」先生嗎 (gi要捲舌,所以應該是『芝一』)?俄國人甚至還會唸成「歐達吉亞」先生呢!而這個錯誤,其實只要把那個 "R" 換成 "L" 就解決了!不知道讓爺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也討厭人家唸錯我的名字,不過外國人我可以原諒他,因為我的名字用羅馬拼音是怎麼都拼不出正確的發音,所以最好不要計較太多,免的氣死自己。)


飯角一時無言。(她心裡那時應該是想著:「阿你不是說你不愛他了嗎?」)


記得有一個笑話:當初《宅變》要在日本上映前,片商寫了封mail給台灣電影公司,跟他們說,他們必須要改英文片名!為什麼呢?片商的解釋是『因為日本人發L跟發R的發音是一樣的,因此英文片名中的HEIRLOOM對日本人而言,跟他們所稱呼的髮廊Hairoom是一樣的,為了避免笑話,所以他們必須要改名字!』


辦公室在無言了幾分鐘之後,我們都笑了!


我對日文的另一種不解,是來自於他們取用外國語的態度,我後來才知道,其實日本人在日常對話中運用外來語的程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嚴重!當然,現在台灣也越來越多人,因為某些用語就是源自於英文,所以既然大家都聽得懂,乾脆就用英文講比較貼切 (絕不是指那些有意無意就愛夾幾句英文,結果叫他講又講不出個所以然的爛角),但是,日本人對待英文的方式,竟然是發明另一種符號系統,用那個系統拼出那個英文的發音,然後即使相差很多,大家還是照用不誤,久而久之就變成自己的了,這些文字的祖國變成了太陽旗下那些染著彩虹色頭髮、穿著時髦衣裳皮靴的子民,所踏著的那片土地,連外國人到了日本,都認不得那個原本是屬於他母語的語文,日本人之神通廣大,在這一點,還真的不太能夠理解及認同。


怎麼說,假使我一天跟你說:「欸!那個謬客最近漲價,還有剋林母也是!結立要小心噎著。」不解釋你還以為我去克里姆林宮找什麼哲學家的書很貴,或是我在詛咒你媽腎結石,但其實我是想跟你說「牛奶 (謬客=MILK) 很貴,鮮奶油 (克林母=CREME)也是,吃果凍 (結立=Jelly) 的時候要小心」,當然中文也有一些東西是從外語直接翻過來,通常都是一些名詞,我們還不至於會瘋到連主詞動詞都用外文,那我乾脆直接講英文不就得了!


日本人瘋,法國人也沒有好到哪去!法國人的做法比較不一樣,總之,英文對他們而言就是法文,不管什麼文,通通用法文發音唸出來就是了,總之,聽懂是對方的責任。


偉大!了不起!


我想,會講自己的母語,應該要很驕傲才對,當你知道學習語文有多困難、要花多少心力之後,你才知道,至少會說一種語言,對人而言真是一種恩賜!畢竟語言是這麼一個充滿奧妙的符號!但是,要試著把別國的語言變成自己的,那就免了吧!要嘛就去好好學,要嘛就再創一種完全不同的,中文就是中文、英文就是英文、法文就是法文、日文就是日文,我不喜歡A語言中間夾幾個B語言,這真是超級詭異奇怪的,你說不是嗎?


(本文1969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司終於員工旅遊了!原本以為要到鄉間,結果竟然是拜訪小城,小城還算幽靜,街道狹窄,沒有車子穿梭,兩旁的屋子不高,頂多兩層樓,屋頂都是尖頂的設計,看來有點像小學的時候用彩色筆畫下的紅磚屋。


這裡是法國,我想。




大家住在一棟還算新的房子裡,但不知怎麼的,所有人只拼命的往外跑,我也跟著出去了,才發現對街角有棟奇怪的房子:尖尖的屋頂下,有個突出的陽台,與其說是陽台,不如說是一個加了玻璃窗的茶座,那應該是有錢人家的設計吧!真想也在充滿陽光的時候,到那茶座裡喝杯下午茶,茶座上方的壁面爬滿了藤蔓,那牆面的色澤有點不對,有點閃爍,在陽光照射的時候甚至有點銀白,再往上看,赫然發現那根本是架太空梭到頭栽,前頭直直的插在房子前方的花園裡,看來屋主也不願整裡,乾脆放著任憑藤蔓攀爬,變成房子的一部分。


我們一群人跑進了這棟房子,原來這棟房子是分租給不同的人,不知為什麼,我們竟然斗膽去參觀每個人的房間,我總覺得這房子有點熟悉,感覺上是屬於我認識的人的……,走著走著,當我進入某個房間時,看到了房間裡的陳列物,我竟然了解了:「這個房子屬於我前男友爸媽的,而這正是他的房間!」


他的房間裡竟然堆滿了保養品!不知從哪裡來的消息告訴我,現在他改做保養品生意,所以滿桌滿座的SKII都是正常的!我走出房間,到了屋子另一頭……


隔天不知怎麼,我再來,有我的東西在那,我去把他拿回來,然後我發現,我的東西裡頭,裡面竟然有一堆保養品,說是我前男友留給我的。


我竟然放聲大哭!


然後我醒來。


然後我覺得莫名其妙,因為,怎麼會突然夢到他?再來,他給我保養品的時後,現時中的我一定會把這些東西丟到他臉上,要嘛就是丟到垃圾桶,怎麼會大哭呢?


我的夢境一般而言都沒什麼意義,也沒有反應現實,也沒有預測人生,之前夜夜有夢,睡得很辛苦,醒來之後常常什麼都記不得,只覺得自己在夢裡所做的一切,讓自己很疲累。現在的我都不夢了,要夢也很少,也沒有美夢,更還好沒有惡夢,感覺都是閉上眼不久後就被鬧鐘吵醒了。


夢的感覺還不如現實的感覺來的恐怖。上回睡覺的時候,不知道是個怎麼樣的姿勢,總之我的身體壓著我的左臂,醒來的時候,想把身在床外的左手臂伸回來,卻怎麼也沒反應,只聽到床頭櫃上頭東西叮叮咚咚掉落地面,半夢半醒中還納悶到底怎麼會突然開始掉東西,然後我才赫然發現,我的手動不了了,會掉東西,是因為我拼命的想動我的左手,卻只能勉強左右移動罷了,而碰掉東西的指尖,根本什麼都沒感覺到。


我只好用我的右手,拉起我的左手臂,大力甩動後,血流暢通,左手還恢復知覺。


也才因為這樣,我今天才有可能坐在這裡打完這篇文章。


到底哪個比較像夢?總之都是睡覺惹出來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一些電影裡頭得知,似乎是在亞洲的家庭中,年長的一輩對於屎尿的話題,似乎特別沒有禁忌。


說鄰居同事間比較小孫子小寶貝的青屎黃屎希實度,有時讓旁人聽的腸胃食道總有熱流經過的感覺,人在外頭都這樣了,面對家人更是百無禁忌,出門在外獨立生活的學子,總有經驗讓家人 (通常是母親) 問到「有沒有定時上廁所」的類似問題,更白話就是問你有沒有每天拉,能夠獨立在外生活的人通常就已經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即使外食族真的比較難均衡攝取營養,但是面對家人如此貼身的關懷,通常的回答就是:「媽,我拜託你!」




自己的消化過程有時更是不吝與週遭的親朋好友分享,至少我在幾個家庭聚會上,老人們泡茶就常常聊到「如何順利排便」的話題,通常進行的方式就是「吃什麼很健康」→「上回吃了什麼,如何健康,要舉例」→「吼!我上回吃了那個OOO介紹我的XXX,唉唷,吃完之後上廁所都撲撲撲好順利,厚~~ (搭配仰天閉眼極端享受的表情),好舒服啦!」通常我聽到「撲撲撲」這個壯聲詞,我如果無法及時離開現場,通常都只好在內心搖搖頭,並且當天盡量不碰桌上的點心。


更直接的是,在某一些吃飯的場合。


吃什麼可以幫助消化,一直都是現代人追求的,老的小的胖的瘦的健康的生病的,大家都十分關心,不免吃飯的時候就會聊起這個話題,然而當話題從「理論」進行到「成果」的時候,情況就會變的十分不堪。如果說「色澤」上的討論是專屬於嬰兒的,那麼大人的討論主題應該都是主力放在「結實度」與「流暢度」上,如果加上壯聲詞與度量詞的修飾,通常那天餐桌上的菜都會吃不完,偶而會有腦筋清醒的人提醒帶動話題的人「我們現在在吃飯耶!」,否則這一路進行下去可真是沒完沒了,外帶最後加上一句:「怎麼大家今天都不吃呢?」當然,飯剛吃下去就想到拉屎,自己感受差也對不起食物,想想哪個食物被吃下去的原因竟然只是為了被拉出來,那個食物身為食物,情何以堪?


之前為了消化的事情,母親跟直銷公司訂購過很多綠色粉末狀的健康食品,吃了果真功效十足,該發生的有發生,連帶著我也瘦了十公斤,有著林志玲般的身材,只不過副作用是,當肚子在努力消化時,腸胃咕嚕做響,那可不是簡單的,我曾經在課堂上響到連教授都關心我是不是肚子餓了,十分的丟臉,只是後來停止使用的原因不是因為那個咕嚕響,而是我媽訂到的竟然是當時轟動全台的豬飼料!


頓時之間,我有點分不清楚,到底是少了十公斤但吃了豬飼料的我比較像豬,還是多十公斤卻吃著人類食物的我跟豬比較類似?


如果說食色乃人之天性,現代人的領域裡,或許還得加上一個「性」,然而屎尿似乎也不能避免的必須被算進去,只是礙於衛生,或許沒有辦法不討論,並竟是身體健康的一部分,有了困擾還是得說出來,只是,下回不要把這當成問候語,或是泡茶聊天吃飯時的基本話題,應該比較恰當吧!

一定要聊健康問題的話,下回,聊背痛吧!


PS 靈感來自於本週末與家人吃飯時的對話,偏偏在我吃了不少之後才說起,頓時間我就消化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