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小令提到了《穿牆人》,那我們就來聊聊《穿牆人》好了。


對於《穿牆人》的感慨,是從一篇報導開始:


花百萬宣傳「穿牆人」票房慘
【記者項貽斐╱台北報導】


由李佳穎、張永政、路嘉欣主演的「穿牆人」雖然入圍東京影展「亞洲之風」單元、也是高雄電影節開幕片,更在影片上映前花了100多萬宣傳,但上周末上映的台北票房不到7萬元,讓導演閻鴻亞傻眼,不知究竟是哪裡出問題。
閻鴻亞說,為了拍「穿牆人」,他的母親還把房子拿去向銀行貸款,借錢讓他拍片。影片上映前,為了造勢,他又去借了100多萬元宣傳費,辦了20多場校園宣傳活動,背債將近700萬。
以往閻鴻亞執導的「人間喜劇」、「空中花園」等片雖然沒什麼宣傳,但票房至少都有25萬元,沒想到「穿牆人」花這麼多力氣,劇情也較他前兩部作品更通俗易懂,結果卻可能連全台6支拷貝的費用24萬元都賺不回。
【2007/11/15 聯合報】




我把這篇文章轉寄給同事們,不是為了要大家看笑話,只是希望我們不要問自己「為什麼花這麼多錢、這麼多力氣,錢卻賺不回來?」的問題。就算遇到這樣的問題,也必須要自己去找出答案,不能夠讓問號永遠開放,否則就無法找出當次失敗的核心,在下次的企劃裡改進。


看到這篇報導,老實說,真的很心痛。雖然說片子不是我們家發,錢也不是我們賠,但看到電影工作者提出這樣的疑問,真的是很難過,也很驚訝。國片說起來,這幾年有越來越好的成績,之前《十七歲的天空》賣到八十多萬就算好了,這幾年的國片是幾乎每部片都有到200萬的成績,說起來的確是一種進步,也許是電影人的心態開始改變,想要拍一些能跟觀眾溝通的電影,行銷的方式也推陳出新,這是一個好現象,不過,也構造出了一些幻象,究竟這個「好的行銷方式」跟「能夠與觀眾溝通的通俗主題」標準到底在哪裡?實在是很難劃分。近期這幾檔國片,說實在開始有疲軟的趨勢,《松鼠自殺事件》即使漥洋介來台灣天天佔據影劇版,票房還是沒起色;好一點的《最遙遠的距離》,離最好的成績仍然有一段距離;《穿牆人》大家看到報導了,不必多說。


好的行銷方式是什麼?花了錢就一定是好的嗎?當我看到報導,《穿牆人》花了一百萬做宣傳,我簡直嚇了一跳,這一百萬到底花在哪裡?同事跟我說,他們下了電視廣告 (他們有看到),還有作公車車體廣告 (我這個公車族沒有看到過),銀子灑下去了,卻沒有收到任何效果,原因問題在哪裡?


首先,我想問,《穿牆人》的目標觀眾在哪裡?他主打「台灣第一部科幻片」,但是這樣就可以吸引人了嗎?他的海報是三個主角的大頭為主,但是這三個主角真的有辦法吸引人嗎?為什麼選擇安排六支拷貝?每支拷貝都是錢,點滴宣傳都是錢,他們一開始希望收多少錢?真的有辦法收這麼多錢嗎?


這些問題不是在找麻煩,而是在銀子花下去之前都要想清楚的。


要看科幻片,觀眾可以選擇貝武夫;要看大卡司,隨便一部美國片的卡司都比這部強,人家為什麼要選擇看三個不認識的人,而捨棄安潔莉娜裘莉呢?海報上的主題都沒有真正造成吸引人的關鍵,那電影宣傳的靈魂「海報」豈不是無用武之地?海報是我們所謂的Key Art,是所有文宣中最靈魂的部分,卻無用了,影片宣傳已經踏出了錯誤的第一部,實在是很可惜。此外,我應該算是長跑電影院的人了,卻沒有拿到半張這部片的DM,也沒有看到半點跟這部片相關的宣傳,《松鼠自殺事件》我至少每天可以看到一台公車,網路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banner (但我還是沒有去看,因為公車廣告沒有引起我的興趣,故事……我也不知道故事是什麼),《穿牆人》真的沒有,如果是我沒看到了,就代表他沒有吸引我的目光,為什麼呢?


好吧!既然主Key Art無法吸引我,卡司也無法吸引我,那用故事吸引我吧!設定觀眾是不會對卡司與Key Art有印象的影片,主動去尋找他的故事大綱,那故事就要主動傳達到觀眾眼前,不過,我還是不知道故事在講什麼,或是故事可能講得太複雜,我聽過都忘了!我們在公司常常玩一個遊戲,我給你30秒,你把這部片的故事講給我聽,講不完,那就一分鐘吧!連一分鐘也講不完,那就糟了!觀眾時間不多,千萬不能夠多佔用他們的時間。


依我看來,鴻鴻之前的影片,票房會贏過這部《穿牆人》算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之前的三部曲觀眾族群清楚,精緻的文宣方向緊緊抓住了這群死忠文青,就算票房不算太好,在這樣小規模宣傳中,算是十分亮眼的了!這部《穿牆人》,我在想,是否主事行銷的人自己都模糊了 (是導演本人主導的嗎?),也許他應該還是要主力放在原本的那群文青,告訴大家:「真的台灣有科幻片了!」然後這部科幻片的特色在哪裡?為什麼要看這部而不是看美國的隨便哪一部? (這時不宜拿出愛國片做口號,這種口號在三年前國片還很低迷的時候也許還有點管用,現在國片越來越多,只有特別、好的東西可以生存,沒有人會再用同情心去看電影) 而不是拿來打電視廣告、公車廣告,大家都看到了男女主角三顆大頭,卻不知道那些人是誰,或不知道這部片是在講什麼。廣告經費數字並不與行銷的好壞成正比,一百萬花了該看的人沒看到,一百萬花了卻不知道為什麼觀眾還是不進戲院,說真的實在很心痛,我都幫他心痛。


觀眾很現實,因為他們通常一個週末給電影的經費,只夠看一部片,所以不管怎麼樣,都要把自己的影片推成觀眾的第一選擇,引起他們興趣,找出對的觀眾,引起他們的興趣,如果經費不多,就要把錢全部砸在這些對的觀眾上,也總比這裡花花那裡用用好,一點一滴都是錢,每一分錢都要回收,花了一百萬,卻沒有收到效果,千萬不要問為什麼,要去找出為什麼。


這麼直接說了這麼多,真的很抱歉,我不是什麼行銷能手,雖然有跟同事們做過成功的案子,卻也有過很慘痛的經驗,每次痛的時候,我都要找出傷口在哪裡,可能也不完全正確,但我至少要給自己一個答案,否則下一次的案子再開始,我會不知所措,我們都是,大家都是!


台灣的電影市場越來越淡了,電影,不管哪國片,也許美國片影響少點,現在都是一片愁雲慘霧,10年前票房動輒破億,後來變成手週末有個1000萬就不錯了,這陣子是好點的片手週末有500萬就算OK的了,有1000萬就是很好的,獨立片商影片,首週末有個100萬員工就可以放心笑了,這是什麼恐怖的市場?每個人都在這樣問,經濟差,連帶影響到電影市場,大家一起跌落谷底,這是市場的大問題。


不過,市場的大問題是大家都要去面對的,如果要在這塊土地上繼續做,就必須要在逆境中求生,我們的頭腦就要更清楚、更明白!(這也是我現在最大的問題,最近腦筋一片漿糊。)


狂妄了講了一大堆,最害怕的是我,講完了這種話,以後就不能犯這種錯,否則臉都丟光了,也只有等著被人家罵的份。總之都希望大家別再心痛了!希望我們之後,都可以不必再問這種類似的問題了!(漿糊漿糊快離開,快離開!我需要一顆清明的腦袋!)


然後用同事之間mail裡常用的激勵語做結尾: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