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我睇影 (1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愛故我在 

如果給妳上手鐐腳銬,你可能會大喊「你幹嘛要栓上我?」但如果這付手鐐腳銬上刻上Hermes的商標,恐怕會有人在喊救命前思考一下,甚至會有人衝上去跟你搶戴這付手鐐腳銬。

 

他不怕,他要的是Hermes。

 

這是我們一般對豪門的印象:華服、豪宅、美食,光鮮亮麗的外表,搭築出的寶塔,即使天色昏暗,依然能夠閃閃發光。有趣的是,這也是《我愛故我在》這部電影給人的印象,完美的一切只差沒有真的散發出寶石的光芒,電影公司在作宣傳時,也抓住片中豪門背景,處處皆名牌的這點,企圖把影片販售給那些熱愛精緻 (品牌) 藝術的熟女 (貴婦) 觀眾。而我很想知道,衝著名牌去看這部片的觀眾們,以及真正的貴婦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心裡的感想為何?我不是豪門,也無法想像自己萬一是豪門,會有什麼樣的心態 (豪門的一切對於非豪門者而言恐怕一切均無從想像),但我猜想,恐怕電影公司是對的,這些觀眾才是真正這部片想要的觀眾,只是也許他們看完之後恐怕心裡不會太舒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之詩  

我去年開始接觸藝文表演節目,在這之前我都只有接觸電影與閱讀。去年我在別人的介紹下,看了【春琴】跟勒帕吉的舞台劇。今年想要更打開自己的視野,多參加ㄧ些藝文活動,因此加入了兩廳院之友,也買了國際藝術節的票。結果五場藝術節下來花了我將近5000元大洋,原本還想買一齣台灣的自製舞台劇,卻因為票價實在是太高昂而不得不飲恨。而我ㄧ月的薪水,扣掉了這五千元的藝術節的票,加上先前買的王菲演唱會,加上影展放映的套票,加上一般院線電影也是要去看,整個算下來再扣掉保險、各式帳單,我本月因為花下大筆銀子在藝文表演上的結果,就是看來我得吃泡麵度日。我到這一刻才深刻體會到,所謂的藝術真的是貴族的遊戲,跟要與生活博鬥的平民完全無關。

 

究竟「藝術」是什麼?所謂那些藝術家、文學家、創作者,究竟他們是從何而來?他們的靈感從何而來,才將一個虛無的感情,轉化成一個表現的實體。而藝術究竟所歸何處?究竟他們是屬於全人類,還是屬於某一部分的人?是全人類都有辦法去從事藝術創作,還是只有某一種人有辦法去從事藝術工作?藝術到底是什麼?好多好多的問號,結構了一個無聊的段落與「別再問了」的制止聲。

 

好吧!那我不問了,但如果你們可以去看看《生命之詩》,也許可以去思索一下這個問題。 (以下有雷)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因為朋友Ivy在FB上分享了一篇講梅花戲院重新開幕的文章連結,引發了一串討論的對話 (雖然僅僅在兩三個朋友之間而已),卻讓我有感而發,覺得應該寫一下我上回光顧梅花戲院的感想。

而我老實說吧!我之所以會去梅花戲院看電影,不是因為開幕當周123的票價 (我是到了現場才知道的) 主要是因為我想看《我為琴狂》,而該片居然只有在梅花戲院上演,當時的我心裡確切的感覺是:「X!我被綁架了!」當時的我對梅花戲院的印象是:硬體差、地點差、環境差、差差差,但我卻別無選擇,X!

 

為了我為琴狂,我生平第一次買票踏入梅花戲院。結果,欸,其實沒有那麼差,還挺好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為琴狂

首先,這是我搬家到痞客邦之後第一篇文章,痞客的朋友大家好,現在我也是痞客了!

然後,我要對海鵬電影願意引進幾部紀錄片的勇氣致敬,而且這不片跟接下來那部芭蕾舞片 (片名有點長記不起來) 都已經在金馬影展放映過了,真希望觀眾願意在進戲院支持他們一次。

而我,因為怕《我為琴狂》這部片一下子就下片了,因此第一周周末就衝去看了,適逢梅花戲院重新開幕,首周票價123元,因此票房還不錯,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覺得所有作電影行銷的人,由其是會作到國片行銷的人,都應該去看這部片 (但這樣好像也沒推銷到多少票,因為這樣的人並沒有很多)。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有一個朋友,莫明愛上了一個男人 (因為她完全回答不出為什麼)。即使她知道這段感情無望,她依然無法停止對這名男子的愛戀。前陣子,她覺得在這名男子內心深處,也許對她毫不在乎,然而與他相處時,她卻依然可以感受到少有的快樂。他的一切讓這名原本相當理性的女子呈現了精神瘋狂的狀態,她常問自己是否得了妄想症,他們所擁有(她自認為) 的快樂的時光,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因為沒有第三者能做見證)。為了擺脫這名男子對她所造成的巨大感情波瀾,不久前,她決心再也不裡會這名男子,她發誓,即使這名男子從她面前走過,她也會以冷淡的態度去對待。她想,如果她能撐過一周,就能撐過一個月;撐過了一個月,就可以撐過一年;撐過了一年,就可以撐過一輩子。

結果,可想而知,她連最基本的「一周」期間都撐不過,四天後,她宣告放棄,並且承認自己是弱者 (她從不可能承認自己是脆弱的)。原因是,決心與他切割所帶來的痛苦,遠大於與他歡笑之後所帶來的失望來得高。對她而言,這個決定折磨的人不是那個男人 (因為對方也不在乎),而是自己。她不想再折磨自己,因此放棄了這項流血式的舉動 (她是這樣行容),因此她決定繼續持續之前的狀態,即使她知道不會有結果,也知道未來的每一天,她都會繼續受到這份只存在自己心裡的感情所折磨,直到她不再愛這個男人為止。

問她,那她的底線是什麼?她說,她無法回答,也許沒有底線,也許,這是前世欠他的。

我問,愛情帶領我們的,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那名朋友最後的選擇,是讓她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危險地遊走......。


愛神,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人在處於戀愛狀態時,往往在行為舉止上會做出重大的改變。當愛情生變時,原本平和、理智的人,也會具有相當大的毀滅能量。我想,如果愛情可以發電,或許世界上再也不需要蓋核電廠了。

昨天看完了《謎樣的雙眼》後,我寫下了一句:思念是最長的刑期,孤獨是最大的牢籠。然後我想到了這名朋友的經歷,加上一句:愛情是最牢的枷鎖。偏偏這刑期的法官是自己,牢籠跟枷鎖的索匙也掌握在自己手上,然而往往,自己就是那個禁錮自己的加害人。就跟我那名朋友一樣,在做出最後的決定後,她(說)自己已經變得很甘願,她知道自己還會再抱怨,還會再懷疑,還會再難過,但是她還是決心要照自己的決定走下去,直到她願意釋放自己的那一天。

我衷心期盼那一天可以趕快到來,對於她的決定,沒有人能夠定對錯,因為一切都是她一個人得承擔,我們只是旁觀,誰能去體會她的痛苦與快樂?有人怪那個男人自私,無條件享有她的付出,讓自己沐浴在一個女人的愛慕下卻不願意回報一些些,但話說回來,我不確定要是哪天那名男子真的不再理會她,我朋友會比現在更快樂。

歹戲拖棚啊!愛情的戲,一拖也千百年有了,但從來沒人厭倦過。

我不得不想到《謎樣的雙眼》的結局 (即使我早就猜到,當真正看到之後,帶來的震撼竟超乎想像)。如果一個人可以窮盡自己的一生,去囚禁與折磨那個傷害自己最愛的人,那他自己為愛付出的同時,所獲得的會是愉悅嗎?如果那名男子苦勸檢察官不要再追查下去,表示他自己也了解到,當他囚禁仇人的同時,也囚禁了自己。每天早上,他都必須想到,他為什麼要折磨這個人;每想一次,他就要感受到一次痛苦。而這份痛苦,沒有盡頭,沒有底線。只是他知道,這是他的選擇,他不後悔,把自己推下地獄。

愛情,也許曾經帶給他短暫的歡樂,但事實上,帶給他的痛苦卻超出了歡樂的年份。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是否會心甘情願的選擇愛情?這不是《有一天》的單純。我相信,換成是我,我會謹慎思考,因為一輩子的痛苦,太長了!就算他的摯愛沒有死,說不定兩人早就鬧翻老死不相往來。你說,這不荒謬嗎?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片名叫做《謎樣的雙眼》?也許是愛情使人盲吧!就跟片頭那些模糊的畫面一樣,你以為看清楚的,不管是不是記憶上的錯誤,還是現實被思念給重新詮釋;不管是愛了之後又失去,還是愛了卻無法說出,數年後決心重拾,愛情的雙眼,都是謎樣的,超越了司法的限制,也無法歸咎到底公不公平,總之,是什麼境界?經歷過的人,也無法回答!

這是個謎啊!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艋舺》的效應,讓我不禁想起了當年的《海角七號》,我的意思不是那種一飛衝天的愉悅感,老實說,真正在做事的人,這時候除了忙碌以外,並沒有甚麼愉悅可言,而是整個社會的浮動,一種「好像沒有討論這部片就跟不上時代」的感覺,這與我們有沒有看這部片一點也無關,而是不管有沒有看過這部片,任何人都可以對這部電影表示評論、縱橫分析,或是放聲大笑「台灣電影終於復甦了!」,尤其是政治人物,這時候不免又跳出來跟這股「國片復甦」沾上邊,這是他們的政績,問題我們也沒理由說他們不是。(至少他們下面的人可是做得很努力的,他的政績可說是還好有請了下面這些人吧!)

因此,我到《艋舺》票房開始下滑的今天,才願意寫出我心中的感觸,但我依然得要小心翼翼,不想去傷害或是讓任何人產生誤會。其實,大家也說了很多次,《艋舺》的成功與《海角七號》完全不同,以我一個曾經參與《海角七號》行銷工作人的觀點來看,它的成功除了導演個人傳奇產生的獨特魅力外,其他只能歸功於《影片好》跟《運氣好》,還有PTT鄉民的支持;而《艋舺》則是一個有節奏運作的商業操作,可惜的是,《艋舺》的票房(以台北看來) 已經較之前下跌了71%,看來是很難走到跟《海角》相當的成績,不然以我而言,其實我更希望見到《艋舺》的票房不停飆高,這樣才更證明了有節奏的行銷是可以帶來高票房成果的,而不能只單歸功於運氣。

而我要講的是大家都愛講的「國片復甦」這件事,每次聽到這個詞就很扎耳,你們說國片復甦說的簡單,我倒想請問有甚麼真憑實據證明了這件事?




可能有人會說:2008年有海角,2009年有聽說,2010年有艋舺,每一年都有一部賣座片,可見國片真的復甦了!我倒想說:還真是活見鬼了!2008年海角,拷貝從40支添到98支,票房五億兩千萬;2009年聽說,票房一千四百萬,拷貝幾支我忘了,我猜應該不脫20支之類;2010年艋舺,目前累積票房兩億五千萬,拷貝從一開始就灑120支。你把這幾個票房跟拷貝數化成曲線圖鋪在地上,如果是走在地上的路面恐怕會跌死不少人。更別提中間死傷無數、被卡車輾過、被馬車踢過、被變型金剛踩死過、被魔鬼終結者打倒過的傷兵了。

你去跟神說:感謝主,國片真的復甦了!神說不定會真的顯靈,摸摸你的頭說:你想太多了!

假使國片真的復甦,那表示國片在這片土地上會有一定的觀影人口,持續的在支持自己國家的影片。很多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即使在好萊塢席捲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自己國家的影片依然能夠擁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不過在台灣,要不是有偶而這幾部賣座片,占有率依然少的可憐。我們說,一個國家的電影存在其實代表了一個國家自己特有的文化,哪個國家沒有拍自己的電影,表示那個國家的文化應該已經沒落到一定程度,或是完全成為其他國家的文化殖民地。台灣難脫這樣的宿命,因為把阿凡達跟艋舺擺在一起,依然有許多人會寧可選擇五次阿凡達卻連一次艋舺也不給機會,這是對自己國家文化的不信任,但也不能夠怪這些人,原因是文化的保存很基礎的方式是來自於教育,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甚至不太了解自己的文化,可能我無法以一個文化人的身分來討論這件事情,但我卻能夠以一個後悔的文化不肖子來反省這個現象。小時候,我不記得有哪個老師會跟我說「哪一部電影多好看」,但卻清楚記得她說「那個侯孝賢的電影真是有夠難看!」所以小時候就記得「侯孝賢的電影很難看」這件事;長大之後看了侯導的片,才發現其實電影不難看,不過是她看不懂罷了!我很尊重也喜愛這名老師,然而身為一個教育者的身分,在教育的殿堂上批評自己國家的文化產品,是不是合宜,有待考量。

也許有人會說:誰叫國片都愛拍一些藝術片,搞得大家都看不懂!這我也有話要說。一個正常的創作環境,是必須擁有各式不同類型的作品;萬一哪一天,台灣只存在所謂的「商業類型片」(這我也要說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人們口中的商業類型片只存在於好萊塢),那也表示台灣的創作環境出了某一種類型,因為容納不下其他類型藝術創作的空間。好萊塢的電影創作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是有他的歷史演變及改革;而台灣創作出來的影片與好萊塢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根本不是美國人;不然大家仔細想想,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泰國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國家,他們的電影在當地再賣座,也是有他們的文化因子在裡面,並非他們拍的就跟好萊塢一模一樣。就算在這些國家,他們的藝術片也有一定的支持群眾,也不會死到地獄裡;如此看來,拍藝術片的導演是否有問題?這不過是他們的選擇,並非他們真的想說教,或是想要教育群眾要看他們的片。

但你說這是觀眾的錯嗎?當然不是,觀眾花錢看電影,當然是看他們想看的片,花錢做自己想做的選擇,哪有錯誤可言!我只是覺得,不能夠怪罪給創作者,這對努力的人太不公平。

所以,問題是出在哪邊?

我在舉個例子好了,這次《艋舺》抓盜版,連總統都跑出來宣示了。先說,盜版不是只有存在艋舺一部片上頭,當年海角七號正夯的時候,盜版也是猖獗到隨手可得,巧的是兩部片都發生一樣的狀況,就是盜版片都被放在電器行裡的電視上大辣辣的播放,但是明明當年海角出現這樣狀況時,新聞還強力報導,搞得那家電器行還得公開道歉,問題是同樣的狀況發生在艋舺上,這到底是出了甚麼問題?

我聽說日本鮮少有盜版的情況發生,原因是他們的國民認為看盜版是一件可恥的事。這我沒有調查過,不知道真實狀況是否如此。不過在台灣,我很清楚很多學校老師(尤其是國小)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夠「在學校也可以有文化的洗禮」,因此都會在課堂上播放電影,不過播的電影常常是與戲院同步,這就有問題了:如果連學校老師都不知道這是一片盜版片,他不應該播放,請問你還要求誰可以這樣做?「看盜版」的這個問題,出在於很多人都覺得看盜版沒有甚麼不對,甚至分不清網路下載與到戲院看電影有甚麼差異 (對他們而言就是有沒有花錢的問題)。很難過的是,花290元看電影,買的不是一個實體的物品,既不能收藏,也不能吞下肚,不過是一個兩個小時的感官經驗,比起來花290元買一張紙,好像沒有這樣的價值。而他們卻不知道,電影是一種文創產物,本來就不是甚麼實體的收藏,花290元看電影,與花100元租DVD,有著不同的意義。大家都只在乎自身可以摸的到拿的到的那份感受,卻忘了要拍出一部你愛看的電影,是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與精力才做得到。人對文創產品沒有價值意識,對於所謂的自身文化更別提能有多關心,一片土地上很多人都看盜版片,我不相信這片土地真正在乎所謂文化的價值。

所以說來,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出在人的腦子裡,我們要去改變人的想法,最基本得做的,其實要從從教育上下手。我們常說,法國學校老師常帶著班上同學進戲院看電影,原因是希望培養他們看電影的習慣,台灣近年來也開始做這樣的推廣,只是不知為什麼都不是把人帶到戲院裡,花正常票價買票入場。因為你讓學生養成了在學校可以看免錢電影的習慣,久而久之要他們長大之後花錢捧電影的場,不過是加深這個動作的難度罷了!如果要一個國家的人對自己的國家土地產生認同,就應該讓他們從小就了解認同這片土地的一切,而不是逼著他們去讀書考試賺大錢,或是給他們只有讀書考試賺大錢才叫有成就的想法 (話說讀書考試賺大錢跟看小說看電影聽音樂看舞台劇根本不相違背),如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愛這片土地的一切,長大之後要我們背棄這片土地,除非無情無義的冷血動物,否則應該很難吧!

只是,教育是百年大計。以台灣目前甚麼都是炒短線一窩蜂的做法,恐怕永遠難以達成。

因此,你說國片真的復甦了嗎?說真的,現在真的沒有。也許拍片的人更有信心,而艋舺與海角七號的成功,也讓更多投資人覺得電影是有機會成功的,誘使他們更有意願投資電影(但可千萬別以為每一部片都要跟海角與艋舺一樣票房才叫成功,每部片的基礎不同,本來就應該先評估在思考必須投入多少費用)。也許有一天,台灣可以因為艋舺與海角七號這兩部片的成功,而讓更多作品有機會在市場出現,而也希望可以因此,在電影市場上有著更蓬勃的創作出現,這也算是一種復甦,創作的復甦,但並非市場的復甦。

所以,也希望拍電影的創作者們,要拍「自己真的想拍的電影」,講「自己真的想講的故事」,誠意是打動人心的最基本動力,有時候一部電影的技術上也許有瑕疵,或是技巧上或許不如人,因為誠意而有了一個動人的點出來,觀眾就會被感動;而如果只是因為「拍甚麼容易賺錢」而去拍一部電影,那成功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別忘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山寨版賣的跟原本同價,山寨版肯定是賣不出的。

大家一起加油吧!而在此,也希望大家不要再給《艋舺》壓力了。他們只是做了對的事,並沒有必要獨自背負復甦國片的重大使命。國片要復甦,真的套一句很官腔的話,是你我大家、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功課。

最後我要放《獵豔》的預告片。因為他們拍的很認真,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進去看這部由卓立導演首度執導的電影。至少她在籌拍這部片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抱持著想要講出自己想要的,與希望給觀眾想要的心態,我覺得是一種誠意,成品當然也不可能沒有一定水準。(而因為我有參與,所以我當然要賣血推薦!!! 4/16全台上映)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喜歡這個版本的海報,因為片子雖然不停的講著那個狼狽的男人,但講的卻是她背後的那幾個女人。


昨天喝酒的時候,一個女性友人說:「女人遇到懂自己的男人,就會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他!」這邊我要修改一下她的話,就是「女人遇到以為懂自己的男人,就會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他!」女人不是愚蠢的動物,但是遇上了愛情,再精明的女人都會是傻的。這不是女人的缺陷,但卻是大多數女人的宿命,上帝賦予了女人比較感性的內心,讓我們易受感動、願意付出,卻成了許多人訕笑的的理由,而不少男人卻緊緊依附著女人這種特殊的性質,但願女人們能永遠用敏感的神經讀著他們的心,而對於解讀女性,他們卻望之卻步,不敢向前。

有人說,看《華麗年代》需要先研究費里尼。的確,如果你看過幾部費里尼的電影,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那這部片可以有更多的解決空間。只是,身為一個單純看電影的觀眾,如果要以電影史的角度來解讀這部片才有意思的話,那這部片怎麼能夠成為一部商業作品?


所以我以女人的特質做為這篇文章的開場,對我而言,《華麗年代》講的可以不是費里尼,而是創作者與他的女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甚至是電影中女性的形象探討。

我ㄧ直有一個疑問,如果一個創作者必須要很多愛來支持他的創作,所以他們必須要愛很多人,那為什麼大部分會不停替換情感對象的導演都是男性,女導演則大多守一而終?如果有一天出現了一位女性導演,她創作的標的,她的謬思,都是她當下最摯愛的男人,而因此一個伴換過一個伴,天下會如何看待她?說實在,我並不覺得這世界會給她太公平的評價,頂多在讚賞她的創作才華之餘,再提供一個淫娃賤婦的周邊。而男性導演,你別說費里尼,有多少導演需要很多愛、很多女人,來作為他的謬思、他的生命。我們看《華麗年代》會想到費里尼,是因為他的創作生涯裡,很容易能夠為他週遭的女人做分類,而他也不吝惜在他電影裡大方透露:支持他創作的糟糠妻、成為他謬思女神的演員、童年的性啟蒙對象...。每個女人都有她該扮演的腳色,而有趣的是,以往在他的電影裡,這些不同的女性角色,僅僅是以費里尼眼中的需求來呈現:謬思就是謬思,一個美麗到令人神昏顛倒的女性;糟糠妻原則上在嫁人之後就很少演出,而她的角色卻最有感情深度的;同年性啟蒙對象則如同希臘神話NIKE般,性徵明顯,只有身體,沒有靈魂。

我個人對於費里尼電影的著迷,主要在於如夢般迷幻流暢的那一塊,但是《華麗年代》卻提出了我內心多年來的問號:為什麼費里尼影片中的女性都如此的單薄?更有趣的是,後代的影迷們不知是不敢違逆大師或是不敢忤逆評論,每個都如牆頭草般讚頌,但身為女人,明知女人不可能僅止於此,再美的女人也不可能只有長髮、香肩、巨乳、美腿等特色,她的內心一定還有我們表面讀不出的靈魂。而我們不得不說,輿論 (就連影評) 都是由男性觀點主導著,大家讚賞著美的部份,至於沒提到的那部份,咱也就略過算了!

而事實上,謬思女神也是凡人,她也是有七情六慾,無法永遠當一個激發男性幻想的芭比娃娃。這邊讓我想起了前不久看的《破碎的擁抱》,很多人覺得那是一個心碎的愛情故事,我看來卻只有一個結論:當一個導演愛上他的女演員時,他愛的通常不是那個女演員,而是他的電影。因此在他的愛人去世多年之後,他積極想尋找的並非愛人的死因,而是想要將底片拿回來重剪。而傻的是那女孩,居然以為當時的愛是真情,幸的是她已死,再也看不到之後事實的真相。謬思女神受了很多愛,但最能直接愛她的,莫非就是那個創作者了!當一個女性,覺得自己在一個男性眼中是特別的時候,那時候火花就已產生!而當她聰明的發現,原來這些火花不過是對方為了自己的創作所綻放出短暫的色彩時,自己不過是一個被利用的對象,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傷人的了!我們在電影裡,看見了多少美人,那些令我們窒息的美麗,完全遮蔽了讓我們想更深入理解她的欲望,也無怪乎多少巨星過的痛苦,鎂光燈前後,截然不同的人生,有多少人能夠堪得住?

說到特別,《華麗年代》裡最令我動容的一句話,莫非是由Marion Cotillard飾演的妻子所言:「原來我以為在我們之間所存在特別的一刻,在你心中是如此的平凡!」愛情,不就是求對方眼中的不平凡。所以我們會為彼此設下專屬於兩人的一切。而為了這個不平凡,多少人願意犧牲奉獻,就算對方另有他人,劈腿無數,只要這份眼中的「特別」依舊存在,我們就不願意放手。Marion Cotillard所飾演的妻子,無疑是全片裡最具有靈魂深度的角色,因為她面對愛情時的傻,足以代表大部分的女性,為了愛,她可以成為他靈魂的支柱、事業的副手、外在名聲的表護傘,彷彿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份,卻讓自己完全的隱形。而這關係不可能只發生在創作者與他的伴侶之間。試想,有多少女人在另一半出軌時還願意繼續相信?付出了全部卻忘了自己?愛情對於女人的魔力在於,就算自己所愛的人整夜無頭緒的扯著工作上的無聊事,她還是願意傾聽,甚至給他建議。而這種恐怖的地方在於,對方往往對於這樣的建議日形依賴,兩者成了戶依互存的一種關係,對女人而言,也許必須要有愛做為基底,我們才能夠辦的到 (否則誰想成天聽一個旁人滴咕他的工作情緒?),對於男人而言,這也許只是他們需求的一部份,我想起楚浮的《日以作夜》裡的一句話,她形容尚皮耶李奧 (四百擊的男主角長大之後在楚浮的電影裡幾乎都是楚浮的化身):「他要的不過是一個護士、保姆、還有妓女!」男人可以把老婆當做事業顧問、養個情婦當妓女、然後在工作夥伴裡找個保姆打點自己的一切...。這些都可以與愛無關,或是通通與愛有關。有了這種差異,我們不能怪女人老時在尋愛,而男人老是在問女人為什麼對愛永遠不滿足。因為我們所定義的愛情是不同的,男人以為這樣就是愛了,但女人在愛的時候總是付出更多,愛情永遠是一種不平衡的狀態。

所以我跟一個朋友說,女人看《華麗年代》絕對比男人看有感覺。這似乎也是事實,也印證了男人無法理解女人心中的愛情地位,就算有人拍了部片跟他講他也不懂。所以我只能說,女人啊~你看這部片可以心有戚戚焉;男人嘛~片子有歌舞有場面有美女,如果你還願意先了解費里尼再去看電影證明你的深度,那你的女人可能會對你有多一點點的好印象,但你知道,她們看完的想得絕對不是這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必須說,這張海報雖然點題,但我非常厭惡,還是因為加上了中文宣傳詞的關係?
網路上找不到半張更好看的電影海報,要用一張海報來總結泰利吉蘭,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我相信,所有喜歡看電影的人,應該某種程度上,都是想要逃避現實。


看電影不單只能算是一種娛樂,可能還可說成是一種催眠。短短的兩個小時裡,我們的神識被帶到一個不屬於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算是什麼?是幻想?但應該是別人的幻想;是夢境?但又不是我們的夢境;還是偷窺?我相信光只有偷窺並無法讓我們如此忘形。究竟這兩個小時裡,我們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竟可以脫離現實,走進一個不屬於我們的故事、不屬於我們的世界中,專心的,注意著這些旁人的一切。


我曾經這樣想,幻想的世界裡,是比現實的世界來的有趣並且容易給我們滿足。現實中的我們,表面上是受自己控制,但是為了生活,我們被綁在工作上,被困在人際關係裡,四肢五官是自己管理,但走到哪裡、做到哪邊,卻不受控制。我們能掌控的只有自己,卻不能掌握世界,因此在幻想的世界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照我們的規則走,的確,容易許多,也順利不少。


但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你會願意遁入幻想的世界裡嗎?




今晚,這個百無聊賴,找不到半個人相伴的週五晚,自己一個人進了戲院看了《帕納大師的魔幻旅程》,一個人看這部片是很有趣的經歷,為什麼我得要一個人看電影?因為現實中我這個周末夜只能找到自己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最適合頓入幻境,而帕納大師的主題完全符合。一個人,沒有爆米花跟飲料,因為一個人所以可以順利的撿到中間的單人位 (誰叫一個區塊裡都是單數的位子,偏偏看的人又是成雙成對,自然一個人就容易撿到好座),找到好位子,輕易的融入銀幕那頭那個不屬於現實的世界裡。


一張銀幕裡,藏著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這是電影裡面常有的題材。《開羅紫玫瑰》是最好的範例,女主角因為太孤獨,每當她傷心的時候,就遁入電影院,在銀幕上那個不知是真是假的世界裡尋找依靠。一面鏡子,雖然反映著現實的生活,但是鏡子裡 (其實我們為什麼不說鏡子「上」?) 的影像太過於真實,好似也藏著另一個世界,這也是電影裡面常出現的主題。創作者們,想像力太豐富了,無法被束縛在現實當中,需要找到一個出口 (還是入口),讓他們能夠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讓想像力無邊際的奔馳著。


我常在想,泰利吉蘭本身,是不是也是一個寧可活在幻想世界裡頭的人。從《巴西》裡,他就已經充分表現了想像空間的無邊際,對他而言,電影的世界已經不在是單純的演出→錄製→播放,而是一種沒有界線的幻想,將電影這個放大銀幕的世界裡,毫無界限的無限延伸,沒有尷尬,沒有斷層,彷彿像是一面柔和的絲緞,不斷展開來,讓我們可以舒適的躺在上頭,從這端滑向那端,只不過泰利吉蘭的幻想絲緞總是很殘酷的,因為他不斷的提醒著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殘酷,《巴西》裡最精彩的高潮,居然是主角在受到酷刑時的自我逃避;而《帕納大師》則是對每個凡人都殘酷,戀上幻想世界的人最後都無法善終,反而只有一心想回到現實的人可以有美滿的結果。是因為泰利吉蘭終究了解到,幻想世界最終不就是一場空?畢竟,他的電影幻想是如此的昂貴,太過天馬行空的結果,導致於大多數活在現實也缺乏幻想力的凡人們無法理解,因此讓他的電影創作歷程中,走過了破產、停拍、電影版權被保險公司買走、沒有電影公司肯投資…等殘酷的事實,因此他最後也得低頭,了解幻想偉大,但現實更有權力的道理?


奇士勞斯基曾經在他的訪談傳記裡提到過他對史蒂芬史匹柏的想法,他認為史蒂芬史匹柏絕對是一個優秀的電影人,而他知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喜愛的東西也被大多數人所喜愛。我們稱這種喜愛叫做「主流」。詹姆士卡麥隆也是幸運的,他在幻想創做的同時,也致力於電影科技的研究,因此最後他能夠在10年後創造出《阿凡達》,一部我個人不覺得特別偉大但絕對能夠成為電影史上里程碑的一部狂賣鉅作。泰利吉蘭絕對不是笨蛋,只是他所心儀的那個幻想世界可能過於前衛,所以才會讓他的創作過程裡四處碰壁,然而今天在《帕納大師》裡,我們見到了現代科技也大大幫助了吉蘭幻想世界的建造。沒有了電腦動畫,怎麼打造這種根本不存在於現實的幻想世界?但他跟卡麥隆的區隔在哪裡?吉蘭真的是一個會在蜜糖裡藏刀的創作者,《巴西》是完全的殘酷,看完覺得偉大之餘,內心的那股痛是包在身體裡發不出來的。《帕納》看似美好結局,不過一個不死之身最後只能拖著老邁的身軀向現實低頭。我想問泰利吉蘭:請問你就是帕納嗎?你是否願意跟魔鬼交易,來換取實現夢想的機會呢?


看《帕納大師》,你可以看演員,西斯萊傑死了,身軀恐怕都已成灰,但是他如同片中所言,跟黛妃、詹姆士狄恩一樣,他們在銀幕上為自己贏得了不死不老之身,並由強尼戴普、柯林法洛、裘德洛來演出他幻想裡的自己,片尾字卡說明了:這是一部由西斯萊傑與他的朋友們共同完成的作品。我必須無情的說,我對這個說明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因為作品並沒有因為西斯萊傑的死而更加偉大,因為說故事的是帕納,是泰利吉蘭,而如果西斯萊傑沒有早逝,西斯萊傑在這部片所能得到的讚譽,恐怕不會比《黑暗騎士》來的多。然而,在一個演員的中途逝世,這部電影卻還能夠完整無缺的被拍完,並且不留任何尷尬的痕跡,這是一種偉大,的確,這證明了電影是由一群人一同參與創造而成,沒有了三個肯出面幫忙的演員 (當然我相信他們也領了不少的片酬),今天這部片該怎麼完成?然而,如果沒有主創者豐富的想像力,誰想的到一面鏡子就可以區隔兩個世界,幻想世界本來就可以跟現實世界有差距的呢?


片中有一句對白,很簡短,一閃而逝,但我十分喜歡。「不能夠有兩個人一起進入幻想世界,因為當一個人的想像力比另一個人強大時,世界就會被強大的那人所領走。」因為我相信,想像力是一種能量,就如磁場一般,可以將弱者往強者的方向走,而弱者在想像的世界裡要還不能想像,豈不痛苦?


而帕納大師說,他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我們只是受著他的引導,走進自己幻想的世界,問自己:如果有個人可以引導我們,給我們機會活在幻想世界裡一次,我會願意嗎?


說實在,我願意,我想要,但這跟吸毒一樣,是苦痛的,會沉溺的,因此是危險的,所以我只能一直在現實生活裡龜著,渡日…渡日…渡日…。


本來我想說,如果泰利吉蘭跟人打賭要收服靈魂,我想他現在應該收服不只五個了,但後來想想,被收服應該不是什麼好事,誰想跟吸毒酗酒一樣沉溺在另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裡,現實不管怎樣都存在,我們的肉身還在這裡。但是單就電影而言,他應該已經收服了一狗票知青魂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來我也去出一張單曲好了,說不定會對未來有重大影響!!!
 

「蝴蝶效應」這個詞,我第一次是從哪兒聽來的?應該就是從《蝴蝶效應》這部片吧!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蝴蝶效應,就是一件再小的事情,即使如同蝴蝶振翅般的微弱,都會對周遭的世界產生影響,一事影響一事,不停的堆疊之下,最後成為一個巨大的影響。


「蝴蝶效應」是很迷人的!對我,有種不可言喻的神秘感。好像我的存在,我現在所做的事,都跟千百年前某個不知名的人有關。是不是有種神祕主義在裡頭?但說回電影,這種「每個人做的每件事都會對另一個人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的主題,在我們這個年紀的(前)文青來說,開山祖師爺該算是奇士勞斯基。奇士勞斯基的電影裡,會去討論主角做出的不同選擇,也就走上了不同的路,對自己、對他人的未來,都有著不同的結果。奇士勞斯基電影的魅力是甚麼?感覺上,從《雙面維若妮卡》裡,就有著很濃厚的神祕主義,那種人的命運好像可以讓人掌控,又不是掌握在人手中的無力感,不知擄獲多少電影青年。而往後的多少年,多少電影試圖不停的拷貝著相同的氛圍,結果反而成了生命的探討,對生命的無奈,對自己的無法掌控,在這群迷戀奇士勞斯基的電影青年出了社會之後,每天面對著來自工作、家庭、社會交際的壓力,早就無力去探討什麼對生命的無力感,畢竟他們現在比誰都能夠體會對生命的無力感,他(我)們要的,恐怕只是一股力量把我們向前推,慫恿著我們繼續在命運這條路上往前跑。


所以現在,熱血當道了!


從蝴蝶效應講到奇士勞斯基,可說真是扯遠了。不過讓我想到這個的,反倒是一句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好聽話「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到什麼程度?既然有了蝴蝶效應這個名詞
,只要是活著、存在著,就對這世界有一定的影響 (但有用跟影響是兩回事,假使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不加思考的蠢事,那對別人的影響可不一定是正面的),所以說,沒有人是不值得存在的,也許今天你只是茫茫人海中一個小卒仔,但是你做的事情也可能在幾十年後對世界有所貢獻,這種事情是你不可知、無法考的,就算2012年世界真的毀滅,你怎麼知道你所寫的某篇文章、留下的某個殘骸,都有可能成為世界再現的重要關鍵呢?


對!我要說的是《一首PUNK歌救地球》。一部改編自伊?幸太郎小說的電影,沒有很大規模發行 (因為現在的電影市場恐怕不容一部這樣的日本片做大規模發行)、電影公司無法砸大錢做宣傳 (因為現在的電影市場肯定無法鼓勵電影公司去做這種自殺式的宣傳規劃),不過,這樣一部電影,短短的只有兩個小時
,在我們生命的幽靜長河中,不過是一個小水滴。然而,沒有一部片,可以比這部更能夠讓觀眾看完覺得「我真的也可以是有用的」!從來也沒紅過的搖滾樂團,唱了一首從來沒紅過的一首歌,而這首從來沒紅過的歌,激勵了一個從來沒有甚麼大成就的懦弱男,而這個懦弱男,因為他做了某件事,影響了某個人,而那個人,拯救了某個人,而被拯救的那某個人,最後將拯救更多人……。


以上我沒有爆雷!原則上,這個故事根本與有沒有雷無關,他講的不過是一個從小到大我們書上讀的但老師家長卻鮮少在現實生活中實行的一個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生來都有其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所謂的自我價值,然而這個自我價值是什麼,誰也說不上來。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打滾在名利之間,損失了另一方面想要做的自己,到最後,他們自己是否覺得這就是要追求的「自我價值」,說不定連他們自己都懷疑。而我們,這些無名小卒,感覺上像是在混口飯吃,但活的輕鬆愉快,老是在問自己的自我價值是什麼,也累。「自我價值」這東西,真是人生除了愛情以外無解的一題,人生就這樣瀟灑的走了一回,如果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那我們的痕跡,即使不清不楚,但至少在族譜上有了一筆。


看完了《一首PUNK歌救地球》,我流下了許久不曾在電影院發生的眼淚,如果說熱血,沒有什麼比一個能夠告訴我們自己再沒有存在感,也是有著一定的價值。當然,走出戲院,我們依然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對世界沒有貢獻的幽魂,但我們的生命還沒過完,之前也走過了這幾十年,世界依然沒有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差,朋友也沒有因為我們而不快樂,那又何苦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呢?


我想到了那個信用卡的廣告,只有自己,無價!


(最後要感謝傳影互動有勇氣買進這部片,因為買進這樣的一部片,讓很多老愛探討生命意義的文青看了這部片,相信也存在著屬於這部片的蝴蝶效應,而我寫了這篇文章,也希望有多幾個人,願意花錢去看這一部片,而大家知道,我們所花下的290元,可能讓一家辛苦經營的電影公司多了一個繼續支持下去的機會,也可能讓整個台灣電影市場多一個穩定的基因,所以別再看PPS了,進戲院看電影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霓虹心》講的是寂寞,我們以為我們懼怕寂寞,但總有一天,或許需要感謝這檔寂寞。

就在不久以前,有個朋友介紹給我ㄧ個線上交友的網站,像我們這些介在30~40歲之間的女子,生活的圈子似乎已經太固定了,要認識什麼新對象簡直難如登天,我那朋友很認真的推薦我做網路交友,一回家立即把交友網站的網址給我,並且之後也時時關懷我到底加入了沒。

事實上,那個現在廣告打很兇的交友網站呢,我在收到朋友寄來的連結之後,還真的嚐試著去加入,不過後來想想,我現在的生活,上班在電腦前,娛樂在電腦前,已經夠虛擬了,難不成連交個朋友都得要在電腦前?我決心給我的生活在數位以外來點真實,因此放棄了加入網站的念頭。

在網路上尋愛,或許很多人很不以為然,我以前也是,尤其不懂現在的年輕人們,為什麼動不動就有辦法跟網友一起見面,還會討論網友見面如果發現對方是恐龍要如何閃躲。有人說:網路上都是在找炮友吧!以前我也會這樣認為,不過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這些人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大的情感。

這是我看《霓虹心》時最大的感觸:要不是因為寂寞,誰會想要擁有虛擬的情感呢?

我覺得很妙的地方,是在看完片子之後,有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年近半百的女子,會如此相信網路上的愛情,還居然會傻到遠渡重洋來尋找那個虛擬的愛人?說這句話的人,可想而知不是一個太寂寞的傢伙。片中的奇奇小姐,年輕時意氣風發,想必是為風情萬種的女郎,與某個愛人生下了孩子,交由奶奶養大,沒想到等到青春消逝後,愛情變得不如以往信手拈來,但她依舊惦記著那種被愛的感覺,於是透過了虛擬的網路,以為找到了人生的知己─即使對方也是一名普通到不行的男子─因而決定遠渡重洋去尋找她自以為的真愛。

不分國籍、年紀,「尋求被愛的感覺」這個需求,是不會有所改變的,而面對愛情時的那份躊躇,也不會有所不同。奇妙的是,「被愛」的這種感覺,其實是容易被忽視,或是被其他感覺給填滿的。你問一個工作忙碌的單身男(女)子,為什麼不談戀愛,他第一個理由或許就是:「忙得要死,哪來的時間啊?」是的,人的感情或許可以這樣被形容,ㄧ個人能夠承受的感受就像是ㄧ個大碗,當這個大碗裡可以用忙碌與疲憊,友情與狂歡來填滿時,愛情自然可以退居一旁,不需留給他空間。怕的是,當這個大碗被掏空時:忙碌過後,疲憊猶存,與朋友歡笑過後,突然冷卻的情緒,這時人才會開始承認:假使,現在有愛情......。

愛情其實不是那麼必備,一切只是因為寂寞。

因為寂寞來的太突然,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簡便的方式去找到填滿那個情感大碗,虛擬...就讓他虛擬吧!總比空著好。但是虛擬到何時,我們會把這當成真實?當大碗已經空蕩太久,放在碗中央的那串0與1的數字,逐漸逐漸地,我們就把他當做真的,真的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真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不知不覺的,就像每天掛在網路上,我們真的就以為那就是社交了。

你不認同奇奇嗎?我們都是奇奇,在網路上建立所為的人際脈絡,然而這脈絡,只需電腦當機或是停電就沒了。

說真的很脆弱,但我們都這樣依附著,像寄生一樣,黏著在網路上。

或者,那種「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情感,謝天謝地,可能不必只存在網路上,但是我的老天爺,這就像半滿的碗裡,全裝進去會溢出來,所以乾脆裝一半的狀況嗎?

或許不必那麼憤世嫉俗吧!但這種試探的情感,與網路交友裡的寂寞有何不同?

因為寂寞,所以常陪伴在我身旁的你,逐漸的在我情感的碗裡有了一瓢小小的空間,只要我控制得宜,這一小瓢的空間,不要過度搖晃,就不會隨意擴大,然而中間總有不小心,當外界的事件搖晃了內心,你的部份就會侵入到其他領域,逐漸往戀人靠近,但在有什麼外界的刺激,不一會兒,那方才擴張的領土又被收回,所以我倆就在這一小瓢跟溢出去的空間裡徘盪著,有人稱為曖昧,事實上則是「進一步成愛人,退一步成朋友」的安全區域。我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勇敢一點呢?」因為失敗的反效果大過於成功的正面力量,我倆都暗暗的盤算著,怎麼往前?何時往前?何時後退?怎麼後退?好有心機的戀愛模式...如果這還能算成戀愛的話。

但,如果你我的心中沒有那一點空間給寂寞的話,就不會有那一瓢的空間給你跟我,就沒有這些計算與心機,你的位置就不會擴散,或不會位移,總之,一切要怪,就怪我倆的寂寞吧!

然而,再甜美、再酸澀,愛情可以被替代、被遞補的,反正他本來就是一個候補的位置,有空間的時候才輪得到他,沒有了愛情,如果我們發現了親情、友情,大碗內可以被填滿,我們心中就不會再空虛,我們依然享受到被愛,而愛情,當他逐漸在情感的大碗裡擴大擴大,最終成為的,也是另一種更深層而無法命名的情感,這時我們就不會叫他是寂寞的遞補品,那時候,我們會稱他為生命。

如果,寂寞可以領著我們找到最後的生命,那或許有時我們可以欣賞一下寂寞,感謝一下孤寂。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以前看著別人談戀愛,總覺得十分神奇,這兩個人指有二十幾歲,假使他們的一生可以活到80歲,現在不過也才走到人生的1/4,卻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陪伴自己走完後面3/4日子的人,那時候覺得愛好偉大,可以把人這樣緊密的聯結在一起,永遠不分離......。

長大了一點以後,人開始多了解了一些,也成長了一些,還是被這個由被一個感覺與念頭就決定了往後3/4人生的念頭受到相當程度的吸引,有時候我會在想:啊!這對男女,如果把他們的人生畫成兩條平行軸做比對,看著這兩個毫不相干的人逐漸交錯的過程,會是多麼有趣!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有什麼跡象看得出這兩個人會攜手共度終生,當他們是都是少年的時候,是不是就知道了這兩個人終究會相遇......有的人會從過去裡找出共同點:啊~你看我們曾經在哪裡一起如何又如何,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呢~......這真是一件最浪漫的事:原來我們註定會相遇。

再過一陣子,我又長大了一點,該愛的也愛過,該受的傷也受過了,逐漸了解了交錯的平行線最後的結果就是越走越遠,於是這種浪漫的念頭一轉化成了一點悲傷:靠北了!原來交錯的時間,不過也才那麼一點點,連什麼幾分之幾都達不到,那大夥兒是在開心個什麼勁兒?

不曉得《戀夏500日》到底主題中心是不是在講這些,不過我想電影也跟其他電影一樣在問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麼要愛上你?


人在深陷的時候,會想要去找出那個起點,是在哪一刻,我開始陷到如此的情境?我到底是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會讓我開始變得對你朝思暮想,讓我看到你會不由自主的開心起來?我開始關心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忙碌的我們,頭腦在此刻也變得清晰了起來,將我們的生命各種做為分門別類,抽絲剝繭,希望找出「我愛上你」的那個原因,找不出來的人就創造一個神化的理由:因為命中註定吧!命中註定可以省去我們很多麻煩的,就好像破產怪自己命不好一樣,「命」其實挺苦的,因為很多事也許根本不甘他的事。

《戀夏500日》說的是愛情沒有什麼註定的嗎?這樣會讓很多感情好與感情壞的人失望吧!感情好的人少了一個可以說故事的方式,感情差的人少了一個可以怪罪的箭靶。不過,要說愛情沒有什麼是註定的,恐怕也很難說服很多人,畢竟愛情的學問比宇宙還難還大,如果不被歸類在玄學,要被歸類在哪裡?

愛情需要勇氣,需要想要活在當下的力量,需要拋開對未來結果的預測,需要了解愛情是短暫的原理。有人也許不了解為什麼兩人明明相愛,為什麼還要分手,而分手之後結連理的,往往是比之前那一段更為無趣的對像。其實也沒有什麼好不了解的,如果愛情要轟轟烈烈才有趣,如果一輩子都在轟轟烈烈,那豈不是天天都在世界大戰一般,如果每天都是甜甜蜜蜜,總會有一天想換個鹹的吧!讓兩人走下去的力量,是那個「想要一起走下去」的想法,而不是一個「我愛你你愛我」的想法,兩條平行線如果有一天會交錯,就算之後也是一直重疊到最後,並不代表中間不會有岔路的發生,也不代表愛情會依直持續下去,所以永遠把愛情擺在第一位,下場往往是淒慘的,不是孤老終身,就是一個換一個,然後抱怨永遠遇不到對的人。

所以我們要講什麼呢?...對了,我為什麼要愛上你。天知道我們不曉得花了多少銀子在上頭,卻永遠找不到滿意的答案,答案也許連神都不知道,因為連自己也不知道,因為當自己發現的時候,自己已經愛上了。如果愛情有個SOP,那會是什麼?相遇→看對眼→告白→談戀愛→結婚→生子→死亡......???以上純屬鬼扯,因為我在寫這個SOP的時候,就發現從告白的那一剎那開始,許多莫名其妙的可能性就會蹦出來,導致箭頭無法直線前進。也感謝了這些莫名其妙的可能性,讓許多人能夠因此而生存下去:小說家、靈媒、算命師、電影編劇、八卦藝人......世界上的確有人如果沒有愛情會活不下去,但那些人絕不是因為很愛談戀愛或是很會談戀愛,因為老實說,人沒有愛情依然會活得好好的,不過是無聊一點罷了。

所以是...喔對,我為什麼要愛上你?可能就是不小心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就碰一聲就跌進去了吧!我也許還可以找出一個捧高你的理由,把你當成神一般景仰與愛戴,但天知道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我找出這個理由的原因是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好了吧?事實上就是這樣:我為什麼要愛上你?我為什麼會愛上你?這種理由就不必去找了,總之就是這樣了。而發現真的相愛,也沒有什麼一定會在一起的,也沒什麼為什麼不能在一起的,也許一早醒來,你就突然決定你要去愛某個人,或是換個場景,但還是一早醒來,發現自己已經不愛你了,that's it!沒什麼可以問為什麼的,不開心拿椅子丟對方比較實際,至少發洩到的,反正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好像也沒啥大不了。

那到底那些刻骨銘心、讓我們感動得要死愛情故事,真的就不存在了嗎?我覺得,或許我們不必那麼悲觀,因為終究還是有的,但是這種刻骨銘心通常還挺痛苦的,誰要啊?

所以,我為什麼要愛上你?.....別再問了吧!如果真的覺得煩,那就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也沒有什麼不行的,因為「沒有什麼是註定的」不過也是一種理論,但總之,註定與否,神仙也不會下凡來替兩個人告白,註定的事情沒有行動的支援,註定了也沒輒吧!

啊我知道了,我為什麼看《戀夏500日》會哭成這樣,因為 I wish that I were summer...該愛就愛,該走就走,帥直爽朗。不過最後summer說的那句「你眼中的我其實不是我」,你看這個女孩如此堅強爽朗,似乎可以傷害全世界而全世界卻無法傷害他,其實,她受的傷最深,因為從來沒有人見到她內心那股想要穩定的情感,只見到了一個詭異快樂的女孩,說是摸不透,不如說是不想去摸透吧!

這樣還不了解為什麼summer選擇離開嗎?

浪漫的愛情撐不了一輩子的。

我想《戀愛500日》是關於一個從愛情自我成長的故事,不是愛情故事,不過看完,滿腦子都是愛情的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所有人在穿著切格瓦拉頭像的T恤前,都要先看看這兩部片的!


星期六晚上,經由朋友的慫恿,去看了長達五個半小時的《切:28歲的革命》與《切:39歲的告別信》,這種熬夜看電影的瘋狂行徑,自從十幾年前金馬影展放映《醫院風雲》之後,就沒有再發生過了。我們都笑自己是在裝年輕,看著這群不眠的年輕觀眾,我心裡想著:原來以前我也是這附德性─自恃高品味與眾不同,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那晚的景況,活脫脫是個縮小版的胡士拖,只是,我自己對於胡士托也沒多大了解就是。

我們對「切。格瓦拉」的了解,除了「革命英雄」與「T恤上一個很酷的符號」以外,一無所知。也許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可以稍微脫離膚淺的符號崇拜,而真正去了解切的革命理念。我一直覺得,片商也是太善良了,在台灣經歷了前元首貪汙與八八水災後現任政府毫不掩飾的謊言與無能之後,本應當是炒做革命情緒的最好時機,而「切」一直都是革命的最佳代言人,此時不拿這時空背景來大做宣傳,激盪革命熱情,也只能說,傳影互動為了社會利益與和平,也算是貢獻了許多票房收入。

不過,台灣人不會革命的,至少現在不會,看完了這部片就會了解。


革命,是永生的夢想,一個真正的革命家,不會因為一場革命的成功就躲入豪宅、啖美食、著華服、開名車,因為這個普世皆可自由的夢想永遠無法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裡實現,所以革命者就必須不停的行動,有如傳教士與苦行僧般將這個理念與運動傳達到每一個角落。

而人民為何要革命?因為當權者的不能而讓人民被生活所奴役,當生活過不下去之後,維有行動能夠拯救自己,就像快淹死的時候得要掙扎一樣,雖然不一定會活下來,但不掙扎就是只有一條死路,所以才必須往前衝破自己的困局,革命是這樣產生的吧!

我沒有念過馬克斯,對於共產主義的教條更是一概不解,不過看完了這兩部關於切的傳記電影,體會到了這些道理。也許想法過於幼稚膚淺,但是至少了解到了台灣人再怎麼痛恨現在的政府,也無法起身革命的道理。人都有勇敢的一面,也有孬種的基因,大部分的人即使對生活不滿意,只要過的去,依然不會尋求任何改變,所以很多人過著無趣的日子,每天看著新聞台感嘆世界有多糟 (說是世界也不過就是這個島)、社會有多亂,卻無心去做任何的改變,就連自己也懶得改變一下,過著雖然不開心,但也不難過的日子。因此,在經歷了前元首貪汙風暴,現任政府完全扮家家酒般的執政方式,我們依然不會有任何的動作,甚至對於現任政府連靜坐抗議都沒有辦法去做?我很不解,台灣人的忍耐度真的很強大,政府的盲目功力也十分的深厚,我們只會靠著網路罵翻天,政府可以假裝這一切都不存在,而我們依然無法革命,因為我們的日子......說真的,沒有很差啊!罵完之後,我們還是得上班、得吃飯、得看電視,就好像《不能沒有你》裡頭那群看新聞報導的群眾一樣,曾幾何時,我們的政府所鬧出的笑話也成了綜藝的一部分,他們的籌碼是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卻無法做出改變。

因為,我們的生活還過得去。

我這樣說,其實我也是一個嘴砲王,只會罵不敢作,我們都缺乏了革命的精神,切格瓦拉出身富裕,他並沒有任何需要改變現狀的動機,卻能夠以一個外國人的身分,到古巴革命,解放古巴。而我們卻連站出來強迫政府改變的能力也沒有?革命需要領袖,我們缺乏的正是那個領袖,革命需要團結,我們是否能夠有這樣的團結?

真正的革命領袖,如切格瓦拉,是不能夠有正常的生活的,他的生活只有不斷的革命。革命是一種永生的夢想 (我想不能說是事業,因為真正的革命並不會在革命中為個人帶來任何利益,而事業卻是以個人利益為目標來經營) 一場革命,要勝利已經是難事,勝利之後緊接著不會是和平,而是另一場革命,革命領袖需要犧牲的是個人,他解放所有人,自己卻永遠在解放的過程裡掙扎,這種行為只有菩薩跟上帝做得到,現代的社會裡,怎麼可能找得到這種聖人呢?

看切格瓦拉的二部曲,我想去說他有多好看是沒用的,因為要看切,不能是因為他的劇情有多高潮起伏,革命,就是作戰,就是生命的損失,就是一個殘酷的過程,然後你還要求電影要多麼劇力萬鈞?我不知道你是否該去面壁思過。而是,我們這群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啊!每天不停的打嘴砲、罵國家、罵社會,然後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懂,還膽敢穿著切的頭像T恤四處招搖?(那你怎麼不穿耶穌的大頭或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大頭,他們也是普渡眾生,也算是一種革命啊!!!) 看切格瓦拉二部曲,而且是史蒂芬索德柏的這兩部,才能夠多少看清楚切所帶來的革命真意 (至少給我這個啥都不懂的前假文青一記當頭棒喝),你以為切的死是多麼的英雄式?我看了也嚇了一跳,不過經過思考之後也了解到,革命家的死去,只能是在戰場,因為他一生一世都在革命,難道要冀望他在子孫的圍繞下善終嗎?切的犧牲,如果在東方,應該可以跟關公等人一樣,值得許多人為他蓋廟祭祀吧!

不過話說回來,熬夜看切,我倒是沒有睡著。上集熱血,下集困境。我老實說,下集我的確有不小心瞇了一下。但是,革命不可能永遠都是順利的,革命領袖遇上不對的人、時、地,就會像鬼打牆一樣走不出去,我覺得,史蒂芬索德柏拍這片簡直就是一項大冒險,在如此複雜的革命裡,他能夠以這種跳躍不沉悶的方式去拍出整個古巴革命的熱血,與切格瓦拉的革命理念 (還有美國人有多麼的機車),看上集,你不可能睡著。而下集,拍的是讓格瓦拉喪命的波利維亞革命,既然是一場困獸之鬥,索德柏也捨棄了花俏的手法,以流水帳般的記事表,來讓觀眾充分感受到波利維亞革命失敗的原因。五個半小時的片,算是現代電影中一個大革命了,就算索德柏拍過令我很不欣賞的OCEANS系列,光這兩部就得以贏回我對他的尊重。索德柏當初為了推切格瓦拉的二部曲,聽說還親自到了坎城市場展與片商面對面,可見這部片對他有多麼重要!!! 夢想,畢竟還是一個人繼續下去的最大動力啊!!!

所以年輕人們,去看切吧!愛打嘴砲者,去看切吧!愛看新聞台者,雖然我想你們很難被教育,腦筋應該也被新聞台搞得跟漿糊般的僵固,但是還是去看切吧!還有那些愛穿切格瓦拉制服的人,你不看切別忘了現在是七月半啊!!! 不管你會不會睡著,但是如果你的內心還有一點點學習的慾望與關懷社會的佛心,看了這部片,是會讓你僵化的腦筋活絡起來的,讓我們想一下,對於現在,不管是個人,還是大至社會,我們還能做些甚麼。

革命不只是戰鬥,也是改變,自己如果不先改變,我們的社會總有一天會變得跟波利維亞一樣,像攤死水般難以流動。

PS 在看切的時候,發現現在的文青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既然都熬夜看電影了,不但可以吃蒜香雞排,我隔壁的還能夠摸黑吃涼麵,吃完之後打個飽嗝聲響大到不輸切格瓦拉的哮喘聲,大家是怎麼了?如果連尊重同場觀影的人這種道理都不知道的話,怎麼會想要看革命者的傳記?當然,他們下半場就走了,然後會在外頭放話「唉唷,這部片多難看多難看」之類的,他在電影院吃涼麵耶!!! 講得話怎麼可以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要能創造五彩繽紛的世界,不一定需要了解色彩;沒有了現實的束縛,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廣闊,因為活在有形世界得我們,其實不清楚,「世界」其實比我們所想像得更無形。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一個計程車司機載著一名乘客,乘客不停用鼻息哼著命運變奏曲,哼哼唉唉的聲音搞得司機心神不寧,於是司機忍不住拜託乘客停止哼唱,還跟他說:這樣的節奏讓你這樣一哼很難聽耶!乘客笑了笑跟他說:你聽到的是我的哼唱,但是我聽到的可是一整個交響樂團的演奏啊!

不知道為什麼這會被歸類在笑話欄,而不是被歸類在人生指引的文類,我們的世界看似這麼大,我們的腦子卻只佔有著這麼小的空間,但是能想像出的世界卻無比遠大,這跟年紀、性別、教育程度都無關,世界的存在,並不是周遭的物質,而是你腦中的那雙眼所看到的一切,所謂的「世界」,其實比我們知道的還無形。

(以下有暴雷,因此推薦在先,本人覺得這部電影比《囧男孩》更好看,氛圍與情感更加細膩,演員表演不知為何有辦法如此生動流暢,同志情誼可能不是重點,我也不太懂如何去認同跟理解,但卻以一種不造作的方式存在於這個幻想與現實對比的情境中,一切都是如此均衡,說真的如果你911不想看3D殺人片,我更推薦你看這部如同《愛蜜莉異想世界》般生動的小品。)


要由我來說故事,我會說《帶我去遠方》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 (這樣說的原因是很多人看完可能會著重在一個小男孩出櫃的過程),小女孩外表看起來傻傻、無憂無慮,每天就是「腦子裡不知在想甚麼」,我們以為她就是這樣無憂、無慮、無性別的一直長大,大人對她的使喚不曾改變,因為大人並沒有察覺到,小女孩也會長大,纖細的情感也會變形,從兄妹的感情轉化成男女間的情愫,好似空空的腦袋,終於也裝滿了夢想,當然,也開始放進一滴滴的憂愁。

這種憂愁無從講起。因為太過於細膩,會被大人們定義為「胡思亂想」,所以不如就把這繼續放在腦子裡,讓這些憂愁轉化成無限的想像,頭蓋骨與長髮關不住幻想的蔓延,因此我在這房子裡,背著背包,望著窗外,其實我人已經到了馬爾地夫,到了那充滿陽光與椰子樹的小島,我現在只是走到這裡,但如果我要邁向天堂,土地與海洋也關不住我,雖然我只是在這個狹窄的房間裡,背著這只背包。地圖也不過是一個協助我性靈抵達的工具,只是提供我一點點......嗯......與現實之間的關聯質,當我用黑筆連結起這地點,不必透過航空公司累積里程,我已經走過了這一遭。真的,真的有這個地方!只是你們都還沒有去過。

愛情也不必透過身體的觸摸。情感的存在,是屬於我倆的心電感應,只要你懂我懂就好了。就算你不懂......OK,那我懂就可以。只要我懂,就可以繼續愛你。

我看不見顏色,並不代表我不知道顏色,只不過我看不見你們看到的顏色。在我的腦子裡,我的世界比你所能想像的色彩繽紛,因為再也沒有現實的顏色來困住我,所以我可以把太陽變成黑色,頭髮染成綠色,大地塗成粉紅,天空畫成金黃,不過你們會覺得我瘋了,我是神經病,所以才會有畫家把自己的耳朵還是鼻子給割了,因為你看他只是割掉,他或許做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只是你看不懂,你的眼睛被這個世界蓋住了!

這些炫麗與美好,只有在觸碰到現實的時候才顯示的出他的苦悶,就好像脆弱的水晶碰撞到了堅韌的石頭,匡噹一聲碎了滿地,絢爛的世界又變回了灰白,唯美的情愛只剩下苦澀,走過的旅程終究只是一個夢想,可惜立可白也塗不掉曾經做過的夢。曬著現實裡溫暖的陽光,腦子裡卻乾涸著,於是我再度選擇六神無主,讓思緒飛到想飛的地方,我想著接下來的那陣風,會不會連同我跟傘一起吹向天空,到那個沒有人的遠方?

《帶我去遠方》這部片能夠獲得觀眾的認同,應該是在於能將幻想與現實之間,轉換得如此流暢。即使流暢,對比卻不停地存在於影片之中,五彩繽紛的顏色 (市場的顏色、還有那不知名的彩虹珠珠) v.s.色盲的小女孩,出門遠行到海中的無人島v.s.了無新意的海港小鎮,輕鬆幽默的對話v.s.中下階層的生活,原則上,片中每個人物都因為某個原因被困住了:小女孩被色盲所苦、這家子人其實某程度被一個家庭枷鎖所綑住、阿賢總是為情所苦、而所有的人永遠只活在這個小港鎮無法脫身......。

同樣的背景換成給另一個導演拍,可能又是一部灰暗苦澀、哭天搶地的苦痛社會寫實片,然而導演 (同時也是編劇) 卻選擇不被現實所限,她與小女孩做出相同的選擇,把這部片釋放到幻想裡。有時候我們必須記得,電影是幻想的產物,在電影裡頭,我們不是只能拍攝、錄製、剪輯,故事永遠不會是現實,我們又何苦被現實所套牢。

因此,結果令人訝異,苦悶成了一層外衣,裡頭包裹著甜美的幻想,讓我們走入其中,陶醉不已。我們別忘了,幻想永遠比現實有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看電影,想想《開羅紫玫瑰》吧!看電影讓我們忘卻一切,置身於另一個世界。而可以幻想的人,不必關燈,不用闔眼,另一個世界就成現眼前。

我好像在重複寫同樣的東西了!我只能說,因為我愛幻想世界甚於現實生活,因此當我看《帶我去遠方》時,悄悄地在戲院裡哭了兩次 (強迫眼淚不准掉出來),不是因為生活苦澀,也不是因為人物可憐 (裡面只有可憐的遭遇,沒有可憐的人),而是總算知道有人可以體會這種心境,感覺自己如果繼續幻想下去也無可厚非啊!

PS 片中說得一句「XXX如果XXX的話,狗也有四腳褲可以穿」字幕「四腳褲」打成了「四角褲」。不過我要說的是,這句話應該在《悲情城市》中也有用過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噗上說,台灣的大水,讓我想起了波妞。胖寶說我講的好,要我寫來看看。我回胖寶說,我怕被扣紅帽子,不敢寫。

回完這個噗,我花了三分鐘想了一下,為什麼不敢寫?如果這是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當然可以容許不同的解讀方式,解讀不代表信仰,如果大眾有足夠的才智,官員有讓人信服的智慧 (問題就是這個吧!),一點聯想與解讀,並不會要人命或是把人抓去關 (這時候鬧賑災專線才是愚蠢),這樣的話,我為什麼不敢寫呢?

當初波妞上映的時候,我就不敢寫了,這回八八大水,總可以順勢寫出來,也算是一個給人民的鼓勵。



大家記得波妞嗎?看完波妞之後,當然我也記得她那圓滾滾的大眼睛,以及不合情理的以身相許,不會忘記的,更有那首足以讓人腦神經衰弱般哼個不停的主題曲,不過,當初看完波妞最令我震撼的,並不是這些小細節,而是其中幾乎無政府狀態的自治能力,以及片尾不分彼此階級的字卡呈現模式。

波妞片子講什麼?講美人魚愛上小男孩的故事,講水淹村莊、居民自立自強的故事,假使今天八八水災,是因為某位天神愛上了台灣這片土地上某個俊美的男孩,因戀愛不成而讓女神留下的眼淚,也許還會浪漫點,但是即使是這樣,依然改變不了水淹村莊的命運,我們的中南部,原本是一片富饒的土地,就我從日本剛回來,在讚嘆完別人的美景,並發現自己的家鄉一點也不差、打算一一探索的時候,居然來了個讓人措手不及的颱風,將所有的一切湮滅,迫使一切必須重新開始。重新開始的過程,必須經歷過錯愕、痛苦、眼淚,但不管走到哪一步,我們最後都必須面對堅強與重建,不能說讓日子重拾正軌,但是至少能夠平順穩定。

我一直覺得奇怪的是,波妞裡面,看不見風災發生時人們會有的第一反應,相反的,是一群堅定的人們,面帶笑容的面對這場災難:養老院被淹沒了、村莊也被沖毀了,划船的年輕人笑著對波妞他們說,要他們小心啊!當時我的感覺,並不是荒謬,而是震驚,震驚導演居然選擇了這樣一個態度去面對「重新開始」這個困難又心疼的景況,他難道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

波妞裡面,我印象中並不記得有政府的介入......根本沒有吧!我想。人們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雙手,去重建跟自己最有關係的家園,人民真的需要政府嗎?答案是必然的,如果他們能夠提供確切的支援的話,但如果沒有,人民的確得要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奮鬥下去,因為,活著的是自己,也是為了自己,不是別人。

如果再寫下去,恐怕我會淪於口水的批判,而我也是跟所有台北人一樣,坐在台北的住處,享受著中南部受災地區現在所缺乏的物質穩定,颱風那天,我甚至還在開趴。在短短幾天內,風災從我在台北所認知的無風無雨的唬人颱,變成921後最大的災難。我真的幸運,921當時我也不在台灣,那時候我剛到法國唸書,電話打不通讓我以為永遠回不了家了(不過我媽很快就回電,所以這種恐懼持續不到3分鐘)。我慶幸自己住處沒有接電視台,因為短短幾天內,風災讓南台灣成了波妞裡被淹沒的小島,某些新聞台記者持續問著無腦但惱人的白痴問題,所謂的名嘴們更用他們那幾張黃金嘴製造更多的混亂,政治人物卸責的卸責,作秀的作秀,耍蠢的耍蠢,耍冷的耍冷,反倒是我們這群什麼都不是的人民,透過網路的力量,不分彼此,無論富貴 (當然真的很富的也沒有跟我們在網路交流),讓所需物資在短時間內聚集,我相信,那些正在救難的人,並不是「政府」叫他去救難他才去救(畢竟跟我們接觸到的優渥公務員差很多),而是看到別人的苦難而願意挺身而出,也許跟波妞不一樣,我們沒有直接跳過驚恐、眼淚與悲傷,但是我們的確再這時候發揮了人民的力量,展現對同胞的關懷,接下來的重建,如果所謂的「政府」還沒有辦法有具體行動的話......我不能再寫了,再寫會被抓去關。

波妞最後的演職員表,應該值得被放入電影教科書,我們一直都說,電影是一群人的成就,而非一個人,然而演職員的字幕表中,仍然呈現了組織,當然包括了階級,雖然大家都很重要,不過還是有分誰最重要,誰比較不重要。波妞的字卡,沒有職稱,沒有階級,全部依照筆劃順序(吧!),跟榜單一樣一一列出(還沒有打成績喔),我們祈禱能夠順利走出這次風災,最後一張演職員字卡,我們也都會是榜上有名。

不過這是現實,不是戲,榜上是否有名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切平安。

我用了很多「人民」的字眼,也迴避了許多能夠使用「人民」這個字眼的地方,因為我不希望被人扣紅帽子,不管是民主還是哪種體制,人民與人民的智慧都是重要的,經歷了這場風災,我們看到了苦難,也看到了醜惡,希望這能讓我們更增長智慧,讓我們未來更加幸福。

PS 美國中部大水,能夠讓社會變成一團混亂,我們的災難,反倒讓我們團結,我們這點,贏美國人很多!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想我陷入的,是史巴克的黑洞,不是星際爭霸戰的......


那天去看《星際爭霸戰》的時候,友人蘇菲雅說,每天點進我的部落格就看到那張肉丸的照片,看到都想吐了!沒錯,那張肉丸約莫是兩周前PO的,之後發生了許多的事情,包括我變胖 (主要是因為肉丸的關係,高熱量的食品還是不能天天吃的)、接了三個大小翻譯、籌備新片記者會、看了兩部讓我熱血沸騰、有笑有淚的電影.....其實原本上周要寫一篇關於我的首次口譯經驗的網誌,但是經過時間不斷的累積,人的心境也累積更多,口譯的話,要寫一篇也行,要寫兩行也未嘗不可:對象是某國際中文版時尚雜誌法國總部視覺總監,一個好好老先生,口譯一天要講12小時,連吃飯時間都是工作,不過重點是,對方很滿意,我也因此賺到了豐厚的收入 (當然稅是打10%的勞報),翻譯能賺到的錢果真比電影工作還多許多,但是我依然堅持要作電影,為什麼?......



好了,怎麼突然嚴肅了起來。這種翻譯生活其實持續了10天,最後一個案子因為太過專業,到今天還在修 (對方可真把我當成管理專家了,我以後還是先墊墊自己在決定要不要接這種專業文件吧!),其實挺累人的,不過這兩周之間,我依然看了兩部電影,幾部DVD,其中一部電影,就是兩周前上映,好評如潮的《星際爭霸戰》。我是星際迷嗎?當然不是!裡面除了有個耳朵尖尖的史巴克之外,本人對星際爭霸戰的印象就是一群人穿著緊身衣在太空船的佈景裡假裝好像很緊張,哪來的興趣呢?要不是這部片實在是太好評,本人也是完全一個無動力。

結果呢?Guess what??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從第一場戲就開始哭......寇克出生的過程實在是太感人了,或是說,真是有夠煽情的,讓我第一場就哭成了淚人兒。不過後來我並沒有特別喜歡寇克,可能是那個金髮男外表實在太不穩重,如果要這樣的男生,看勞伯派汀森豈不更幼齒有型??? 很怪的是,吸引我的居然是史巴克!就是那個耳朵尖尖的怪人。我想這個角色大概是太空史上最ㄍㄧㄣ的角色了......這一點真是深得我心,本人最欣賞的就是聰明又ㄍㄧㄣ的男生,史巴克好像就是這樣的男生啊!而且, 那顆鐵石心腸居然是片中唯一有談戀愛的主角呢......雖然我不得不說,看到尖耳朵跟那個我忘了叫啥名字的黑人美女接吻時的感覺的確很怪,首先,我會想,如果你的男朋友有對尖耳朵,你會想要跟他親熱嗎?難道都不會分心還是什麼的?然後,我會想,那他們如果生出寶寶,是黑白混血的尖耳寶寶嗎?那該不會就是天線寶寶的前身吧?

我想我想太多了,不過安排史巴克談戀愛是很有趣的,一般我們都把愛情留給看起來外貌正常的人,我們會希望,黑美人總之就是會落入寇克的手中,但這回影片裡給的是全部長的最怪的傢伙,當然,大家會因為他最聰明所以放寬心,而且把黑美人交給史巴克,恐怕寇克也得啞口無言了。

我的疑問是,老星際爭霸戰就是這樣安排的嗎?

窩在外太空裡,我居然還是在看男人,當然不盡然是啦!當我看電影的時候,主要還是看劇情,劇情的話嘛......該說什麼呢?總之就是大家都看的懂,拍得好又流暢什麼都佳的影片,我其實從來沒看過星際爭霸戰的電影版 (其實後來對所有外太空的東西都有點疲乏),然而這一部卻讓我想繼續follow下去,當然啦!如果劇情還是跟之前的版本一樣無味的話 (雖然我沒看過,但我相信那是無味的),我也不可能為了史巴克繼續看下去。

《星際爭霸戰》是標準的美國文化,它可以一連拍11集電影版,在台灣卻沒有一部賣好 (就連這集也表現平平,可見台灣人根本無法接受這種題材,雖然有口碑,但也不可能像黑暗騎士能夠拼到一億),這個影集我小時候應該有播過,但在我這一代的人就已經印象模糊,何況是對更年輕的觀眾。

好了,我現在的確是意外的身陷星際爭霸戰......喔不,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史巴克的黑洞,回來之後還特別找了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Zachary Quito地資料,就是......帥哥一枚,但是畢竟是演電視出身的 (他因為演HEROS裡的壞人賽勒而大走紅,讓我也十分想看),氣質什麼的就是有那麼一點電視味,不過看看也挺顧眼的,身高據說191公分喔!原來史巴克這麼高大啊!剪個妹妹頭都看不出來呢!

說到電影,其實要不是中途殺出個星際爭霸戰,我想講的是另一部也是超勵志的電影,至於是哪一布呢?下次再聊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家平常吃飯的餐具、使用的桌椅、睡覺的床鋪、插花的花瓶、放雜物的櫃子都是博物館應該館藏的藝術品,那請問博物管裡的藝術品對你的意義,究竟是家庭用,還是參觀用?


在看《夏日時光》之前,本人已經很久沒有看任何阿薩亞斯的電影了,應該說,本人早已對這名在台灣十分知名的法國導演 (誰叫他娶過張曼玉) 失去任何興趣 (當然不是因為他娶了張曼玉的緣故)。阿薩亞斯可說是陪伴了台灣六年級電影文青的大部分影展時光,但無奈後期幾部電影都感覺上與之前的主題重複性頗高 (不外乎年輕人現代人對生活的迷失與絕望),六年級生們在出社會後面對極大的工作壓力,下班之後也只想看些輕鬆愉快的電影,誰需要一個導演來告訴自己生活有多絕望無助,我他媽的活在這世間比你更清楚絕望無助是啥感覺,有必要花290去看一個我已經知道的東西嗎?

所以很抱歉,我錯過了《夏日時光》,直到最近租了DVD才發現他的美妙。


這部電影應該跟侯導的《紅氣球》一樣 (我也沒看過紅氣球),是法國奧賽美術館委託拍攝的電影。剛聽到這個委託的方式,心裡就納悶:「博物館除了《博物館驚魂夜》之外,還能怎麼拍的文藝腔?」(這樣的法國片鐵定文藝腔,不要爭了。)

我很驚訝,阿薩亞斯找了一個十分人性的角度切入:一個藝術世家,家中被種種藝術品環繞,這些藝術品並不是被收藏用,而是當作正常一般家用品來使用,花瓶就是拿來插花,茶壺就是拿來喝茶,桌子就是拿來寫字,櫃子就是拿來放東西,至於畫...當然也只能掛著了!這些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東西,一直被美術館惦記著,直到母親去世,兒女已經四散各處,老房子即將沒人居住,裡面的物品將被一一拍賣捐贈,包括一起陪伴他們度過美好時光的老厝,當這些日常用品們,出現在博物館裡成為展示品的一部分,供許多人景仰,在曾經使用過他們的人眼中,代表的卻是許多逝去的美好回憶。

我曾經去過羅浮宮,也曾經去過奧賽,羅浮宮是博物館,許多東西是從地底裡挖出來的,然而奧賽美術館的館藏卻大多是近代的美術作品。甚至因為當年在法國讀書的地緣關係,我也去過了法國新藝術學派école de Nancy的代表人物Emille Gallé的博物館 (該博物館就是Emille本人的舊厝,也就是說,Emille的確跟我們所見到的東西一起生活在一起過)。當我在參觀這些博物館的時候,即使再讚嘆、再沉醉於這些美術品的世界中,我依然無法相信,這些所謂的藝術品,其實都曾經是某些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樣想起來,博物館裡的美術作品們,在展示時即使再怎麼有距離感,其時他們也都「曾經有過」很豐富的生命,擁有過許多愛的故事。

但也的確,當我回想起法國新藝術的一些作品時,的確,當時這些作品都是以實際用途為主,他們是花瓶、杯碗瓢盆、桌椅、床櫃、托盤、甚至是窗櫺屋頂,是拿來「使用」而非純粹欣賞,走在Nancy的路上,處處可見新藝術學派花草設計的影子。作品們的確是有生命的,他們的誕生並非是為了往後美術館的展示,而是希望能夠在一代一代的人們家庭手中被使用,就好像「夏日時光」片中的所有物品,即使母親十分了解他們家那些杯碗瓢盆的價值,但是他最希望的並不是這些東西被收藏展示,而是被後代的子子孫孫們繼續使用著,而當這些東西還是進了美術館、上了拍賣場,代表著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家庭的分散、與許多人的遺憾。

感覺上,奧賽應該要不滿阿薩亞斯的作品才對,因為他並不是在歌詠收藏在館裡的作品們,而是在告訴大家:這些東西根本就不應該放在博物館裡!

但是又何奈?時代會變遷,家庭會分散,遺憾...總是難免,所以博物館與美術館們,是遺憾的聚集地,是故事的收集所,每項物品都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一一說下來會聽不完,所以有些部分也只能走馬看花,或是被逐漸遺忘了.....。

或許,那個被老管家當成「不貴重」而拿走的花瓶才是幸運的吧!至少他是唯一能夠讓故事延續下去的唯一物品,也許之後也許不得善終 (被小孩子打破之類的),但是跟博物館裡頭的那些比起來,很難說誰的命比較好。


這個在片中是被老管家拿走的花瓶,事實上應該是收在奧賽吧!要是你,你選擇他被收藏展示,還是被他的主人們代代相傳、繼續使用,發揮他的實際效益呢?



這個書桌跟櫃子我猜應該也是新藝術時期的南錫學派 (école de Nancy) 的作品,書桌據片中所述,是Louis Majorelle的作品,我查了一下的確他是那個學派,但我不懂,也許是錯的也不一定......。

當年我念書的地方就是Nancy,那個城市一般很少台灣人會去觀光,不過說實在,如果你很有空,能夠去那裏走訪個一兩天,其實他的美術館跟街上的建築物是很有看頭的!只是,就如我所言,Nancy的外國觀光客少,最好不要冀望他們對觀光客有多友善就是了。

以下介紹一下Nancy幾個你能在街上找到的知名景緻:


這是Nancy十分知名的酒吧餐廳,就在車站正門口出來就看得到,名字叫啥我忘了,他理面整個裝潢都是那個學派的作風,可算是一個古蹟。聽說當年Nancy城市改建,愚蠢的市政府本來要把這棟屋子拆掉蓋大樓,結果被學者制止才得以保存,不過也已經拆掉了一棟,因此你如果真的到了Nancy,出了火車站會見到很奇怪的風景:美麗的老房子旁邊蓋了一棟有夠醜的大樓。以此紀念官員們的愚蠢,並且引以為鑒。

順到提一下,這家餐廳很貴很貴,所以不要常去。格一條街旁邊有賣土產的糖果店,就是當初《愛蜜莉的異想世界》裡,當愛蜜莉在她家浴室裡找到一個鐵製的糖果盒,就是那家土產店賣的糖果,也就是Nancy另一項名產Bergamot佛手柑糖,不過先提醒大家,糖果十分的難吃,很多南錫人都不賞光。

先給大家看一張愛蜜莉裡頭有糖果盒的照片






很厲害,這設計幾十年不變,因為導演是南錫人,所以有一天就讓他大放異彩了!

然後岔開一下話題,要是萬一你真的可以去到Nancy,要買土產的話,應該要去Nancy最有名、最金光閃閃的廣場Place Stanislas旁邊的路上,買Macaron des Soeurs,也就是杏仁口味的馬卡龍小甜餅,有夠好吃!你如果聽得懂法文,店員會一邊包一邊憂心忡忡的跟你說,要你務必在七天之內吃完,並且不准冰,好似深怕自己家傳的甜點會被無知的觀光客給毀掉一樣,但是如果你聽不懂法文,我想他頂多會憂心忡忡的看著你,然後包一包就結束,因為店員絕對不會講英文的!

在回到Nancy。


像這樣設計的房舍,在Nancy真得很常見,當然,這大多是公家研究場所,不然就是有錢人的家了!這棟房子我印象中是一個研究場所之類的,在車站附近。


最後,這就是Nancy的新藝術美術館的一景,也就是Emille Galle的家,人家的家就是藝術品,記得某一年暴風雨,他家的一整面彩繪玻璃整個被偷走,竊賊專業到還知道用報紙把洞補起來免得裡面的東西受到傷害,還真是有目的、有學問的雅賊啊!(但缺一個洞也的確很醜)


最後,如果大家對Ecole de Nancy有興趣,請不要介意使用Google搜尋,你可以搜到很多很多的資料&圖片。然後,拜託以後不要再說我是在鄉下念書了,出了巴黎不等於鄉下,Nancy不是鄉下,謝謝!

最後,傳影互動好像買了另一部全片在Nancy拍攝的電影《我是如此深愛著你》,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來看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周3/27上映兩部「有血有肉」的電影,一部是東洋的《霜花店:朕的男人》,可以看到三明治式的愛情,另一部是《為愛朗讀》,可以看到中年女子扒嫩弟。不過先說好,《霜花店》得這張照片看來不怎樣,裡面的「血肉」保證比這張多上很多,《為愛朗讀》的話,這照片的尺度是有點超過,不過影片則是層次上絕對比你想像上多更多。


在看《為愛朗讀》的時候,我就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凱特溫絲蕾所飾演的漢娜與那小弟,見面第二次就上了,如果說這段感情迴盪了40幾年,應該也是後座力比較強那種,一開始的兩人之所以會互相吸引,應該純粹是對性的沉溺吧!

所以,這是先性而愛吧!

這...好像跟我們自幼以來所接受到愛的故事不盡相同。



但是我們不要說「上課老師說的都是錯的」,因為實在話,老師上課根本也不會跟我們說這些,而是從前我們所見到所謂「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通常都是情感層面牽扯很深,肉體層面的話...好像他們對肉體真的都沒有慾望啊!著實超人。不過今天看了這片,同樣也是在50年前的故事,卻很大膽的表現出這段「先性而愛」的關係,到底這是愛情,抑或不是,總是有點摸不透想不清的感覺,而故事發展上,似乎也因為這種先性而愛的發展方式,而讓這段關係有種可以巧妙迴避的混淆,讓故事更加曖昧具可看性。

之後看了《霜花店:朕的男人》,才知道,把先性而愛這種事情大膽說出來的,不是洋人的專利。

《朕的男人》中,護衛隊的隊長進出皇帝寢宮十數年,開頭那場「該有的都有」的男男床戲,就已經明白告訴大家他倆不只睡一起,根本就是搞在一起的關係,而護衛隊隊長之所以是隊長,原因也很明瞭,因為他小時候就被皇上欽點成為入幕之賓,當時的他不過是個孩子,也沒有選擇的餘地,於是這段關係就這樣維持了十幾年,直到隊長長大成人,恐怕都還未接觸過女色,觀眾應該也跟我一樣,認為他們兩人「應該就是彼此相愛」,而忘了權力的介入,恐怕才是這段關係能夠如此鞏固的關係。

結果,怎知做皇上的就是有繼承子嗣的問題,皇上不跟女人玩,當然不可能有孩子,於是他想了一個他覺得絕妙,全世界都知道很蠢的方式:就是叫他的愛人去完成他傳宗接代的任務!皇上真的也忘了,其實他的愛人也是有選擇的,之前他之所以沒有選擇,是因為他沒有辦法選擇,如今你開了他一扇窗,那他當然也就有可能跳窗而出了!

果真,嘗過男女之間的魚水之歡後,侍衛隊長果真對皇后念念不忘,而皇后因為自己的老公從未臨幸,第一次當然也是獻給了老公的情人,對兩人而言,第一次的經驗都讓他們見識到從前未曾嘗試過的感覺,之後一次又一次,兩人透過肉體的溝通,創造出了一種戀愛的關係,讓兩人沉溺於彼此的世界,無法脫離。

然後,悲劇就來了......什麼悲劇,自己進戲院看吧!

媒體發稿都說,《朕的男人》的床戲程度直逼《色戒》,這我不能否認,甚至我還想說,《朕》裡的床戲 (大部分都是皇后跟侍衛隊長) 拍的甚至比《色戒》唯美,「動作力量」卻不削減 (很難找形容詞啊!),然而,拍這麼多床戲,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商業考量嗎?說真的,這種說法實在是膚淺,因為他們都不是在拍A片,指要動作的話,網路上看A片就好啦!既然如此,那拍這麼多「愛情動作」的目的是什麼?前面說了,這是一段「先性而愛」的關係,那一段段強烈的性愛關係,正是兩人一步步走向「所謂愛情」的步驟與原因,他們不像一般人一樣,先喝咖啡聊天,再牽手,再親嘴,然後可能過了好久才上床 (但心裡面不代表他們就是想要經過這些步驟,可能再聊天的時候就已經在想上床了),而是直接一步走到性的階段 ,然後再回頭發現原來其實真的有愛情,會產生這樣的關係,通常也是有「禁忌」在從中作梗,所以他們只好用這種非一般溝通方式,來傳遞對彼此的慾望,所以說,一段段的性愛場面怎麼可以不盡量鉅細靡遺拍出來呢?這跟拍三廳式電影跳過咖啡廳的意思不是一樣的嗎?

《朕的男人》最後,皇上問隊長,到底有沒有愛過他。對皇上而言,他當然是愛他的隊長的,因為是他挑選了他,是他選擇要隊長在他身邊長達十數年。而對他的愛人而言,不管他的答案是肯定或是否定的,總之都會是口是心非,因為在這十數年的關係下,恐怕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對他的感情到底是愛情,還是服從了!而即使他承認了對皇后的「愛慕之情」,也不能保證他就是確定,對皇后的感情是愛情,而不是激情,時間不夠去驗證這段關係,而隊長在最後回宮之後,馬上去見的並不是皇后,而是他服從了十多年的愛人。

再回頭到洋版的先性而愛《為愛朗讀》,該片一段段的性愛場面,導演的著墨就不如東方的兩部片:《朕的男人》跟《色戒》,這不代表我們東方人比較悶騷,而是《為愛朗讀》裡,真正的溝通是在「閱讀」上,性愛只是代表了兩人的歡愉,對於那小男孩,是性的初體驗,對那中年女子,則是無聊生命中的唯一出口,是一種互相依偎的關係。不過不管如何,這段短暫的性愛關係,都將這段所謂的「愛情」保存在他們的心中,成了一段不能說的秘密,直到50年後,女子年老,依然會希望聽到「多一點愛情故事」,而男子已經成家立業,依然願意為他朗讀。

到底是不是愛情?沒有人知道,這樣的發展,即使有機會成為愛情,萬一多了禁忌的介入,恐怕也難以有更多的發展,但是該為他們感到幸運嗎?因為萬一要是跟其他人一樣,可以讓這段感情「正常的」發展下去,難說幾十年後,兩人不但不會思念對方,百無聊賴,甚至反目成仇的情況更是不難發生。

我已經是屬於中年一輩的思想觀念了,對於更新一代的人而言,恐怕聊這個都已經是一種過時的舉動了,然而這樣想起來,慾望這東西說實在也沒多新,早從幾百年前就是這樣存在著了,只是以前的人比較必須要把時間往後壓,越年輕的人反而越把時間往前提罷了。不過電影歸電影,咱們就別在此討論什麼了不起的道德性了吧!

《霜花店:朕的男人》與《為愛朗讀》兩部片都是本周五3/27上映,對我而言,《為愛朗讀》是我心目中的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前寫過了,層次豐富,是一部很難拍好、卻十分成功的電影,《霜花店:朕的男人》則是娛樂性取勝,想要用獵奇的眼光去看也可以獲得滿足 (至少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69姿,還是帶著頭套演的),兩部片說真的要評好壞不太公平,因為出發點不同 (但我比較偏愛《為愛朗讀》是真的,不過大部分只想娛樂的觀眾,我應該會建議他們看《朕的男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兩部都看,都是值得買票進戲院觀賞的電影。

從去年下旬到今年上旬,是影迷們很快樂的一段時間,因為好片很多,大家也要好好把握機會,不然不景氣沖垮的,恐怕不是只有金融業了!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排國賓大廳耶!那當然要去那裏看啊!不過希望他可別把片尾給切了......片尾最有趣的!

自從海角七號大紅之後,一堆電影國片的話就會說「希望票房跟海角七號一樣好~~」(真是別做夢了),或是「X國版海角七號」(其實片子跟海角七號八竿子打不著)。其實要說哪部跟海角七號最類似就是這部《貧民百萬富翁》了!講的都是小人物出頭天的故事,又熱血又煽情,保證看的時候有淚有笑。即使他一直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但是這絕對是一部看完會讓你開心走出戲院的好電影,並且適合帶著全家人去看。千萬不要對印度人產生排斥感,帶你一家大小去看這部片,保證走出戲院你爸媽會開開心心的。片商是說,看電影寄回票根可以抽一百萬,其實我認為,大家不必為了這一百萬去看電影,因為每個人看電影的最主要目的,不就是為了看一部好電影,好好享受這兩小時嗎?(我是覺得這一百萬是多花的啦!) 但是看完就寄回去吧!說不定就給你抽中了一百萬現金咧。

上面是3/13當天的時刻表,想要先一步知道之後的時刻表,大家自己去開演電影網查吧!

早點去買票哪,感覺上會需要排很長的隊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粉嫩粉嫩的海報,就算是幫死人化妝,一點也不觸霉頭!
 

二月,真是一個讓影迷荷包大失血的月份,每個周末的活動就是「看電影」,有點電影不馬上看就會被下掉,有的電影就是非要這時候看不可,看電影看到連家都不回 (我跟我媽說我很忙,其實是因為我要看電影跟練瑜珈,不孝啊!)......總之,扯了一堆,二、三月是個令人開心卻令荷包難過的季節。而每天一篇文章的結果,是讓我的新文不斷的被推往下方,請各為捲動一下,我這幾天連著寫了好幾篇啊!




今天終於是看了《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因為跟自己做的片同檔,硬是忍了一周才去看,跟飯腳F本來約好看早上12:05那場,11:30提前到威秀去買票,結果你猜怎麼著?居然給我買到的場次是晚上九點鐘啊!排早場的隊看晚場的電影,上回發生這種事是海角七號吧!當然,其中因為瑜珈課的關係無法看四點那場,七點那場後來才知道被馬總統給包了下來,總統看電影可不是瞎混的,攝影機全部一字排開等著他,保鑣侍衛們嚴陣以待,好似所有的觀眾都是潛在的刺客,感覺十分不好,幸好我必須說,威秀的現場工作人員十分應變得宜,媒體+大批只保護總統不保護民眾的保鑣+300多名要看九點場的觀眾+下大雨+ 生意依舊好到不行到處都是人的場面,還是控制得當,實在是很不簡單,我看現場好幾個值班經理眉頭皺到可以壓死幾隻蒼蠅,就知道他們壓力有多大了!是說,我們的馬總統,就算你要看電影,是可以不要挑人最多生意最好的時候嗎?這是擾民耶!加上薪水是我們付的保鑣們真的不是很友善,為了你的安全,以及民眾的安全,請以後不要挑主場看電影好嗎?

好了,看電影不要扯到政治問題,但是我又不想講到太深的生命問題。這部片這麼夯,想必已經有一窩蜂的人在討論裡面的生死價值觀,我就不必錦上添花了,只能說,這部片還真是我奧斯卡季以來看過最笑中帶淚的電影啊!怎麼連拍納棺都可以拍的這麼有趣,這麼感人,這導演真是太厲害了!當然啦,本木雅弘的演技十分傳神,那深情的雙眸 (是說跟深情沒啥關係,但就是要硬說深情,因為真的很深情,本木雅弘很帥!!!),誠摯的看著死者時,誰不能被感動呢?我可是他每納棺一次就哭一次呢!真的,人到死都是有尊嚴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難道真會變成一種恥辱嗎?當廣末涼子嫌棄她老公的工作時,我真想衝上去揮她兩巴掌 (很入戲,這跟我對廣末印象不佳也有很大的原因),看著本木雅弘為死者納棺,當時我心裡面也想著:「我死了以後,也希望有人這樣對待我!」可能會有人馬上說:「呸呸呸,還沒死呢!想這麼多?」不過,真的就如片中本木所飾演的小林所言,人都會死,其實說真的,坦然一點,沒有比較不好。

我比較驚訝的,是現場居然有不少人帶著自己的爸媽來看這部電影,為什麼會希望帶自己的父母親來看這電影呢?奇怪的是,要不是我媽只要看香格里拉,我說不定也會帶她去看這部片。但是,老人家知道這是在講死亡、講納棺,不會覺得很觸霉頭,或是想要詛咒他們如何如何嗎?不過現場還真是不少老人去看啊!我想帶我媽去看,是因為感覺上,這樣關於生命的題材,也許頗適合有點年紀的人去觀賞,因為他們跨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所以應該看完之後的感觸會更深吧!這都是我們這群少年ㄟ的猜測,為自己的爸媽挑選適合他們的電影,但說不定他們更想看變型金剛跟哈利波特呢?

有人在網路上說,台灣把送行者的海報改成了四不像,不如日本原版的好看。其實,老人家要是看到了這個有死人躺在前頭的海報,硬拖他去他們也不肯吧!倒不如來個拉提琴跟送石頭的大雜燴,至少訊息都有到了!

我還真是寫了一堆言不及義、沒頭沒腦的文章呢?但是感動何必一定要化成文字?我哭,是因為看到納棺旁邊的家屬,在一個陌生人尊敬對待死者的態度下,重拾與死者間的聯繫,在蓋棺前重新繫上一次,我哭,是因為整個納棺的過程,就算儀式化,也充分顯示了對生命的敬重,要讓死者美美的離開這個世界,納棺師的彩妝設備,真的不輸專業彩妝師,當然我相信,因為片中每個死者都是活人扮的,所以可以化出類似裸妝的清透妝感,真正狀況下,應該是很難啦!但是,內心如果沒有善念,是絕對無法讓一個無關係的人,在死後帶著美離開這個世界。

最後,還是要說,本木雅弘,不管他帥不帥,總之就是演得超級好,也很帥,即使當樂團解散後,他那錯愕的表情時在有夠突兀,但是後面他的表現都可圈可點,觀眾的情緒都是被他跟久石讓煽情的配樂帶進那個其實很沉悶的納棺過程。但是,為什麼是廣末涼子呢?這是我全片唯一不解的地方,感覺她跟這個片有點格格不入,她扮演那個溫柔賢淑又其實有點傳統的女性,真是很奇怪呢!我心中想的,不如竹內結子都好很多吧!或許我對廣末本身就有點偏見,但是連飯角F都覺得怪,我想應該是怪的吧!

從抱怨馬總統看電影,到帶老人家看這部片,到本木很帥廣末很怪,總之,這部片真是奧斯卡系列電影目前我看到最好看得了!真的不沉悶,很有娛樂性,我很開心我不是用一種很沉悶的語調在寫關於這部影片的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漢就是硬漢,就算是年老肉鬆了,還可以是硬漢,就算手無寸鐵,依然可以是硬漢!

《經典老爺車》這部片最失敗的地方是甚麼?當然就是他的片名了!我猜測是因為美國總公司那邊要求要這樣翻譯的,不然光聽到這名字,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馬上聯想到《CARS》或是琳賽蘿涵演的那部《金龜車賀比》,一個會微笑的擬人車頭跳出來到面前,偏偏就是不會有克林伯的影子,看到海報更是令人灰心了,黑漆漆烏嘛嘛不說,「老爺車」三個字趁上了貨真價實的老爺車以及也真的有把年紀的克林伯照片,會進去看這部電影的20歲以下觀眾,總數應該不會超過20個。

不過,這一點都不會改變影迷對這部影片的期待,即使克林伯沒有票房保證,但是他絕對是影迷心目中的品質保證,克林伯有導過爛片嗎?答案是:「沒有!」(就算我沒有看過全部但我也相信沒有),因此,奇蹟似的,這部包裝上怎麼看都不能賣的片子,首周末票房依然有82萬,第二個周末才去看,廳內依然半滿,口碑效應依然吸引到了電影死忠族群,影片的成績依然沒有太差。



看完電影之後,我才覺得這部片的劇情大綱根本也是在避重就輕,而避重就輕的原因我猜也是要讓觀眾在無法改變的可怕片名之下,可以少一點距離,劇情大剛把重點放在了經典老爺車捲入東方幫派械鬥這種看不出所以然的重點上,也只能說是苦了行銷工作人,但事實上《經典老爺車》的確有部老爺車,也就是福特的經典款Gran Torino,但是他在片中的實質意義遠不及他的象徵意義,他象徵的是克林伯所飾演的主人翁華特的生命風采,只不過,老爺車即使型款老舊,好好保養可以跟新的一樣,連他那個不肖孫女都會搶著要,跟老爺車差不多老的人,如果不隨著年輕人改變,又會被人棄之如敝屣,被人嫌成老番癲。

對我而言,《經典老爺車》講述的重心,應該是在打破藩籬上。打破土地的藩籬、打破種族的藩籬、打破文化的藩籬,打破心裡的藩籬。原本的華特,可說是十足的老固執,只願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禁止一切心靈與實體上的入侵行為,他的種族歧視行為,說穿了不就也是很單純的不肯打開心胸而以,然而就在他自己的兒子只會為了要球賽的票才肯打電話給他時,他發現隔壁的東方鄰居會給的關照與溫暖,遠比他的親人來得多,甚至連苗族的師父都比自己信了一輩子的天主教神父來得懂他,於是逐漸的才打開心胸,漸漸與這些東方鄰居產生連結,甚至最後用奉獻自己的方式,去拯救他們,並且為自己帶來救贖。

有趣的是,這個講述「打破藩籬」的故事,在東方電影市場裡,才有著堅固而難以突破的藩籬。《經典老爺車》上映首周末依然拿下冠軍,表示在美國人心目中,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故事題材,然而在台灣卻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很簡單,除了完全錯誤的中文片名與柯林伯本身並無票房號召力外,這部片除了克林伯以外,其他的主要演員都是東方臉孔。在台灣做電影行銷的人都知道,讓東方人講英文的電影最難賣,那些不管是ABC還是ABJ或是ABK甚至是ABT,到了美國只會講英文的時候,就是比外星人還難獲得認同,更何況《經典老爺車》裡的東方人是所謂的「苗族人」,連我都是看電影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苗族人」因為越戰的原因到了美國中西部,還形成了一個社群,不然我們這群東方人看到了,說不定還以為是廣東人福州人,好一點的會以為是泰國人之類的。克林伯光是關注到這一點就十分了不起了。先前他拍硫磺島戰役,會想到用日本人的觀點來拍攝一部 (雖然我個人並沒有很喜歡),這次特別關照鮮少被美國電影甚至是東方電影裡所提及的東方族群,只能說克林伯在縱走好萊塢數十年之後,依然維持是一個心胸寬闊的人。然而這個藩籬,在比較近的東方人市場中卻難以被接受,這也許是克林伯沒有預料到的結果吧!

台灣自從開放外籍勞工來台工作之後,更看出了台灣人民種族歧視的嚴重。以前大家頂多是把所有的白人都認成美國人,只要看到黑人就馬上把小孩子拉開,現在則是提到那些外籍勞工就一臉嫌惡,卻沒有想到現在外籍新娘這麼多,總有一天台灣人必須面對自己這片土地上的種族豐富性,如果心態還是連本省外省情節都搞不定,或是離譜的連自己土地上的原住民都要歧視的話,要說有甚麼文化與經濟上的成長,或是教育上的進步,只能說是完全不可能的。心胸狹隘的土地上,是不會開出繽紛的花朵的。

最後,柯林伯雖然是硬漢,這部片中,他依然是硬漢,然而,硬漢在現代、在這個年紀,不是硬到底就行。在最後一刻,他看清楚了固執的下場,改變了以往硬到底的個性,用一種柔軟卻十分有效的驚人方式解決了問題。一個住在自己世界的男人,在生命最後終於也面對了自己的過去,並且看見自己的未來,雖然這個未來是死亡,平靜的放下負擔,卻已經足夠了!

來,看克林伯再硬一次!



後註:原本不知道聽誰說,以為這就是克林伯的封鏡作,直到後來看見2009年片表上還有一部他執導的影片,由麥特戴蒙主演,才稍稍喘口氣,看來克林伯應該是會拍到生命最後一刻,美國影史上最完整的電影人,終究就是他了,請活久一點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