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北京回來都一個多月了,怎麼現在突然想寫起遊記?起因是這樣的,去年七月去日本中部的時候,留下很多紀錄,那篇關於日本中部交通的文章似乎也幫了不少人,這陣子因為有個朋友也要去日本中部,發現自己的文章對她而言相當有用,因此決定讓自己的行程留下紀錄,或許未來可以幫到一些人吧!


說起這趟北京行,完全是意料外,原本打的算盤,是今年五月要去香格里拉,誰料香格里拉許多道路大整修 (當局應該也看見了這裡的觀光資源可以有不少收入,所以打算全面革新,讓旅人更方便……同時那裏也會變得更商業化,這是沒辦法的!) 連去梅里雪山的都給封了,去香格里拉不去梅里雪山,哪有這回事的?加上雲貴大缺水 (之後變成大淹水),在許多朋友的勸說之下,忍痛改變行程,改成北海道。




北海道?不是北京嗎?是沒錯啦!我可是很認真的買了幾本書,還上網規劃了詳細的行程,連要搭什麼車到哪裡、住什麼飯店都想好了,卻在訂機票前臨時改變想法,決定去一個不必舟車勞頓、可以行李一丟就四處亂逛的隨性旅程 (當然還要我的點數可以換到飛機票),東南亞不想一個人去、港澳根本不想再去,如此一來,大陸觀光成了最佳選擇,本來想說去上海,但顧慮到世博將很多人都帶到了那邊,這樣一來,不如就去北京吧!北京有古蹟、有城市,可散步、可爬山、可瞎拼,算算也不賴,因此,半夜三點,一根菸抽完,我的目的地就從北海道改到北京了。


(但你問我有沒有後悔,我只能說,好像……有那麼一點啊!)


這次去了總共11天,由於免費機票只能換到晚機到、早機返,因此前後兩天都被扣掉了,但這整整九天,也夠讓我快要覺得無聊了。不過,這回北京行讓我對自己有幾個領會:


1. 原來旅行中的美食,對我來說是這麼重要!
2. 原來旅行的時候,透過網路與台灣朋友聯繫,對我而言是這麼重要!
3. 原來旅行的時候,早睡早起才能帶給我最大的元氣!
4. 原來一個人旅行最自由!
5. 原來城市旅行,終究不是這麼適合我的!


為什麼有這些領悟呢?就請各位密切注意我的遊記,就可見分曉。


行程的部分,並沒有事前規劃,出發前除了找好酒店、訂好機票、辦好台胞外,其他好像都沒有規劃 (但我還是有認真的看書、找資料,因為處女座的我不喜歡到一個什麼都不了解的地方)。以下是我是後憑記憶跟照片,所記錄下的北京行程:


第一天:搭機抵達北京,直奔旅館 (住漢庭酒店後海店,鄰近南鑼鼓巷,離地鐵站要走15分鐘,算近的了!),晚餐吃自己帶去的來一客。


第二天:逛南鑼鼓巷,吃文宇奶酪,逛國子監、雍和宮、孔廟、地壇公園,晚上又吃來一客!(就是這一天發現旅途中沒有美食會讓我光火的)


第三天:逛後海,宋慶齡同志故居,恭王府,斜菸袋巷,晚上跟小令吃劉宅食府 (北京最推薦餐廳)


第四天:逛故宮,前門大街狂瞎拼 (戰績:ZARA T恤兩件,Uniqlo褲子兩件,H&M上衣兩件+短褲一件,成果輝煌),晚上跟小令吃新疆燒烤 (北京第二推薦餐廳,小令太會介紹餐廳了)


第五天:逛天壇,還在天壇公園打盹,被黃叔叔讚為「好勇敢」,晚上去三里屯找黃叔叔,他大好人請我吃麻辣香鍋,然後再去附近的酒吧找朋友喝酒。


第六天:前門大街、王府井觀光 (沒有瞎拼喔),東單附近胡同逛逛 (但胡同逛來逛去其實就是那樣,那是人家生活的地方,我不喜歡以一個觀光客的姿態入侵一般民家生活,所以逛胡同讓我不太舒服,其實選擇逛逛南鑼這種觀光胡同即可,因為南鑼這魚骨式結構的胡同,越靠近中央的主胡同越熱鬧觀光,越往兩側走去其實就越貼近一般生活,所以可以選擇這種規劃好的胡同,逛逛累了還可以找家咖啡廳坐坐,挺不賴),晚上跟小令吃簋街的麻辣鍋,之後去俄羅斯餐廳喝酒


第七天:逛圓明園。小明同學今日抵達,晚上大家一起吃香滿樓 (又是黃叔叔買單),之後去三里屯星巴克喝咖啡,陪小明同學「首度」逛Uniqlo,黃叔叔則在星巴克等我倆逛完。血拼結果:小明>>四件T恤;我>>一件緊身褲 (但我20分鐘就買好了)


第八天:逛頤和園,晚上跟小明與黃叔叔吃羊大爺火鍋,不過小明同學不吃羊,黃叔叔試圖蒙騙他但被識破,最後小明點了一盤雞,在涮羊肉的炭火爐裡涮雞肉感覺特別的「新鮮」(但我不覺得那雞肉新鮮,因為很少人點吧!) 吃完去南鑼鼓巷喝酒,小明提議隔天要聽音樂會,被我與黃叔叔以沉默代替回答。


第九天:三逛前門大街(因為小明同學沒去過,也因為我該去的都去過了),沒人買任何東西,逛798 (大多的時間都是坐在店裡喝咖啡),晚上吃海底撈。


第十天:逛長城,再逛南鑼鼓巷,再吃文宇奶酪(主要是小明跟黃叔叔吃),再逛後海 (以上所有的「再」都是因為小明同學沒去過,這次有坐三輪車,也逛了三合院,更妙的是看到騎腳踏車的麥當勞快熱送),晚上陪小明逛百貨公司 (小明同學逛街威力爆發,爬長城並未減損他的逛街力,我與黃叔叔都決定在星巴克等他逛完,並且最後我受不了肚餓以一通電話結束了他的瞎拼,可惜他居然逛了這麼久,啥都沒買,令人傻眼),然後一行人再與小令一起吃烤肉


第十一天:搭機返台,但班機大Delay,原本晚上七點就要回到台北,搞到10點快11點才到家。


接下來的文章,我會分以下幾個主題:


2010@北京之原來旅行不能沒有美食 (美食篇)
2010@北京之一個人旅行的美感
2010@北京之廁所奇遇記
2010@北京之北京,原來你好先進

然後照片在這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一個朋友,莫明愛上了一個男人 (因為她完全回答不出為什麼)。即使她知道這段感情無望,她依然無法停止對這名男子的愛戀。前陣子,她覺得在這名男子內心深處,也許對她毫不在乎,然而與他相處時,她卻依然可以感受到少有的快樂。他的一切讓這名原本相當理性的女子呈現了精神瘋狂的狀態,她常問自己是否得了妄想症,他們所擁有(她自認為) 的快樂的時光,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因為沒有第三者能做見證)。為了擺脫這名男子對她所造成的巨大感情波瀾,不久前,她決心再也不裡會這名男子,她發誓,即使這名男子從她面前走過,她也會以冷淡的態度去對待。她想,如果她能撐過一周,就能撐過一個月;撐過了一個月,就可以撐過一年;撐過了一年,就可以撐過一輩子。

結果,可想而知,她連最基本的「一周」期間都撐不過,四天後,她宣告放棄,並且承認自己是弱者 (她從不可能承認自己是脆弱的)。原因是,決心與他切割所帶來的痛苦,遠大於與他歡笑之後所帶來的失望來得高。對她而言,這個決定折磨的人不是那個男人 (因為對方也不在乎),而是自己。她不想再折磨自己,因此放棄了這項流血式的舉動 (她是這樣行容),因此她決定繼續持續之前的狀態,即使她知道不會有結果,也知道未來的每一天,她都會繼續受到這份只存在自己心裡的感情所折磨,直到她不再愛這個男人為止。

問她,那她的底線是什麼?她說,她無法回答,也許沒有底線,也許,這是前世欠他的。

我問,愛情帶領我們的,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那名朋友最後的選擇,是讓她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危險地遊走......。


愛神,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人在處於戀愛狀態時,往往在行為舉止上會做出重大的改變。當愛情生變時,原本平和、理智的人,也會具有相當大的毀滅能量。我想,如果愛情可以發電,或許世界上再也不需要蓋核電廠了。

昨天看完了《謎樣的雙眼》後,我寫下了一句:思念是最長的刑期,孤獨是最大的牢籠。然後我想到了這名朋友的經歷,加上一句:愛情是最牢的枷鎖。偏偏這刑期的法官是自己,牢籠跟枷鎖的索匙也掌握在自己手上,然而往往,自己就是那個禁錮自己的加害人。就跟我那名朋友一樣,在做出最後的決定後,她(說)自己已經變得很甘願,她知道自己還會再抱怨,還會再懷疑,還會再難過,但是她還是決心要照自己的決定走下去,直到她願意釋放自己的那一天。

我衷心期盼那一天可以趕快到來,對於她的決定,沒有人能夠定對錯,因為一切都是她一個人得承擔,我們只是旁觀,誰能去體會她的痛苦與快樂?有人怪那個男人自私,無條件享有她的付出,讓自己沐浴在一個女人的愛慕下卻不願意回報一些些,但話說回來,我不確定要是哪天那名男子真的不再理會她,我朋友會比現在更快樂。

歹戲拖棚啊!愛情的戲,一拖也千百年有了,但從來沒人厭倦過。

我不得不想到《謎樣的雙眼》的結局 (即使我早就猜到,當真正看到之後,帶來的震撼竟超乎想像)。如果一個人可以窮盡自己的一生,去囚禁與折磨那個傷害自己最愛的人,那他自己為愛付出的同時,所獲得的會是愉悅嗎?如果那名男子苦勸檢察官不要再追查下去,表示他自己也了解到,當他囚禁仇人的同時,也囚禁了自己。每天早上,他都必須想到,他為什麼要折磨這個人;每想一次,他就要感受到一次痛苦。而這份痛苦,沒有盡頭,沒有底線。只是他知道,這是他的選擇,他不後悔,把自己推下地獄。

愛情,也許曾經帶給他短暫的歡樂,但事實上,帶給他的痛苦卻超出了歡樂的年份。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是否會心甘情願的選擇愛情?這不是《有一天》的單純。我相信,換成是我,我會謹慎思考,因為一輩子的痛苦,太長了!就算他的摯愛沒有死,說不定兩人早就鬧翻老死不相往來。你說,這不荒謬嗎?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片名叫做《謎樣的雙眼》?也許是愛情使人盲吧!就跟片頭那些模糊的畫面一樣,你以為看清楚的,不管是不是記憶上的錯誤,還是現實被思念給重新詮釋;不管是愛了之後又失去,還是愛了卻無法說出,數年後決心重拾,愛情的雙眼,都是謎樣的,超越了司法的限制,也無法歸咎到底公不公平,總之,是什麼境界?經歷過的人,也無法回答!

這是個謎啊!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不是一個人時的注意力,怎會發現二条城地上的那字弱?

很多人常說我很勇敢,因為我都自己一個人出去旅行。其實我沒他們口中的那麼勇敢,2007年以前,我並無法一個人動身到任何地方,有一天,發現自己如果一直等待著旅伴,那很多地方可能永遠去不了了!因而下定決心,讓自己一個人出遠門。之後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一個人的時後,耳朵張得比較開,眼睛看得比較細,情緒不被她人左右,只有這種時候,自己才是自己的,只是,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恐怕沒人知道。

聽到要去北京,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是去工作嗎?」北京成了台灣人出差的固定地點,大家對北京有了刻板印象:去北京是要去工作,或是一定有朋友在那邊才會去,就好像去東京就是要去瞎拼,去北海道就是要去看雪,去巴里島就是要去按摩住Villa,去XXX的目的就是為了OOO......。旅行的目的被固定了,似乎沒甚麼其它的可能性。

我去北京是單純去玩、去散心的,而且還長達12天。許多人聽到了12天的計畫(其實沒有計畫,只是計畫待12天),又來個反射動作:「好久喔~」。而當他們聽到那個被北京打敗的目的地時,更是瞠目結舌,因為,北京打敗的地點,居然是北海道!


選擇北京這個地點的演變由來如下:其實一開始我是打算去雲南走昆大麗行程(就是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作了好久的功課,孰料四川雲貴大旱災,外加通往梅里雪山的道路封路,掙扎了好久之後,決定放棄這個行程,而改去去年就想去的北海道。結果下定決心,買了兩本書,爬了好多文,就在三周前的星期六,我將所有的行程排出後抽了一根菸,在抽這根菸的同時,心裡面有個聲音告訴我:「不如去北京吧!」結果,行程就在五分鐘內,從北海道變成了北京,出發時間是同一天,只是回來的日子提前了。你問我這個轉變的動力是甚麼?首要的原因是,我實在不想在這個時候去走一個每天都計劃好的行程,去規定我幾號到幾號要到哪邊,幾點要搭甚麼車到哪裡,幾點以前要回來,要去吃甚麼餐廳,要拍甚麼照片......。我只想把自己放到一個地方,不規定每天幾點幾床,醒過來之後再決定要去哪裡吃早餐,要去哪裡閒晃......,就是一個漫無目的。

北京有很多景點,我也買了一本書來看看:故宮、胡同、頤和園、長城......當然我還是有做功課的 (我還是無法接受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只是這些地方有沒有去成,老實說都沒有很重要。所以到底這次北京行的目的是甚麼?我會得到甚麼?是跟上回去巴黎一樣,可以測試出自己是不是真的討厭這個城市嗎?(我不是第一次去北京,上回因公前往,只得到一個「大的驚人」的結論) 總之,我自己也不知道。

明天就要前往北京了,我現在知道的,只有手上的那張飛機票,還有未來12天要住的旅館地址,其它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未知數 (我連行李都是亂收)。這應該還不算是一種冒險 (昆大麗那趟才能算),只是在出發前幾天,身體所有的症狀都跑出來了:嘴破、閃到腰、喉嚨痛、眼睛痛......,老天是在考驗我嗎?

到了北京後,不能上網,遠離了每天脫不了的噗浪,無法把照片即時上傳,這樣的生活到底會如何呢?我怎知?等我12天之後跟大家報告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會想:愛玩lomo的人在看到iphone的lomo功能之後,是會有所感嘆,還是去買一台iphone呢?


噗友在這個周末發表了很感性的噗文:

我們到底在幹嘛?

當別人孤獨的時候,我們在幹甚麼?

寡噗的周末,思緒篇幅過大。


被我引用到噗文的友人們請不要介意,不知怎麼,只要有玩樂的周末,我們都忘了彼此之間也有如此感性的一面,說的是無話不談的好友們,其實人在獨自一人時,依然忍不住要把自閉的空間搬出來清一清。

不只是你們,我也是。這不是說我們都是雙面人,而是這個自閉的空間,本來平常就是上鎖的,除非喝醉酒的時候,才有可能進去嘔吐一下。

接下來是一段與前文牛頭不對馬嘴的內容。

一個月前我也買了iPhone。如今出門,除非有重要活動,或是旅遊遠行,否則我很少會帶著照相機出門,原因無他,iPhone驚人的攝影功能,不論image或video部分都十分出色,外加許多好用的外掛功能,整台iPhone分明就是一台小型數位相機,外加可以講電話、收發e-mail、噗浪、臉書......,小台電腦來著!......甚麼,這些你們都知道了?這是當然的,因為我算是晚敗下這台多功能智慧型手機。

誰叫我對科技產品就是少了這份熱情,非要拖到真的很需要的時候,才會下手。

雖然晚,但是我也算是被科技給綁架了。

不只我,你們都是。

我回朔到我高中的時候,當時因為我姊姊上大學要打報告,求爸爸買了一台電腦。當時電腦是單色螢幕,用的是dos,打出來的字是一般是螢光綠色,我爸聽信賣電腦的說法,買了一台打出來是金黃色的電腦銀幕。當時電腦根本不能做甚麼,頂多在dos下打打報告,連印表機都是點陣的 (就是一般印三聯式發票那種),印東西的時候唧唧嘎嘎響,酷吧!

不過因為那台電腦不能幹嘛,我們也當然不會太勞煩它。一直到我上大學之後,有一天大家在討論用電腦打作業的事情,一向對科技不熱衷的我,還沉醉在那「我家電腦銀幕是少見的金黃色」的美夢中,還很不要臉的跟大家炫耀我家的銀幕,然後有人跟我說:「那是甚麼年代買的?現在大家都是彩色的了!」

對不起,我錯了!從那次開始,我深深感受到,不在乎3C科技的基本發展,就是注定要成為被排擠的一群。

為了擁抱群眾,我爹又買下了彩色電腦銀幕+window95版的電腦,我從頭到尾不知道這台電腦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總之,從那時開始,電腦就離不開我的生活:ICQ與朋友聊天、網路BBS發表電影感想、打報告作業甚至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的採訪編輯文章,大多都是用那台電腦打出來的!直到我出國為止,我花了四萬多元買了一台IBM的手提電腦,重量約7公斤,是的,要練臂力的話它很適合。

那台IBM的系統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98系統,不過他了些甚麼事情呢?其實,也沒有多少事,因為當時的網路都還是撥接的,我住的宿舍裡,還沒有網路呢!前陣子我在回想一些事情,突然想起當年(98年) 我與朋友通信,都還是用最傳統的「郵寄信件」方式來處理,你看那不過是12年前,不過在那之後,我幾乎都沒有寫過信了!

IBM沒有伴我走過太久的時光,因為我面臨到必須用自己電腦剪接影片來完成我碩士論文的情況。我在法國買了一台桌上型電腦,17吋銀幕,系統應該還是98,但是網路還是撥接,......撥接網路「逼~逼~逼~啵~~~滴哆滴哆滴~(唰~~~~~~)」,這聲響,有沒有很懷念呢?

回到了台灣,看到家裡的電腦,依然是我大學時的那台小95 (後來那台電腦的銀幕還在某次我家被闖空門時被搬走了,我真的很佩服該名竊賊識貨的功力,古董啊~~),當然立馬就砸了大錢買了一台功能齊全的電腦:CTR 19" Viewsonic螢幕、3D繪圖顯示卡、主機板是甚麼碗糕我也忘了、系統XP,總之,是一台可以用Maya軟體做3D繪圖的電腦!酷酷的陪我走了幾年,其間因為三不五時要出國而買了輕巧的華碩筆記型電腦,兩台電腦今天都已經被淘汰了!原因是那台當年可以做3D繪圖的桌上型電腦,已經抵不上現在雙核心主機的速度,19"的CTR螢幕也早就因為過於占空間而被液晶銀幕所取代,而我的華碩輕巧型筆電則在五年後功成身退,而變成我現在使用的這台很愛故障的TOSHIBA (vista系統)。

我在想,說不定哪天我們老了,我們身邊的科技產品可以成為另一個標記我們生命的物件。因為我在買第一台電腦時,怎麼也沒想過,之後我能夠在一台巴掌大的電話上網,我再也不寫信了,因為大家都用e-mail,我每天必看的網頁不是甚麼了不起的網頁,而是噗浪跟臉書,而萬一少了這兩樣東西,我就會好像與身邊的朋友失去聯繫,如同汪洋中的孤舟一樣。

而我們怎麼也難以想像,我們的心情,即使是如此的微小,也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用一句這麼感性而粗淺的言詞來表達出,讓人接收到,讓傷心的心得以暫時被平撫,讓空虛的生命獲得虛擬的滿足。

我們現在看著自己無聊的生命,質疑著自己所做的一切,苦惱著未來,也許我們不是Steve Job或是比爾蓋茲,無法去創造人類十年後的生活,相反的,我們只是被人牽著鼻子走。10年後,我們的生活,是工程師來為我們決定,或是由上帝來為我們決定,也許這分鐘我們苦惱著,下分鐘我們就不知道可以身在何處。回想著自己的3C科技用品史,想著自己煩惱的一切,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自己的期望:因為我想要愛某個人,因為我想要某個人愛我,因為我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因為我想要做甚麼樣的事......,但我們都無法確定,現在所做的一切,是否可以把自己變成所想變成的那個人。苦惱,來自於無法知,來自於無能為力,來自想要的欲念。

但,當我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往回看12年前的那個我,我那時也有那時的煩惱,是甚麼細節,可惜我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我也記不清了,但我確確實實記著我那台金色文字的電腦銀幕。而就算我把自己塞往12年前的那個時間,看著現在的我也不會去想到現在會有的煩惱,可能只是好奇著我手上拿的那台iphone是甚麼玩意兒?快樂,會過;煩惱,會散。一切都只是「當下」,總有一天,我們會記不得,忘不了的,就當是自己之前欠的。

我沒有這麼豁達。「當下」的時刻,我的苦惱爆發力不比人弱,我可以因為人家不在乎我送的禮物而大發雷霆,我可以因為工作沒有想像中順利而失望透頂,我可以因為很多事情而悲傷難過,我的黑洞不比人小,自閉的密室不比人溫暖,但我終究得要強迫自己去忘了某些事,如催眠自己般告訴自己「得不到的不要想、愛不到的不要愛」,把不想要的人事物跟回憶,塞到那個自閉密室裡,偶而打開來觀賞,直到看到不會心痛的時候,再將它們無罪釋放。

寫這麼多結論居然是如此白爛:感謝高科技發明,噗浪的確是一個可以即時抒發情緒的管道。或許這是我們被綁架的一種跡象,但是身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早已被很多人事物給綁架了,並且定期給贖金要求不要放了我們。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當我們說某人「自我感覺良好」時,通常不會是太正面的形容:那人白目、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等等。


也許「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關鍵在於他有強烈的自信心,可惜的是沒有太好的人緣,以致於這種自信心不讓人所接受,因此他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他人的感覺卻很差。


但話說回來,人的自我感覺不良好,不就個個都得憂鬱症?




長久以來,我們都以「一支草、一點露」這種精神來勉勵自己跟他人,每個人存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他的用處,讓我們有自信,自己絕對可以在某一方面獲得一席之地,我在某一方面絕對是優秀的。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必須到了遇到挫折之後才能被破壞,事業的挫敗、愛情的幻滅、一天之內接二連三的衰事,自我良好的感覺像座玻璃娃娃,很容易就打碎了,少了這種良好感覺的保護,我們會哭泣、內心更加脆弱,面對這個外表看似溫柔體貼、變化多端,實而龐大詭譎的世界,我們過得不會更好,我得找回另一個讓我有良好自我的感覺,否則怎麼在這世界上生存下去?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故事 (當然是我瞎掰的,你要改編成電影麻煩跟我連絡一下):一個女孩出生後,關心她父母拿著出生日期去幫女孩批紫微,沒想到女孩的命盤超強,注定要嫁入豪門,大富大貴,這個命盤讓女孩的父母心花怒放,為了替之後要嫁入豪門的女孩鋪路,用盡一切方式培養她。女孩從小聽從父母的洗腦,也相信自己會是貴婦命,不料長大後,她遭遇到各種挫折,讓她不得不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會成為貴婦,於是偷偷問了祖母自己的生辰後再去求助另一個算命仙,發現甚麼貴婦命根本就是假的,自己根本就是個賠錢貨,賺不了大錢又嫁不出去,愛個男人搞不好連祖產都會敗給他。女孩聽了大受刺激,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原來她出生證明上的生辰被粗心的公務人員給抄錯,只有祖母腦中那個日期是正確的,所以女孩不是貴婦命,是賤婦命……。


你不要問我賤婦命的女孩最後會如何?因為我還沒想出來,但可以確認的是,讓她感覺良好的貴婦命說破碎後,她得找出另一個讓自己感覺良好的賤婦命說才能讓自己活下去,貴婦當不成,不如當比區,總之主要支撐自己活在世界上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步入30歲以後,那種讓我自我良好的感覺漸漸消失,近期內的種種打擊,使目前的我處於沒有自我良好感覺的保護罩微弱狀態 (雙眉間的紅色警示燈不時閃爍發出嗶嗶聲),可能需要到某個太空站幫自己補充點雷射能源,才能繼續發功前進。


只是,不知道下一個補充能源的太空站在哪裡,說實在,我也不知道那會是甚麼,難不成我得把我自己變成比區才行?


好吧,那我試試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艋舺》的效應,讓我不禁想起了當年的《海角七號》,我的意思不是那種一飛衝天的愉悅感,老實說,真正在做事的人,這時候除了忙碌以外,並沒有甚麼愉悅可言,而是整個社會的浮動,一種「好像沒有討論這部片就跟不上時代」的感覺,這與我們有沒有看這部片一點也無關,而是不管有沒有看過這部片,任何人都可以對這部電影表示評論、縱橫分析,或是放聲大笑「台灣電影終於復甦了!」,尤其是政治人物,這時候不免又跳出來跟這股「國片復甦」沾上邊,這是他們的政績,問題我們也沒理由說他們不是。(至少他們下面的人可是做得很努力的,他的政績可說是還好有請了下面這些人吧!)

因此,我到《艋舺》票房開始下滑的今天,才願意寫出我心中的感觸,但我依然得要小心翼翼,不想去傷害或是讓任何人產生誤會。其實,大家也說了很多次,《艋舺》的成功與《海角七號》完全不同,以我一個曾經參與《海角七號》行銷工作人的觀點來看,它的成功除了導演個人傳奇產生的獨特魅力外,其他只能歸功於《影片好》跟《運氣好》,還有PTT鄉民的支持;而《艋舺》則是一個有節奏運作的商業操作,可惜的是,《艋舺》的票房(以台北看來) 已經較之前下跌了71%,看來是很難走到跟《海角》相當的成績,不然以我而言,其實我更希望見到《艋舺》的票房不停飆高,這樣才更證明了有節奏的行銷是可以帶來高票房成果的,而不能只單歸功於運氣。

而我要講的是大家都愛講的「國片復甦」這件事,每次聽到這個詞就很扎耳,你們說國片復甦說的簡單,我倒想請問有甚麼真憑實據證明了這件事?




可能有人會說:2008年有海角,2009年有聽說,2010年有艋舺,每一年都有一部賣座片,可見國片真的復甦了!我倒想說:還真是活見鬼了!2008年海角,拷貝從40支添到98支,票房五億兩千萬;2009年聽說,票房一千四百萬,拷貝幾支我忘了,我猜應該不脫20支之類;2010年艋舺,目前累積票房兩億五千萬,拷貝從一開始就灑120支。你把這幾個票房跟拷貝數化成曲線圖鋪在地上,如果是走在地上的路面恐怕會跌死不少人。更別提中間死傷無數、被卡車輾過、被馬車踢過、被變型金剛踩死過、被魔鬼終結者打倒過的傷兵了。

你去跟神說:感謝主,國片真的復甦了!神說不定會真的顯靈,摸摸你的頭說:你想太多了!

假使國片真的復甦,那表示國片在這片土地上會有一定的觀影人口,持續的在支持自己國家的影片。很多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即使在好萊塢席捲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自己國家的影片依然能夠擁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不過在台灣,要不是有偶而這幾部賣座片,占有率依然少的可憐。我們說,一個國家的電影存在其實代表了一個國家自己特有的文化,哪個國家沒有拍自己的電影,表示那個國家的文化應該已經沒落到一定程度,或是完全成為其他國家的文化殖民地。台灣難脫這樣的宿命,因為把阿凡達跟艋舺擺在一起,依然有許多人會寧可選擇五次阿凡達卻連一次艋舺也不給機會,這是對自己國家文化的不信任,但也不能夠怪這些人,原因是文化的保存很基礎的方式是來自於教育,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甚至不太了解自己的文化,可能我無法以一個文化人的身分來討論這件事情,但我卻能夠以一個後悔的文化不肖子來反省這個現象。小時候,我不記得有哪個老師會跟我說「哪一部電影多好看」,但卻清楚記得她說「那個侯孝賢的電影真是有夠難看!」所以小時候就記得「侯孝賢的電影很難看」這件事;長大之後看了侯導的片,才發現其實電影不難看,不過是她看不懂罷了!我很尊重也喜愛這名老師,然而身為一個教育者的身分,在教育的殿堂上批評自己國家的文化產品,是不是合宜,有待考量。

也許有人會說:誰叫國片都愛拍一些藝術片,搞得大家都看不懂!這我也有話要說。一個正常的創作環境,是必須擁有各式不同類型的作品;萬一哪一天,台灣只存在所謂的「商業類型片」(這我也要說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人們口中的商業類型片只存在於好萊塢),那也表示台灣的創作環境出了某一種類型,因為容納不下其他類型藝術創作的空間。好萊塢的電影創作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是有他的歷史演變及改革;而台灣創作出來的影片與好萊塢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根本不是美國人;不然大家仔細想想,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泰國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國家,他們的電影在當地再賣座,也是有他們的文化因子在裡面,並非他們拍的就跟好萊塢一模一樣。就算在這些國家,他們的藝術片也有一定的支持群眾,也不會死到地獄裡;如此看來,拍藝術片的導演是否有問題?這不過是他們的選擇,並非他們真的想說教,或是想要教育群眾要看他們的片。

但你說這是觀眾的錯嗎?當然不是,觀眾花錢看電影,當然是看他們想看的片,花錢做自己想做的選擇,哪有錯誤可言!我只是覺得,不能夠怪罪給創作者,這對努力的人太不公平。

所以,問題是出在哪邊?

我在舉個例子好了,這次《艋舺》抓盜版,連總統都跑出來宣示了。先說,盜版不是只有存在艋舺一部片上頭,當年海角七號正夯的時候,盜版也是猖獗到隨手可得,巧的是兩部片都發生一樣的狀況,就是盜版片都被放在電器行裡的電視上大辣辣的播放,但是明明當年海角出現這樣狀況時,新聞還強力報導,搞得那家電器行還得公開道歉,問題是同樣的狀況發生在艋舺上,這到底是出了甚麼問題?

我聽說日本鮮少有盜版的情況發生,原因是他們的國民認為看盜版是一件可恥的事。這我沒有調查過,不知道真實狀況是否如此。不過在台灣,我很清楚很多學校老師(尤其是國小)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夠「在學校也可以有文化的洗禮」,因此都會在課堂上播放電影,不過播的電影常常是與戲院同步,這就有問題了:如果連學校老師都不知道這是一片盜版片,他不應該播放,請問你還要求誰可以這樣做?「看盜版」的這個問題,出在於很多人都覺得看盜版沒有甚麼不對,甚至分不清網路下載與到戲院看電影有甚麼差異 (對他們而言就是有沒有花錢的問題)。很難過的是,花290元看電影,買的不是一個實體的物品,既不能收藏,也不能吞下肚,不過是一個兩個小時的感官經驗,比起來花290元買一張紙,好像沒有這樣的價值。而他們卻不知道,電影是一種文創產物,本來就不是甚麼實體的收藏,花290元看電影,與花100元租DVD,有著不同的意義。大家都只在乎自身可以摸的到拿的到的那份感受,卻忘了要拍出一部你愛看的電影,是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與精力才做得到。人對文創產品沒有價值意識,對於所謂的自身文化更別提能有多關心,一片土地上很多人都看盜版片,我不相信這片土地真正在乎所謂文化的價值。

所以說來,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出在人的腦子裡,我們要去改變人的想法,最基本得做的,其實要從從教育上下手。我們常說,法國學校老師常帶著班上同學進戲院看電影,原因是希望培養他們看電影的習慣,台灣近年來也開始做這樣的推廣,只是不知為什麼都不是把人帶到戲院裡,花正常票價買票入場。因為你讓學生養成了在學校可以看免錢電影的習慣,久而久之要他們長大之後花錢捧電影的場,不過是加深這個動作的難度罷了!如果要一個國家的人對自己的國家土地產生認同,就應該讓他們從小就了解認同這片土地的一切,而不是逼著他們去讀書考試賺大錢,或是給他們只有讀書考試賺大錢才叫有成就的想法 (話說讀書考試賺大錢跟看小說看電影聽音樂看舞台劇根本不相違背),如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愛這片土地的一切,長大之後要我們背棄這片土地,除非無情無義的冷血動物,否則應該很難吧!

只是,教育是百年大計。以台灣目前甚麼都是炒短線一窩蜂的做法,恐怕永遠難以達成。

因此,你說國片真的復甦了嗎?說真的,現在真的沒有。也許拍片的人更有信心,而艋舺與海角七號的成功,也讓更多投資人覺得電影是有機會成功的,誘使他們更有意願投資電影(但可千萬別以為每一部片都要跟海角與艋舺一樣票房才叫成功,每部片的基礎不同,本來就應該先評估在思考必須投入多少費用)。也許有一天,台灣可以因為艋舺與海角七號這兩部片的成功,而讓更多作品有機會在市場出現,而也希望可以因此,在電影市場上有著更蓬勃的創作出現,這也算是一種復甦,創作的復甦,但並非市場的復甦。

所以,也希望拍電影的創作者們,要拍「自己真的想拍的電影」,講「自己真的想講的故事」,誠意是打動人心的最基本動力,有時候一部電影的技術上也許有瑕疵,或是技巧上或許不如人,因為誠意而有了一個動人的點出來,觀眾就會被感動;而如果只是因為「拍甚麼容易賺錢」而去拍一部電影,那成功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別忘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山寨版賣的跟原本同價,山寨版肯定是賣不出的。

大家一起加油吧!而在此,也希望大家不要再給《艋舺》壓力了。他們只是做了對的事,並沒有必要獨自背負復甦國片的重大使命。國片要復甦,真的套一句很官腔的話,是你我大家、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功課。

最後我要放《獵豔》的預告片。因為他們拍的很認真,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進去看這部由卓立導演首度執導的電影。至少她在籌拍這部片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抱持著想要講出自己想要的,與希望給觀眾想要的心態,我覺得是一種誠意,成品當然也不可能沒有一定水準。(而因為我有參與,所以我當然要賣血推薦!!! 4/16全台上映)










誰推薦這篇文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閱讀此文章需要密碼

密碼提示: 請問我

密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這個版本的海報,因為片子雖然不停的講著那個狼狽的男人,但講的卻是她背後的那幾個女人。


昨天喝酒的時候,一個女性友人說:「女人遇到懂自己的男人,就會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他!」這邊我要修改一下她的話,就是「女人遇到以為懂自己的男人,就會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他!」女人不是愚蠢的動物,但是遇上了愛情,再精明的女人都會是傻的。這不是女人的缺陷,但卻是大多數女人的宿命,上帝賦予了女人比較感性的內心,讓我們易受感動、願意付出,卻成了許多人訕笑的的理由,而不少男人卻緊緊依附著女人這種特殊的性質,但願女人們能永遠用敏感的神經讀著他們的心,而對於解讀女性,他們卻望之卻步,不敢向前。

有人說,看《華麗年代》需要先研究費里尼。的確,如果你看過幾部費里尼的電影,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那這部片可以有更多的解決空間。只是,身為一個單純看電影的觀眾,如果要以電影史的角度來解讀這部片才有意思的話,那這部片怎麼能夠成為一部商業作品?


所以我以女人的特質做為這篇文章的開場,對我而言,《華麗年代》講的可以不是費里尼,而是創作者與他的女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甚至是電影中女性的形象探討。

我ㄧ直有一個疑問,如果一個創作者必須要很多愛來支持他的創作,所以他們必須要愛很多人,那為什麼大部分會不停替換情感對象的導演都是男性,女導演則大多守一而終?如果有一天出現了一位女性導演,她創作的標的,她的謬思,都是她當下最摯愛的男人,而因此一個伴換過一個伴,天下會如何看待她?說實在,我並不覺得這世界會給她太公平的評價,頂多在讚賞她的創作才華之餘,再提供一個淫娃賤婦的周邊。而男性導演,你別說費里尼,有多少導演需要很多愛、很多女人,來作為他的謬思、他的生命。我們看《華麗年代》會想到費里尼,是因為他的創作生涯裡,很容易能夠為他週遭的女人做分類,而他也不吝惜在他電影裡大方透露:支持他創作的糟糠妻、成為他謬思女神的演員、童年的性啟蒙對象...。每個女人都有她該扮演的腳色,而有趣的是,以往在他的電影裡,這些不同的女性角色,僅僅是以費里尼眼中的需求來呈現:謬思就是謬思,一個美麗到令人神昏顛倒的女性;糟糠妻原則上在嫁人之後就很少演出,而她的角色卻最有感情深度的;同年性啟蒙對象則如同希臘神話NIKE般,性徵明顯,只有身體,沒有靈魂。

我個人對於費里尼電影的著迷,主要在於如夢般迷幻流暢的那一塊,但是《華麗年代》卻提出了我內心多年來的問號:為什麼費里尼影片中的女性都如此的單薄?更有趣的是,後代的影迷們不知是不敢違逆大師或是不敢忤逆評論,每個都如牆頭草般讚頌,但身為女人,明知女人不可能僅止於此,再美的女人也不可能只有長髮、香肩、巨乳、美腿等特色,她的內心一定還有我們表面讀不出的靈魂。而我們不得不說,輿論 (就連影評) 都是由男性觀點主導著,大家讚賞著美的部份,至於沒提到的那部份,咱也就略過算了!

而事實上,謬思女神也是凡人,她也是有七情六慾,無法永遠當一個激發男性幻想的芭比娃娃。這邊讓我想起了前不久看的《破碎的擁抱》,很多人覺得那是一個心碎的愛情故事,我看來卻只有一個結論:當一個導演愛上他的女演員時,他愛的通常不是那個女演員,而是他的電影。因此在他的愛人去世多年之後,他積極想尋找的並非愛人的死因,而是想要將底片拿回來重剪。而傻的是那女孩,居然以為當時的愛是真情,幸的是她已死,再也看不到之後事實的真相。謬思女神受了很多愛,但最能直接愛她的,莫非就是那個創作者了!當一個女性,覺得自己在一個男性眼中是特別的時候,那時候火花就已產生!而當她聰明的發現,原來這些火花不過是對方為了自己的創作所綻放出短暫的色彩時,自己不過是一個被利用的對象,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傷人的了!我們在電影裡,看見了多少美人,那些令我們窒息的美麗,完全遮蔽了讓我們想更深入理解她的欲望,也無怪乎多少巨星過的痛苦,鎂光燈前後,截然不同的人生,有多少人能夠堪得住?

說到特別,《華麗年代》裡最令我動容的一句話,莫非是由Marion Cotillard飾演的妻子所言:「原來我以為在我們之間所存在特別的一刻,在你心中是如此的平凡!」愛情,不就是求對方眼中的不平凡。所以我們會為彼此設下專屬於兩人的一切。而為了這個不平凡,多少人願意犧牲奉獻,就算對方另有他人,劈腿無數,只要這份眼中的「特別」依舊存在,我們就不願意放手。Marion Cotillard所飾演的妻子,無疑是全片裡最具有靈魂深度的角色,因為她面對愛情時的傻,足以代表大部分的女性,為了愛,她可以成為他靈魂的支柱、事業的副手、外在名聲的表護傘,彷彿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份,卻讓自己完全的隱形。而這關係不可能只發生在創作者與他的伴侶之間。試想,有多少女人在另一半出軌時還願意繼續相信?付出了全部卻忘了自己?愛情對於女人的魔力在於,就算自己所愛的人整夜無頭緒的扯著工作上的無聊事,她還是願意傾聽,甚至給他建議。而這種恐怖的地方在於,對方往往對於這樣的建議日形依賴,兩者成了戶依互存的一種關係,對女人而言,也許必須要有愛做為基底,我們才能夠辦的到 (否則誰想成天聽一個旁人滴咕他的工作情緒?),對於男人而言,這也許只是他們需求的一部份,我想起楚浮的《日以作夜》裡的一句話,她形容尚皮耶李奧 (四百擊的男主角長大之後在楚浮的電影裡幾乎都是楚浮的化身):「他要的不過是一個護士、保姆、還有妓女!」男人可以把老婆當做事業顧問、養個情婦當妓女、然後在工作夥伴裡找個保姆打點自己的一切...。這些都可以與愛無關,或是通通與愛有關。有了這種差異,我們不能怪女人老時在尋愛,而男人老是在問女人為什麼對愛永遠不滿足。因為我們所定義的愛情是不同的,男人以為這樣就是愛了,但女人在愛的時候總是付出更多,愛情永遠是一種不平衡的狀態。

所以我跟一個朋友說,女人看《華麗年代》絕對比男人看有感覺。這似乎也是事實,也印證了男人無法理解女人心中的愛情地位,就算有人拍了部片跟他講他也不懂。所以我只能說,女人啊~你看這部片可以心有戚戚焉;男人嘛~片子有歌舞有場面有美女,如果你還願意先了解費里尼再去看電影證明你的深度,那你的女人可能會對你有多一點點的好印象,但你知道,她們看完的想得絕對不是這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必須說,這張海報雖然點題,但我非常厭惡,還是因為加上了中文宣傳詞的關係?
網路上找不到半張更好看的電影海報,要用一張海報來總結泰利吉蘭,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我相信,所有喜歡看電影的人,應該某種程度上,都是想要逃避現實。


看電影不單只能算是一種娛樂,可能還可說成是一種催眠。短短的兩個小時裡,我們的神識被帶到一個不屬於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算是什麼?是幻想?但應該是別人的幻想;是夢境?但又不是我們的夢境;還是偷窺?我相信光只有偷窺並無法讓我們如此忘形。究竟這兩個小時裡,我們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竟可以脫離現實,走進一個不屬於我們的故事、不屬於我們的世界中,專心的,注意著這些旁人的一切。


我曾經這樣想,幻想的世界裡,是比現實的世界來的有趣並且容易給我們滿足。現實中的我們,表面上是受自己控制,但是為了生活,我們被綁在工作上,被困在人際關係裡,四肢五官是自己管理,但走到哪裡、做到哪邊,卻不受控制。我們能掌控的只有自己,卻不能掌握世界,因此在幻想的世界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照我們的規則走,的確,容易許多,也順利不少。


但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你會願意遁入幻想的世界裡嗎?




今晚,這個百無聊賴,找不到半個人相伴的週五晚,自己一個人進了戲院看了《帕納大師的魔幻旅程》,一個人看這部片是很有趣的經歷,為什麼我得要一個人看電影?因為現實中我這個周末夜只能找到自己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最適合頓入幻境,而帕納大師的主題完全符合。一個人,沒有爆米花跟飲料,因為一個人所以可以順利的撿到中間的單人位 (誰叫一個區塊裡都是單數的位子,偏偏看的人又是成雙成對,自然一個人就容易撿到好座),找到好位子,輕易的融入銀幕那頭那個不屬於現實的世界裡。


一張銀幕裡,藏著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這是電影裡面常有的題材。《開羅紫玫瑰》是最好的範例,女主角因為太孤獨,每當她傷心的時候,就遁入電影院,在銀幕上那個不知是真是假的世界裡尋找依靠。一面鏡子,雖然反映著現實的生活,但是鏡子裡 (其實我們為什麼不說鏡子「上」?) 的影像太過於真實,好似也藏著另一個世界,這也是電影裡面常出現的主題。創作者們,想像力太豐富了,無法被束縛在現實當中,需要找到一個出口 (還是入口),讓他們能夠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讓想像力無邊際的奔馳著。


我常在想,泰利吉蘭本身,是不是也是一個寧可活在幻想世界裡頭的人。從《巴西》裡,他就已經充分表現了想像空間的無邊際,對他而言,電影的世界已經不在是單純的演出→錄製→播放,而是一種沒有界線的幻想,將電影這個放大銀幕的世界裡,毫無界限的無限延伸,沒有尷尬,沒有斷層,彷彿像是一面柔和的絲緞,不斷展開來,讓我們可以舒適的躺在上頭,從這端滑向那端,只不過泰利吉蘭的幻想絲緞總是很殘酷的,因為他不斷的提醒著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殘酷,《巴西》裡最精彩的高潮,居然是主角在受到酷刑時的自我逃避;而《帕納大師》則是對每個凡人都殘酷,戀上幻想世界的人最後都無法善終,反而只有一心想回到現實的人可以有美滿的結果。是因為泰利吉蘭終究了解到,幻想世界最終不就是一場空?畢竟,他的電影幻想是如此的昂貴,太過天馬行空的結果,導致於大多數活在現實也缺乏幻想力的凡人們無法理解,因此讓他的電影創作歷程中,走過了破產、停拍、電影版權被保險公司買走、沒有電影公司肯投資…等殘酷的事實,因此他最後也得低頭,了解幻想偉大,但現實更有權力的道理?


奇士勞斯基曾經在他的訪談傳記裡提到過他對史蒂芬史匹柏的想法,他認為史蒂芬史匹柏絕對是一個優秀的電影人,而他知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喜愛的東西也被大多數人所喜愛。我們稱這種喜愛叫做「主流」。詹姆士卡麥隆也是幸運的,他在幻想創做的同時,也致力於電影科技的研究,因此最後他能夠在10年後創造出《阿凡達》,一部我個人不覺得特別偉大但絕對能夠成為電影史上里程碑的一部狂賣鉅作。泰利吉蘭絕對不是笨蛋,只是他所心儀的那個幻想世界可能過於前衛,所以才會讓他的創作過程裡四處碰壁,然而今天在《帕納大師》裡,我們見到了現代科技也大大幫助了吉蘭幻想世界的建造。沒有了電腦動畫,怎麼打造這種根本不存在於現實的幻想世界?但他跟卡麥隆的區隔在哪裡?吉蘭真的是一個會在蜜糖裡藏刀的創作者,《巴西》是完全的殘酷,看完覺得偉大之餘,內心的那股痛是包在身體裡發不出來的。《帕納》看似美好結局,不過一個不死之身最後只能拖著老邁的身軀向現實低頭。我想問泰利吉蘭:請問你就是帕納嗎?你是否願意跟魔鬼交易,來換取實現夢想的機會呢?


看《帕納大師》,你可以看演員,西斯萊傑死了,身軀恐怕都已成灰,但是他如同片中所言,跟黛妃、詹姆士狄恩一樣,他們在銀幕上為自己贏得了不死不老之身,並由強尼戴普、柯林法洛、裘德洛來演出他幻想裡的自己,片尾字卡說明了:這是一部由西斯萊傑與他的朋友們共同完成的作品。我必須無情的說,我對這個說明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因為作品並沒有因為西斯萊傑的死而更加偉大,因為說故事的是帕納,是泰利吉蘭,而如果西斯萊傑沒有早逝,西斯萊傑在這部片所能得到的讚譽,恐怕不會比《黑暗騎士》來的多。然而,在一個演員的中途逝世,這部電影卻還能夠完整無缺的被拍完,並且不留任何尷尬的痕跡,這是一種偉大,的確,這證明了電影是由一群人一同參與創造而成,沒有了三個肯出面幫忙的演員 (當然我相信他們也領了不少的片酬),今天這部片該怎麼完成?然而,如果沒有主創者豐富的想像力,誰想的到一面鏡子就可以區隔兩個世界,幻想世界本來就可以跟現實世界有差距的呢?


片中有一句對白,很簡短,一閃而逝,但我十分喜歡。「不能夠有兩個人一起進入幻想世界,因為當一個人的想像力比另一個人強大時,世界就會被強大的那人所領走。」因為我相信,想像力是一種能量,就如磁場一般,可以將弱者往強者的方向走,而弱者在想像的世界裡要還不能想像,豈不痛苦?


而帕納大師說,他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我們只是受著他的引導,走進自己幻想的世界,問自己:如果有個人可以引導我們,給我們機會活在幻想世界裡一次,我會願意嗎?


說實在,我願意,我想要,但這跟吸毒一樣,是苦痛的,會沉溺的,因此是危險的,所以我只能一直在現實生活裡龜著,渡日…渡日…渡日…。


本來我想說,如果泰利吉蘭跟人打賭要收服靈魂,我想他現在應該收服不只五個了,但後來想想,被收服應該不是什麼好事,誰想跟吸毒酗酒一樣沉溺在另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裡,現實不管怎樣都存在,我們的肉身還在這裡。但是單就電影而言,他應該已經收服了一狗票知青魂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來我也去出一張單曲好了,說不定會對未來有重大影響!!!
 

「蝴蝶效應」這個詞,我第一次是從哪兒聽來的?應該就是從《蝴蝶效應》這部片吧!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蝴蝶效應,就是一件再小的事情,即使如同蝴蝶振翅般的微弱,都會對周遭的世界產生影響,一事影響一事,不停的堆疊之下,最後成為一個巨大的影響。


「蝴蝶效應」是很迷人的!對我,有種不可言喻的神秘感。好像我的存在,我現在所做的事,都跟千百年前某個不知名的人有關。是不是有種神祕主義在裡頭?但說回電影,這種「每個人做的每件事都會對另一個人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的主題,在我們這個年紀的(前)文青來說,開山祖師爺該算是奇士勞斯基。奇士勞斯基的電影裡,會去討論主角做出的不同選擇,也就走上了不同的路,對自己、對他人的未來,都有著不同的結果。奇士勞斯基電影的魅力是甚麼?感覺上,從《雙面維若妮卡》裡,就有著很濃厚的神祕主義,那種人的命運好像可以讓人掌控,又不是掌握在人手中的無力感,不知擄獲多少電影青年。而往後的多少年,多少電影試圖不停的拷貝著相同的氛圍,結果反而成了生命的探討,對生命的無奈,對自己的無法掌控,在這群迷戀奇士勞斯基的電影青年出了社會之後,每天面對著來自工作、家庭、社會交際的壓力,早就無力去探討什麼對生命的無力感,畢竟他們現在比誰都能夠體會對生命的無力感,他(我)們要的,恐怕只是一股力量把我們向前推,慫恿著我們繼續在命運這條路上往前跑。


所以現在,熱血當道了!


從蝴蝶效應講到奇士勞斯基,可說真是扯遠了。不過讓我想到這個的,反倒是一句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好聽話「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到什麼程度?既然有了蝴蝶效應這個名詞
,只要是活著、存在著,就對這世界有一定的影響 (但有用跟影響是兩回事,假使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不加思考的蠢事,那對別人的影響可不一定是正面的),所以說,沒有人是不值得存在的,也許今天你只是茫茫人海中一個小卒仔,但是你做的事情也可能在幾十年後對世界有所貢獻,這種事情是你不可知、無法考的,就算2012年世界真的毀滅,你怎麼知道你所寫的某篇文章、留下的某個殘骸,都有可能成為世界再現的重要關鍵呢?


對!我要說的是《一首PUNK歌救地球》。一部改編自伊?幸太郎小說的電影,沒有很大規模發行 (因為現在的電影市場恐怕不容一部這樣的日本片做大規模發行)、電影公司無法砸大錢做宣傳 (因為現在的電影市場肯定無法鼓勵電影公司去做這種自殺式的宣傳規劃),不過,這樣一部電影,短短的只有兩個小時
,在我們生命的幽靜長河中,不過是一個小水滴。然而,沒有一部片,可以比這部更能夠讓觀眾看完覺得「我真的也可以是有用的」!從來也沒紅過的搖滾樂團,唱了一首從來沒紅過的一首歌,而這首從來沒紅過的歌,激勵了一個從來沒有甚麼大成就的懦弱男,而這個懦弱男,因為他做了某件事,影響了某個人,而那個人,拯救了某個人,而被拯救的那某個人,最後將拯救更多人……。


以上我沒有爆雷!原則上,這個故事根本與有沒有雷無關,他講的不過是一個從小到大我們書上讀的但老師家長卻鮮少在現實生活中實行的一個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生來都有其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所謂的自我價值,然而這個自我價值是什麼,誰也說不上來。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打滾在名利之間,損失了另一方面想要做的自己,到最後,他們自己是否覺得這就是要追求的「自我價值」,說不定連他們自己都懷疑。而我們,這些無名小卒,感覺上像是在混口飯吃,但活的輕鬆愉快,老是在問自己的自我價值是什麼,也累。「自我價值」這東西,真是人生除了愛情以外無解的一題,人生就這樣瀟灑的走了一回,如果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那我們的痕跡,即使不清不楚,但至少在族譜上有了一筆。


看完了《一首PUNK歌救地球》,我流下了許久不曾在電影院發生的眼淚,如果說熱血,沒有什麼比一個能夠告訴我們自己再沒有存在感,也是有著一定的價值。當然,走出戲院,我們依然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對世界沒有貢獻的幽魂,但我們的生命還沒過完,之前也走過了這幾十年,世界依然沒有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差,朋友也沒有因為我們而不快樂,那又何苦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呢?


我想到了那個信用卡的廣告,只有自己,無價!


(最後要感謝傳影互動有勇氣買進這部片,因為買進這樣的一部片,讓很多老愛探討生命意義的文青看了這部片,相信也存在著屬於這部片的蝴蝶效應,而我寫了這篇文章,也希望有多幾個人,願意花錢去看這一部片,而大家知道,我們所花下的290元,可能讓一家辛苦經營的電影公司多了一個繼續支持下去的機會,也可能讓整個台灣電影市場多一個穩定的基因,所以別再看PPS了,進戲院看電影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什麼會讓靈感枯竭?悲傷會讓人耗損,快樂會讓人迷惑,如果不是快樂又不是悲傷,什麼會像一個黑洞一般,將人的思緒吸盡,讓人腦空神迷?


最近我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總是說:趁著接下來沒事,來寫些東西吧!去了日本,放了大假,回來依然是一本空白手札,頂多記下花費的帳目罷了!人不能放空,放空即無思想,無思想即無靈感,白紙依舊白,滑鼠游標仍停留在同一處閃爍著。





思想所及,即為靈感所及。從一月四日起,我的部落格從未新增過一篇新文。應說,從上一回有靈感時,至今少說超過60個日子 (因我不把一月出所發的兩篇文當作是一種靈感的產物,頂多是情緒的殘渣)。這些日子,不是我不快樂,不是我沒有悲傷,亦不是我不曾思考,而是每當靜下心來,想到的卻是這些快樂悲傷,思想情緒,恐怕只是空洞的幻想。不是真的,也不知是不是假的。快樂的當下,我感受到真實的快樂;悲傷的時刻,我也流下了真實的淚水。我想到了昨晚讀林夕的書寫到:「如果我們相信人是經由謹慎設計創造出來的,眼淚基本作用是眼眶清潔劑,那為什麼會有眼淚可證明悲傷不是幻覺的說法?」眼淚可以證明悲傷,那快樂可用甚麼證明?所謂的「時刻」是如此真實卻又是如此虛幻的存在,或是不存在,總之,過去的,就過去了。


又是一首王菲的歌,【彼岸花】,林夕的詞:「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存在的,幻滅了,而我卻不斷回想,那一切是否是真的,或是只要我們跟自己說:「過去的,過去了…。」就不是真的。或是再補一刀:「你多想了!」也許這一切就沒有存在過的問題。


我想,我最近是林夕中毒。林夕的書,原本想等等再買,甚至沒打算買,而與友人的一場聚餐,就從她手上以員工價買下,然後取代了我所有的枕邊書,成為近來最積極閱讀的一本書。就像,沒想到一個人的出現,可以如此輕易的左右另一個人的情緒,即使不清楚這一切的重要性到底是如何,不了解因他而生的喜怒哀樂是否值得…。


打出這幾個字,手指上有如負著千斤重擔,過了上百個日子,才有辦法使勁舉起,在無聲的電腦鍵盤上書寫,自己給自己的限制,告訴自己不能做不要做的那些事,比上銅牆鐵壁還厚實,決心打破時卻又彷如雪花般脆弱,壓抑的原因是甚麼?是社會壓力?是對人言可畏的懼怕?還是最根本就是自己害怕去面對這一切?或是害怕因此而失去所有一切?


「女人再精明,遇上了愛情都是傻的。」開會的時候,出版社總編輯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忍不住大聲附和:「是!」矛盾的是,恐怕再精明的女人,都於法斷定自己遇上的是愛,還是一種無意義的情緒游離。而再精明的女人,你問她對自己傻氣的停損點在何處?或許她能夠滔滔不絕,長篇大論,但心裡的她自己很清楚,恐怕停損點在萬丈深淵,自己也怕跌了個粉身碎骨。


恐怕,這種困擾凡人的感情,不過是生命情緒裡產生的無聊產物,一種情緒殘渣,怪不得老有人想要疏通,疏通了,就打通了,腦變清明了,人變明朗了,只不過音樂電影文學就變的無聊了。


幾天來,我看著螢幕上的游標閃爍無數次,看著鉛筆頭在筆記本上寫下,又劃去,再寫下,再劃去。原本想說:「你吸乾了我的靈感。」卻不想讓人背上無法理解的欲加之罪。因此只能說,自己用傻氣打散了靈感。我不是沒有靈感,只是我的靈感都揮發上了某一處,而這一處是禁地,碰不得。


等著過去。消失的,不一定要記住。不曾存在的,也未必要留下腳印。再深刻的,都能夠在一夕之間成為陌生人,不曾深刻過的,又何苦要執意去想?但你問我那時快樂嗎?我說是 (即使這快樂恐怕只有我感受)。你問我現在依然快樂嗎?我仍然說是。快樂是自私的,是個人的,也是傻的。那我說是如何呢?我只能說,等待有一天能夠讓過去的過去,消失的消失,浮在空中的幸福終將如羽毛般降落地面,然後一切又回歸如同原本一般,不有趣,但不難過。


我不確定這樣的日子會比較快活。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出了去年我對2008年的反思回顧,那就來回答比較一下好了(也沒太大差別)

要比較的話請看這邊:2008年反思回顧

1/ 2009年做了什麼想做的事嗎?
嚴格來說,沒有!



2/.2009年最常跟誰在一起?
自己
同事
飯角F君
我的電腦
另一人就先姑且讓他隱形了


3/.2009年戀愛這回事……?





(這個答案完全跟去年一樣,雪特!!!!)




4/.2009年最大的收穫是?
從錯誤中學習:有些人表面看來對你很好,但是她發瘋時依然也可能蓄意傷害你。我學到了,我以後會特別小心!


5/.2009年看了幾次電影?有什麼特別不錯的電影嗎?
電影應該還算看很多,但數量上應該比前年少。,有什麼特別不錯的嗎?ㄟ...我還沒看阿凡達耶!可以先跳過這題嗎?


6/.2009年看最多的節目是?
我家依然沒裝cable,所以我依然無法回答


7/.2009年聽最多的歌是?
平成風俗 & 三文八卦 by椎名林擒
Control電影原聲帶
胡士托風波電影原聲帶
I'm Not There電影原聲帶


基本上都是原聲帶,我今年酒喝得比較多,歌聽得比較少。



8/.2009年請舉出特別是「啊,能遇見你真好」的一個人
其實是OPEN將!......好啦。今年,我遇到了很多人,我都十分珍惜。跟你們在一起讓我很快樂,希望未來的生命裡,還有你們!


9/.2009年裡買了最貴的東西是?
我的Cannon G10跟2010年的PURE YOGA 18個月會籍。


10/.2009年最糟糕的事?
糟糕的事情就不必提了。


11/.2009年最高興的事?
七月的旅行吧!


12/.2009年最悲傷的事?
請參閱第10題


13/.2008年最生氣的事?
請參閱第10題,再問老娘就要火大了!(→分明就是自問自答)


14/.2009年最熱衷的事?
阿柴吧!不過跟查拉的小優比起來,我遜掉了...


15/.用一個字是能代表你的2009年


16/.2009年12月31日有什麼計劃?
本來想去外太空,但事實上我沒去,主要原因是配備太貴,所以只在地球表面拍拍月球而已。


17/.有去旅行了嗎?
有啊!七月去日本的中部北陸,有生以來最滿意的一次旅行。


18/.有見到藝人了嗎?
當然,不然就表示我沒工作了


19/.最後請在這裡說出2010年的抱負
我要更快樂。
工作更認真。
看更多書。(今年看的數量比往年少)
瑜珈更精進
我要裝CABLE
我要認真吃膠原蛋白
我不要再丟掉冰箱裡的食物了
我要去香格里拉~(但是沒人陪我去的話高山症誰來照顧我.....喔不,是互相扶持)


我來加個19-1題
2009年最令自己驚訝的一個舉動是?

應該是不動。傷害我的人我讓她安然脫身,我想老天自會做主。


20/.希望也能一起返思回顧2009年的6個人是誰?
愛小藍
A5君(前F君)→你應該不會理我
其他的人我不強迫了,大家想回再回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每年的第一天,大家會為舊的一年做總結,選著年度十大,想著之前做了哪些事,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以往,我也會。會為自己立下新的一年的目標,許下新的一年的願望,這些事情多半是充滿陽光與希望,彷彿是一種自我催眠,告訴自己:今年,會比明年更好!

但是,今年我卻辭窮了。

整體而言,去年與今年,除了髮型變了兩次以外,沒有什麼變化。生命沒有太大改變,帶來的是一種失落感。而想到未來應該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所有的願望與期許,也都是無用的詞句。



跨過2009年的那一刻,周遭的人熱情的倒數,我安靜的沒有發聲,內心平靜的跟外表無異。看著強烈的煙火從建築物裡爆發出來,保衛自己的銅牆鐵壁卻越築越厚。跨過的那一剎那,跟之前的那一秒鐘,相較之下,完全沒有任何的改變。唯一的不同,是時間本身的前進。

所以,慶祝新的一年,意義是在於?

人生是一條直線,如果沒有刻意標記,那就只是一條直線了,所以我們要用一場煙火,用一個行動,來為這條無趣的直線立下刻度,那個刻度加強了人類的感觸,在這些刻度的前後,人的覺知會變得比往常更敏銳,快樂者更加快樂,傷心者傷痛更深。離這些刻度越遠,我們的神經麻痺程度又更甚,於是我們又加了幾個刻度:情人節、生日、紀念日...,這是讓人避免渾渾噩噩的工具,敏感的人會選擇刻意忘記或毫無在乎,既然我們已經夠敏感,何苦要這些日子來讓自己的七情六慾更加敏銳?

進入2010年的那一刻,有個海綿寶寶被主人放生,飛到了充滿花火的天空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這個海綿寶寶的自由?

再見了2009年。如果2010年可以許一個願:我想把自己放生,得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可以直呼他「你」嗎?你怎麼知道「你」不是自己?


不敢做愛,是因為你是一個無法愛的男人,而全世界最了解這件事情的,卻是你自己,也因此只有你能夠全力隱瞞這個不易察覺的事實。


不能愛,並不代表你不合善,也不表示你難以相處,相反的,你交遊廣泛,喜好被群眾簇擁的感覺,或是享受發號施令控制全局的成就感,不過你堅持自己是低調的,也許這種群體的嘈雜笑聲、工作的緊鑼密鼓,可以掩飾你內心底層的孤獨,或是以此作為你與外界隔離的盔甲:有了這些,就不必擔心周遭的人可以看透真實的你,你可以躲在自己的角落裡,堅持而孤傲的繼續活下去…。




問題是,那個孤獨的自己呢?逼迫自己不去看,並不代表自己看不到,只好告訴自己,這樣對自己最好,用自欺欺人的模式,來告訴自己並不是在自欺欺人。


也許你想著:生命原是一片孤舟,任意漂流,既然飄流的目的不知會所向何處,你寧可估自前進,拒絕他人同行。偶而,你遇見了另一片孤舟,歡喜的想要與你一同前進,你也不會拒絕他的熱情,讓他自然的陪伴你一陣,直到對方漸漸漂走,或是找到下一個港口靠岸為止。你不喜靠岸,不是因為你不疲憊,而是河岸後的腹地,廣大到讓你害怕,你恐懼那適應與探索的過程,對你而言,這歷程過於艱辛,「說不定真的找不出我的容身處呢?」因此,你靠岸,卻不上岸,面對岸上熱鬧而溫暖的城市,你眼帶渴望,卻只選擇嘆息,你的盔甲再一次成功束縛了你,厚重的讓你無法走進那片豐腴的土地,於是你再度轉頭邁向你的孤舟,這次靠岸並沒有讓你的船身更加堅牢,也無法讓你疲憊的身軀再強健些,你更沒有補充再度上路所該有的食糧,你只是拖著這只扁舟,繼續無奈的前往。


何來想法,如此浪漫,難怪你身陷其中。


你陷在一場自以為佈好局的遊戲,遊戲由你主導,你以參賽者與旁觀者的雙重身分自居,擺弄控制著其他的參賽者,這場遊戲只有一個規則:他們必須成為你秘密的一部分。所有做過的事,說過的話,都不明究理的不能公開,或自動遺忘,一開始參賽者們興致勃勃,還可以傻傻接受這個遊戲規則,當時間一久,發現自己不再願意讓原本坦蕩蕩的生命變成了秘密黑洞的中心,為了拯救自己,只好收拾行囊,走出你的遊樂場,留下你,還有其他還願意與你繼續留下的參賽者。


但你懷念的,是那些離場的人。你很清楚,離場的永遠是贏家,你也知道,這也是你這個遊戲勝利的關鍵,而誰最後離開?是吧!最後無法離場的,就是你自己,遊樂場是你的牢籠,把你鎖在這個嘆息的小圈圈裡,你一離場,遊戲就會結束,你就擺脫了。


而你不敢離場,你‧害‧怕。


做愛,做愛…既然無法愛,能做的可是愛?肉體的溫存與愛無關,是尋求短暫依偎的方式,對象無拘,其實你也沒太多想法,萬一是真的所愛,你恐怕還無法與之溫存,愛的壓力太大?還是失去愛的情緒太痛苦?因此寧可不與所愛做愛,將肉體關係降低到感官的功能,你沒有開心,因為你的孤寂沒有被填滿,短暫的安慰後所面對的,依然是自己。你坐在黑暗裡,又回到了那原本的死胡同,走不出啊~那不如就如此吧!


你是一個不敢做愛的男人,但你依然頑強的存活著。世界是寬容的,就算你只是如同幽魂般漂蕩,要找到一處棲身所並非難事,加上你的盔甲保衛,與你堅固的遊樂場,你活得很好,表面上。「你會醒來嗎?」所有愛過你的人,在遠離之後都暗暗問了這個問題,不過問題的時間很短暫,很快的,他們往前進,問題也隨著他們離開,對他們而言也不再重要了。退了場的愛人們偶而在局外觀賞著原本參加過的那場遊戲,當場上只剩你是主角時,他們似乎見到了你哭喊著:「我……」。語句是甚麼,也沒人聽見聽懂了,那聲響被你壓抑了下來,瞬間,你再度用工作的嚴肅或群體的歡笑,再度淹沒了你真正自已。觀眾離場了,「不過是之前的那場遊戲,重播罷了!」


你孤單了,你不哭了,也不笑了,人生猶如一面平路,走著走著也就走到了盡頭,你不可悲,就如同千百萬不敢愛的人一樣,不‧可‧悲。


就這樣吧!做一個不敢做愛的男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霓虹心》講的是寂寞,我們以為我們懼怕寂寞,但總有一天,或許需要感謝這檔寂寞。

就在不久以前,有個朋友介紹給我ㄧ個線上交友的網站,像我們這些介在30~40歲之間的女子,生活的圈子似乎已經太固定了,要認識什麼新對象簡直難如登天,我那朋友很認真的推薦我做網路交友,一回家立即把交友網站的網址給我,並且之後也時時關懷我到底加入了沒。

事實上,那個現在廣告打很兇的交友網站呢,我在收到朋友寄來的連結之後,還真的嚐試著去加入,不過後來想想,我現在的生活,上班在電腦前,娛樂在電腦前,已經夠虛擬了,難不成連交個朋友都得要在電腦前?我決心給我的生活在數位以外來點真實,因此放棄了加入網站的念頭。

在網路上尋愛,或許很多人很不以為然,我以前也是,尤其不懂現在的年輕人們,為什麼動不動就有辦法跟網友一起見面,還會討論網友見面如果發現對方是恐龍要如何閃躲。有人說:網路上都是在找炮友吧!以前我也會這樣認為,不過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這些人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大的情感。

這是我看《霓虹心》時最大的感觸:要不是因為寂寞,誰會想要擁有虛擬的情感呢?

我覺得很妙的地方,是在看完片子之後,有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年近半百的女子,會如此相信網路上的愛情,還居然會傻到遠渡重洋來尋找那個虛擬的愛人?說這句話的人,可想而知不是一個太寂寞的傢伙。片中的奇奇小姐,年輕時意氣風發,想必是為風情萬種的女郎,與某個愛人生下了孩子,交由奶奶養大,沒想到等到青春消逝後,愛情變得不如以往信手拈來,但她依舊惦記著那種被愛的感覺,於是透過了虛擬的網路,以為找到了人生的知己─即使對方也是一名普通到不行的男子─因而決定遠渡重洋去尋找她自以為的真愛。

不分國籍、年紀,「尋求被愛的感覺」這個需求,是不會有所改變的,而面對愛情時的那份躊躇,也不會有所不同。奇妙的是,「被愛」的這種感覺,其實是容易被忽視,或是被其他感覺給填滿的。你問一個工作忙碌的單身男(女)子,為什麼不談戀愛,他第一個理由或許就是:「忙得要死,哪來的時間啊?」是的,人的感情或許可以這樣被形容,ㄧ個人能夠承受的感受就像是ㄧ個大碗,當這個大碗裡可以用忙碌與疲憊,友情與狂歡來填滿時,愛情自然可以退居一旁,不需留給他空間。怕的是,當這個大碗被掏空時:忙碌過後,疲憊猶存,與朋友歡笑過後,突然冷卻的情緒,這時人才會開始承認:假使,現在有愛情......。

愛情其實不是那麼必備,一切只是因為寂寞。

因為寂寞來的太突然,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簡便的方式去找到填滿那個情感大碗,虛擬...就讓他虛擬吧!總比空著好。但是虛擬到何時,我們會把這當成真實?當大碗已經空蕩太久,放在碗中央的那串0與1的數字,逐漸逐漸地,我們就把他當做真的,真的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真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不知不覺的,就像每天掛在網路上,我們真的就以為那就是社交了。

你不認同奇奇嗎?我們都是奇奇,在網路上建立所為的人際脈絡,然而這脈絡,只需電腦當機或是停電就沒了。

說真的很脆弱,但我們都這樣依附著,像寄生一樣,黏著在網路上。

或者,那種「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情感,謝天謝地,可能不必只存在網路上,但是我的老天爺,這就像半滿的碗裡,全裝進去會溢出來,所以乾脆裝一半的狀況嗎?

或許不必那麼憤世嫉俗吧!但這種試探的情感,與網路交友裡的寂寞有何不同?

因為寂寞,所以常陪伴在我身旁的你,逐漸的在我情感的碗裡有了一瓢小小的空間,只要我控制得宜,這一小瓢的空間,不要過度搖晃,就不會隨意擴大,然而中間總有不小心,當外界的事件搖晃了內心,你的部份就會侵入到其他領域,逐漸往戀人靠近,但在有什麼外界的刺激,不一會兒,那方才擴張的領土又被收回,所以我倆就在這一小瓢跟溢出去的空間裡徘盪著,有人稱為曖昧,事實上則是「進一步成愛人,退一步成朋友」的安全區域。我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勇敢一點呢?」因為失敗的反效果大過於成功的正面力量,我倆都暗暗的盤算著,怎麼往前?何時往前?何時後退?怎麼後退?好有心機的戀愛模式...如果這還能算成戀愛的話。

但,如果你我的心中沒有那一點空間給寂寞的話,就不會有那一瓢的空間給你跟我,就沒有這些計算與心機,你的位置就不會擴散,或不會位移,總之,一切要怪,就怪我倆的寂寞吧!

然而,再甜美、再酸澀,愛情可以被替代、被遞補的,反正他本來就是一個候補的位置,有空間的時候才輪得到他,沒有了愛情,如果我們發現了親情、友情,大碗內可以被填滿,我們心中就不會再空虛,我們依然享受到被愛,而愛情,當他逐漸在情感的大碗裡擴大擴大,最終成為的,也是另一種更深層而無法命名的情感,這時我們就不會叫他是寂寞的遞補品,那時候,我們會稱他為生命。

如果,寂寞可以領著我們找到最後的生命,那或許有時我們可以欣賞一下寂寞,感謝一下孤寂。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