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好是給你面子,不是讓你騎到頭上!──《忠犬追殺令》

法國版海報  

說《忠犬追殺令》是部保育電影,那可真是太小看它了。要宣導愛狗、不撲殺不購買、尊重生命,應該要去看《十二夜》。《忠犬追殺令》的主角雖然是狗,但這是一部諷刺人類無知與高傲的寓言,透過人與狗的相處,來道盡人類欺善怕惡的劣根性。

用一句話總結《忠犬追殺令》,其實很簡單:人家跟你好,是他人好,是他給你面子,不是給你機會讓你騎到他頭上去的!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民與進階的人生哲學課──《深夜食堂》與《鴿子在樹枝上沈思》

鴿子深夜

(左圖:《深夜食堂》海報,天馬行空提供;右圖:《鴿子在樹枝上沈思》海報,網路圖片) 

(光把這兩部片放在一起,可能就會引起某些觀眾的反感吧?金獅獎得獎作品,怎麼跟平凡商業片比較呢?我只想說:電影高低優劣,與得獎與否無關。一部希望所有觀眾都喜歡的電影,或許一點都不在乎獎項;一部得了最高獎項的電影,對創作者而言,獎項或許只是帶來一個晚上被肯定的開懷,但對於真誠的創作者來說,得了什麼獎,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

觀賞《深夜食堂》的前一天,我看了那部去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作品《鴿子在樹枝上沈思》。導演洛依安德生極簡的風格一向跟我很有距離,於是我進戲院其實是抱持著一種做功課的心態。沒想到,這部影片從最開始,就緊扣著我的注意力,對於人生荒謬性的嘲諷,不但只針對劇中的情節,更直接嘲諷了觀眾的既有想像。當我們看到標題「與死神的第一個約會」,多半會朝著沈重的方向思考,誰知道居然是簡單到其實人物用力開瓶紅酒導致心臟病發,就是所謂的「與死神的第一個約會」呢?是我們這群電影文青把人生想得太複雜,其實人生不過就這麼簡單,生跟死,不就存在於意料之外的一線之隔罷了。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所設下的界線──《歐吉桑鄰好》與《橘子收成時》

歐+橘
(上圖:《歐吉桑鄰好》劇照,采昌提供;下圖:《橘子收成時》劇照,海鵬提供)


人最喜歡替人分類,分類的標準大小不一:性別、職業、收入多寡、衣著打扮、年齡、是否結婚、有沒有男朋友、異性戀同性戀、男同志女同志;或者,還有其他的標準:宗教、種族、語言、國別、異地人在地人......。我們一直在為「人」分類,一直用不同的標準去評判誰貴誰賤,誰好誰壞,誰是我這邊誰不跟我一邊,然而我們又很會說「人不分貴賤」、「勿以貌取人」。


或者,人本來就有不同,但本質上說來,人真的有這麼大的不同?這些不同,真的如此重要?

 

如果我說《歐吉桑鄰好》跟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愛沙尼亞電影《橘子收成時》有異曲同工之妙,恐怕會招致很多人的批評。


但我真心認為,這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歐吉桑鄰好》是部美國清新小品喜劇,而《橘子收成時》這部愛沙尼亞與喬治亞合拍的電影,卻是講述阿布哈茲這個卡在喬治亞與俄羅斯中間不為人所熟知的小國家,在1992~1993年之間的戰爭。前者格局小,節奏輕鬆有趣,相當親人,是所有觀眾看了都會喜歡的小品喜劇;後者格局大,以嚴肅的方式去探討戰火與人類的關連,是電影愛好者心目中「藝術電影」的典範,也理所當然受到許多影展的矚目。

不過,這兩部電影沒有誰好誰壞,就好像它們的共同主題一樣:其實不能用影片的類型跟故事背景,去歸類一部片的好壞。


它們兩部片共同的主題是一樣的:只要我們願意放下批判的圍欄,去理解與我們不同的人,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都只是「人」,而只要願意去理解,就能減少衝突的發生。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一個大家看得懂的故事──《我想念我自己》跟《模仿遊戲》

poster  
(以上圖片:左圖Catchplay提供,右圖甲上娛樂提供)

茱莉安摩爾以《我想念我自己》奪下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若不是茱莉安摩爾,《我想念我自己》可能很難在奧斯卡上被看到,甚至在整個電影市場上被看到。或許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如果這部片女主角不是茱莉安摩爾,沒有她這麼有技巧的演技,或許根本不會在台灣發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無法獲得注意。

《我想念我自己》是暢銷小說改編。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小說本身就是四平八穩的方式去講述一個哈佛大學教授罹患阿茲海默症,腦力從絕頂聰明急速退化,她自己與家人適應與情感變化的過程。因為這個「四平八穩」,靠著疾病的張力去吸引許多人,這本小說創下了銷售佳績,也引起電影製片人的注意。既然有了這個瞭解,應該不會有人意外《我想念我自己》這部電影也是一個四平八穩在講述一個哈佛大學教授罹患阿茲海默症,腦力從絕頂聰明急速退化,她自己與家人適應與情感變化的過程吧?

不過,這樣「四平八穩」的電影,就稱不上一部好電影嗎?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SOG Local 1 Sheet-Taiwan  
(上圖:環球影業提供)  

 

有人批評《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不夠色,嗯......我想來問問,大家去看「格雷」,想看的是什麼?

很明顯的,這部電影是一部希望成年大眾都能接受的商業片,說穿了,這部電影根本就是為了名跟利才存在的:因為(寫得其實沒多好的)小說大賣,於是電影公司(為了賺錢)所以高價買下版權拍攝這部電影,找來了(想要爭取出頭機會的)獨立製片的女導演來拍攝這部電影,以及(為了爭取上位不惜一脫的)新生代女星來擔綱女主角,還有(一直以來都演小角色想靠格雷總裁扶遙升天的)肌肉清純小生擔綱格雷總裁。


每個部門各自為了一個目的,去拍攝出這樣的一部電影。而觀眾呢?你們為了什麼原因去觀賞這部電影?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羊年賀歲檔雜想(一)──《奇人密碼》&《鐵獅玉玲瓏二》

IMG_4570  
先以貨真價實的的羊一隻來祝大家羊年行大運!



我寫電影給自己的標準是:絕不耗費精神寫劣評!如果要對一部片有所「批評」,一定要指出觀點跟原因,如果只寫「馬的難看死了!」、「靠夭那是在拍三小?」這種辱人字眼,不如不寫算了,為了罵人還要回顧一部自己看了都很想奪門而出的電影,何必呢?

所以,每次我寫批評,內心一定是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希望創作者們能夠更好,帶領台灣電影邁向高峰,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市場與文化特性。因此就算裡面不全然是好評,也希望創作者們能接受,因為我們也是在求好心切的心態底下,才坦承內心想說的話。

看了以上兩段,大家應該對我接下來要寫的文字多少有點心理準備,而我也必須戰戰兢兢,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內心正向的本意。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黃金時代1  

大家好,羊年第一篇,要跟大家聊聊《黃金時代》,雖然查查場次表,恐怕能看到這部電影的機會已經不多,但前兩天晚上跟朋友聊起來,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話想講,於是就把羊年第一篇獻給了這部屬於女性藝術家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到底是不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恐怕不同人會有不同說法。去年金馬影展期間,看過的人各有很兩極的反應,喜歡的人其實各有喜歡的原因,一般而言是佩服導演的勇氣,以及許鞍華與編劇李檣描寫女性藝術家的手法;討厭的人通常非常討厭,直覺冗長、讓人不耐。而金馬獎依然把最佳導演獎頒給了許鞍華──連她本人都出乎意料──而不管有人覺得她是否就是他心中當年的最佳導演,大多數人對於這個意外的結果其實並不反對,甚至覺得金馬獎評審做出了個很有勇氣的決定,而似乎「勇氣」兩個字,就完全代表了去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這個獎項──不論是在創作者、創作、以及評審上皆然。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擊的鼓手1  

我不知道分析《進擊的鼓手》有什麼意義,畢竟這是一部結構如此古典的電影。三幕劇:第一幕,無知的奈曼被佛烈契發掘,遭到羞辱;第二幕,奈曼的大反擊以及佛烈契怪獸式的刺激,一直到奈曼敗北,聽從父親陷害佛烈契;第三幕,重回佛烈契懷抱,在舞台上與他廝殺,最後與佛烈契取得共鳴平衡。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推拿】台灣正式海報 (1)  

 

(本文應屬有雷文,請各位還是看了電影或看了小說再來閱讀會避免爆雷的危機。)

 

《推拿》我看了兩次。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沒看小說,覺得裡頭對愛情的詮釋相當精闢,許多金句像「對面有個人,撞上了就叫做愛情;對面有輛車,撞上了那叫做車禍。然而車跟車總是撞,人跟人總是讓」以及「你說那是愛情,但那不過是滿足你虛榮心的一種概念」,讓我直想拿出筆來做筆記。之後我看了小說,小說當然有辦法比電影講得更加仔細,而裡面有幾個有趣的角色,像是金嫣對泰和的感情是怎麼開始的,更符合「愛情是一種概念」的主旨,只可惜在電影裡被刪去了,只剩下了幾個橋段,而這主旨的精神則透過沙復明對都紅的情感透徹得表達出來。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merican-Sniper-Movie-Poster  

 

說《美國狙擊手》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它是一部「反英雄的英雄片」更來得恰當。

改編自本片主人翁克里斯凱爾自傳,該自傳曾經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17週,其中有13週是冠軍。克里斯的一生就如他在海豹部隊的暱稱一樣,是個「傳奇」:他在伊拉克駐軍時擔任狙擊手,狙擊敵手的數目多得讓敵方高額懸賞他的人頭,他判斷正確,思考冷靜,手段堅決,從不放棄。他在部隊裡識英雄,拯救過許多人性命,就連退伍之後,都選擇幫助退伍軍人重建生活──直到他被受他幫忙的退伍軍人槍殺為止。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kis_uykusu_ver4  

《冬日甦醒》這部片看了不知道幾次。可是之前都是看沒有字幕的screener,也沒辦法一次看完,於是厚著臉皮跟片商討了特映會,終於在大銀幕上完成這次完美的觀影經驗。對我而言,這部片就是2014年最棒的一部電影,沒有之一。

當然,這部三個多小時又充滿對白的電影,其實是需要一點專注力,才能好好領略這部片的威力。特映會的時候,相信許多人是衝著土耳其國家自然遺產的名號去觀賞的,然後看了半小時,就嚇得落荒而逃。因為這片與他們期待不符也就算了,還根本就是在諷刺那種以為看了一部電影就瞭解土耳其的觀眾。他們恐怕不是嚇得落荒而逃,而是氣得走出戲院吧?怎麼這片可以如此精準地掀開人的假面具?「見笑轉生氣」恐怕會是某些人的反應吧?(如,奧斯卡跟金球獎有投票權的人,兩個獎項都對這部片完全視若無睹,肯定是見笑轉生氣的緣故。)

到底什麼人有辦法去評斷這部電影?我想所有自稱「影評人」的人,應該多少都評論地戰戰兢兢,誰叫這部片其實也說中了我們的一部份,我們對我們不懂的部分擅加批評。你說我們或許懂電影,但我們是否懂人性?我們是否真的懂哲學?所謂哲學家是否就真的懂人?這是思考的無限迴圈,也是這部片最後引發出的作用。

這樣,就從一些個人感觸下手吧!

(以下有超過千字的個人旅行經驗分享,如有興趣可以慢慢看,沒有興趣可以跳過N段,其實影響也沒那麼大。倒是有些地方可能會有爆雷之嫌,但我個人是覺得這部片就算爆五個雷也不會影響觀影,請大家自行斟酌。)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相片 2014-5-12 下午9 57 46  

離開葡萄牙後數個月,還要寫出什麼樣的遊記?年紀越長、腦容量漸小的影響之下,曾經讓我感動的旅行,也只剩下一些主觀鏡頭的片段,活動的影像像是八厘米影片一樣模糊,一閃即過;或是存在於某個地點時的某個心情,孤獨、哀傷、疲憊、愉悅、驚喜…...很多人愛誇大旅行的意義,其實旅行的意義,不過只是你在當地當時的一種存在而已,那種存在過後,也就沒有了,再多的措辭也只是怕別人不知道,這種只有對你有意義的小事。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699-IMGP3141  

在觀賞《迴光奏鳴曲》之前,我在戲院外頭遇見了這部片的製片-一名跟我年紀相仿的「前」中年女子(硬不想承認自己是中年)。沒想到,站在她面前的,就是導演錢翔。製片朋友把我介紹給導演,由於她的介紹好得讓我尷尬,我的尷尬也讓錢翔導演顯得尷尬,因此這位導演給我的印象,就是有點靦靦的中年男子。

看完《迴光奏鳴曲》之後,我心中大嘆:「還好,我是在看電影之前見到錢翔的!」因為很難相信一名男性導演,可以如此細膩地去刻畫女人的孤寂與慾望,這兩樣東西其實有點可怕,因此大多數的男性不想知道,而大多數的女性不想面對。我因此覺得錢翔具有許多優秀藝術家該有的優點-他真的夠殘忍!殘忍到敢去挖開傷口,探究那最深、最痛的地方。我不得不想:「難不成因為他是男人,所以才敢這樣去揭發女性的痛處?」總之,我慶幸是在看電影之前遇到錢翔而非之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如果能拍攝《迴光奏鳴曲》,肯定有一種透視女性內心的超能力,這樣一來,身唯一個女人站在他面前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他或許跟妳聊沒幾句,就把妳整個人給揭穿了!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冰毒劇照2  

 

話說在前頭:因為有網友轉貼我的文章,劈頭就說這是《冰毒》的「負評文」,我很痛恨人家給我這樣貼標籤,如果我想給《冰毒》負評,也不會去看兩次了!如果你堅決認為這是「負評」,那我想你可以現在就把文章關起來,天下沒有這樣二分法的,如果這樣算「負評」,那是要規定寫這部電影的文章都要「超級好評」嗎?

 

第一次看趙德胤導演的片子,是一年多前《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一個我此生都記不起來的片名,《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我都還有辦法依照邏輯把片名背起來,《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我真的完全沒辦法,以下你看到這部片的片名我全都是用copy – paste)。當時這部片與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歸來的人》一同上映,其實《歸來的人》比《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的評價要好,然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先觀賞了《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想說看完之後,如果有餘力再看《歸來的人》。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057  

 

波特(Porto)是我抵達葡萄牙的第一個城市。

 

或許是因為如此,她奪走了大部分我對葡萄牙的驚嘆。出發前為了收集資料,自然見過不少照片,然而照片再美,都比不上親眼所及的那種震撼:一出地鐵,就被建築物外牆整棟的磁磚壁畫給震驚了!我懶惰地至今不想去找出那是一棟什麼樣特別的建築物,因為這並不是波特街頭的特例。從沒去過哪一個城市,是只要我走在街頭,俯拾皆是驚喜。也許只是藏在磚牆間維小的塗鴉,或是佔據整座廢棄牆面的大型作品,不同配色的建築高低緊鄰著,那些老舊的建築上精緻的磁磚,光找磁磚就可以讓你興奮個好幾天。當然,那些知名景點就無需錦上添花,Livaria Lello,一座宛如(甚至就是)電影場景般的書店;當倫敦聖保羅教堂要收你20磅入場費,這裡的Church Sao Francisco只收你少少3.5歐,裡面讓你稱奇的金碧輝煌卻遠遠超過那高貴嚇人的倫敦知名景點。的確,不同城市之間是不能比較的,但當我剛從倫敦降落Porto的那種落差,我還是忍不住比較了一下。

相片 2014-5-10 上午1 15 34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