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毒劇照2  

 

話說在前頭:因為有網友轉貼我的文章,劈頭就說這是《冰毒》的「負評文」,我很痛恨人家給我這樣貼標籤,如果我想給《冰毒》負評,也不會去看兩次了!如果你堅決認為這是「負評」,那我想你可以現在就把文章關起來,天下沒有這樣二分法的,如果這樣算「負評」,那是要規定寫這部電影的文章都要「超級好評」嗎?

 

第一次看趙德胤導演的片子,是一年多前《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一個我此生都記不起來的片名,《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我都還有辦法依照邏輯把片名背起來,《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我真的完全沒辦法,以下你看到這部片的片名我全都是用copy – paste)。當時這部片與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歸來的人》一同上映,其實《歸來的人》比《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的評價要好,然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先觀賞了《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想說看完之後,如果有餘力再看《歸來的人》。



不過,看完《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之後,我就無心再看《歸來的人》了。絕對不是因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拍得不好,因為在看之前,我就已經知道這個導演是用非常低的成本,在極大的條件限制下去拍攝作品,因此影片得品質粗糙是可以想見的,節奏緩慢也不打緊,影展養出來的觀眾如我是不在意節奏慢的。只是,在我看了《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之後,是有種「這樣的電影我似乎已經看過了」的感覺,一點點蔡明亮、一點點侯孝賢、還有很多歐洲導演的影子,我彷彿看到了年輕導演企圖偷師電影大師的痕跡,堆疊在這樣的一部電影裡,唯一的不同只在於導演個人的背景-那個我所不了解的緬甸社會-就算你看得出導演是以一種很真誠的態度,去看待他所生存的國度,但對於遙遠的觀眾如我,其實對於「觀奇」這件事並沒有太大興趣,於是在看過《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之後,詢問了幾個朋友有關《歸來的人》的內容,就沒有興趣再看他的其他作品了。如果一個導演的一部片就能夠代表他所有的電影,那除非我想寫關於他的電影研究,否則似乎也沒太大必要去看他所有的作品。

會再度走進戲院看《冰毒》,除了因為自己的朋友參與了拍攝,天天再臉書上宣傳外,這部電影受到世界各大影展推崇,當然也是讓我想一探究竟的原因。第一次看《冰毒》,是在發行公司所舉辦的特映會。影片開頭的幾場戲,真的彷彿讓我再見到侯導的《童年往事》,只不過在這裡不是大自然與人類的天人合一,反而給人一種人類在這龐大的世界下求生存的無奈。這點讓人有點興奮,因為大師的元素已經成了這個導演的養分,經過他的轉化而成了自己的電影。而當我們又知道,這部片劇組居然只有七個人,就知道導演是如何把所謂的「獨立製片」這個概念發揮到極致,用手邊能有的一切資源,去把影片拍到最好,雖然影片不是完美無缺,但你依然願意去原諒他那些明顯的失誤,因為畢竟這導演只有32歲,這只是他電影創作生涯前期的一部作品,他的未來還很長,他之前都在進步,之後當然也可以期待他更進步。

光是「能夠讓人期待」這一點,就很令人興奮了。

 

冰毒1  

之後影片上映,單廳少場的排片方式,讓放映幾乎場場爆滿,許多我們看似多年不曾踏進電影院的觀眾,居然也買了票進了戲院,像是趕潮流大拜拜一樣,去看這部「苦命導演奮鬥求生努力拍片揚名世界」的電影。請原諒我特別強調這十六個字,如果你要討論《冰毒》在台灣的票房小成就,卻刻意忽略這一點,就未免過於鴕鳥,翻開所有的報章媒體專訪,哪一條沒有提到他16歲來台只帶200美金、到台灣之後就必須四處打工養活自己、替家人在緬甸蓋房子之後才有辦法看書看電影……這些內容,讓人不禁聯想到所有媒體當初只要提到魏德聖導演,就一定要問他這次拍片又借了多少錢欠了多少錢又還了多少錢最後票房又拿到了多少錢。這不是導演個人的問題,媒體只是報導社會大眾最愛看的勵志故事:小人物奮發向上終於成功!魏德聖得到的是票房,趙德胤獲得的是世界各地的獎項,一舉成名天下知之後,大家就瘋狂地錦上添花,不管他看完到底有什麼感覺,總之就是很棒的感覺,這樣的現象總是讓人很頭痛,以「緬甸梁朝偉」來形容男主角已經讓人不知所措(其實王興洪長得更像緬甸宋康昊,而且宋康昊是個很好的演員,這樣形容不是更好嗎?),不過還好沒人用「國產張曼玉」來形容吳可熙,否則應該會有很多人崩潰吧?

於是,本來也沒有興趣去寫關於《冰毒》的評論了。一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個「放映至今零負評,暑假檔滿場率冠軍」的新聞稿,整個人才忍不住想要來個真心話大冒險,如果大家都只肯給這個年輕導演稱讚,而不去說出自己覺得他的作品似乎哪裡還欠妥,不如直接給他兩億叫他永遠別再拍片好了!所以前面寫了這1700多字,只想要告訴大家:如果你是趙德胤的忠實粉絲、不想看到我個人一絲一點的忠實批評,請你趕快轉台吧!我以下不見得會寫負評,但絕對不會是全部褒捧,這樣的人已經很多了,實在不差我一個。

先說明白,為了寫出這篇文章,我今天還特別跑去光點台北聽了趙德胤導演的座談(天知道我已經多久不聽導演座談了,因為很怕觀眾問的問題)。一般說來,大家對於趙德胤導演所有作品最大的批評,應該是在於「獵奇」,很多人會認為,他之所以選擇這些爭議性的題材,是為了要能夠得獎,並且受到國際影展青睞。這樣的批評其實還滿熟悉的,因為當年台灣電影在谷底的時候,就有許多人曾經批評過,侯孝賢、蔡明亮這些導演拍片,都只是為了參加影展。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許多導演(尤其是許多第一次拍片的導演)拍出來的電影,長相就是很希望獲得國際影展的青睞,但是說真的,真的影片拍不好,是沒有國際影展會挑的,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而且我想沒人會覺得侯孝賢跟蔡明亮拍電影,是刻意要讓國際影展喜歡,觀眾應該都相信,真正的導演拍攝電影,只因為自己「想要」拍攝這些電影,拍這些電影是創作者內心真正的「渴望」,他們一定得把這些電影拍出來,否則肚子裡就會像有顆火球在燒,渾身不自在。這樣的現象適用於所有的「創作者」,就算是寫言情小說的人也是,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慾望,他們必須創作,講出這些故事,否則死了都不會瞑目,所以他們才會拼了命都要創作。

趙德胤拍攝這些題材,或許真的不是許多人所說的「因為想得獎」,畢竟他成長的環境與我們不同,對那片土地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都不是我們可以想像。而當他自己說「別人總是把他的電影,講的比他拍得電影還好,因為他在拍攝的當下,是根本沒有想到要替窮人發聲、要呼應全球化,有這麼多的詮釋」,於是我願意相信,他所說這些故事,只是因為「他想說這些故事」,至於極度艱苦的拍攝方式,只是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

不過拍電影是一回事,當電影完成,透過放映的過程,抵達觀眾腦袋裡的思緒之後,又是另一回事。就如同導演說,自己在拍攝當下,對這些故事根本沒有這麼多詮釋,但觀眾依然不停地去詮釋這部電影的許多細節:為什麼這場戲用了兩個鏡頭、為什麼最後要殺牛、為什麼KTV要唱那首歌……。同理對應到國際影展潮流上,也是可以套用。或許導演並沒有刻意要「獵奇」,但是對於許多選片人來說,或許趙德胤所呈現出來的緬甸,就是他們對於緬甸-甚至是東南亞-的期待。所謂的「獵奇」不如說是「觀奇」,觀奇也是可以創造票房的(當觀眾會問導演「緬甸是不是真的很多人吸毒啊?」跟與導演分享「輪迴的意念」時,你就知道他們看的其實不是電影了,但也沒關係,反正「看電影」是一種單純的行為),國際影展也是得要創造票房。至於得獎,獎項其實都是人的事,不是競爭的事,趙德胤在國際影展走跳多年,許多影展也早就關注已久,走到《冰毒》這一部開始獲獎,也是一個恰當的過程,這些獎項是影展給他的一個鼓勵,也是一種壓力,要他知道「你現在已經很多人在看你了,下一部可得給我好好拍!」對於趙德胤來說,他的挑戰並不是《冰毒》,而是《冰毒》之後會是什麼。有文章說「他一定很清楚自己的下一步」,這是一種很浪漫的說法(「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差不多就這樣!)他的現實是:在下一部電影還沒有拍出來之前,沒有人能說他的下一步會是什麼,也沒有人能知道他的下一步是否是正確。

這點,導演本人應該比誰都還要擔心,畢竟他在座談會上,一直就重複著同一點。

幸好,幸好。

我看《冰毒》前後看了兩次,因為第一次的特映會上,並沒有播映《海上皇宮》。而在網路上看完一分鐘的《海上皇宮》預告片之後,發現趙德胤居然在《海上皇宮》裡,打破了所謂現實與幻象的空間限制。在那一分鐘的預告片裡,女主角穿著家鄉的服裝,像是迷失般走在台灣普通的巷弄裡,途中不停有各國的外籍女子走出來告訴他:「妳要留在這裡,回緬甸妳會餓死!」你知道這場戲雖然是在真實的場景中拍攝,但電影裡的空間,其實是一個很虛幻的空間,也許是靈魂的空間,或是幻想與現實重疊的空間。對我而言,電影最迷人之處,就是時間與空間的打破,一旦時間跟空間被打破重組,才能夠出現所謂的「電影感」。

 

海上皇宮  

《海上皇宮》的預告片電影感十足,當然那艘廢棄的海上皇宮幫了大忙。但是《海上皇宮》的本片,卻是讓人心碎到底,或許是期待過高,失望也相對很大,讓人恨不得乾脆只看那一分鐘預告片就好!對我來說(我一定要以「對我來說」來開頭,來強調這是我「個人感受」),《海上皇宮》雖然是短片,卻暴露了導演說故事技巧的缺陷。這樣一個虛實交錯的故事,導演在映後說明時,的確相當淒美:一個在台灣過世的緬甸女子,一直想要回到故鄉,但她的靈魂卻回不去,於是就卡在了當初她與男友約會的那艘船上,拼命回想著當初她與男友初見面的情景,而事實上,女子死去後,出了家的男友,回到了那艘船上,替她誦經超渡。

多麼淒美的故事啊!可是,15分鐘的影片,我只感受到了「導演想要說什麼」,卻沒見到「導演說出了什麼」。故事,並沒有在影片中被說出來。要看了《海上皇宮》,才會理解這樣一個已虛實交錯的故事,要做到動人,必須要有一切的條件去配合,才有辦法堆砌出電影這樣一個虛幻寫實的空間。女主角走在路上,後面還有阿伯的摩托車在跑;廢棄的皇宮裡鏡頭本應平滑地前進著,但是我總是看得出攝影師在爬樓梯;最後,當女主角的男友-原本是我們期待已久的「白馬王子」-卻沒有一般人心中白馬王子的模樣(這樣說可能會有點對不起王興洪,但我想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比較期待梁朝偉,而不是緬甸梁朝偉,雖然緬甸宋康昊也很可愛!),但重點是在呈現的方式,通俗劇因為通俗,或許讓很多人看不上眼,但通俗劇說故事的技巧、以及所有一切條件去創造這些淺顯易懂又能感動人的故事與空間,其實相當困難,甚至不容許有絲毫差錯。許多人看完《海上皇宮》的感覺都是:我看不懂。或許導演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但是故事感人,電影卻不感人的落差,如果導演願意去思考這中間的原因,下回也許能在故事情結的緊湊度上加強許多,也能改善一下「節奏偏慢」這樣的問題。

很多人問我《冰毒》到底好不好看,其實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冰毒》在大部分的商業觀眾眼中,當然不會是「好看的」。我甚至有朋友聽到趙德胤三個字就說自己不會去看,原因只是「覺得自己看完不會心情很好」。不過導演說自己很清楚自己拍的片可以有什麼樣的票房,還能夠在台北電影獎得獎時一一喚出所有行銷宣傳工作人員的名字,這點就相當令人安心。《冰毒》的確是節奏相當緩慢的一部電影,然而影片節奏需要經驗與計算,搭配每個環節的專業,他這樣偷拍搶拍的情況下,根本很難掌握所謂「節奏」這件事。只是,故事總是有開始、發展、和結束,《冰毒》的故事有很好的開始,發展的節奏有點過於緩慢,最後的結束-也就是殺牛血腥的戲-也許強烈,對我來說卻是一個最糟糕的選擇。我一直期待這部電影可以結束在男主角燒地時的瘋狂,或許再一顆更遠的鏡頭,就可以完全表達出世界與人之間緊迫而瘋狂的關係。但是沒有,猜測是沒有拍到這樣子的鏡頭,但是影片又不能結束在這樣一個不鬆不緊的景框裡,於是只好用一場殺牛的戲來代替。只是,雖然我全程都閉著眼睛,但總有種導演似乎轉過頭來對我說:「沒辦法,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結束這故事!」的可惜。

當然,導演沒轉過頭來跟我說什麼,這只是一個形容。不過導演自己在台北電影獎結束之後說了,他自己只給《冰毒》50分,看來他是一個自己比誰都還清楚缺陷在哪的創作者,這點其實相當難能可貴。或許今天一堆吹捧他的人,在吹捧他的時候,還不忘要踩台灣幾位本土年輕導演幾腳,但只要他本人清醒,能夠從一片褒海中清醒思考,他就能夠繼續讓人期待-只是我也必須承認,如果他下一部會是一部《冰毒2》的話,或許很多人也不會再有動力去看了。

 

冰毒3  

最後,獻給那些說台灣好導演都是外來的人:你們這樣說真是太不公平了!所謂的「台灣電影」並不是只有靠賣得好的幾個人、得了獎的幾個人去撐出來的,這片土地上的創作者,很多都是絞盡腦汁、費盡心力,努力創作,才有台灣今日的多元。就跟趙德胤今天回覆觀眾時所說的一樣:這片土地上可以同時容納趙德胤、九把刀,還有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影片與導演,才是台灣的可貴之處。

趙導演說得好聽,其實我心中對於這種批評只有三個字:(全都要消音)。而有人非要偶像說出口這句話才算數,大家可以不要這樣嗎?創作不是水龍頭一開就有,你的好跟他的好也都是青菜蘿蔔個有所好,這樣子捧一人踩數人,真是讓人相當難過。

不過面對趙德胤這樣一個會說話的導演,我還是想引述一段最令我感動的話:「其實這世界上不差我一個導演,我不拍片了對世界沒有損失,只是我自己想要拍我想拍的東西而已。」

我想有這句就夠了,因為,哪一個做創作的人,不是這樣呢?

arrow
arr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