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說,什麼人辦的影展,就會有什麼氣氛!坎城影展選在炎熱的五月天,有陽光、有藍天、有海洋,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親切感!從踏進機場的那一刻起,法國人的民族性,就是不給任何人好臉色看,更別提接下來的領證、吃飯、買東西什麼的,還有那至高無上的階級制度了。


第一次參加德國人辦的影展,原本以為一板一眼的德國人一定十分嚴肅,加上天氣寒冷,要看到笑容可難了!沒想到……嘿嘿,可一點也不是這樣,那些德國人,下飛機的當兒還看不出他們的親切,提著重重的行李搭計程車,不像巴黎計程車那種我開車我最大的態度,一窩蜂兩三輛直奔我而來,搶客程度不輸台灣計程車,這邊就有落差了!進了市區,我的媽媽啊!那個市容不但有古蹟,還比巴黎坎城乾淨寬敞個十多倍!你說路的寬度是不是代表人的心胸,第一時間也許沒有發現,但是在從巴黎轉到柏林的這個落差裡,我得要說,搞不好還真的是這樣!


抵達第二天,要領證了!還真是料想不到,守門的人……會講英文啊!你去看坎城影展那個守門搜身的人會跟你用半句英文套交情的?(PS 進坎城影展不但要搜身搜包包,而且連續去了幾屆守門的都是那幾個,強吧!說不定有工會哩!) 領證的人排的落落長,櫃檯就那幾個男女在忙碌,再忙,說真的也是很忙,隊伍的確不比坎城短;問題?當然還是有,不過德國人的謹慎,比起法國人那種哩哩落落的樣子,問題應該還是少了許多,只是,再忙碌,他們都不會忘了一件事:笑容!協助領證的人是我們這群交了400歐元來參展的片商對影展的第一個印象,如果連他們都擺個臭臉,接下來幾天大家會有什麼好的心情,這真是不可能的了!由此可推想,為什麼大家在坎城都那一肚子火,真的是發證第一線的人沒有訓練好,以後乾脆拿台機器掃描,弄個自動販賣機發證會比較快吧!(只是別相信在法國的這種高科技與生活結合的東西,一定一定保證會出問題!)


柏林市場展,當然沒有像坎城規模這麼大,不過對於喜歡歐洲片的片商而言,柏林的效果,實在遠比坎城好太多了!許多歐洲片現在都選擇在柏林作為影片的第一個市場,好的歐洲片在柏林很快就被搶走了,到了坎城反而都看些舊東西,或是老早就被買走的大案子,這次我們……當然是有成果 (否則一趟花這麼多錢,我一定會在回來的飛機大哭),不過更大的收穫,是見識人家做事的方法,柏林影展不大,展場也不大,還有幾個缺點:天氣冷、每個放映地點隔的很遠,趕時間的大家走來走去真的是要花上不少時間,外加影展期間根本沒時間吃中餐,說是飢寒交迫一點也不為過!影展很體貼的為大家設計了展場間的shuttle bus,九人座的VW,每兩分鐘一班載著大家到各個展場,途中司機不但有笑容,會親切問你去哪裡,門關不起來他會親自下來幫你關 (德國的門不知道怎麼了,真的是每一扇都重的要死,連車門都是),途中有任何問題,會用英文有問必答,最重要的是,真的都有笑容喔!……雖然這些親切的態度,在影展的後幾天有稍稍減少 (因為還是不乏討人厭的乘客,以及認真工作的疲憊),不過整體上比起坎城而言,真是好過一百分了!我就在展場裡親耳聽見一個法國片商用行動電話跟他的同事們稱讚柏林影展是個「規模雖小,但是很有活力,並且十分親切」的影展,你看看,連自己國家的同胞都不認同了,你要人家相信坎城是個多有活力的地方?鬼才相信!


另外,柏林影展的觀眾們,也比坎城影展的觀眾們有水準多了。老實說,我十分不喜歡坎城影展的片頭,即使法國的3D特效公司在世界上十分具有水準,但是那個每部正式入選影片前面都要掛的那片棕櫚樹葉,從水中緩緩爬上樓梯撞見水面上的棕櫚樹,從concept到最後的影片結果,只能用一個「陽春」來形容,第一次見到還以為這只是暫時的,沒想到這樣一看也看了三四年,永遠是那片水裡爬起來的棕櫚葉,真是金碧輝煌的醜陋,更絕的是,還會有人拿著相機拼命照喔!你會覺得奇怪,因為盧米埃廳是禁止帶相機的,但是,這群法國人 (相信我,我觀察到拍棕櫚葉的都使法國人,而且是年輕人) 就是有辦法帶進去,然後還會拍手,這種做法不禁讓我想起每次搭乘長榮航空,下飛機前都要莫名其妙給態度很差的空姐拍手的景象,每當人家在拍手拍照的時候,我都很希望可以拿爆米花灑他們的頭……不過別忘了,坎城影展是有水準的地方,怎麼可以帶爆米花呢?(馬的虛偽!)


柏林的片頭,我只能說,看到我都要流淚了!很可惜我無法拍出來,網站上也沒有影片片段,他主要的concept是煙火,綻放的煙火裡,拼出了金熊的輪廓,墜落的火花,最後堆砌成了柏林影展的字樣,好利害的創意,好好看的片頭,而且絕對沒有人因為這個拍手,也沒有人因為這個拍照,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我來這裡,是看電影的!柏林影展的正式入選影片,不論是哪個廳,都是對市民售票的,這是一個觀眾最大的影展,不論你看什麼片 (除了Palais不能帶飲食之外),觀眾可以買爆米花、可樂,甚至是啤酒,進去盡情欣賞一部電影,度過兩小時的快樂時光 (影片難看就算你倒楣),觀眾有票最大,票賣太好的場次,就算我今天拿的是金牌買家市場證件,SORRY,換不到就是換不到,電影產業裡本來就是觀眾最大,柏林影展謹守這個規則,不像坎城影展,看片是我們去求人家,表面上藝術崇高,骨子裡膜拜銀兩,我當過坎城影展的觀眾,要拿近盧米埃廳的票,除了得花一大筆錢買一張沒啥用的證之外 (他還會把你的名字打錯),還得花一整天的時間排隊,自從年年都會去坎城出差後,我都會對我當年作學生時到坎城影展「玩」的經驗覺得十分詭異:我當時真的覺得好玩嗎?根本就都在排隊啊?


還有一點,我真的非得說不可,就是影展對影片的態度。前年我在坎城看《凡爾賽拜金女》,前面出現了福斯公司的片頭,全場噓聲大作,片子都還沒開始,觀眾真不知道在噓個屁!是啦是啦,反美反美,I see I see,法國人討厭美國人嘛!全世界都知道囉!那既然這麼討厭,幹麻選人家的片子來參展呢?還不是想要人家大明星來走紅地毯,多幾台攝影機拍拍照,我當時看的是早上十點的場次,導演演員沒有出席,大家才這麼放肆,到了晚上應該就不是這種情形了吧!蜘蛛女進場時,還不是湊滿了人對她尖叫,什麼反美?反到巴不得美國人都是法國人的,就好像美國人也巴不得法國的一切都是美國的一樣,半斤八兩,有什麼差?


這次我第一次進柏林的GRAND PALAIS,看的是《黑金企業》(唉!影片跟我家的片同檔,所以我只要稱讚一下丹尼爾戴路易司演的真是太~~~好啦!),前面也是有美商的片頭啊!第二次看《美人心機》(OK,這我真的可以說,影片真的也還好,只是史卡利喬漢森本人的胸部真的很大,跟她的臉一樣大,實在很嚇人),兩部片前面都是有美商LOGO的,柏林觀眾有噓嗎?沒有喔!只有當攝影機突然聚焦在史卡利的乳溝時,全場會心一笑聚集成一股大笑之外,沒有一個柏林觀眾對於前面的美商logo有意見的。雖然美國人的文化勢力入侵世界各地,是大家必須防範的現實,但是美國人是全世界最會拍攝娛樂影片的國家,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深度的影片,美國片仍然不會表現太差,大studio的存在,說是文化入侵,但也造福了不少人,那是一個大家望塵莫及的工業,全世界只存在於美國,接受他不代表就要受他壓迫,觀賞他不代表就要放棄其他影片,我看不出來坎城的觀眾對於美國片有什麼好噓四起的,如果有問題請回家多唸幾年電影史,只崇拜古典好萊塢,對於今日的好萊塢完全嗤之以鼻的人,實在不是什麼對電影了不起的品味,要嘛就去當個只看冷門怪片的怪胎,這才算是一種特殊品味,看美國片噓美國片,要噓去廁所裡好了!


還有,最後一點,就是進柏林的任何一個影廳,只要衣著整齊即可,不需打扮成外交使節一樣,穿黑西裝露背洋裝高跟鞋才能進影廳,這真是太人性化了,穿露背裝看電影,會冷啦!


好樣的,看來我對法國人似乎真的是沒什麼好印象,自從情變之後,批評法國人更是不留餘地 (因為沒什麼好顧忌的了,就乾脆通通說出來好了),不過這不代表這世界上沒有比法國人更討厭的人,法國人當然也有很多好人,人的好壞是不能用國籍來區分的,我認識很多法國人都很好,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只要遇到「法國人舉行的大型國際event」,就難免會引來數度民怨,只是這在台灣發生,應該也不會比較好到哪去,重點來了,重點是,其實我發現英國人才是裡面最難搞的,唉……英國人嘛……法國人說他們的都沒錯啦!


柏林熊熊照片特集,請點這裡看:我以為為什麼柏林是金熊獎,原來,熊是柏林的吉祥物啊!到處都充滿了熊,還有請設計師設計的好幾隻熊,外加店家自己設計的熊,真是一個熊的城市。(不過就是沒有見到知名的北極熊可努,因為進動物園要19歐啊!可以吃兩次豬腳還有找,這樣可努看照片就好了,19歐還是吃兩次豬腳比較值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