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好是給你面子,不是讓你騎到頭上!──《忠犬追殺令》

法國版海報  

說《忠犬追殺令》是部保育電影,那可真是太小看它了。要宣導愛狗、不撲殺不購買、尊重生命,應該要去看《十二夜》。《忠犬追殺令》的主角雖然是狗,但這是一部諷刺人類無知與高傲的寓言,透過人與狗的相處,來道盡人類欺善怕惡的劣根性。

用一句話總結《忠犬追殺令》,其實很簡單:人家跟你好,是他人好,是他給你面子,不是給你機會讓你騎到他頭上去的!


  
對狗如此,對人也是如此。如果你以為自己佔了生活裡的某種優勢,就利用這種優勢去欺壓那些良善對待的他者,那是你有問題,對方的反抗,也只是剛好而已。

wg_1

 

《忠犬追殺令》的故事(故事我就不講了,自己去看吧!)其實跟《猩球崛起》有相當程度的類似,只是比《猩球崛起》更加現實。《猩球崛起》擺明了告訴你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一個徹底的寓言,你看完電影飽受激勵,卻依然可以逃避:因為電影是假的。《忠犬追殺令》不是,首先,影片裡的每一隻狗都是真的。兩百多隻狗在路上狂奔的畫面,就是貨真價實兩百多隻狗在路上狂奔!裡面的狗不會講話,主角哈根(是由兩隻狗飾演)的乖順與兇狠,也就是一般我們所熟知的樣貌。與現實的貼近,增強了這個故事真實的力量──你會想問這些畫面是怎麼拍攝的,這些狗是哪裡找來的,但更重要的是,你(可能)會相信,哪一天狗兒們說不定真的會聯手攻擊人類,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待他們。不過這點「真實感」卻也成為影片收尾時感傷的來源:當愛狗的女孩莉莉成功讓數百隻狗靜心、願意與她和平相處(千萬不能說「馴服」)時,就算影片沒告訴你這些狗最後的下場如何,但你也猜得出他們的下場如何,

SAN_6369  

影片沒拍出來的地方,才是最讓人不寒而慄的地方。人類是如此的自大、自私、自以為是,我們不是上帝或死神,卻代替他們執行孰生孰死的權利。看完電影,你感受到的不是《猩球崛起》裡「弱者應該群起革命」這種亢奮的情緒,而是「我身為人,我憑什麼可以?」的自我反省。

本片代表匈牙利參加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人家可以拍兩百多隻狗在路上狂奔的鏡頭,電影工業肯定比咱們進步許多,人民與政府對文化的支持度與思想程度,肯定也比咱們成熟。(你能想像數百隻狗在台灣封街拍攝會引起什麼樣的反彈嗎?新聞台肯定忙死了,天天訪問周邊鄰居說要告環保局告到死你信不信?)以敘事的成熟度而言,這部片很明顯地拍狗比拍人的橋段來得好的多。或許拍狗控制不易,敘事上有些地方明顯地不連貫,但不至於阻礙觀影(也可能只有我看得到那種程度而以)。我猜測原因有二:拍狗的戲需要相當程度的準備,才能控制得住場面,因此拍狗的戲準備得很充足,拍人的戲……可能就要人自己摸索了;再者,資金與市場當然影響很大。如果它有《猩球崛起》的資源,這些缺憾或許就會消失。上回陳正道在金穗獎《催眠大師》放映後的座談有提到,《催眠大師》裡有一場車子掉到河裡的戲,他坦承拍攝時有點小雀躍,因為「原來我也可以拍車子掉到水裡的戲!」

你說車子掉到水裡難嗎?應該是不難,但是要找到一台車願意讓你掉到水裡,很難,因為那是錢,白花花的銀兩。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可以回收,資方不會願意丟這些錢去讓你把一台車拋到河裡去。所以當陳正道說出:「我要是在台灣,肯定會把這台車寫成腳踏車!」聽了一陣笑,笑完心裡一陣苦澀。因為是真的,沒有足夠的市場可以回收,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投入,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簡單邏輯,但我們寧可一天到晚抱怨「台灣都拍文藝片,都不拍比較有趣的電影」。

大哥大姊們,咱們沒錢拍啊!沒錢拍的話,那些所謂「比較有趣」的故事,咱們連想都不敢想啊!

wg_4  



從《忠犬追殺令》說到這,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很多時候看電影時,你能思考的已經不只是電影跟故事本身了。

影片最後有說明,這些狗狗最後通通找到新家了。是流浪犬來著?兩百多隻全部找到新家,只能說這劇組真了不起。(來台灣管動保處吧!)

arrow
arr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