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羊年賀歲檔雜想(一)──《奇人密碼》&《鐵獅玉玲瓏二》

IMG_4570  
先以貨真價實的的羊一隻來祝大家羊年行大運!



我寫電影給自己的標準是:絕不耗費精神寫劣評!如果要對一部片有所「批評」,一定要指出觀點跟原因,如果只寫「馬的難看死了!」、「靠夭那是在拍三小?」這種辱人字眼,不如不寫算了,為了罵人還要回顧一部自己看了都很想奪門而出的電影,何必呢?

所以,每次我寫批評,內心一定是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希望創作者們能夠更好,帶領台灣電影邁向高峰,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市場與文化特性。因此就算裡面不全然是好評,也希望創作者們能接受,因為我們也是在求好心切的心態底下,才坦承內心想說的話。

看了以上兩段,大家應該對我接下來要寫的文字多少有點心理準備,而我也必須戰戰兢兢,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內心正向的本意。



農曆春節檔一直都是一個很奇怪的檔次:只有在這個時候,會固定出現那種全家出動一起去看電影的情況。這些觀眾通常一次不是一票兩票,而是十票十五票,因為除了平常會看電影的年輕家庭成員外,還得顧及家中老年與幼年觀眾──他們通常都只會挑適合自己年齡觀賞的電影,而這兩個年紀的觀眾,也很難選到同樣的電影(如小朋友會去看《大英雄天團》,但老人可能就只能……通常沒電影看)。

因此,農曆春節檔能大發的電影,肯定是「能讓全家一起看」的電影,至少是「提議出來大家都不會太反對」的電影。所以藝術片、動作片、愛情片、動畫片等等,這時候都得靠邊站,只有喜劇片──最好還有本土特色的喜劇片──才是最好的選擇。大家看看笑笑,過年期間,喜氣喜氣。

由於台灣電影活起來是最近幾年的事,台灣電影能夠在春節檔排上檔期,並且票房居高不下,更是最近兩三年才有的狀況。總之,台灣電影終於有了「賀歲片」。香港電影也有賀歲片,而且存在許久,每年過年就要有一部富有港味、讓大家笑一笑的喜劇片。這些片通常不會太高段,重點是要給人能夠笑的橋段。台灣電影賀歲片好像也走這個路線,畢竟過年期間笑一笑才吉利的文化在華人圈都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從之前的《雞排英雄》、《大稻埕》、《大尾鱸鰻》到去年的「天龍八部」(因為春節檔居然擠了八部台灣電影!),發現大家擠在同一檔未必佔得到好處,所以今年華語賀歲片(前後都算)的數量縮減到三部(其中一部還是前兩週上檔):《奇人密碼》、《鐵獅玉玲瓏二》以及《大喜臨門》。

大家都知道票房結果了:豬哥亮再度成為票房冠軍,要看他根本票要用搶的,而片名叫什麼根本不重要,去票口說「我要看豬哥亮的那部」就好。《鐵獅玉玲瓏二》在場次上明顯劣勢,主要也是因為票房沒有大喜好,因此場次比人少也不能怪戲院;《奇人密碼》略慘……應該是慘很多,他提前上映,票房就已經不太妙,春節期間肯定又被新片壓縮得場次不多。場次的多寡是市場生態,全世界幾乎都是跟著同一個邏輯。大家過年都擠著看《大喜臨門》,我怕人多就沒去跟人擠,因此就先講《奇人密碼》跟《鐵獅玉玲瓏二》了。

《奇人密碼》跟《鐵獅玉玲瓏二》有一個共同點:影片都透露出濃濃地「我要宣揚台灣傳統文化」的訊息。《奇人密碼》源自於霹靂布袋戲,我跟霹靂布袋戲不熟,我熟的是國小時(也就是約末那25~30年前)中午放學回家都要跟阿嬤一起看的「黃俊雄布袋戲」:那戲看得出有人在操控玩偶,布景也不大,換景也很簡單,粉紅色的腰帶飛來飛去、乾冰噴一噴我就覺得那是「特效」,但當時看得很開心,兩個布袋戲打架時,我還會嚇得躲在阿嬤已駝的背後。

《鐵獅玉玲瓏》我則完全不熟悉。這節目走紅時我人在國外,因此第一集上映時,我真的無法說自己有沒有興趣,因為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我還以為那是一部模仿《陣頭》拍出來的電影。一直到看了第二集才知道:其實這個電視節目根本就是台灣的廟口秀,一群人在台上嬉鬧鬥唱,有諧仿、有歌唱,台下的人看得開心,台上的表演卻是精心準備才有這樣的成績。

布袋戲、廟口表演,幾乎從現代的台灣社會裡消失。許多台灣新生代根本不太清楚布袋戲,連廟口表演是什麼都沒聽過,有的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歌仔戲。文化的斷層,的確引起了我們這些老人的擔憂。《奇人密碼》跟《鐵獅玉玲瓏》肯用電影的方式來留住這個文化,說真的這份心很感人,也很必須,只是……

「只是」,人生最關鍵的就是這個「只是」!「只是」代表了不完美、代表了早知道、代表了期待與結果的落差。

奇人密碼  


先說《奇人密碼》。它的優點非常清楚:技術層面上都相當用心,那些玩偶,那些動畫特效,就連配樂都找了一個交響樂團來做,怎麼可能不用心呢?只是,當你把電影創作當作是一種各項技術的堆疊與總和,其中最根基的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故事」──故事講好了,技術就算有點缺憾,觀眾依然買單;故事沒說好,技術做得再好,他們依然不接受。好萊塢拍這麼多部特效大(爛)片,就算票房不差,但觀眾依然不留情加以批評,買票的觀眾批評一部片是不需要理性的,他們只需要二分法:好好看跟好難看。故事講不好的,肯定會被分在「好難看」那部分。

我不好說《奇人密碼》在我心中被劃在哪一塊,因為我很難用二分法去看一部片。但我必須承認,我看這部片時,即使(從不知哪時候就開始就)昏睡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要看著電影銀幕,內心就一陣惋惜。惋惜什麼?惋惜既然他們都丟了這麼多錢、花了這麼多時間力氣去做好一切的技術細節,去證明他們真的想好好做好一部片,希望布袋戲這個台灣傳統文化,能夠靠著電影開枝散葉、傳到更遠的地方,那怎麼沒花多一點時間跟「金錢」,去把劇本修好呢?

《奇人密碼》裡,我們看到的是許多好萊塢賣座大片的影子:《變形金剛》+《阿凡達》+《魔戒》+《鋼鐵擂臺》,彷彿只要把賣座大片的幾個元素湊起來,觀眾就會買單,然而,情節之間橋段明顯,彼此之間很難貫穿,加上幾乎沒有控制故事節奏(光打擂臺炫技就打了許久,卻只推動了一個「王子來見男主角」的動作,不免讓觀眾有所失望),觀眾像是買了票卻被檔在銀幕外頭,想進到故事裡都做不到。好的故事就像創作者對觀眾的邀請,邀請他們進到他所創造的那個虛幻世界。然而觀眾什麼都準備好了,眼鏡戴好了,爆米花買好了,結果……隔著窗戶看著滿天的煙火,卻不知道那些煙火燃放的原因跟由來,也頂多只能看看門道,最後就敗興而歸。

如果《奇人密碼》願意花多一點時間,還有最重要的「金錢」,去投資在劇本的創作上,相信今天絕對不是這個有點淒涼的票房,並且還能為台灣電影走跨出一步。只是……「只是」代表了我看電影時心裡的遺憾,也是許多人看完之後在網路上所表示的遺憾。我想大家都有差不多的感覺,遺憾了一部本來可以很不同的電影,遺憾了一群人當初全心全意想要創造奇蹟的心。這些都是真正存在過的。

鐵獅玉玲瓏2  

《鐵獅玉玲瓏二》則是另一個層面。你要分析他的劇本優劣、劇情結構、演員演出當然也可以,雖然我覺得有點沒必要,因為他最根本的「可惜」並不是出在於劇本上,而是整個電影企畫的方向上。

我相信「鐵獅玉玲瓏」一定是相當有趣的秀,至少我從影片最後的那場表演就可以看出來,而我是如此想要看那場秀,我真希望整部片都是那場秀,我超想看那個秀,為什麼它不仿照《五月天諾亞方舟》一樣,拍個「演出秀電影」呢?我在想:如果《鐵獅玉玲瓏》就是「鐵獅玉玲瓏」電視節目的加長電影版,片長只要80~90分鐘就好,這秀真的是老少咸宜、大小通吃、闔家觀賞的首選,又符合過年笑笑沾喜氣的原則,保證能夠場場賣翻,場次排到滿出來吧?

當然,從《鐵獅玉玲瓏二》中可以看出澎恰恰想說自己追夢的過程、對理想的堅持、還有這群鐵獅幕後工作人員與他們的家屬所遇到的困難與付出,外加他從小到大不斷努力的過程,這些肯定都很感人,說真的觀眾肯定也很想知道,而且還想知道更多……但是,一部片肯定裝不了所有一切。但是如果出書呢?就能將這一切的幕後故事描寫得很感人、很勵志、很完整,完全就是這年頭市場最喜歡的走向啊!

於是我突然替鐵獅想到了一個模式:他們應該做《鐵獅玉玲瓏電影版:鐵獅玉玲瓏電影秀》:一場九十分鐘的表演秀,製作方式可參考《五月天諾亞方舟》,需要的話還可以用4DX技術,搖搖座椅噴噴泡沫,也挺有趣的(而且我超想看),而且也是真正在傳遞台灣傳統文化,完全沒有偏倚;電影版紅了,或是上映前後出本澎恰恰(口述或撰寫)的書,講述那些他想說的幕後故事,電影紅了大家肯定書也會紅,然後呢?把這書的版權賣給別人拍成電影,就是一個很感人的勵志故事。一個秀,可以有三個產品,而《鐵獅玉玲瓏》既然在電視螢光幕上消失了,不如就每年在電影銀光幕上推出一集,變成一個台灣人每年都必看的一個電影秀,自創一個台灣春節賀歲檔文化,還真的挺酷的!

而且,做成秀的電影版還有另一個好處:在這個台灣電影在海外市場版權根本難賣得要命的年頭,這樣的「影視產品」可以跳脫出電影格局,以「秀」的方式去做版權販售,只要有華人圈的地方,應該多少有需求。總之,他只要不堅持自己一定要做一部「電影」,可能性就會多很多,而且說不定還更適合……。

看完《鐵獅玉玲瓏二》後,我沒在想他好不好看,滿腦子都在想這些。可能有點太理想化,很多事情沒做也不會知道成不成,但我真的好希望看片尾大場大秀,因為那一定很好笑,看了一定很開心,而且,我已經好久沒看到這種型態的東西了……。

當我把這個想法跟朋友分享時,我有個朋友說:這樣台灣以後賀歲片市場就只有三種片──豬哥亮餐廳秀、鐵獅玉玲瓏秀、還有(劇本好又只講台語的)布袋戲。其實假使真可以這樣,還真的是太酷了,台灣就自己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賀歲片觀影模式,每年過年,就一定要去看這三樣東西,跟過年要包紅包吃甜粿火鍋一樣,不是很棒嗎?

拉哩拉雜寫了這一堆,其實這跟本也不叫什麼批評了。我們老在說「電影」,但每個產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而電影院也早就不只是放映電影的場所了。跳脫出一些原有的概念,去創造出一個新的思維、新的可能性,機會才能從中產生。

「創造機會」,這不是很令人興奮(也是台灣目前最欠缺)的事嗎?

arrow
arr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