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1  

大家好,羊年第一篇,要跟大家聊聊《黃金時代》,雖然查查場次表,恐怕能看到這部電影的機會已經不多,但前兩天晚上跟朋友聊起來,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話想講,於是就把羊年第一篇獻給了這部屬於女性藝術家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到底是不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恐怕不同人會有不同說法。去年金馬影展期間,看過的人各有很兩極的反應,喜歡的人其實各有喜歡的原因,一般而言是佩服導演的勇氣,以及許鞍華與編劇李檣描寫女性藝術家的手法;討厭的人通常非常討厭,直覺冗長、讓人不耐。而金馬獎依然把最佳導演獎頒給了許鞍華──連她本人都出乎意料──而不管有人覺得她是否就是他心中當年的最佳導演,大多數人對於這個意外的結果其實並不反對,甚至覺得金馬獎評審做出了個很有勇氣的決定,而似乎「勇氣」兩個字,就完全代表了去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這個獎項──不論是在創作者、創作、以及評審上皆然。

黃金時代2  

回到第一個問題:《黃金時代》究竟是不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如果要我回答,我不會說這是一部一百分的電影,甚至就整個敘事來看,要說連八十分都有點辛苦。反對這部片的人所說的缺點:冗長、讓人不耐,其實都是真正存在。這部片畢竟長達三個多小時,節奏上其實掌握得並沒有太好,而或許許鞍華本身也很清楚這個缺憾,所以才會在最近的訪談中(居然有勇氣如此)坦承說自己並沒有做好。但是,這種冗長感其實也來自於導演(當然也得同時說到編劇李檣,這是他們倆的創作,李檣的影響力肯定相當大)的抉擇,相信他們在拍攝前就料到這是可能會有的結果。這點得容我之後慢慢說明。

首先,蕭紅的作品恐怕台灣人都不熟悉,但是蕭紅的故事可早被電視電影翻拍過不只一次。蕭紅的一生傳奇的部分,除了她顛沛流離的命運,更是她那強烈又晃蕩的感情生活。因此之前的改編,全把焦點放在最容易有戲劇張力的部分──也就是她的感情生活上。然而,她的作品卻不是完全由她的感情生活所感受而得,反而更是從她各方面的生活體驗上激發而生(不過我沒有看過她的作品,僅能就電影裡描述的幾個片段去判斷)。她自己似乎也很清楚,她的感情生活其實比她的做品更受人矚目,就如同她在片中的對白:「我不知道之後會有多少人看過我寫的東西,但我相信一定會有很多人知道我的緋聞。」她是否真講過這句話,我們其實也不知道,說不定只是編劇虛構的一句對白而已,然而這卻非常可能代表了她的心聲(或是導演許鞍華的心聲),後世的人也的確著重她的感情生活,企圖用她私密的情感故事,去創造廉價的戲劇張力,然而結果卻都是負面的,那些作品似乎被批判得一塌糊塗,蕭紅這個知名的女文學家,卻被壓扁成愛情小說裡的一個瘋狂人物,不認識她的人不懂這有什麼了不起,認識她的人氣改編者把她平版化。改編者只是忘了一件事:藝術家過人之處,是在於他的創作,和他生命的連結,一旦少了與創作的連結,藝術家大多也只是過著平凡人的生活,而平凡的生活不管再怎麼動盪,跟其他創造出來的故事比起來,大多也只是平凡而已。

許鞍華身為一個女性創作者,肯定很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些偉大的創作,其實都是用生命去換來的,他們用自己的肉身與靈魂去體驗所有的歡愉與痛楚,以及一切無法以三言兩語而說盡的感受,將其抽絲剝繭,一點點一滴滴地轉化成創作。如果說優秀的創作是留著血的,可能一點都不誇張,畢竟那種血、那種痛是看不見的,只能從她的人生去抽絲剝繭。當然,作品到底跟創作者的自身經歷有沒有直接關係,可能很多創作者會在這點上有不同意見。但我認為,創作與人生,一定有其關連,不管這關連之間有多少迂迴,總是能夠串起來,但創作者所寫出來的故事,是否就是他本身的親身經歷,這就完全不一定了。創作只能代表了創作者的思想,思想的養成與人生當然有所關連,但不代表他真的親身經歷過這些事情(否則寫兇殺小說的是否全都得去殺人才行?)。

黃金時代4  

話題有點扯遠了,還是得回到《黃金時代》。許鞍華跟李檣,肯定是看到了蕭紅這名女子,如何在後代改編她身世時被剝削,因此才決定必須以這樣的方式去呈現她的人生。《黃金時代》這部電影,是導演跟編劇的抉擇,他們決定將蕭紅這個人的感情生活──也就是最有劇情張力的部分──給挖去,僅以精簡的敘事去交代她在某個時期與那個人在一起,發生了哪些事,造成了什麼結果。他們不藉此煽情,一心一意要觀眾看到蕭紅的一生與她作品之間的連結,是什麼樣的人生,讓蕭紅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這應該是許鞍華跟李檣創作時的目標。

不過感情生活畢竟是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當最具張力的部分被挖空,首先影片就會平淡不少,這或許正是大家會覺得冗長的原因,因為高潮被挖走了,我們看到的《黃金時代》,其實是一個風格極簡的作品,即使他用了大場面,宣傳也把這部大成本的影片做了不少高調的文宣,卻依然不改這部片極簡的本質。

片中很多橋段,是利用故事裡的角色彷彿一部偽紀錄片一樣,對著鏡頭說話,「交代」他們對蕭紅的印象,並且推動故事前進。很多人對這種手法感到驚艷,認為這是一種突破,對華語電影而言或許是,但這樣的手法在電影史中早就不算新穎,熟悉電影的資深影痴就知道,五、六零年代的新浪潮運動,高達爺爺就讓人物對鏡頭說話不知多少回了,而許鞍華也只是恰當地利用了這個不算新的手法。但是,即使過了四、五十年,角色突然對著觀眾說話,依然具有將觀眾推開的功能,讓觀眾無法順利地進入戲劇之中,完全感受到的自己的存在,簡而言之就是「出戲」。這麼明顯地希望觀眾出戲,又特意把感情片段給刪減到最低,片長又長達三個半小時,大多數的觀眾如果無法接受,恐怕也可以想像,因為,說句難聽的,大多數的觀眾在觀賞電影時還是不想思考,特別是宣傳都把這片當成超級大片做了,越大的片不是越不必動腦筋嗎?期待與事實上的落差,導致了一種不滿,如果觀眾進場前就知道這些,或許就不會有所批評,反而能更細膩地去體驗創作者想說的東西。但是,這畢竟是一部超大成本的電影,不把它做大,要怎麼回收呢?這就是行銷端思考的模式,其實這樣思考完全沒有不對。而《黃金時代》就是一部在許多方面都一直拉扯的電影,難怪許鞍華得了獎,想到的是「終於可以給投資老闆添個彩」,而不是「你看金馬獎還是肯定我的抉擇」,這是一個大器、誠懇的創作者才能做到的境界。

而要問我「個人」:《黃金時代》到底是不是一部好電影。對我而言,它依然是。在解釋了這麼長一串之後,我還想再多加一點,是以女性的角度去出發。女性創作者的故事,很常被人以愛情關係作為主軸,可能是因為女人比較情感面,愛情影響創作的可能性比較高,但畢竟一個創作者之所以能成功,絕對不可能只從「愛情」這方面獲得靈感,她生活所見所聞的所有一切,都有可能孕育她作品裡的一小部分。許鞍華跟李檣願意這樣去詮釋一個女性創作者的創作生命,其實是相當大膽並且公允的,我們可以從中去見到一種人道精神,一種公平接受一位藝術家一生中的一切的寬容,他們沒有批判蕭紅把孩子送走,沒有用現代社會一般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去詮釋她的抉擇,而是盡量公允的加以呈現。這絕對是創作者與創作者間的惺惺相惜,而這方面正是《黃金時代》最大的價值。

黃金時代3  

至於許鞍華得了最佳導演到底對不對?問我「個人」(又再強調),我相當服這個結果。大家要想想,許鞍華已經是何等地位的導演,她可以選擇繼續拍她擅長的東西,小人物的細膩情感,肯定會相當動人。但是她在這個時候,做了這個冒險的選擇。有什麼人到了這個年紀、這個地位,還願意去突破自我?這說來可能很簡單,但是隨便問個年過25歲的人:「你上次突破自我的時候是哪時?做了什麼?」恐怕大多數人都回答不出來。「突破自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能做到的人的確是強者,而你說《黃金時代》有沒有做好?我「個人」的回答是:「做得很好,非常好,或許長了點、平了點,但我有被感動到。」

祝大家新年快樂。《黃金時代》在這個當下,全台灣只剩下三場了。

arrow
arr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