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守護者    

(TVBS週刊原載+奧斯卡之後補充)

------(以下原載於TVBS週刊)-------

一段真人真事,經過了小說的詮釋,又依據小說改編成電影。二度改編下來,真實與故事之間,究竟隔了多大的距離?而故事與真實事件之間的吻合,又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遲來的守護者》一開始是改編自真人實事的小說,原作者馬丁希史密斯,原本是一名BBC新聞的記者,因為轉任公職不順而被迫回到媒體圈。本來只寫嚴肅專題的他,為了討生活,只好從他一向看不起的「社會趣聞」下手,專門將市井小民的故事戲劇化,變成賺人熱淚的好故事。也因此,他遇上了菲洛米娜。1950年的愛爾蘭,民風閉鎖的社會裡,菲洛米娜未婚懷孕,而被家人丟入天主教教會,用苦工來為自己的淫亂贖罪,並換取生存的機會。誰料,為上帝服飾的天主教教會,居然在母親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他們的孩子販售到美國去。50年來,菲洛米娜報著歉疚與懷念,把私生子安東尼藏在新裡,直到她兒子50歲生日的那天,她才把這秘密說出來,並且因緣際會遇上了馬丁,透過媒體的力量替她跨海尋兒……。

菲洛米娜的故事被改編過兩次:第一次是小說,第二次是電影。兩次改編,是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呈現。小說著重於菲洛米娜與他兒子安東尼的故事,電影則加重了小說作者馬丁的角色,把他放入故事中,以他帶著菲洛米娜跨海尋兒的過成為主軸。或許是一段真實人生到了電影之後,已經被加工了兩次,這次電影裡的故事,除了加入了英國高傲的菁英份子對熱愛羅曼史小說的工人歐巴桑之間,南轅北轍的背景所創造出的衝突與逗趣外,更明顯提出了「真實事件改編」這件事能受到的戲劇成分驅策。當記者馬丁與編輯討論菲洛米娜的故事時,他必須將放大歡樂,加重悲傷,而各種百轉千折的過程,就算折磨著菲洛米娜本人內心,馬丁在編輯的壓力下,也得見獵心喜,因為悲劇與衝突,正是讀者們愛看的好題材。在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菲洛米娜為了是否要將故事公諸於世的內心掙扎,也讓菲洛米娜道出准許馬丁寫出這故事的原因:她希望能教會販賣孩童這件事公諸於世。

小說、電影,都成功地讓大眾感受到該教會行為背後的可怕,菲洛米娜的心願算是完成了。至於,故事裡的種種細節,是否就與真實發生的一模一樣呢?電影不是現實,作者們選擇了虛構的模式,來「根據事實改編」,而不是報導或是紀錄片的形態,就是希望能夠用虛構的劇情,讓故事更生動,讓讀者或觀眾能馬上進入故事,有所體會。畢竟深入淺出的通俗故事,能夠打動觸及的範圍最廣,也因此在電影裡,菲洛米娜愛看的羅曼史小說,她可以將故事口述得精采萬分,而當馬丁說他想寫俄國歷史的著作時,就連醫師都叫他不如多跑跑步。

《遲來的守護者》獲得了奧斯卡主要獎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以及最佳女主角。劇本改編無疑地相當出色,而茱蒂丹契的演出更是無庸置疑地好。導演數度以大特寫鏡頭拍攝,只因為她的眼神、嘴角、甚至是縱橫滿佈的皺紋,都是傳達情感的戲,雖然她銳利的眼神還是讓人時不時想起M夫人的威嚴,但這種銳利,也讓菲洛米娜這個受過不少苦難的愛爾蘭歐巴桑,增添了一股剛毅。

------------以下為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的補充(篇幅不夠只好放在部落格)---------------

茱蒂丹契  

雖然我從沒有質疑過,凱特布蘭棋獲得奧斯卡的預測與結果。然而,在看完《遲來的守護者》之後,內心卻越來越希望茱蒂丹契能夠得獎。因為她這個沒教育程度不高、品味相當世俗的歐巴桑詮釋到位,而一個母親千里尋子、發現真相、掙扎著是否要讓作家改編的過程中,那種細微的變化,在茱蒂丹契這張充滿皺紋的臉龐,以及雖然已經失去視力卻依舊銳利的雙眼中被表露無遺。茱蒂丹契或許沒得過奧斯卡,但奧斯卡對她而言已經是錦上添花。這回她也沒有參加典禮,想必健康因素佔有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這部片在奧斯卡之前,對影藝學院會員的宣傳相較之下少非常多,也因此削弱了她與其他獎項的得獎機率,或許也因為如此,茱蒂阿姨覺得沒必要來參加典禮。如果我們年紀跟歷練都跟她一樣了,或許也或做出相同的選擇。

 

但事實上,我更希望這部電影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就如前文所提,這個故事在改編兩次之中,電影裡也從不避諱改編與現實的脫離,以及主人翁為何決定讓人改編的原因。電影永遠不是事實,而是事實的劇情化。一個千里尋子的故事,有人可以改得很悲傷,讓主人翁的處境堪憐,讓菁英份子以高角度來觀看凡夫俗子。然而,電影卻異常平易近人,充滿衝突與趣味的對話,不但顯露出了兩人之間的社會階級差異,而菲洛米娜毫無在意的態度,與對人生的坦然(她討論性愛時的不遮不掩,簡直嚇壞了記者馬丁)與堅毅,完全壓過了社會階級,也因此讓菁英份子如馬丁,都不得不對她刮目相看。俄國歷史與羅曼史小說,也許受到的尊敬程度相差十萬八千里(有人真的尊重羅曼史嗎?)然而,羅曼史過於異常又過於平常的情節,卻與人生更為相近,不但比高調的學問來得更容易讓市井小民接受,而人生本來就不可能永遠像圖書管理的精裝書般精美。我們的人生,感人之處,永遠存在平凡的情感中,男女之情、母子之愛,人生往往不如人來得高傲,是我們自己太看得起自己。其實,母親想要找到兒子,也只是因為單純的想知道兒子到底過得好不好,就算他死了,他也想知道他之前到底過得好不好,不需要太多解釋與爭吵,一個簡單的想法,就能說動,就能感動。這力量相當神奇,卻再正常不過。人的慾望通常很簡單,是因為逃避,才把他們給複雜化了,才會導致修女們認為性愛是罪、歡愉是罪,事實上,沒有坦然面對,才是造成這些悲劇的原罪。

 

《遲來的守護者》相同的故事,這陣子也發生在了台灣。可惜這件事發生的時候,這部片的場次已經寥寥無幾。其實相當可惜,這樣一部大家都看得懂、都有辦法感動的電影,應該受到更多的矚目,而我們的土地也應該多一些這種小人物的小故事,別以為這種電影很好拍,事實上要拍得合情合理還要感動大家,從劇本、演員、導演到一切一切的細節,都要照顧得很周到,因為這些我們都熟悉,出了什麼差錯也難逃觀眾法眼。你還輕視菲洛米娜愛看得羅曼史嗎?因為他小、因為他俗,但別忘了,羅曼史撫慰了多少人,或許,這才是觀眾們最需要的呢!

 

(不過,《遲來的守護者》真的不是羅曼史。)

arrow
arr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