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755597  

 

別說你不相信,連我自己都不相信,居然有一天,我會把這個片名與這張照片,放在我的部落格上。各位別誤會,不是我對該團有反感,而是自己從來不是他們的粉絲(我甚至是到前兩年才知道這個團的,說我是外星人吧!)。只是,既然不是粉絲,怎麼會去看這部片呢?好吧!我也只好承認,我觀賞的片商招待的特映會,因為聽聞該片要做成4DX版本,一整個興致勃勃,片商朋友就「費盡千辛萬苦」地喬出一張票給我這個不是粉絲的傢伙看(說到這還真是不好意思呢!早說我就不敢跟你們要了啊~)。

 

因為我看的事4DX版本,所以本文只討論4DX版本的範疇。

 

4DX出現之後,我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我認為4DX侵入性的感官刺激,其實減損了電影本身的故事性,說穿了對觀賞電影本身是一種干擾。不過,若是用在遊樂場的場合,或是說,當我們把「看電影」這個行為,不再以傳統的觀賞電影方式去看待,把它當成是一種遊樂場來看待,4DX的放映模式,才會有他的價值。在這裡,要先說一個可能會得罪很多五迷的話,就是我本身並未把「五月天諾亞方舟」看成是一部「電影」,也不願將其歸類成所謂的「紀錄片」,而是將它視為一個「演唱會的電影院播映」,算是一種樂團周邊商品來看待。因為它沒有我所認為敘事電影中必要的敘事、結構、文本,也沒有紀錄片中最重要而應有的拍攝者觀點,而是將一個表演拍攝剪接,加上特效,並且濃縮成一個短版的大銀幕表演重現,只是它是在電影院這個場所中播映而已。

 

就這個基礎上去看,一切就比較容易區分了。當五月天好好地在我們眼前開唱,聲音沒有爆掉走音或是杜比少了幾個聲道,其他一切,就算它的畫質略顯粗糙,片中的虛構故事不那麼具電影感,都不足以作為批評的關鍵。這部片要達成的目標,是讓現場觀眾宛如參與了一場短版演唱會般的愉快。就這點而言,「諾亞方舟」的確是成功的。

 

一個非粉絲的我,認為「諾亞方舟」是成功,製作方最後選擇製作4DX版本是關鍵因素。在電影院裡看電影,其實是一項很私密的事情:當影廳燈光一暗,真實的世界隨即縮小成「一個人」,在影廳裡看電影,除非是大家約定成俗的觀影模式(如觀賞《洛基恐怖秀》時的伴裝與叫囂),否則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就算是哭泣,也會盡量壓低音量,不讓人給聽見。試想,看演唱會的時候,如果是一個人相當冷靜的坐在椅子上,看著樂團在上頭熱血,是一件多麼無聊且孤單的事,想必也不會帶來太美好的回憶吧?不過,4DX所創造的影廳內特效,包括煙霧、泡泡、香氣、水霧、還有椅子的搖動與震動,直接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座椅代替了觀眾們,在黑暗中的那個私密小世界,讓他們盡情舞動也不害羞,煙霧、泡泡、香氣、水霧這些現場的要素,則替代了銀幕上現場演唱會中的火花,更有趣的是,它們為這部影片,製造了景框外的景深。

 

所謂的電影,最主要的就是那個「框框裡的世界」。一部虛構的劇情片,景框裡的世界,代表了現實以外的另一個虛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自己的邏輯與結構方式,只要這邏輯上與觀眾的理解對上了,這個虛構世界就會成立(紀錄片則是現實世界的抉擇問題,但問題好像會弄的太複雜,所以咱們就不討論了)。影片的「景框」,於是成為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虛構裡的世界,照理說來,不應該直接與現實世界做互動,否則電影裡要有人直接對著鏡頭(觀眾)說話,可是會讓人嚇一跳的。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很清楚,景框內的一切,不會蹦到景框外的現實世界裡,所以,不管裡頭殺人放火鬧鬼大爆炸,我們都不必擔心,拍拍屁股看完電影就結束了(於是很多導演也針對這點做省思)。

 

景框內的虛構世界,因為上下左右各有一道界線存在,超過這到界線的就看不到,於是我們營造景深,在直向的世界裡,盡量去創造它的空間感,讓這世界更加真實。這個景深,當然是要搭配上很高超的攝影與燈光,才有辦法做到,不夠精良的技術與攝影機,都會讓這項要素失敗。

 

不過,銀幕內的景框與景深,似乎對於「諾亞方舟」不是那麼重要。就如我們看演唱會,我們的視線,似乎只落在了主唱身後幾公尺的範圍,演唱會舞台不會創造數公里的的深度,因為人的視力有其極限,現場觀賞時如果在舞台後頭放了過多的小細節,後方的觀眾也只是看不見。所以,與電影比起來,任何現場表演所能營造的那個舞台深度,都無法太深。而且,演唱會與電影不同,雖然我沒看過多少場演唱會,訊息傳遞的方向,似乎與電影都不太相同。電影先創造了空間裡的故事與邏輯,然後傳達出去,將觀眾拉近來;演唱會,據我粗淺的感受,大多是直向對著觀眾表演,所以,台上的表演者會與觀眾說話,觀眾會回以反應,這一切在演唱會上成立(在其他現場表演上則未必),在電影上,則是完全不可能(除了有人大罵大爛片然後走出戲院,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可能性)。

 

「諾亞方舟」裡面出現了不只一次,五月天的團員們正對著攝影機表演,最後甚至讓主唱直接講出一段企圖感動觀眾的話,這是一場演唱會,就算今天他們不在現場,我們見到的只是他們的影像重現,我們依然直接接收他們的演唱會訊息,一個銀幕裡打破景框往銀幕外發送的訊息,但是這種作法並不驚人,我們期待著,甚至要求的,就是這樣的方式。於是說起來,似乎「景框」這個要素,在這片子裡被模糊了,我們直接接收他們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而景深呢?他們不是沒有做,只是他們做在景框外,那些煙霧、那些泡沫,讓我們感受到影廳的空間,顯示出我們與銀幕上正在表演的團員們的距離,煙霧瀰漫了我的視線,FINE,泡沫多到我必須吹跑他們,FINE,這只是讓「真實的幻象」更加具體,阿信不再是銀幕上的一道光,而像是真正站在眼前對著我說話,所以如果你是粉絲,你會感動得無法自主。4DX,簡直就是為了這樣的放映所存在的,當這種放映模式的所有現場特效,簡直就是在摧毀劇情片的真實性時,它們居然加強了這種演唱會重現放映的可信度。

 

電影發展到今日,我們已經從銀幕內的製作技術,走向銀幕外,發展個式不同的放映可能性,然而,並非所有的放映,都是適合「電影」的。4DX宛如遊樂場的放映模式,也許適合這樣的演唱會重現的放映。不過,既然都在電影院,或許我們應該更清楚定義何謂「電影」,否則,如果把電影院裡面放的全都叫做「電影」,對於電影市場會造成相當的衝擊,而拿電影的評判標準去看待像「諾亞方舟」這樣的影片,也是對他們相當不公平。

 

總之,如果你要看「諾亞方舟」,希望各位不如多花幾百元去看4DX版本。但萬一,你只能看到3D版本,雖然我將侯導所說的「2D就很好看」解釋成「其實沒必要做3D」,我想不管幾滴,只要不是四滴,不如就別遵守一般電影放映規範,盡情的在現場搖動吧!(椅子不會動,屁股總會動吧?)否則,你看的是一場演唱會,像我一樣冷冷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多無趣呢?

 

但是,提供一個想法,既然五月天的歌曲,影響了這麼多人,未來應該要拍的,就不只限於「演唱會重現」,不如思考的更廣泛,將他們的歌曲放入劇情片,凸顯出每首歌的意義。我相信這是合適的,也是更能夠把五月天的歌推得更遠、更廣,甚至推向世界。一部音樂電影,一部歌舞片(或是只有歌沒有舞),英國做了很多,不如我們來試試呢?

 

(如果你只在乎五月天,可以看到這裡就打著了!如果你在乎我對五月天的感受,可以繼續看下去......)

 

最後呢,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個我與五月天的小故事。開頭說了,我真的是這兩年才知道他們是天團,也才知道五位團員長相如何,說他們唱了什麼歌,歌裡唱些什麼,我還真是不清楚,更別提什麼感動了。因此,當我發現天團原來感動了這麼多人的時候,自己沒被感動過,其實內心有點孤獨,更質疑自己是不是與大眾品味脫了節,相當掙扎難受。去年跨年的時候,因為朋友好心贈票,當場開開心心地訂了高鐵來回,白天趕完稿立馬衝去高雄聽天團演唱會,內心期盼天團能把我感動得亂七八糟,回家哭著在臉書上分享「靠,我哭了,五月天真厲害!」這樣的留言。

 

結果呢,是這樣的。對於我這種難搞又難取悅的人,當天寒流來氣溫低,我一個人杵在那兒陣陣寒風,加上我個人慣有的冷靜,根本就是那種不會起立歡呼搖動的觀眾。但這都不打緊,畢竟那是一場相當厲害的表演,至少在我粗淺的認知裡,台灣的演唱會很少能做到這種程度的。而偏偏......偏偏,跨年的那一刻,搞了個什麼高雄連線,另一個現場的主持人,要大家在「跨年的那一刻,擁抱你最親愛的人,想必這時候跟你共渡這一刻的人,一定是你最愛的人吧!」我往左,往右,往前,往後看,靠,沒半個我認識的人,我是一個人來,當然身邊也不會有我認識的人,在國外還有可能,在台灣你隨便去抱個陌生人會被揍吧?於是,大家開心倒數,與周圍的人擁抱,我呢?現場五萬人,只有我是一個人,那種孤獨與寂寥,是誰都難以想像的。

 

那於是成為我此生最孤單的時刻。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場演唱會,也不會忘記2012年邁向2013年的那一刻,我內心複雜又冰冷的感受,而想當然,我接下來也是怎麼都嗨不起來,心裡面一直抱著跨年那一刻的孤寂感,只能說想哭卻哭不出來。

 

而這次在「諾亞方舟」裡,沒想到見到高雄的畫面時,那種感受又回來了。我這才發現,原來那時對我造成的衝擊這麼大,於是我小心翼翼,內心祈禱著高雄那一場的畫面不要被我發現太多,印象中有個兩三次吧?每一次出現,我的心都像被劃開來一樣,又小小的酸痛一次。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我在看「諾亞方舟」,也是異常的平靜,但是好處是,平常不會仔細看阿信寫的詞,這一次搭配著字幕,居然有機會好好咀嚼,發現人家喊他才子還真不是假的,雖然後期的OAOA跟動次動次跟我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但他幾首歌的歌詞寫得真誠坦白(多真誠多坦白我是不知道,但我猜如果不真誠不坦白應該寫不出這種程度),真的讓人相當感動。我不知道為什麼這種詞現在似乎消失了?或許只是我的問題吧?從認識這個團、知道他們影響多少人之前,我就希望,自己能被他們給感動,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情結?可能希望自己跟別人一樣,不要顯得這麼突兀。只可惜,愛天團跟愛人一樣,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合,跨年的那一刻,五月天在我心中成了孤獨的等號,多麼希望我跟他們的距離,可以被拉近,讓我能像其他人一點,至少講話的時候,不會一直讓人覺得我討厭他們。

 

我不討厭他們,我甚至希望哪一天能喜歡他們,至少喜歡得比現在更多一點,或許我就能更清楚世界上的人在想什麼。不過至少在現在,我得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跟大家喜歡什麼,不一定得要完全相同。就好像票房不好的電影,不代表那是爛片一樣。而受群眾歡迎的人,我總是希望他們能為這世界多付出一些。如果說「愛之深,責之切」,我應該是那個很希望能夠愛,但可惜目前橋樑還沒搭起來吧?

 

總之,這是題外話了。寫這些是給一些認識我的朋友,了解其中的一些緣由。大家別再誤會了,我其實很希望能被五月天感動,只是我很難取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五月天 諾亞方舟 4DX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