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刻劃時代的最深印記-《東京家族》與《東京物語》

72821_10151529482482486_1454123814_n

  

要討論《東京家族》與《東京物語》兩部片,真是難上加難。如果要帶著感情去討論這兩部片,不免會提到自己對家庭的情感,然而家人的關係是如此緊密,這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存在,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現其中情感的深厚,簡直到讓人「難以啟齒」的地步。要說明自己對家人的愛,比對情人說「我愛你」還更加困難,亞洲社會不似西方,常常以擁抱或言語來表達彼此間的親密,亞洲家庭裡的感情,通常隱藏在看似疏遠的距離之下,若要提起,還怕底下的洪流會讓自己潰堤,說太明白讓人覺得不自在或噁心,講得平淡又讓人嫌得昏昏欲睡。家庭的故事,很難,因為太平靜,又太激烈,該怎麼下手,沒有熟稔情感拿捏的導演,恐怕只能讓最好的題材變成三流的故事,然後讓自己與家人內心充滿遺憾與抱歉。

 

家庭,真的是最難的。然而,家庭能承載的,不只是個人的感情,還包括了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印記。

1953年小津安二郎所拍攝的《東京物語》已經是世界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部電影在誕生六十年後重新修復再看,故事的流暢與鏡頭的優美,依然極度動人。但我們所難以想像的是,同一個文本,再經歷過六十年後的今天,居然能在依據歷史與社會背景而做修改後,依然適用並且感人,成為2013年山田洋次的《東京家族》。這證明了,家庭的結構與溝通模式的變遷,的確是時代洪流裡最深刻的印記。如今,這兩部片能夠同時在台灣的戲院上映,的確值得觀眾兩部片一同欣賞。

 

那麼,《東京物語》與《東京家族》的異同是什麼?兩部電影的家庭結構幾乎相同:父親與母親從鄉下來到東京探望孩子,分別是在東京開立醫院的大兒子幸一,他娶了一名賢慧的老婆,並且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念中學拼學業,另一個稚子還什麼都不必擔心,只要顧著玩就好;大女兒在東京開理髮廳,也已經結婚但未生子;最大的不同是兒子昌次,在《東京物語》裡他只出現了姓名,因為他在二次大戰中戰死,而由原節子所飾演的媳婦紀子來帶出他的存在,而在《東京家族》中,昌次由妻夫木聰飾演,變成一個從事舞台美術的接案族,因為工作內容與一般上班族不同,個性又相當自由,因此成為家族中最不被理解的一員,媳婦紀子在《東京家族》裡則成為心地善良又甜美的蒼井優,只是她這次的戲份不如《東京物語》中的原節子吃重,因為她還沒有嫁入門,但卻在這片子最後擁有畫龍點睛的重要地位。

 

《東京物語》裡,原本住大阪的兒子,在《東京家族》裡被刪除,而最小的女兒京子,在新版裡則變成了老夫婦在鄉下的隔壁鄰居的女兒小雪,與兩位老夫婦也有相當深厚的感情。

 

是啊,時代越往現代靠近,家中的孩子也就變少了,於是最小的兩個孩子在新版之中消失也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不同之處,倒也不是只有在家庭成員方面。鏡頭的運用上,由於現代東京的房子,多是西式的洋房,而非如同舞台屏幕結構般的和式平房,可以利用拉門創造景深層次,這項改變改造了整個構圖方式,山田洋次看的出盡量遵循小津與人平高的景框,但在現代的建築結構之下,卻無法再呈現如同《東京物語》裡的那種乾淨清澈,這是時代的變遷,而非導演功力上的差異。

 

歷史事件方面,1953年的《東京物語》當時影響社會最大的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導致了次子昌次的過世;而2013年《東京家族》裡,影響日本最大的事件,則是311大地震,海嘯沖走了福島許多人的性命,但是沒有影響到住在九州的老夫婦與住在東京的幾個孩子,於是這個悲劇被拿到祭祀好友時(那位好友可在《東京物語》裡好端端的跟老先生在居酒屋喝酒呢!),好友妻子的母親身在福島,被海嘯沖走後就從此失去音訊。

 

人物背景方面,最有趣的改變應該是開美容院大姊的角色。在《東京物語》裡,她是一個刻薄勢利又討人厭的傢伙,或許是她真是太討人厭了,山田洋次人太好(純屬臆測),於是讓她在六十年後的《東京家族》裡變成只是比較強勢、但對於家庭還是相當有感情的女兒,而相對於她的強勢,她所嫁的丈夫也變成了一名可以為老婆泡茶的小男人。這項細微的改變,如果沒有對社會有細膩的觀察,恐怕就會被忽略,或是被批判。而在《東京家族》裡復生的昌次,飛特族的身分,也確切反應了日本現今工作型態的改變。在《東京物語》那時候,搞不好還真想不到六十年後的今天,會有不少人以接案維生,並且怡然自得。而且,這項改變,又帶出了另一項父子關係:父親因為不理解兒子的職業,他的擔心總以責備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也造成了父子之間的對峙。而《東京物語》裡原本是媳婦紀子塞給媽媽零用錢,在《東京家族》裡也變成了媽媽托給未過門的準媳婦紀子,要她替他愛花錢的未婚夫準備錢。其他比較細膩的地方,大兒子的大兒子(就是大孫子嘛),在《東京物語》裡強勢好辯,在家中得苦讀英文,在《東京家族》裡,整個幾乎缺席,因為他很忙,他得打球,得上補習班,根本沒時間參與家庭生活。還有,父親的憤怒,在兩部電影中,也完全不同。

 

當然,還有許多細微的不同,要說起來,恐怕還要很長一段篇幅。

 

相同的地方呢?母親依然溫柔善解人意,父母親對於兒女在東京生活一切順利,就覺得放心,可以回家。父親朋友對於兒子過高的期望導致現實中的失望,過了六十年之後依舊不變,相信再過六十年依舊如此。家庭成員之間那種必須疏離,又緊緊相繫的情感,讓這個故事,可以在六十年前說一次,在六十年後的今天,再說一次。

 

當然,兩部片如果只是要比較異同,那重拍一部片就顯得沒有意義了。重點在於異與同之間的抉擇。所有的相異,都是因為時代的前進,導致了社會發展、溝通模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以及人際關係的改變,這些改變反應在一個家庭的故事之中,由家庭內亙古不變的情感做串連,並且用這些枝葉去帶出難以表白的深厚感情。於是,我們看似一連串的普通事件,堆積到最後,會爆發出強大的力量,讓人感動得淚留不止,這眼淚可不是因為傷心而流,而是溫暖的眼淚,我們透過這眼淚去證明了自己對家族的感情,並且表達出隱藏在心中的愛。在東方,我們不必常常說「我愛你」,不必每天擁抱親吻,我們的愛不比他們薄弱,而是重得說不出的東西,要以最輕描淡寫的方式去表示。而《東京家族》在今日看來,又比《東京物語》更賺人熱淚,不是因為哪一方面比較優秀,而是因為這是一個距離我們比較近的時代,與我們比較類似的處境,像是說著我們的故事。

 

然後,這讓人著實有點遺憾,多希望台灣也有一部電影,說著屬於我們這一代家族的故事,去承載我們所面臨過的歷史社會變遷,去標記現在台灣的改變,去留下921大地震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拍出現在許多年輕人必須遠離台灣去異國打拼,拍出許多年輕人對社會政府的不滿,去記下缺乏省思的媒體對台灣思想型態的改變,去記下從校園外牆必須寫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字樣,到今天所有過去的遺跡都被迫拆除變成有錢人居住的豪宅,留下我們的愛與恨,恩與怨,真實的,平實的。

 

台灣,也要一部《東京物語》,一部《台灣家族》,會有點複雜,但電影是社會與文化的果實,我們在清新無害之下,也許要學著勇敢面對這一代的現實,不管是在銀幕的哪一方,或是發准演執照跟給予補助的那一方。

 

而你要問我這兩部片我感動在哪裡?太多的雕琢字句我做不來,但我父母親今年七十歲,有三個小孩,我最小,我就如同昌次,最大的孝行就是讓父母親不必擔心,能做到的也僅止於如此。這兩部片子裡,尤其是《東京家族》,每個人一定可以找到一個與自己對應上的情感,那是如此清淡,又如此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