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的效應,讓我不禁想起了當年的《海角七號》,我的意思不是那種一飛衝天的愉悅感,老實說,真正在做事的人,這時候除了忙碌以外,並沒有甚麼愉悅可言,而是整個社會的浮動,一種「好像沒有討論這部片就跟不上時代」的感覺,這與我們有沒有看這部片一點也無關,而是不管有沒有看過這部片,任何人都可以對這部電影表示評論、縱橫分析,或是放聲大笑「台灣電影終於復甦了!」,尤其是政治人物,這時候不免又跳出來跟這股「國片復甦」沾上邊,這是他們的政績,問題我們也沒理由說他們不是。(至少他們下面的人可是做得很努力的,他的政績可說是還好有請了下面這些人吧!)

因此,我到《艋舺》票房開始下滑的今天,才願意寫出我心中的感觸,但我依然得要小心翼翼,不想去傷害或是讓任何人產生誤會。其實,大家也說了很多次,《艋舺》的成功與《海角七號》完全不同,以我一個曾經參與《海角七號》行銷工作人的觀點來看,它的成功除了導演個人傳奇產生的獨特魅力外,其他只能歸功於《影片好》跟《運氣好》,還有PTT鄉民的支持;而《艋舺》則是一個有節奏運作的商業操作,可惜的是,《艋舺》的票房(以台北看來) 已經較之前下跌了71%,看來是很難走到跟《海角》相當的成績,不然以我而言,其實我更希望見到《艋舺》的票房不停飆高,這樣才更證明了有節奏的行銷是可以帶來高票房成果的,而不能只單歸功於運氣。

而我要講的是大家都愛講的「國片復甦」這件事,每次聽到這個詞就很扎耳,你們說國片復甦說的簡單,我倒想請問有甚麼真憑實據證明了這件事?




可能有人會說:2008年有海角,2009年有聽說,2010年有艋舺,每一年都有一部賣座片,可見國片真的復甦了!我倒想說:還真是活見鬼了!2008年海角,拷貝從40支添到98支,票房五億兩千萬;2009年聽說,票房一千四百萬,拷貝幾支我忘了,我猜應該不脫20支之類;2010年艋舺,目前累積票房兩億五千萬,拷貝從一開始就灑120支。你把這幾個票房跟拷貝數化成曲線圖鋪在地上,如果是走在地上的路面恐怕會跌死不少人。更別提中間死傷無數、被卡車輾過、被馬車踢過、被變型金剛踩死過、被魔鬼終結者打倒過的傷兵了。

你去跟神說:感謝主,國片真的復甦了!神說不定會真的顯靈,摸摸你的頭說:你想太多了!

假使國片真的復甦,那表示國片在這片土地上會有一定的觀影人口,持續的在支持自己國家的影片。很多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即使在好萊塢席捲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自己國家的影片依然能夠擁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不過在台灣,要不是有偶而這幾部賣座片,占有率依然少的可憐。我們說,一個國家的電影存在其實代表了一個國家自己特有的文化,哪個國家沒有拍自己的電影,表示那個國家的文化應該已經沒落到一定程度,或是完全成為其他國家的文化殖民地。台灣難脫這樣的宿命,因為把阿凡達跟艋舺擺在一起,依然有許多人會寧可選擇五次阿凡達卻連一次艋舺也不給機會,這是對自己國家文化的不信任,但也不能夠怪這些人,原因是文化的保存很基礎的方式是來自於教育,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甚至不太了解自己的文化,可能我無法以一個文化人的身分來討論這件事情,但我卻能夠以一個後悔的文化不肖子來反省這個現象。小時候,我不記得有哪個老師會跟我說「哪一部電影多好看」,但卻清楚記得她說「那個侯孝賢的電影真是有夠難看!」所以小時候就記得「侯孝賢的電影很難看」這件事;長大之後看了侯導的片,才發現其實電影不難看,不過是她看不懂罷了!我很尊重也喜愛這名老師,然而身為一個教育者的身分,在教育的殿堂上批評自己國家的文化產品,是不是合宜,有待考量。

也許有人會說:誰叫國片都愛拍一些藝術片,搞得大家都看不懂!這我也有話要說。一個正常的創作環境,是必須擁有各式不同類型的作品;萬一哪一天,台灣只存在所謂的「商業類型片」(這我也要說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人們口中的商業類型片只存在於好萊塢),那也表示台灣的創作環境出了某一種類型,因為容納不下其他類型藝術創作的空間。好萊塢的電影創作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是有他的歷史演變及改革;而台灣創作出來的影片與好萊塢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根本不是美國人;不然大家仔細想想,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泰國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國家,他們的電影在當地再賣座,也是有他們的文化因子在裡面,並非他們拍的就跟好萊塢一模一樣。就算在這些國家,他們的藝術片也有一定的支持群眾,也不會死到地獄裡;如此看來,拍藝術片的導演是否有問題?這不過是他們的選擇,並非他們真的想說教,或是想要教育群眾要看他們的片。

但你說這是觀眾的錯嗎?當然不是,觀眾花錢看電影,當然是看他們想看的片,花錢做自己想做的選擇,哪有錯誤可言!我只是覺得,不能夠怪罪給創作者,這對努力的人太不公平。

所以,問題是出在哪邊?

我在舉個例子好了,這次《艋舺》抓盜版,連總統都跑出來宣示了。先說,盜版不是只有存在艋舺一部片上頭,當年海角七號正夯的時候,盜版也是猖獗到隨手可得,巧的是兩部片都發生一樣的狀況,就是盜版片都被放在電器行裡的電視上大辣辣的播放,但是明明當年海角出現這樣狀況時,新聞還強力報導,搞得那家電器行還得公開道歉,問題是同樣的狀況發生在艋舺上,這到底是出了甚麼問題?

我聽說日本鮮少有盜版的情況發生,原因是他們的國民認為看盜版是一件可恥的事。這我沒有調查過,不知道真實狀況是否如此。不過在台灣,我很清楚很多學校老師(尤其是國小)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夠「在學校也可以有文化的洗禮」,因此都會在課堂上播放電影,不過播的電影常常是與戲院同步,這就有問題了:如果連學校老師都不知道這是一片盜版片,他不應該播放,請問你還要求誰可以這樣做?「看盜版」的這個問題,出在於很多人都覺得看盜版沒有甚麼不對,甚至分不清網路下載與到戲院看電影有甚麼差異 (對他們而言就是有沒有花錢的問題)。很難過的是,花290元看電影,買的不是一個實體的物品,既不能收藏,也不能吞下肚,不過是一個兩個小時的感官經驗,比起來花290元買一張紙,好像沒有這樣的價值。而他們卻不知道,電影是一種文創產物,本來就不是甚麼實體的收藏,花290元看電影,與花100元租DVD,有著不同的意義。大家都只在乎自身可以摸的到拿的到的那份感受,卻忘了要拍出一部你愛看的電影,是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與精力才做得到。人對文創產品沒有價值意識,對於所謂的自身文化更別提能有多關心,一片土地上很多人都看盜版片,我不相信這片土地真正在乎所謂文化的價值。

所以說來,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出在人的腦子裡,我們要去改變人的想法,最基本得做的,其實要從從教育上下手。我們常說,法國學校老師常帶著班上同學進戲院看電影,原因是希望培養他們看電影的習慣,台灣近年來也開始做這樣的推廣,只是不知為什麼都不是把人帶到戲院裡,花正常票價買票入場。因為你讓學生養成了在學校可以看免錢電影的習慣,久而久之要他們長大之後花錢捧電影的場,不過是加深這個動作的難度罷了!如果要一個國家的人對自己的國家土地產生認同,就應該讓他們從小就了解認同這片土地的一切,而不是逼著他們去讀書考試賺大錢,或是給他們只有讀書考試賺大錢才叫有成就的想法 (話說讀書考試賺大錢跟看小說看電影聽音樂看舞台劇根本不相違背),如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愛這片土地的一切,長大之後要我們背棄這片土地,除非無情無義的冷血動物,否則應該很難吧!

只是,教育是百年大計。以台灣目前甚麼都是炒短線一窩蜂的做法,恐怕永遠難以達成。

因此,你說國片真的復甦了嗎?說真的,現在真的沒有。也許拍片的人更有信心,而艋舺與海角七號的成功,也讓更多投資人覺得電影是有機會成功的,誘使他們更有意願投資電影(但可千萬別以為每一部片都要跟海角與艋舺一樣票房才叫成功,每部片的基礎不同,本來就應該先評估在思考必須投入多少費用)。也許有一天,台灣可以因為艋舺與海角七號這兩部片的成功,而讓更多作品有機會在市場出現,而也希望可以因此,在電影市場上有著更蓬勃的創作出現,這也算是一種復甦,創作的復甦,但並非市場的復甦。

所以,也希望拍電影的創作者們,要拍「自己真的想拍的電影」,講「自己真的想講的故事」,誠意是打動人心的最基本動力,有時候一部電影的技術上也許有瑕疵,或是技巧上或許不如人,因為誠意而有了一個動人的點出來,觀眾就會被感動;而如果只是因為「拍甚麼容易賺錢」而去拍一部電影,那成功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別忘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山寨版賣的跟原本同價,山寨版肯定是賣不出的。

大家一起加油吧!而在此,也希望大家不要再給《艋舺》壓力了。他們只是做了對的事,並沒有必要獨自背負復甦國片的重大使命。國片要復甦,真的套一句很官腔的話,是你我大家、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功課。

最後我要放《獵豔》的預告片。因為他們拍的很認真,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進去看這部由卓立導演首度執導的電影。至少她在籌拍這部片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抱持著想要講出自己想要的,與希望給觀眾想要的心態,我覺得是一種誠意,成品當然也不可能沒有一定水準。(而因為我有參與,所以我當然要賣血推薦!!! 4/16全台上映)










誰推薦這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