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友人請我去看《最遙遠的距離》特映會,原本這部片在我的腦子裡,被歸類成那種「找不出任何一個讓自己想去看的理由」的電影,所以一開始我是婉拒邀請,打算去同一家戲院買票看另一部,結果,辦公室的同事竟然大家都要去看,一時讓我大為吃驚,搞不懂為什麼他們都想看這部片,因此,我為這部片找出了一個去看他的理由「好奇心」,反正沒損失,就又厚臉皮的跟朋友要了一張票一起去看。




我對這部片的觀感,之前在某篇文裡已經提過了,老實說,所謂「最遙遠的距離」,是在我跟這部片之間,我真的…真的…搞不懂這導演拍這部片到底想要講什麼,搞不懂桂綸鎂的角色為什麼那麼的漂浮,找不出她到底想要追尋什麼;也搞不懂莫子儀幹麻一定要這麼自溺,自溺到連工作被fire掉了都不知道;搞不懂那個賈什麼的,明明沒有大明星的身材導演還偏要他不停的裸露上半身,還有到底他再憤怒什麼,他幹麻要穿著潛水裝在公路上走,這三個不知道要幹麻的人,影片花了近兩個小時來講他們讓我一頭霧水的故事,我跟臨座現場遇見的媒體友人,兩人從中段開始,就不斷的狂笑,這不是一部喜劇片,我們卻笑到流淚,不要問我為什麼,不該笑的時候觀眾卻笑成一團,問題在哪裡,這已經不是大家常遇見那種「台灣人很愛用笑來表示自己已經看懂了」的狀況,大家心知肚明。


我要說,電影是一門很自由的藝術,可以表達的方式有很多種,能夠說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就跟所有的藝術一樣,要讓大家了解,除了創作者自己的才氣要夠高之外,能不能遇見有緣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個人沒有什麼立場去評斷導演有沒有才氣,但是可確定的是,我絕對不是那個有緣人!


電影是一門團體的藝術,也是一門十分花錢的藝術 (如果你把他當藝術來看待),一部片要拍成功,要牽涉多少部門、動用多少人力、花掉多少經費,製作之後還有宣傳,放映還要有通路,這麼複雜的東西,如此昂貴的創作型態,一部片弄垮一家電影公司的例子影史上已經發生過不只一次了,你說,創作者能不小心?


話在說回來,既然電影這麼複雜又這麼貴,有必要一定得拍成電影嗎?


我在看《最遙遠的距離》之後,我又再度反省這個問題:拍電影既然成本這麼大,有沒有辦法回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既然這樣,有必要什麼故事都一定要拍成電影嗎?


看了這部片10分鐘,在那位賈先生對病人說完一串話之後,我突然對旁邊的友人說:「這編劇文筆實在是太好了!」真的是,好到他寫出來的對白,根本不像人說出來的,但如果化成文字印刷,肯定充滿力量,感動千萬人,偏偏他選擇了拍成電影,讓一個聲音低沉到可以去當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的演員用力的唸出來,結果,觀眾不但沒有感動到,還換來了一聲:「搞什麼!有人這樣講話的嗎?」的評語,這時候我就在想,當初怎麼沒想到要寫小說呢?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導演林靖傑是寫文章起家的,因為想拍電影沒錢拍,所以就先把自己的故事寫成小說,沒想到竟得到了不少獎項,看了電影中的對白,對於導演之前的得獎經歷並不驚訝,怎麼說都是好文筆,只是,幹麻一定要拿來拍成電影呢?電影真的是這個故事最好的表達方式嗎?與其如此,在無法讓我理解又沉悶的影像,與跳躍生動的文字之間,我寧可選擇後者,也許還有機會細細品味,深深探索,而不是在我們之間又築出另一道十分遙遠的距離。


電影是一個夢,因為他是這麼真實、這麼動人,愛看電影的人,就算不曾想過要拍電影,但至少都有幻想過,自己的故事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畢竟在那面白色的布幕上,再創造出另一個空間,是多麼地令人驚奇!然而,很多人沒有想過,電影其實在除了錢很多、流程分工很複雜、牽扯技術層面很廣泛、動員人力很多 (光管理就是一門藝術),再加上週邊一些跟電影無關但是卻與電影息息相關的繁瑣事情,電影不是一個人動動腦、叫演員走走路說說話、拍下來就OK的東西,老實說,奇士勞斯基 (忘了柏格曼是否也說過) 說電影不夠純粹,不能被稱為藝術,是可以被理解的,有時候,一個故事出來,經過了這麼多流程,早已跟原本所想的故事相距甚遠,要說純粹?根本不可能!但是有沒有好電影呢?有,如果導演夠好、製片夠強、組員夠向心、整體信念夠強烈,老實說根本就是相當於一個宗教信仰,如果大家都強烈的相信著某個東西,那要成就出好電影就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個很難,至少在台灣,很少看過這種狀況的!


偏偏台灣想拍電影的人,大多受到七零年代作者論的影響,還只了解了皮毛,沒看到內在,以為拍好電影就是要當作者,而作者就是導演掌大權,導演說了就算,看來楚浮的《日以作夜》大家都是有看沒懂,這樣的趨勢影響了台灣電影不曉得多少年,我也不得不說,這似乎也是讓台灣電影後來低潮的主要原因之一。話扯遠了,不只是台灣,世界上好多人文藝青年都是這樣,他們都好想拍電影,什麼故事都一定要拍電影,好像文學、繪畫、詩歌、插畫、音樂、戲劇等藝術都不存在,他們就是一定要拍電影,一個故事寫成了書,最後要拍電影;一個idea寫成了詩,也要拍成電影;還好現在還沒有什麼音樂繪畫舞台劇的要改編成電影的,為什麼一定要拍電影?難道電影是唯一的出路?


我說,我以前也是前面自己批評的那種,以為導演就是天,以為什麼都要拍成電影才有價值的白目文青,到了今天,你可以說是志氣被消磨了吧!我倒是覺得看到自己的極限,與肯定了自己他方面的能力,電影不一定是我可以拍的成的,我卻不一定得否定自己說故事的能力,我靠電影吃飯,卻不一定要靠拍電影過活。我不是說自己多偉大,自此雲淡風清,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當看到一個好好的故事,明明用其他方式可以表達的更好、更細膩,而有人偏偏要用另一種自己夢想中的型態,搞成自己每天喊苦背債,觀眾又不能理解的作品,你說,身為觀眾,你會不喊可惜嗎?


《最遙遠的距離》手週末台北開出94萬,意料外的好票房,能夠有這樣的回收,導演真的該好好感激他的行銷team,這部片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好賣,但是看來距離要讓導演脫離債務的糾纏,光靠電影各方面回收應該是有困難的。唉……搞什麼呢?這個故事當初要是小說,今天說不定我寫的就是一篇置頂超推薦的文章了!

(本文2429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