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朋友看了我的部落格,在msn上跟我說:「你還看滿多書的!」


這句話如果是十年前跟我說─不,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四年前─根本是個笑話!


四年前的我,對文字沒有興趣,我不看書,除了「認識電影」跟「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之外,沒有看完過半本課外書,我不看書,我討厭看書,我對文字沒有耐性,更不會花大錢買書。當然我也買了一堆書,不過那些書到後來都是放在櫃子裡積灰塵,之前沒看過,現在更是沒拿出來翻!


我跟大家說:「天啊!我對文字真的超沒有耐性的!看到這麼多字就讓我頭痛,而且僵硬的國文教育下,我看到文字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開始解釋每個詞的意義,然後就好像在唸國文課本,然後就會蹦出很多選擇題,真是無聊!」


今天的我完全改變,扣除吃吃喝喝聚會不算 (這方面的前真的要省省了) 每個月除了電影之外,花最多錢的地方,就是買書,這幾年,花在買書的錢上面,更有超過看電影的趨勢,我甚至開始覺得,今天的我也許喜愛看書甚至於看電影,電影在發明一百年後,由於需要大筆的資本支撐,必須考慮商業回收,以至於創作者必須考量大眾想要的東西,電影的娛樂取向漸漸重於創作的本質,即使今日堅持創作的作品仍在,但是影展裡一連串的電影看下來,大部分也是失望多於興奮,原因無他,這些「以創作為前提」的作品中,要嘛就是拒絕與觀眾溝通,沉溺再別人無法理解的自身領域哩,不然就是很殘酷的:「啊!這已經看過了。」這個時候我還寧可選擇去看一些比較容易親近的商業片,把電影純粹當成休閒娛樂,至少讓緊張的心情放鬆點。


講回的我的讀書歷史,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讓不看書的我逐漸開始親近文字,其實是一本暢銷書:達文西密碼。




我記得很清楚,剛回國的時候,第一次前男友來台,在他要回國的前幾天,我突然跟他聊到自己都不看書,也許應該要看點書才對 (那時的我應該已經27歲了吧!),於是在誠品逛啊逛的,突然決定拿起落地書堆中的達文西密碼去付賬,接下來的幾天,我天天沉在書中,一本書就順順的看完了,「達文西密碼」成為我第一本愉悅地看完的書。


接下來因為電影的原因,我看了哈利波特、魔戒等等書,很多人對於我可以看完魔戒感到很不可思議,連一些愛看書的朋友都跟我說:「天啊!那又重又無聊的書你竟然看的完!」我倒覺得挺有趣的,好幾個晚上我都撐著快要張不開又捨不得閉上的眼睛把書看完,然後興奮的無法入睡,第二天上班再腫著眼好像前一天晚上哭了一整晚,嚇死週遭同事朋友。


領悟到看書的樂趣之後,我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書,我說過自己不是一個受過嚴格文學訓練的人,看書對我而言完全是一種娛樂與嗜好,不知道要看什麼書,很自然的從博客來的首推書與暢銷書上去著手,哪本書打折廣告又做的大我就買,這樣買下來,很多書當然也都讀了幾頁就沒繼續下去了,放在書堆裡一放也沒有勇氣在去把它拿來重讀,我一開始往推理小說方面發展,讀了幾本情節緊湊的美國推理小說,久了之後卻開始生厭,那種太重視情節卻沒有太深層內涵得故事對我逐漸開始失去吸引力,然後我接觸了松本清張的小說,對於他儉樸的文字下、不需華的情節中,卻能帶出許多社會意義的故事,讓我十分感動,成為我第一個收藏的作家,只要有他大名的書,我一定搶先購買閱讀。我之後又試了同系列的宮部美幸作品,卻發覺那本暢銷的「龍眠」我在讀了100頁之後完全無法再繼續閱讀下去,好似我跟他的文字之間有賭牆,我就是進不了她文字的世界,龍眠被我束之高閣,之後我也不敢再觸碰她的其他作品,並且慶幸當時在政大書城沒有一個衝動買下全系列的「模仿犯」,否則今天我應該看到那幾冊巨作時,一邊流著淚自己幹麻花這個錢啊!


美國文學並不是被我完全摒棄在外。應該是去年吧!誠品與博客來搭配出版社 (應該是遠流) 的「幻影書」行銷,一下子推出了許多本保羅奧斯特的作品,我經過朋友推薦買下「幻影書」與「月宮」,「月宮」讓我深受感動,當時還貼上標籤跟自己說:「如果那天有一本書要拿起來再讀一次,請別忘了這一本!」隔年我又拿出來重讀了,因為我是個很容易忘記故事情節的人 (連看電影也是一樣,年紀大了腦袋不行了),「月宮」給我的感動並沒有減低,保羅奧斯特成為第二位我收藏的作家,後來陸續購進他的「布魯克林的善納先生」與「神諭之夜」,雖然不似之前「月宮」帶給我的震撼,然而卻不動搖未來只要有他的書我必定購進拜讀的決心。


有段時間我很想看愛情小說,但是我十份痛恨那種簡化愛情的羅曼史小說,英國文學裡的愛情小說似乎是很經典的,我試著買了幾本以愛情為主題的英國翻譯小說,書名我記不得了,因為我根本看不完。舉個例子,之前經過朋友推薦買了時報出版的「愛情的盡頭」,翻了幾頁看不完就擺在床頭書櫃上,幾天之後逛誠品,又突然覺得自己好想看愛情小說,哪裡有好看的愛情小說呢?看到架上一本「愛情的盡頭」覺得書名熟悉,就買了下來 (沒打著喔!對於只買網路上打折書的我而言,這是很難得的),一回家發現,原來我曾經在同一家書店買了兩本同樣的書,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會是一樣的:被我留在架上冷凍。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愛情故事是如此的無聊,講來講去不過是故事主角自己想不開或自己想太多,得到的痛苦感覺像是一種報應,這種牽扯讓我厭煩,然後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受不了愛情小說,進而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討厭純愛電影,告訴一個很多人也許很難以相信的秘密,我受不了張愛玲的小說,原因是我受不了一個故事裡,故事走了2/3男女主角還沒牽手,還在猜測彼此之間的感覺,也許是我個性太直接乾脆,我如果可以走進書中,我一定會狠狠地閃男女主角兩巴掌:「搞屁啊!愛就愛有什麼不能說的?」那個時代不能說啦!但是我就是受不了,半生緣被我放在架上長達兩年之久……歐!那本書其實是我跟朋友借的,還在我架上。


國內作家我比較不熟。雖然中文書的文字還是要說中文的作家才能流暢運用,才能把文字的魅力發揮到極致,然而我對國內一些暢銷小說家的書籍卻沒有太多的接觸,也許是國內作家的作品真的比較少吧!加上我不看那些以生活風格為主、圖畫多文字少的書 (書就是要印字,字才能說故事,圖文書真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產物,尤其是可愛的圖文書加上一兩句有趣但沒什麼意義的話,站在書店就可以看完了,幹麻買回來?除非圖畫是真的很喜愛的,不然我是絕對不碰這種書,常常翻兩頁就丟回書架了),國內作家的書真的很少接觸,「傷心咖啡店之歌」讓我十分感動,印象中也只有朱少麟的文字可以讓我認同了 (我的第三個收藏作家),其他我真的很少接觸國內作家,感覺上很可惜,之前買了閻連科的「受活」,也看了幾頁後也被我冷凍起來,不是寫的不好,是寫的好難啊!感覺上像是在看國文課本,也許我的文字素養還是得要調整一下,否則很難感受某些華文好作品的深度。


我想,我還是一個需要情節支持的讀者,我對於文字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但是故事背後的意涵對我而言卻十分重要,與其說是感受到「文字」,不如說是要讓我感受到「意義」,這樣的書可以讓我重複一看再看,情節吸引人的書固然有趣,但是看完之後也就如此,我從來沒有回頭重讀當初改變我的「達文西密碼」,因為我已經知道他的故事了,裡面也沒有什麼會讓我每次咀嚼都有不同味道的地方,就好像看一部好萊塢片,第一次看好看,第二次看也就如此了。


昨天晚上睡不著,又撐著眼皮看完了「姑獲鳥之夏」,嚴謹的故事結構與推理方式,讓我十分經驗,加上發現原來作者是6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 (也許是因為書封設計的關係,一直讓我以為這是一部古代的故事,連帶以為作者是跟松本清張同年代的人),讓我又看見了日本文學另一個方向,今天在辦公室大力推薦這本書,看來大家沒什麼興趣,讓我有點失落,今天在博客來衝動購下「魍魎之匣」,釜山回來之後要趕快開始拜讀。


講了這麼多,不過是回憶書本在我生命中崎嶇以及可笑的經歷,我一直以為我是不能親近文字的人,沒想到最終我竟然是如此的喜歡閱讀,如果電影是誤打誤撞,因為迷戀偶像進而帶進的興趣喜好,成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書對我而言,就是自己所選擇的嗜好,我最近甚至開始覺得,電影是一個需要經過這麼多考量、這麼多掙扎、這麼多人參與的工作,以創作而言,電影一點也不純粹,創作者必須不停的溝通、妥協,以至於最後拍攝出來的結果必定與創作者當初所想像的有一定差距,這或許是電影特有的魅力,然而卻不能撐上純粹 (記得奇士勞斯基就提過這個問題了,所以他才會不停的說自己在拍片現場簡直像個白癡,拿著擴音器大喊叫演員的腳台高一點、臉壓低一點等等,我到今天才深刻體會到,真是後知後覺啊!),文字上的創作也許辛苦,但是卻比較有可能依照著作者的本意寫出自己的想法,純粹度也大為提升,很多唸文學的人後來去拍電影,結果都拍的很難看 (大部分的原因是難以親近、像翻教科書拍出來的、結構不完整、看不懂),很多拍電影的人最後也開始創作文字 (溫德斯最近似乎寫了不少書,不過最新的一本試閱的文字連史柯西斯四個字都翻不出來,讓我興趣大減),也許很多電影人終究希望自己的希望的影像可以完整的保留吧!也許只能存在於自己的腦中,但是至少不需要被拍攝過程中所發生的鳥事所改變破壞……,這是我的猜測。


西西拉拉寫了一堆,變的無法結尾,我的閱讀歷史才剛開始,沒這麼快結束,總之我很高興,找到了閱讀的樂趣。
 










誰推薦這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