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我睇影 (1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介紹一次,這是改變我一生,我永遠的偶像:強哥強尼戴普!

原本我還以為,《瘋狂理髮師》只會是一部《剪刀手愛德華》殘酷版,事實上也是,只是我忘了一點,這兩部影片,除了都是強尼戴普主演以外,還都是「愛情使人狂」的明證!

看《剪刀手愛德華》是約莫15年以前了吧!當時我國三,對電影一無所知,某天模擬考考完,原本殘忍的老師不知怎麼稿的,竟然大發慈悲說要帶全班去看電影,結果就看到了這部《剪刀手愛德華》,這部影片開啟了我對電影的熱愛,也開啟了我對強哥強尼戴普的終極崇拜!


至於,你要說其實我是因為迷強哥所以才愛電影的話,OK,我接受,這是偶像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明證 (今天用了兩次明證),如果沒有他,我今天應該會跟我姐一樣在銀行工作,擁有高薪,不過只能聊著很無趣的話題,變成一個比現在更沒意思的歐巴桑。


我還記得當初看完《剪刀手愛德華》之後,那種讓我眼淚忍不住嗆出來的感動,既然愛德華因為雙手是尖利的剪刀,只能傷害,不能撫摸,為了不要再傷害任何他愛的人,他只好選擇躲回荒廢的城堡,抱著永遠無法實現的愛情,將利刃轉化成思念的工具,在堅硬的冰上雕出愛人的模樣,日復一日、年附一年,讓原本陽光普照的小鎮有了冬天,看見了雪花,片片雪花,代表著他對愛人的思念,而他所愛的女人,即使到了年老,仍然可以感受到愛德華對他永至不渝的愛。


只是,平凡肉身的愛人會老,愛德華痛苦的愛,將隨著他的不死之身,永遠伴隨下去。


15年後,看了《瘋狂理髮師》,才知道,原來《剪刀手愛德華》講的,也是一種屬於愛情的瘋狂。


愛德華因為雙手是利刃,練就了一身理髮的絕技,如今強哥頂著一臉差不多慘白的妝,只是雙眸間多了憤怒與陰暗,這回他的雙手柔軟,能夠觸摸他人,卻寧可用剃刀作為與外界溝通的唯一工具,只為復仇而活,拒絕與任何外界接觸,身在世間卻與世隔絕,與愛德華滿懷著擁抱大眾的心卻無法實行成了兩個極端,然而,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這一切的悲劇,都是因為瘋狂的愛情:為了自己的愛情,女主角不惜犧牲他人,扭轉事實,只為造就內心裡那個虛構的感覺;為了自己的愛情,男主角就算早就忘了摯愛的容顏,仍將自己困入復仇的情緒,說服自己非得復仇才能夠解脫;男配角為了愛情,不惜破壞所愛原本幸福的生活,用強烈的手段來取得愛情,卻從來不能讓自己獲得想要的愛情,終身陷入痛苦,並且慘遭復仇的毒手。


這些人都瘋了!我必須說。愛情讓這些人瘋狂,失去理智,你會不敢相信:「怎麼愛情會有如此般強大的能量?」也許只會出現在電影裡吧!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聽說過許多因為愛情瘋狂的例子,應該沒有人能夠茍同這種感情戰勝理智的作風,不過心裡面卻渴求著這種能夠讓自己瘋狂的愛情。多少人?多少人是這樣?我不敢說每個人,但是大多數的人必定都存在著這種想法,不然愛情故事為何能夠經歷數百年不墜?


於是,我們用虛幻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讀愛情小說、看愛情電影、聽愛情歌曲,讓別人去擁有這種瘋狂的情感吧!我們只要取之精髓,另外在腦裡杜撰這種愛情的情緒,現實裡,大多數的人還是選擇過著理智的生活,然後對真正對瘋狂愛情付諸實行的人嗤之以鼻:「搞什麼?又不是在拍電影?」


所以,你在那兩小時裡,茍同主角的行徑,照單全收,然後一出影廳,就全盤否認,與我何干?


有時候,認了瘋狂愛情的人,不知道算是福是禍。通常擁有這種情緒的人,多半生活不會太如意,並且被人稱為自私,然而,他擁有著一種一般人無法擁有的情感,卻令人羨慕,如果能夠讓我擁有這種情感幾天,感受一下那種愛情之下我最大的自私情感,讓我知道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該有多好!幾天就好了,我不需要也不希望太長,我也是那種需要平靜生活庇護的駝鳥,無法放任自己的情感奔馳,這種情緒,對我而言是遙遙無期,至少目前是如此。


愛情能夠讓人做出什麼行徑?電影、八卦雜誌、報紙社會版、新聞社會案件……等等都可以作為範例,也不需要去刻意尋找,愛情啊愛情,如果說這是上帝造物或是佛祖賜給凡人一項最甜的毒藥或是最無法察知的武器,也不為過,畢竟很多平穩的感情關係,最終並不是真的是以愛情為根基,而大多追求愛情的人,許多最終只能感受到孤獨。


從《剪刀手愛德華》到《瘋狂理髮師》,強哥從只會吸毒鬧事的醜聞高手,變成今日令人尊崇的影帝,從與不同的女演員結婚、訂婚、分手,到今日的好爸爸,也有可能即將變成好丈夫,強哥應該也感受到了愛情的瘋狂,自己的子女讓他回歸到現實的人生,腳踏實地過日子,他所經歷的一切,也成為今日人人尊崇他的根基,在《瘋狂理髮師》裡,強哥大展歌喉,說真的還唱的真不錯!其他如英國老牌演員艾倫瑞克曼,也是有著一副好歌喉,這些演員安安份份的當演員,就算會唱也不隨便開口模糊焦點的精神,實在是很令人敬佩。


至於《剪刀手愛德華》與《瘋狂理髮師》兩部片要去比較,對導演提姆波頓而言的確是殘忍的一點,《瘋狂理髮師》雖然後半段張力十足,但是情緒堆積與社會批判的方式,卻不如《剪刀手愛德華》來的巧妙。歌舞片的嘗試,也許是削弱整部影片的一個主因,畢竟導演的老婆海倫娜寶漢卡特演技再好,歌喉確實不怎麼樣 (從《窗外有藍天》開始飾演英國鄰家少女,到今天只能演如同女巫一樣的恐怖角色,演藝圈對男女果然有別,有夠殘忍!) 不過,邊看這片,邊想起剪刀手裡面的種種,兩部影片相隔十五年,似乎也在幫剪刀手的故事,用對比的方式,整體的收了個尾,同樣的主角,類似的化妝,不同的人物性格,詮釋著相同的原因:愛情,真的使人狂啊!



17年前強哥與當時年僅十八,並且還沒有因為當扒手而導致瞬間過氣的未婚妻薇諾娜瑞德一起主演的《剪刀手愛德華》,應該可以算是六年級影迷心中的愛片之一。當時的強哥還被許多人說他配不上當時當紅的薇諾娜小姐,看來這些人現在都已經領悟飯可以隨便吃,話不能隨便講的道理的吧!



17年後,強哥因為商業鉅片《神鬼奇航》系列鹹魚大翻身,除了繼續成為許多另類影迷的最愛之外,還更深入民心,成為美國人心裡最優的好好先生,轉變之大,令人吃驚,不過當年善良的剪刀手,也變成今日心狠手辣的殺人魔,仇恨讓他鑄下大錯,雖然《瘋狂理髮師》是改編自小說,也曾經改編成舞台劇 (我察到的資料似乎是這樣),但是兩者之間,實在很難不做連結,也許我是一名太忠實影迷吧!才會做出這樣的聯想。不過說真的,強哥要真的站在我面前,我的腦子裡恐怕還來不及想到要拿什麼給他簽名,眼淚應該會先留下來吧!(嗚~~強哥,你知道嗎,你真的改變了我的一生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啊!為什麼茱莉蝶兒變成了這番又老又囉唆的歐巴桑?

綜觀中外電影圈囉唆代表,應該非伍迪艾倫莫屬!他早期的影片,開創了紐約知識份子愛說話的個性,夾雜著睿智的討論,又帶有尖酸刻薄的幽默,受到文藝青年的喜愛,不無道理;在此之後,許多跟紐約有關的影片,都不難發現片中人物多少繼承了這種愛說話的個性,也許是大城市給人的壓力,多少反映的外險的性格上,所以大家也就欣然接受「紐約人=愛說話」的邏輯。



紐約人被伍迪艾倫創造出了一種刻板印象,天底下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一種人也有世界級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巴黎人,為什麼說「巴黎人」卻不說「法國人」呢?原因是對這些有刻板印象的人而言,巴黎就是法國,法國就是艾菲爾鐵塔、賽納河、凱旋門、凡爾賽宮……,總之就通通在巴黎,這樣說起來直接稱他們為巴黎人也無妨。巴黎人的刻板印象是什麼呢?愛爭辦、喜進行無具體結論的形上討論、好藝術、時髦、不會胖、浪漫 (見人就睡)、不洗澡、愛爭辯、難搞……總之,仙人就是了!


兩邊的刻板印象都不是正確的,真的跟巴黎人相處過的人,那些刻板印象還真的是狗屁,而紐約人想必也是同樣的,伍迪艾倫囉唆,真的不代表所有住在紐約的人都囉唆,否則紐約不就吵死了,刻板印象真的很令人厭煩,但如果一部片同時聚集了紐約、巴黎兩地的刻板印象,這部片真不知有多可怕!


我昨天就不小心看到了一部這樣的電影,它有一個很美的片名,叫做《巴黎二日情》。


喔不,不不不!它不是在說一對男女在巴黎相遇兩日內發生的短暫愛情故事,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它是在說一對認識了兩年的情侶,男是紐約人,女是巴黎人,居住在紐約,在經過一場歐洲之旅之後,兩人決定在巴黎的父母家待上兩天,結果發生了不可逆轉的結果……。


我寫的簡介比較好看,但是影片嘛……簡直令我坐立難安!


這部影片是茱莉蝶兒執導的電影,大家對於茱莉蝶兒的印象,應該是《白色情迷》裡那個如女神般的迷樣女子,或是《愛在黎明破曉時》裡面那個脫俗的巴黎女子,當時真是不知道風靡了多少年輕男女,大家都以為:「對!法國女人就是有這樣的氣質!」不過時過多年,前幾年推出《愛在巴黎日落時》,大家還驚嘆離了婚的伊森霍克竟然已經老態龍鍾,反倒是茱莉小姐還是那番脫俗的樣子,更讓人驚奇難道真的法國的保養技術驚人,而蝶兒小姐將繼伊莎貝艾珍妮之後成為法國新一代女妖?


或許導演─也就是蝶兒小姐本人─想要證明自己真的沒有用胎盤素吧!這回在她執導的影片中,令人驚嚇的竟然大部分似乎都以素顏演出!光看預告就覺得「天啊!她怎麼變得這麼老呢?」歲月對於女星一向十分具有殺傷力,但是如果單用外表來評斷一個女性實在就有夠膚淺,因此蝶兒在片中令人厭煩的部分,反而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加諸在紐約人及法國同胞上的刻板印象。


看片中唯一純正的紐約人,也就是她男友:緊張、愛碎唸、有潔癖、疑神疑鬼,活脫脫救是一個留了大鬍子的伍迪艾倫,不過這如果算是單一的人物性格倒還可以理解,然而加諸在法國人身上的那部份:性生活混亂、隨心所欲到不顧旁人的地步、愛爭辯、大驚小怪、愛開黃腔、愛抱怨、聊天總是沒有件述的哲學內容……,不知道茱莉蝶兒是在美國呆太久了還是怎樣,總之,片中的法國人沒有任何一丁點的好形象!


好,這些撇開,敘事方式是否有任何特殊的地方?故事結構是否有任何有趣之處?答案是:沒有!整個故事是茱莉蝶兒的第一人稱旁白來敘述,片中她的角色已經是一個歇斯底里、講話講個不停、有事沒事會攻擊別人的抓狂女,好不容易她在影片故事裡已經不說話了,還得繼續聽她旁白囉唆個不停;即使是用動畫方式來解釋什麼「地球共同圈理論」(好像不是這個名字,總之我記不得了),也不見得有多創新,總之,全片我們不停被茱莉蝶兒的聲音襲擊,影片到最後,我們只懷疑,這個男人怎麼可能愛她長達兩年?不要說兩天,恐怕兩小時我都受不了!我只能說,人老忌囉唆!不單是她,就連伍迪艾倫,經過了終於沒有他演出的《愛情決勝點》票房評論雙贏之後,之前的《遇上塔羅牌情人》,只要有他的片段都是敗筆,年輕的伍迪艾倫尖酸刻薄的批判,年老之後反而變成老人的碎唸,坐在戲院裡都想大叫:「快閉嘴,讓男女主角辦正事!」看來伍迪艾倫還是有覺悟,後來的《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就還是伊旺麥奎格跟柯林法洛自己來,沒有他的介入,就連海報看起來都順眼的多,不知道伍迪艾倫本人自己是否真的覺悟得透徹?


總之,這部《巴黎二日情》最後在台北票房也是普普,本來想說宣傳似乎不太好,但後來想想,拿到這樣的keyart,看到女主角這樣的扮相,外加驚死人的預告,片商拿到素材之後,應該也是大嘆三聲吧!我說真的,喜歡聰明的女性,但是不管是男是女,愛碎唸總是給人不好的印象。


這樣的話,我就寫到此為止了,免得也變成碎唸家族的一份子。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的我,聽著電影《巴布迪倫的七段航程》原聲帶,想像著這些音樂可以怎麼陪襯我的人生,可以如同電影一般,適時呈現。


我對巴布迪倫一無所知,這部影片卻是我在金馬影展中最驚艷的影片,完全能夠躍昇我的年度最佳影片:一部巴布迪倫的傳記電影,找了七個演員來飾演巴布迪倫,裡面卻從來沒有出現巴布迪倫。


一開始我完全搞不懂這是怎麼回事,跟所有人一樣問:「巴布迪倫呢?」然後逐漸的,我開始慢慢體會,導演的概念是如此的精巧,影片的原文片名直譯叫做「我不在那裡 I’m Not There」,來自巴布迪倫一首從未收錄在專輯裡的歌曲 (這是網路上查到的)。的確,他不在那裡 (He’s not there),但是他無所不在 (He’s everywhere),他也許只能當巴布迪倫,但是他的歌曲,卻讓許多人的生命更為精采(He’s everyone, and he makes everyone become someone! 使用英文的理由,是因為我覺得英文更能夠貼切的傳達我所要表達的意思,我英文不算頂好,如果有錯就見諒吧!), 建議大家如果還沒觀賞而真的想要觀賞,千萬不要先看預告片,因為預告片一開始就很明白的點明導演主旨,然後你就失去了自己慢慢體會的過程,然而,既然你已經看了我這篇文章的開頭,你也已經失去了……(對不起啊!但是我想你除了購買國外原版DVD跟內地盜版牒外,應該也沒什麼機會再看到這部片了!)


所以,我現在聽著這部影片的原聲帶,這是我第一次聽巴布迪倫的歌曲,而且還不是他本人所演唱的,但這不影響什麼,我不是樂迷,除了Radiohead之外,沒有什麼樂團每出唱片我就是非收藏不可的,但是聽著這些音樂,希望的人生一幕幕的從腦中演過。


我說「希望的人生」,講明了就是幻想,搭配著這個音樂,可以把你帶到什麼境界?巴布迪倫的音樂,不可能把人帶往浪漫愛情喜劇,頂多是一齣反映人生、看完之後會帶有淡淡哀愁,卻不得不同意人生必定如此,回頭面對現實後,還是會欣然接受;如果你聽著伍迪艾倫的電影配樂就不會是這樣了,腦中所呈現的人生景象多少受到伍迪艾倫影片風格的影響,大都會男女叨叨絮絮的愛情關係,夾雜著對愛情男女的諷刺,但卻又希望渴望愛情的甜美,又害怕負起愛情上的責任,這將會是一段會引人發噱的故事;如果今天聽了藍調靈魂樂,就很難會是什麼高興愉快的故事了……。


講來講去都是愛情,我果然是個沒用的傢伙,不過愛情的確很容易變成幻想的標的,也最容易成為故事關係的主軸,畢竟這的確是一種太「超越」的情感,如果可以愛另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個體到達生命緊繫的地步,這可否被視為一種中邪的狀態?或是,靈魂出竅?跟吸毒者一樣的自High?總之,我說的「超越」狀態,英文可以翻成 “Above” 嗎?(我想我得再去翻翻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才行!)


所以說回來,電影如果是人生的取材,所以才能讓觀眾認同,不過電影神奇的地方,是在於它可以在劇情發展到某個階段時,響起一段恰到好處的配樂,生活之所以比電影來的無趣許多,除了日復一日、沒有創新 (話說回來,人生中如果充滿創新與驚奇,人的心臟精神是否可以承受,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我們的生活也沒有配樂,某一首切合情境的歌曲,不會在事件發生當下響起,如果這是可以發生的話,也許世界上很多紛爭就可以弭平了,不過不可能的,我們頂多可以「想到」某些音樂,或是後來聽見某些音樂讓我們想起之前發生的什麼事,但是音樂與事件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


所以我不禁要佩服那些獨立寫出樂曲的創作者,這些音樂是他們當時根據所見所聞、生活經歷所寫下的一切,多年之後,還可以不斷地被後代拿出來對照自己的生命,吟唱多年,他們的歌曲變成了每個人生活的寫照,逐漸的,他成為每個人的代表,代替我們這些無用的人寫出我們的生活,然他們的生活是否會很美好?成為代表受人景仰的感覺、被眾人期盼寫出心聲的狀態是否就是成就感?而因為這些歌曲也不是在事件發生之後才出現的,他們是否也會希望,他們的生命也能夠有音樂來襯托呢?


巴布迪倫的確不能只在那部電影裡,他應該已經化成微細的分子,散佈在空氣中,進到我們的生命;或是說,化成了一抹陽光攏照著世界,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偶而會露露臉,陽光跟空氣,影響有多大,大家不要去討論,但是巴布迪倫可以造成的影響之大 (雖然我還是無法太了解真實的狀況),陶德海因斯真的領悟的十分透徹!


但是,成為空氣、成為陽光,一個血肉之軀被當成了上帝,人們勉強要把他的靈魂撥離肉體,對肉體與精神的痛苦,外界在施暴的時候根本不會去設想,也無法體會,因此凱特布蘭琪飾演其中一段時吶喊出「一首歌無法改變世界!」時,說真的我們不需要真的多巴布迪倫,也可以理解這種痛苦,就像預告片裡面引述巴布迪倫自己說的話,他不能變成所有人,「他只能當他自己」!


而我們,總是想在自己之外,在多成為一點別人,因為,我們真的只能當自己!


PS 我真的不認識巴布迪倫,所以如果裡面文字無知,麻煩請各為見諒了!

 



雖然說這張電影海報比較切題,但是我個人還是偏好凱特布蘭琪單獨的那張,畢竟她演的太好、又長的太像了,不過《香水》男主角班維蕭也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李察吉爾應該是最不像的吧!但是如果巴布迪倫可以延伸到他那塊,就足以象徵他的無遠弗屆了!
電影官方網站:http://www.imnotthere-movie.com/  別太失望,因為沒啥內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受到從廠商變朋友的蘇非亞照顧,我看了傳聞中的「太陽劇團」的表演。


我之前沒聽過「太陽劇團」,倒是聽過「太陽馬戲團」,對於這個傳奇實驗劇團的印象,完全來自於已經觀賞過的人推薦,以及報章媒體的報導,「這個劇團到底有多神?」老實說我是抱著好奇心多於期待的心情去的。


走進兩廳院中間的巨型帳棚時,我還沒想到即將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一個局面,直到走到了表演廳,真是一個嚇傻了,簡直像個大學教室,他的座椅、地板及座椅的質感、表演空間的安排,真是前所未見,我坐下來,心裡面想:「所以他們是要如何表演呢?」兩面座椅面向中間一個大橫廊,橫廊的兩端有維幕隔著,該不會就是在那中間那塊空地吧?




沒有框架,表演的方向沒有固定,聲音的傳遞不針對特定的方向,群眾在他們的四週,宛若一個街頭表演,與其說他們必須營造出一個獨立的表演情境,不如說他們必須將群眾完全拉近他們的表演之中。


既然群眾在他們的周圍,少了框架與面向的區隔,他們藉由大型的轉盤,完全用人工的方式旋轉、推動,讓每個角落的觀眾,都可以完整的欣賞到他們的表演。


當然,坐在不同角度觀賞的群眾,也會從不同角度,觀賞到不同的演出。


這些屬於理論的探討,我不是專家,沒啥資格去說什麼,讓我感動的,是在於他們的組織。


進場時,看到了幾個工作人員,即使不會說中文,仍然友善地協助觀眾進場帶位,從進場開始,我們就感受到這個劇團的親切感,但令人驚奇的不只是這點,看了整場三個半小時的演出,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劇團裡的每一份子,除了負責配樂的老杯杯必須從頭到尾待在同一個地方以外,其他的團員們,不但是演員,也是工作人員,他們不分男女,除了小孩之外,都需要去推動那個大轉盤,我驚訝的發現,進場時協助的工作人員,也是演員,中場休息時,親切的推出點心與飲水的工作人員,包括小孩,也都有參與演出,這個團體就像一個大家庭,沒有階級,沒有高低,大家一起努力,為表演、為觀眾,他們都與我們同在,觀眾是被重視的,劇團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受到重視的。


進入電影行銷短短的兩年多三年,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充滿階級的行業,演員們為了保有明星地位,經紀人用盡心思,讓他們的產品高人一等,我們必須用特殊的方式對待他們,說難聽點,必須要逢迎諂媚,這些演員就像王室般必須被伺候著、隔離著,所以每當我聽到某個演員說出「我不喜歡人家對我的逢迎諂媚,我只希望他們把我當成普通人」這種話時,心裡面都十分不滿,因為這是他們所選擇的,即使說他們其實不想這樣,但也同意了他們的經紀人嫌東嫌西、挑三揀四,有時我覺得他們的孤獨是自找的,既然他們想要表現的與眾不同、高人一等,就沒什麼權力說孤獨。


這個劇團,即使我沒有真正的深入了解,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明星是不存在的,只有為作品而努力的團體,裡面的演員,不像一般我們所看到的明星,有如難民般的骨瘦如柴,只為迎合大眾的美感,他們每個人都十分的精壯,即使是女性也是,因為他們都必須負責般送道具,推動一看就知道重的可以的活動舞台,我不需要經由虛幻,仍可以進入他們的表演,看著看著,我開始懷疑,表演的本質,應該不是在明星的存在,明星不過是商業的產物,他們既然同意自己變成一個單純的商品,讓人消費,為什麼還要故做高態,自命不凡?


感動嗎?是啊,十分感動,不只是為他們的表演呈現了人生各種片段,更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方式,聽說這些團員們每人都領一樣的薪水,演戲對他們而言是一個職業,就如同我們做著現在的工作一樣,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就如同對所有工作認真有成就的人一樣,是同等的尊敬。


我想到了跟我一起工作的人,我們都是年輕人,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階級之分 (也許現在逐漸形成了必要階級,但是總是盡量不要讓這個階級超越一切),名片上的職稱不過是對外工作的稱號,我們總是盡量的,希望大家如同一個大家庭一般,當然,這是一個烏扥邦、理想國,但至少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大家就還能和諧的打成一片,有時候我很害怕,這樣的工作型態會無法繼續持續下去,但至少大家都有共識,希望永遠保持著這樣的和諧,我們就有可能繼續這樣走下去,當然,希望啦!


這次,我只看了上集,下集的部分,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那一刻,還不知道是否有可能看到,總之,那晚三個半小時的生命裡,我們宛如置身天堂,天堂的孩子少了坐在下方的王宮貴族,劇場裡更有了生命與活力,雖然還不至於達到街頭表演的普及大眾,但是至少對於這些可以付出票價的人而言,基本的界線,已經突破了。


我想到了那個教室般的表演場地,這算是一堂課嗎?算是吧!從戲劇裡學習到的人生經驗,就算在真正的教室,也無法獲得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年終到了,依照各方的傳統,都一定要選出什麼年度十大影片;我從去年開始加入這個行列,不過不只選10部,僅不分排名列出來。可惜人老記性差,連今年上過什麼片都忘了,幸有放洋班所成立之觸電網紀錄各年度台灣上映影片名稱及檔期,所以就看著他的表單喚回記憶。今年就以:喜歡的影騙、不喜歡的影片、尚未看但是未來一定會租DVD來看的電影來區分,列出以下名單。以下名單,我工作的公司自己所發的影片除非有特殊狀況,否則將不列入。

<�看過喜歡的影片>
小太陽的願望
口白人生
最後的蘇格蘭王
竊聽風暴
K歌情人
幸福的三丁目
羊男的迷宮

69 (我喜歡李相日,但不怎麼喜歡扶桑花女孩)
史瑞克三世 (忙碌了一天看這個的確很讚)
惡女花魁 (這又是我說的特例,有人這樣拍藝妓,雖然可能不是絕後,但應該是空前了!)
索命黃道帶
色戒
(他不是誰的十大影片呢?)
權力風暴
美國黑幫
(剛看完就把他列入,真的,不要去看髒悉悉投名狀、也不要看禿頭男國家寶藏,看這部吧!大肚羅素跟丹佐大叔演的好多了。)
影展部分:
巴布迪倫的七段航程
(金馬影展看完唯一覺得值得的影片)


<�看過不喜歡的影片>
叫魂 (到底是在叫什麼?事實證明:鬼片中的鬼不但不適合一直出現,而且不適合鬼叫鬼叫的出現)
多羅羅 (確定還要再拍兩集嗎?)
淚光閃閃 (讓我笑個不停)
太陽浩劫 ** (OK,我給他加上星號,因為其實不是影片的錯,但是因為有我不想跟他反駁的人跟我說這部片媲美2001太空漫遊,讓我十分的昏倒,從此對它留下壞印象)
巴黎不打烊 (還找得到更糟糕的選角嗎?)
巴黎二日情 (喔,我就快要寫專文罵它了,這裡就先饒了它吧!)
虫師 (OK,所以到底是不是錢用完了,才這樣結尾呢?有必要這麼沉悶嗎?)
美髮屍 (這樣規格的影片,放電視就可以了吧!)
瞞天過海3 (希望不要有瞞天過海4)
最遙遠的距離 (存在於我跟這部片之間)
貝武夫:北海詛咒 (是對觀眾的詛咒,男人如果想要有肌肉,就得同時有腦袋)
巴黎小情歌 (在坎城看了20分鐘落荒而逃,當我知道它要上映時,本來很想發mail跟大家說本片多難看,但是人家也是辛辛苦苦在做宣傳,這種不好的行為還好有壓抑下來。)
迷幻公園 (我只能說,我跟葛斯范桑不熟)
性愛巴士 (看A片不是一樣的嗎?)
尋愛之路 (我看DVD看到睡著)
魔幻至尊 (你把觀眾當傻瓜嗎?)
影展部分:
神選者
(我的天啊!)
立(口食)師列傳 (有風格沒內容的最佳典範,但是至少你知道肯德基發現炸老鼠的事件是個亞洲級的謊言)
市川崑物語 (下次這樣的影片請出有聲書,不要放上大銀幕,還有,岩井俊二我受夠你了!)


<�沒看但想租DVD來看的>
蜂蜜幸運草 (想看看加瀨亮清純的樣子,不過好像因為版權問題,亞藝影音租不到)
紀子出租中 (雖然看了園子溫兩部影片都不甚喜歡,但是這部影片灑過不少影展,還是挺想知道到底是在幹什麼)
12月的男孩 (怎麼說,都是自己以前偶像演的嘛……羞!)
愛情盛宴
史密斯先生 (怎麼好像很多人推薦呢!)
珍愛來臨 (想知道為什麼好好一部片,票房在台北這麼恐怖)
萬惡夜總會 (從坎城時就想看,沒想到影片在台灣上映後炫風下片,讓人來個措手不及)
魔鬼知道你死前 (也是一個好像很多人推薦的片,也有上什麼影評人協會的10大影片,真是的,中文片名真的要好好取啦!)
決戰3:10 (也是一部炫風下片的電影,真的,中文片名真的很重要啦!這片名怎麼看都像在打棒球說)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有很多好演員演起英女皇來,恐怕都比女皇更像女皇!這是英國人的驕傲,畢竟這麼一個有戲劇傳統、又以出產好演員的國家而言,有自己國家的演員演的比真實的那個人還像的時候,表示該國的戲劇藝術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了!


不過當今天演出現在那個女皇祖宗的演員,是個澳洲人的時候,英國人心中就不知是什麼滋味了!




昨天,帶著我媽跟我小六的姪兒,本來要去看的電影叫做《黃金羅盤》(劇情應該簡單適合小朋友與老年人觀賞),結果《黃金羅盤》沒位子,轉向《我是傳奇》,《我是傳奇》也沒位子,跟媽媽小朋友討論了一會兒,決定就看《伊莉莎白:輝煌年代》(我想我媽指著海報跟我說:「這部片電視上廣告滿多的!」),我想我姪兒應該是該片全國最小的觀眾,誰能夠理解一個小六的小孩怎麼會想看英國女皇的故事呢?事實上是這樣,因為我家那個小朋友看電影電視從來不挑,所以有得看他就很高興了,至於我媽,他一直以為我們要看的片子是《我是傳奇》,直到坐到影廳裡,聽見外頭服務人員拼命叫喊「觀賞《伊莉莎白》的觀眾請往這裡請」時,才發現原來我們要看的是英女皇的故事 (所以我媽指的其實是《我是傳奇》的海報,我誤以為是伊莉莎白),所以最後看了這部片,原則上只有爽到我,我媽則是後來發現挺好看的,至於那個小六的孩子……從頭到尾拿外套矇著頭,因為他受不了克萊夫歐文跟宮女親熱,與蘇格蘭女王被砍頭的鏡頭,究竟有沒有看懂,總之不重要,他晚上吃到了好吃的義大利菜!


凱特布蘭琪真是一個有魅力的演員!她在我心目中簡直是比妮可基曼更仙女級的人物,若說放眼影壇,哪兩位演員在我心中最具份量,男有強尼戴普,女有凱特仙女,不管是《魔戒》中的精靈女王,或是《醜聞筆記》裡那個與未成年少年發生關係的老師,到英國女皇,這個女人簡直是演什麼像什麼不說,私生活上似乎也沒有什麼讓人可以指指點點的地方,她的職業是演員,私底下就是人妻與人母,穿上禮服出席公開場合,也真是仙女下凡,不知道這該是怎麼辦到的?寫到這裡我在想,這麼順遂的人生,她應該都沒有一般人的煩惱吧!也不能這樣說,總之,她是仙女,也是凡人,我之所以喜歡她,是因為她雖然貴為明星,卻有人味,不似妮可基曼,雖然美如天仙,我總覺得她像陶瓷娃娃,不像人,無法親近。


要演出英國女皇,就得要有英國女皇的傲氣!我不知道真實上英國女皇是否真的有這麼大的傲氣,但是既然是女皇,就有讓人無法高攀、不能侵犯的氣質,凱特女皇在片中辦到了!當她單手叉腰,命令著宮女必須學會跳舞時,那種傲氣凌人,簡直讓人恐懼到無法忍受的氣質,真是覺得如果不是凱特女皇,誰能辦到?我不是愛拿妮可女王跟她比較,但是妮可女王在無法親近的氣質裡,總是參雜著一點柔弱:需要愛情、需要疼惜,卻無法靠近;然而凱特女皇給人的感覺,卻是高高在上,我們需要她的加持,方能升天,我們需要對她參拜,歸屬在她的膝下,她是人,但是卻能掌控一切,因此向克萊夫歐文那樣具有男子氣概的演員,在她面前都只能做她的臣子,宣示對她的效忠;不似妮可,等待著白馬王子的救援,她只所以無法靠近,是因為像塘瓷般的脆弱。


不過,凱特女皇像人的地方,是在於她人性的那一面,當她發現自己最寵愛的宮女懷了最愛的男人的種,那種無理、如婆媽般的亂打,毫無理性的咒罵,完全顯示了人性的一面:女皇也是人,也有愛恨情仇,也會忌妒生恨,也會因為愛情的盲目而亂了陣腳。看到那場戲時,我只有想哭的衝動!人再堅強,也會有脆弱的一面,這種脆弱不需要時時刻刻表現在外表,當理性的項圈無法套牢它時,它就會潰堤而出,顯示出的一面,也許令習慣於理性的人無法忍受,人也許真的是習慣的動物,也是要求別人過高的動物,怎麼可以叫人不要一直做人,做神呢?


所以女皇也要祈求星相為她指引愛情迷津,雖然最後更令她煩惱的是國家大事,女皇也會跟宮女竊竊私語,討論男女私情,即使最後為了國家大任,她的理性會讓她選擇以大局為重,女皇沒有朋友,站在金字塔頂端,只能與俄國來提親的王子惺惺相惜,好像兩個不願相親的男女,只能互相抱怨著真愛難尋,彼此間卻無法交合,女皇真悲哀,她就是顆閃耀的明星,就如今日的電影明星,當大眾期望她的,遠比她想追求的多時,她就會無法承受,卻也只能繼續承受,當自己的生活成了所有人的生活時,她也失去了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不是自由的自己裡,找到那個自由的自己,所以,伊莉莎白說「她就是自己」時,只能說諷刺,這怎麼可能呢?


不知道為什麼,看這部電影時,突然想到了某個因為偶像迷戀而認識到的一位網友,巧的是當我們影片宣傳期結束後,她對他的迷戀竟然到此為止,剩下的只有理性的喜愛,就如同我當初迷戀強尼戴普,卻在一夜之間,強哥變成了我永遠尊重愛戴的偶像,卻失去了緊迫盯人的熱情,當她在部落格這樣宣示時,我心想:「好幸福啊!」我一直痛恨自己那種不理智、駝鳥般的迷戀方式,從小到大卻不曾停止過,我痛恨那種愚蠢的行徑,卻戒不掉那種生活的依賴,那些人可以成為我故事的靈感、枯竭生命的窗口、想像的藍天、現實背後更充實的幻想空間。


我好希望能夠跟她一樣,哪一天就失去了對某位演員的迷戀,「啪!」只剩理性在我的生命裡。


然後我又想到:「這樣的生命,畢竟十分枯燥吧!」想到之前說的「源源不絕的故事來源」也會因此「啪!」關起來,我說不定寧可維持現狀,那是我的幽靈。


然後我又想到自己週遭朋友迷戀身旁的人,總是為了身旁那個人的小動作而難過,卻又忍不住不去跟隨他的一切,當她告訴我她的狀況時,我更為她難過,畢竟對她而言,那扇窗像現實開啟,讓她無法逃避,我突然為自己慶幸,然後又為自己的慶幸而感到罪惡,我們都是孤獨的人,我們都是人啊!


凱特女皇真的就把「人」給演出來了,真是……我參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我承認,我真的是很沒用的,不但換了一個糟糕透頂的鍵盤,讓我現在打起字來超不順手,週末還是花了時間在找讓爺的視頻,這真的是很不好的事情,至少在我的認定中而言,不過這個舉動還是促使了我寫一篇文章,算是將功贖罪吧!)


既然這樣開場,大家就知道我會寫像什麼樣的主題了!是的,本週末我又無聊的開始在網路上尋找關於讓爺的視頻,這回搜尋的是大陸的網站,大陸網站上的視頻真齊全,無怪乎會被人家告了!


總之,我找到的是我之前一直很想看的「時效警察(一)特典─小田切讓與麻生久美子講評」的部分。




講評的內容說真的,對於我這個只能靠字幕理解的台灣人而言,實在是搞不懂這兩個傢伙到底是笑個不停是在笑什麼,可能真的是因為私交比較好吧!所以聊的內容根本到最後就是閒扯,還加了很多朋友間的密語,搞的這個給觀眾看的講評變成了有私人層面的錄影帶,可以觀察到的是我們的讓爺應該是十分緊張的人,整個講評期間,兩隻手從頭到尾沒有閒下來過,不是拿著眼前的東西不停的把玩,東西被玩盡後,就玩兩隻手,這隻手塞到那隻手的袖子裡,那隻手塞到這隻手的袖子裡,當時我的想法是:「乾脆給他一件精神病院用的那種夾克好了!」(看約翰華特斯之髮膠明星夢時才看到的。)


雖然無趣,不過裡面有一些地方還是挺耐人尋味的 (當然是基於翻譯沒有錯誤的基礎下),裡面麻生稱呼讓爺統一是以他在劇中的名字「霧山君」來稱呼,但是讓爺則是有時候稱她「三日月」,有時候稱她「麻生」,用戲中名字稱呼她時,通常就是在講劇中的人物,不過麻生小姐就不是這樣了。


其中有一段對話很有趣:


麻生:我覺得霧山很帥。
讓爺:……
麻生:嗯,我覺得你很帥!
讓爺:對,我也覺得……
麻生:啊?覺得自己很帥嗎?
讓爺:我覺得霧山很帥


這真是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對我而言,麻生在這一刻根本就是在向讓爺表白了,因為從後半段的對話中,麻生在這裡是把「霧山」作為讓爺的統稱,所以她覺得霧山很帥,根本就是說讓爺很帥,不過讓爺應該不是這樣想的,他說「霧山很帥」時,應該是在說「戲中的霧山這個角色很帥」,而不是「我很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讓爺可能就是我見過最嚴重的自戀狂了!),讓爺在說這段話的時候,眼中盡是羨慕與崇拜,他可能真的很崇拜霧山君吧!(或是根本就是希望自己就是這樣,自己說自己任性的讓爺想變成徹徹底底任性的代表霧山君,唉唷我的老天爺啊!)


不過老實說,讓爺所演過的角色裡,我最喜歡的也是這個霧山君了,這個霧山修一朗平時看來傻氣傻氣、腦子裡沒多少東西,感覺上生活在他自己的一個大泡泡中,自顧自己的事,但是你又不能說他腦袋空空,因為他就是有辦法去解出十五年來沒有人解出的謎 (至少有去做啦!),也不能說不為自己想 (人家也是有定期存款、有在想查案查的很無聊,應該要去旅行之類的,很多工作久的人可是連這個都想不到的!)。


最重要的是,他是無性的!


所謂「無性」,就是你無法從這個角色去想到跟任何跟性相關的聯想,這個角色雖然也有女生喜歡 (除了三日月之外,還有其他的女性,也不斷稱讚霧山是帥哥,不如說是讓爺是帥哥吧!還真是令人受不了。) 他也有心儀的女性 (原則上看到每個美女都說是美女),不過,這並不了解這個角色「無性」的立場,霧山可以說,跟小孩子一樣純潔,所以,他才會如此的討喜,如此的 (對女性) 不具威脅性,也許在很多男性眼中,這缺乏了某種「男子氣概」(有過很大男人的男生看完之後跟我這樣說),有時候,我覺得男人會這樣說,其實是基於他們的恐同症心態,因為這樣的無性男子,很容易就被他們歸類成「異類」,很多男人其實怕中性或是同性戀的男子,因此霧山君其實應該是對男性產生威脅,而非女性。


要這樣說起來,霧山的性格其實有點陰柔,包括他說話的方式,他的舉動,傻氣的反應,其實某程度來說,有的女人還比他像男人 (如我),如果有人懷疑霧山君是GAY,我的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用這個來評斷一個男人是不是GAY其實有點以偏蓋全,對GAY也很不公平,於是把霧山君歸類為「無性」應該很恰當。


既然無性,那當然,劇中不能看到霧山跟任何一名女子擁抱、親吻,甚至在房間裡親熱的戲,不然霧山君就不純潔了,他就沒有吸引力了。


所以,三日月只有單戀的份,拍幾集都一樣,不如嫁別人算了。


不過這樣說來,霧山跟三日月真的有點可憐,我是那種不相信男女之間能夠克服生理需求的人,就連卡通人物,我都會為他們的性需求所擔憂,因此「時效警察」還是不要一直拍下去比較好,要不然霧山要一路純潔到40歲,三日月要真的一路苦守到年老,還真是不忍心,也沒啥說服力,不如就來個特別篇把兩個人的未來設想一下吧!順便把這個劇給了結一下。


只是,我一直認為,就算有結果,霧山也不會是跟三日月,因為三日月在某程度上太幼稚,霧山又太像小孩子,兩個人要湊在一起,對我而言簡直是個大災難,我想像中他們兩人的結局,應該是霧山會找到一個成熟穩重,又會協助他、照顧他的女性,而三日月也會跟著一個會真正帶給她幸福的男子,兩人之間最後還是維持純友誼的關係,並且……分道揚鑣!


總之,一件事情就可以了結了這齣劇,又是霧山的一個吻,一個真情的吻,不管他吻了誰,這齣劇就劃下句點了。(之前那個酒家媽媽桑的吻,我們也沒看到,所以不算!)


我寫這種東西,應該會被無數時效迷追打吧!


這讓我想到HERO電影版的結局,看到最後一個鏡頭的時候,我心理想:「啊!我要是沒有看到這個,應該會在戲院靜坐抗議吧!」但是這也在某程度上代表了,HERO已經結束了,雨宮跟久利生公平兩個人的關係發展成這樣比較合邏輯,畢竟這兩個人都具有某程度互補的成熟度,但是霧山跟三日月真的像是小孩子在嘻鬧了,這要是湊起來,之後還有了小孩……感覺上有點像在野生動物園,有點可怕!


總之,霧山這個角色,真的是讓爺所演的角色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時效警察」雖然在台灣無法推出 (因為市場考量),不過在坊間甚至是網路上都可以找到 (雖然這不值得推廣,但是在找不到正版的情況下,似乎也只有這種方式,順到一提,網路下載的版本翻譯比坊間賣的好多了),我覺得這是一部變種的情境喜劇,每一集都是依循著一個公式在走 (說起來HERO其實也是),大家有機會去看看吧!目前除了很沙豬的人之外,沒有人跟我說討厭這齣劇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凌晨一點四十五,距離我一般預計睡覺的最晚時間,還有十五分鐘,這時候,我卻不怕死的打開電腦,決心在睡前為自己的部落格寫篇文章。


十五分鐘是寫不完的,過了兩點我又很有可能會面臨整夜的失眠,不過還是得要寫這篇文章,否則,我這個禮拜都會很難過。


怕拖稿啊!


拖什麼稿?這部落格又沒人付稿費給我,只是自己面臨過部落格全盛時期卻因為自己的怠惰讓部落格好幾週都沒有文章,一下子點閱率從每天一百五掉到不到十,說是自己的虛榮心也好,總之不太願意再看到這種局面,即使現在每天都還只有30左右的點閱率,為了抓住那30個人,我還是必須不能讓自己打破每兩天一篇文章的紀錄。

可是這陣子啊!金馬影展開始了,大約有兩年沒有好好看影展的我,這次決心來個全心參與,從開幕片開始,到昨天晚上一天看四部,看到頭昏腦脹,今天下班後又連看兩部,午夜才出戲院,還得坐計程車回家,哪來的時間寫文章呢?我連卡內基的功課都得利用中午吃飯時間才寫的出來了!




我其實這回是有觀影證,可以享受影展免費看的特權,不過熱門片常常換不到票,這回我還是買了半套的套票,結果因為套票劃位烏龍,弄得我自己買的票反而位子十分的偏遠,看到日新大廳裡寬敞舒適的VIP座,不停罵自己簡直是白癡,幹麻這麼投入花錢呢?


不過,花錢看電影還是有其過癮之處,畢竟那是你選擇的,你願意花錢去買下兩小時的經歷,這個意義絕對跟免錢看片的心態不同,感覺上花了錢之後,更有立場去評論自己所選擇的電影,因為這時我是觀眾,電影啊!觀眾還是老大。


今天看了畫面精采、文字犀利,卻十分冗長的《立口食師列傳》時,坐的是那遙遠偏僻的W5號座,電影開演前,我特別看了一眼VIP座上的貴賓,心裡想:「嗯,那些人,以前應該是文青、是影迷,現在都在電影圈裡了,所以才有辦法坐在那邊,享受那寬敞位置佳的座位。」


然後我想到:「他們現在對電影的感覺是什麼呢?」


單純當影迷的時候,只能說是一個純真年代,以為自己所看到的、所批評的,就足以改變世界,電影是如此高尚偉大,如此的令人值得膜拜,當時的我們,好單純。進了電影界之後,不管自己是在哪個部分,心態就不一樣了!電影是工作,電影是娛樂,電影是我們所愛,也有可能是我們所恨,電影的背後,是一連串看不到的詭異事件,是接二連三無法控制又得盡力克服的動作劇情恐怖片,身在其中,實在無法感到太多的娛悅感,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我連兩年的影展都無法參與,上班要做電影,當時還有片在影展放映,當出現意見不合的時候,明明對手都是十幾年的老朋友了,還得要做出討人厭的抗爭,弄得大家心情有夠差,別說我不想看,跟我作戰的人,應該也連一眼都不想看這些電影吧!我記得今年台北電影節的時候,明明就買了兩張票要跟朋友一起去看,結果為了那退片事件,氣得我連出現在現場的意願都沒有,兩張票就放在我的包包裡一放就是好幾個月,今天想起來除了哀悼那300元之外,竟然並沒有因為沒看到這部片而感到可惜,換成是十年前的我,一定會罵自己:「笨啊!你竟然因為這樣就沒看到這部片!」人是會變的,你愛的東西會改變你,但是,你卻沒辦法去改變你所愛的東西。


影展散場時,最容易聽到有人以不成熟的方式,去輕易評斷剛剛所看的影片,說不成熟也許不公平,應該說是想太多,大家看了影展,就以為自己是影評人,可以用沒有背景的「專業」口吻與基礎理論來分析這些電影,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都會火速離開,一來是這種評論讓我惱火,因為恐怕事情不是他們所想的那麼簡單,二來是他們的確讓我想起從前的自己,我以前也是這樣吧!想要用自己所認為的專業角度來博得其他看電影的人的贊同與目光,結果弄到現在還不是平平凡凡,重點是,我倒是不認為這種平平凡凡看電影的方式有什麼不好。


現在的我,出場之後都沒辦法講這麼多長篇大論囉!頂多是「啊,好長的片!屁股坐的好痛」(立口食師列傳)「蠻好看的啊!我挺喜歡的。」(暗陰羊)「哇!這部片真是太厲害了,我好想再看一次!」(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但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在用什麼導演拍攝手法、顏色打光、攝影機角度、演員表演等等的方式去評斷這些影片了!對於我,影片順暢、扣人心弦、說的故事我看的懂、看完很爽的感覺已經是最重要的了,其他什麼場面調度、影片意義什麼的,對我而言,也不是說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只是看完片要立即講這些實在是太辛苦了,白天都已經在為電影做很多瑣事了,晚上如果還要看電影,那就求爽就好了吧!


今天,因為W5座位位處機要地帶,所有坐在上方的觀眾都必定要經過這個位子,我趁機好好觀察了這些「舊我」的面貌,有的是留長頭髮,一臉什麼都不屑的痞子男,有的是外表樸素,什麼外表打扮都不在乎,應該認為過於華麗的服裝與化妝只會讓人腐化,只求藉看電影昇華品格的文青,有的是穿著光鮮亮麗,拼命想用電影分析長篇大論讓身旁女生佩服的傢伙,有的是……電車男,我要看電影,我要看電影,看完電影要上網,然後再看電影……,看著他們,還真是有趣,原來我以前就是這樣,真了不起,現在我則是臉上會抹著厚厚的妝掩飾年紀帶來的疲憊臉龐,外穿大紅毛衣加牛仔短裙搭上長統皮靴,拿SUBWAY三明治趁電影開演前大啃,並且吞掉一包好吃的小豆苗芥末蠶豆外加生活泡沫紅茶的那種被文青歧視的觀眾,他們大概想都沒想到,10年前的我也跟他們一樣,而他們十年之後,或許也有可能如我一般吧!


現在跟他們講這種事實太殘酷了,再讓他們做十年夢吧!純真年代是很珍貴的,至於我肚子餓的時候,昂貴卻好攜帶的SUBWAY三明治,我還是要趁電影開演前把它吞下肚。


記得以前有朋友跟我說,他不想做電影這行,因為電影還是當興趣比較快樂,當時不了解他的想法,現在了解了,只是說這話的人現在還是在做電影,今年影展每天還得在現場顧攤賣DVD,我們都中了電影的毒,大家都難逃電影魔咒吧!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真是一部讓我看不太懂的好片,還記得10幾年前看陶德海因斯的《毒藥》看完也是差不多感覺,那個導演,不管他是不是有吸毒 (有沒有都不關我的事吧!),或是生命是否很痛苦,總之,他拍的這兩部片都給我「哇!」的感覺,並且想要買DVD收藏,然後看的五遍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如果有片商買,那就是感謝大恩大德,因為當我今天知道他的價格之後,著著實實把我給嚇了一大跳,我很希望本公司可以成為這個福蔭大地的根源,但是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底限,回本對一個營利單位而言,還是十分重要的)。


用一部自己目前為止看到最喜歡的片來做結尾,應該是滿完美的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前陣子友人請我去看《最遙遠的距離》特映會,原本這部片在我的腦子裡,被歸類成那種「找不出任何一個讓自己想去看的理由」的電影,所以一開始我是婉拒邀請,打算去同一家戲院買票看另一部,結果,辦公室的同事竟然大家都要去看,一時讓我大為吃驚,搞不懂為什麼他們都想看這部片,因此,我為這部片找出了一個去看他的理由「好奇心」,反正沒損失,就又厚臉皮的跟朋友要了一張票一起去看。




我對這部片的觀感,之前在某篇文裡已經提過了,老實說,所謂「最遙遠的距離」,是在我跟這部片之間,我真的…真的…搞不懂這導演拍這部片到底想要講什麼,搞不懂桂綸鎂的角色為什麼那麼的漂浮,找不出她到底想要追尋什麼;也搞不懂莫子儀幹麻一定要這麼自溺,自溺到連工作被fire掉了都不知道;搞不懂那個賈什麼的,明明沒有大明星的身材導演還偏要他不停的裸露上半身,還有到底他再憤怒什麼,他幹麻要穿著潛水裝在公路上走,這三個不知道要幹麻的人,影片花了近兩個小時來講他們讓我一頭霧水的故事,我跟臨座現場遇見的媒體友人,兩人從中段開始,就不斷的狂笑,這不是一部喜劇片,我們卻笑到流淚,不要問我為什麼,不該笑的時候觀眾卻笑成一團,問題在哪裡,這已經不是大家常遇見那種「台灣人很愛用笑來表示自己已經看懂了」的狀況,大家心知肚明。


我要說,電影是一門很自由的藝術,可以表達的方式有很多種,能夠說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就跟所有的藝術一樣,要讓大家了解,除了創作者自己的才氣要夠高之外,能不能遇見有緣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個人沒有什麼立場去評斷導演有沒有才氣,但是可確定的是,我絕對不是那個有緣人!


電影是一門團體的藝術,也是一門十分花錢的藝術 (如果你把他當藝術來看待),一部片要拍成功,要牽涉多少部門、動用多少人力、花掉多少經費,製作之後還有宣傳,放映還要有通路,這麼複雜的東西,如此昂貴的創作型態,一部片弄垮一家電影公司的例子影史上已經發生過不只一次了,你說,創作者能不小心?


話在說回來,既然電影這麼複雜又這麼貴,有必要一定得拍成電影嗎?


我在看《最遙遠的距離》之後,我又再度反省這個問題:拍電影既然成本這麼大,有沒有辦法回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既然這樣,有必要什麼故事都一定要拍成電影嗎?


看了這部片10分鐘,在那位賈先生對病人說完一串話之後,我突然對旁邊的友人說:「這編劇文筆實在是太好了!」真的是,好到他寫出來的對白,根本不像人說出來的,但如果化成文字印刷,肯定充滿力量,感動千萬人,偏偏他選擇了拍成電影,讓一個聲音低沉到可以去當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的演員用力的唸出來,結果,觀眾不但沒有感動到,還換來了一聲:「搞什麼!有人這樣講話的嗎?」的評語,這時候我就在想,當初怎麼沒想到要寫小說呢?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導演林靖傑是寫文章起家的,因為想拍電影沒錢拍,所以就先把自己的故事寫成小說,沒想到竟得到了不少獎項,看了電影中的對白,對於導演之前的得獎經歷並不驚訝,怎麼說都是好文筆,只是,幹麻一定要拿來拍成電影呢?電影真的是這個故事最好的表達方式嗎?與其如此,在無法讓我理解又沉悶的影像,與跳躍生動的文字之間,我寧可選擇後者,也許還有機會細細品味,深深探索,而不是在我們之間又築出另一道十分遙遠的距離。


電影是一個夢,因為他是這麼真實、這麼動人,愛看電影的人,就算不曾想過要拍電影,但至少都有幻想過,自己的故事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畢竟在那面白色的布幕上,再創造出另一個空間,是多麼地令人驚奇!然而,很多人沒有想過,電影其實在除了錢很多、流程分工很複雜、牽扯技術層面很廣泛、動員人力很多 (光管理就是一門藝術),再加上週邊一些跟電影無關但是卻與電影息息相關的繁瑣事情,電影不是一個人動動腦、叫演員走走路說說話、拍下來就OK的東西,老實說,奇士勞斯基 (忘了柏格曼是否也說過) 說電影不夠純粹,不能被稱為藝術,是可以被理解的,有時候,一個故事出來,經過了這麼多流程,早已跟原本所想的故事相距甚遠,要說純粹?根本不可能!但是有沒有好電影呢?有,如果導演夠好、製片夠強、組員夠向心、整體信念夠強烈,老實說根本就是相當於一個宗教信仰,如果大家都強烈的相信著某個東西,那要成就出好電影就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個很難,至少在台灣,很少看過這種狀況的!


偏偏台灣想拍電影的人,大多受到七零年代作者論的影響,還只了解了皮毛,沒看到內在,以為拍好電影就是要當作者,而作者就是導演掌大權,導演說了就算,看來楚浮的《日以作夜》大家都是有看沒懂,這樣的趨勢影響了台灣電影不曉得多少年,我也不得不說,這似乎也是讓台灣電影後來低潮的主要原因之一。話扯遠了,不只是台灣,世界上好多人文藝青年都是這樣,他們都好想拍電影,什麼故事都一定要拍電影,好像文學、繪畫、詩歌、插畫、音樂、戲劇等藝術都不存在,他們就是一定要拍電影,一個故事寫成了書,最後要拍電影;一個idea寫成了詩,也要拍成電影;還好現在還沒有什麼音樂繪畫舞台劇的要改編成電影的,為什麼一定要拍電影?難道電影是唯一的出路?


我說,我以前也是前面自己批評的那種,以為導演就是天,以為什麼都要拍成電影才有價值的白目文青,到了今天,你可以說是志氣被消磨了吧!我倒是覺得看到自己的極限,與肯定了自己他方面的能力,電影不一定是我可以拍的成的,我卻不一定得否定自己說故事的能力,我靠電影吃飯,卻不一定要靠拍電影過活。我不是說自己多偉大,自此雲淡風清,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當看到一個好好的故事,明明用其他方式可以表達的更好、更細膩,而有人偏偏要用另一種自己夢想中的型態,搞成自己每天喊苦背債,觀眾又不能理解的作品,你說,身為觀眾,你會不喊可惜嗎?


《最遙遠的距離》手週末台北開出94萬,意料外的好票房,能夠有這樣的回收,導演真的該好好感激他的行銷team,這部片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好賣,但是看來距離要讓導演脫離債務的糾纏,光靠電影各方面回收應該是有困難的。唉……搞什麼呢?這個故事當初要是小說,今天說不定我寫的就是一篇置頂超推薦的文章了!

(本文2429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色戒》全台發燒,應該是給所有台灣片商一個措手不及!


沒人想的到,《色戒》在台灣如此發燒,當然,這部片交由美商發行,多少幫助了這部片的成功,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他得了金獅獎,外加台灣媒體尋找台灣之光的炒作,讓這部片在上映前就完全成為全民話題,台灣人最愛看的新聞台,24小時不斷播放李安得獎的新聞,讓李安成了電影界的台灣之光,而這到光芒亮的刺眼,就算不看棒球界的王建民的人,也必定會知道李安的色戒。


進戲院時,不意外的發現,看色戒的人不是只有應該看電影的人口,還有許多老夫妻、獨身老人、還有不少根本應該十年沒進過戲院的人,這些人為什麼看色戒?是因為梁朝偉的蛋蛋、還是激情的床戲、可能只是為了張愛玲嗎?難道真的純粹只是為了李安過人的執導功力、或是為了要追趕威尼斯金獅獎的影片洗禮、還是因為新聞台都報成這樣了,不看好像對不起自己?


不管是怎樣,這部片就是成功了,同業不能夠因為看到人家成功眼紅就給人加扯後腿,更何況這真的是一部不錯的影片,只是我在想,這樣的成功真的是對電影界算是好現象嗎?還是根本就是呈現台灣電影消費方式的問題?




要摸清楚台灣觀眾想看什麼,簡直難如登天。每次出國買片,國外片商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台灣市場適合什麼樣的影片,結果每次聽到都是讓我覺得荒謬可笑,他們試圖用自己國家的觀眾消費方式套用在台灣電影市場,結果當然是完全行不通,這次跟日本片商開會,有個片商很誠實的跟我說,台灣電影市場簡直跟日本差十萬八千里,他們根本不了解台灣觀眾為什麼選擇看某些片、為什麼台灣電影排片的方式是如此,台灣電影市場對他們而言是個謎,不要說是對他們,有時候連我們這些獨立片商也快要弄不清楚台灣觀眾要什麼了!


國外電影市場,一般而言除非觀眾消費力真的低到無法讓電影有好的收入,否則一般而言都會有藝術電影市場以及商業電影市場,商業電影當然是指那種大規模發行在所有大型商業院線的影片,藝術電影說起來,就是會在特定的藝術電影院放映,以比較少的拷貝數在不同城市巡迴播映,我們鄰近的日本、韓國,甚至是香港,都會有這樣的市場空間,在台灣說穿了,沒有。有沒有藝術電影院已經不是最大的癥結所在,如果連幾家對藝術電影比較支持的戲院都相繼倒閉,甚至多少得向商業低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說,單純的藝術電影院恐怕沒有辦法解決這種市場選擇的問題,最大的癥結,應該還是在觀眾的選擇。


我們常說,台灣99%的觀眾其實是不選擇的,而是由媒體及廣告替他們選擇,我們常常幾個同事在討論,台灣人在週末會選擇看什麼影片,通常就是那種廣告打最大、拷貝放最多、走到哪裡都看的到的片子,那種片子通常就是美國大型影片,美商每一部片都會有一定的預算,這些預算金額都是讓我們這種獨立片商看了會流口水的,加上他們的排片強勢,一旦他們影片排定,只有別人動自己的檔期,不會有美商調檔期的事情發生,這在經濟原則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觀眾為什麼會選擇美商的片子呢?


有個做廣告的朋友長跟我說:「你們怎麼都不發一些美國商業片?」我的理由很簡單,他所謂的美國商業片,就是蜘蛛人哈利波特之流,這種片子美國總公司當然是直接交由分公司來發,哪輪的到我們這些獨立片商,然而,我卻很想問他:「那你為什麼只想看這樣的影片呢?」他的理由當然也是很簡單:有場面、有特效、有明星、感覺上花很多錢、而且都很精緻啊!


這些理由也都沒錯,因為這就是讓美國片縱橫天下的主因,不過,別的國家讓美國片吃通海,並不會讓其他類型的影片辛苦到近乎消失,所以,大多數的觀眾只會選擇美國片,為什麼?


為什麼台灣的觀眾會放任自己的選擇受媒體、廣告的主導?為什麼台灣觀眾的選擇會單一的專注美國文化的腳步?是因為其他類型的電影廣告做不夠大嗎?其實,其他國家中,其他類型的電影也不會做什麼廣告的,只是,這些觀眾被長期的文化教育培養下來,會在媒體廣告與美國文化之外,去找出其他文化商品的空間,讓自己可以有機會去看一些主流之外的其他東西,即使主流市場的收入還是大於非主流市場太多太多,但是至少可以支撐另一種市場的存在,而不會讓市場上只存在一種類型的商品。


話說回來,如果色戒沒有得金獅、沒有媒體盲目追求的報導、沒有美商的發行,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嗎?這點我是十分存疑的,沒有這些,也許色戒還是可以有好成績,只是可能就無法風光破億,頂多幾千收盤 (還是很好)。


色戒賣的好,當然沒有不好,只是不能夠把這個當成是藝術電影成功的假象,只能說是一種奇特的現象,就好像澳門蛋塔巨蛋麵包寒天料理一樣,顯示出台灣人盲目的瘋狂性格,而在這背後,並沒有什麼內涵去支撐,李安再拍一部片,在台灣市場仍然有可能要辛苦操作,不能確保有相當的成績,然而我們又不能強迫觀眾去檢討自己,畢竟這是一個長時間改造的問題,然而,看著現在台灣教育的模式與環境,要能改造這問題恐怕是癡人說夢,我們得要害怕的是,恐怕只能任憑這種方式繼續傳承下去,最後的結果,嚴重說起來,恐怕就是讓市場存在單一商品,未來戲院裡只有美國片,其他有選擇的,怕是會越來越少。


這次到釜山,遇到一個片商跟我們說,其實台灣觀眾能夠接受的影片類型真的十分開放,向同志題材台灣市場的接受程度,簡直媲美歐洲國家,因為這種同志類型的影片,就連在美國也很難被接受,李安的斷背山在美國的成功簡直被所有人視為一種奇蹟,連美國都如此,更不要說鄰近的韓國、日本、東南亞國家了!日本雖然有市場,卻有趣的呈現出「可以男男、不能女女」的禁忌,想要大大方方拍這樣的主題,根本幾乎不可能,就算拍出來也得很地下,所以同志片幾乎只能以進口的方式讓觀眾可以有選擇空間,只是台灣在題材上可以大方接受,卻無法在市場上呈現多樣貌的發展,你說台灣市場不畸形,誰相信?


近幾年來獨立片商增多,感覺上藝術電影選擇多了起來,然而市場沒有擴大,每部影片的發行規模只能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生存越來越不易,除非可以馬上找出幾個空間 (市場的空間與放映的空間) 讓這些影片生存,否則老實說,我還真的無法太樂觀 (在片商工作的我講出這種話挺洩氣的,但是回頭來這似乎是不得不去面對的事實)。


每次講到李安,不是導演得獎後新聞局的荒謬行徑,就是媒體無知瘋狂的報導行為,這些都已經講到爛,卻完全沒有任何有辦法改變的跡象,觀眾的部分是否有辦法改變?原則上觀眾不可能是錯的,因為市場與觀眾代表的就是人民,人民為什麼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應該只掌管大環境的人才有辦法改變的吧!


不過看看現在的環境,想要有更好的改變?不如去睡覺吧!


(唉,有時想想連台灣人普遍討厭的韓國都能容比我們多很多納的電影類型,我們還憑什麼看不起人家?真是可笑啊!無怪乎人家日本影星寧可去韓國宣傳,就是不來台灣走一遭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終於突破心裡障礙,去看了那部好像全台灣的人都看過的《色戒》。


為什麼說是突破心裡障礙?這部片票房燒成這樣,我看所有9/21之後上映的影片片商都會恨死這部片吧!一般而言觀眾近戲院只有一個選擇,這個選擇之後,第二選擇要讓他進戲院就相當困難,所以…所以…,我們的票應該給他吃掉了幾百有吧!


不過這也沒辦法,只能自己認了!


所以拖了幾個禮拜,我終於跟著我媽去看了這部全台發燒的電影 (竟然還在大廳,靠!)。




什麼評論我想都不必多說了,影片我只有幾個感想:1. 李安的華語片似乎一定要有一人演技特別差,那人通常是台灣人;2. 那個床戲真的很激情,有A片的尺度;3. 在偉仔的蛋蛋與那顆價值連城的鴿子蛋之間,我……當然選鴿子蛋!


看見網路上有人在爭論到底王佳芝是為了鑽石才愛易先生的問題看的一頭霧水,看完片子之後,同行的老媽還跟我說:「她就是最後發現對梁朝偉的真情流露啦!」真是想跟媽媽說:「媽,你都幾歲人了,怎麼比我還純情?」人家願意救她,是因為那個男人真心誠意願意給她那顆鴿子蛋啊!


王佳芝不是受到易先生的真愛感動,讓更多人去揣測筆戰好了,我個人因為受不了張愛玲的小說,因此也不會去對照原著看個透徹,只是,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也會受到感動,怎麼說?那可是一顆價值連城的鴿子蛋啊!你說男人在經濟上不摳門,他老婆跟他要都不給,一個情婦,當她知道情郎給她的秘密任務是到珠寶店選鑽石的時候,已經夠心花怒放了,更何況選了鴿子蛋之後,情郎還要她戴著,因為「你跟我在一起」,我覺得這場戲兩人演得好,湯唯在期待鴿子蛋戒指時的興奮、又怕情郎覺得她奢侈、更怕外頭的特務這時衝進來壞了她的珠寶夢,她的反應其實是物質的,是大部分女人內心都隱藏的物質性,而梁朝偉所演的易先生的反應也很有趣,當他見到情婦選的果真就是那顆鴿子蛋時,一下子也流露出「果然還是選最貴的」表情,不過也許之後也馬上說服自己「反正是自己喜歡的女人,有什麼不能給的」,所以,一顆鴿子蛋,保住了易先生的小蛋蛋,如果他這時是跟情婦說:「搞什麼?果真選顆貴的!」你看看,怎麼被打成蜂窩都不知道!


這幾天看了一些文章,都提到了「女性主義就是敗在愛情跟衣服上」這句話,我想所有有想法的女性,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個反應必定是「狗屁!」男人可以喜歡女人、可以喜歡名車、可以喜歡錢、可以喜歡美食,女人為什麼不能喜歡男人 (或是女人)、喜歡美美的衣服、鞋子、珠寶、化妝品?我曾經有段時間,也覺得這些物質會讓女人的腦袋變成空白,但是逐漸地,我發現如果一個女人是清醒聰明的,這些物質並不會成為盲目的主要原因,沒有人是不愛美的,所謂的美是一種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有人喜歡穿T恤牛仔褲涼鞋,那就是他的美,有人喜歡短裙高跟鞋外加捲俏的假睫毛,那也是她的美,這是選擇的問題,只要不盲目沉迷,有什麼能夠說這是不對的呢?又憑什麼把這些東西轉換成另一種束縛女人的枷鎖,讓女人覺得罪惡、低劣,講這句話的人簡直就是該斷根打入十八層地獄!


我可以理解王佳芝為了鴿子蛋拯救易先生的行為,這個女人被家人拋棄、被國家利用、連當初有點曖昧的男人也不敢對她表白,只敢拼命說「我絕對不會讓你受欺負的」,卻眼睜睜看著自己愛的女人為了任務跟其他男人親熱,這個女人的心中,已經被世界拋棄了,原本的她是已經冷血到可以為了任務犧牲一切,有什麼人可以給她什麼?只有她可以對自己好了!所以易先生讓她選珠寶,為了自己,她當然要挑最貴的,只是沒想到,易先生真的心甘情願把那顆所費不貲的鴿子蛋送給她,原來這世界除了她自己之外,還有別人可以對她好,你說,換做是你,你會不會救他?


當然,這是一個錯誤,賠上的是自己的小命,不過,在生命的最後,可以知道原來還有人可以對自己好,也許這樣讓自己見好就收也好,反正亂世嘛,活著會變成怎樣,有誰知道呢?


之前大學時,一個教藝術史的女老師曾經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她說:「女人上了年紀,知道身邊沒什麼是可以留住的時候,就會開始特別想要留住什麼,所以通常有錢的會轉向珠寶、古董、名畫……」至於沒錢的會轉向什麼,我就忘了,之前年輕,覺得老師說的根本就是狗屁,很多女人沒有珠寶還是活的好好的,果真年輕的時候,真的覺得什麼都不會消失的啊!現在年紀漸長,這句話竟然開始經常回到我腦子裡,畢竟當女人了解到愛情不是絕對、工作不是唯一的時候,自己才會領悟到人生要對自己好,否則就什麼都會失去了,可以說是一種自私嗎?也算吧!但是看了自己的母親過於無私,導致退休後的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能盯著家庭,緊迫盯人到讓家人崩潰,自己才覺得真的不能夠讓自己變成這樣子,人最要尊重的,是自己的生命,當然不是自戀,但是不管如何,自己還是要陪著自己,成為最愛自己的那個人!


當然,愛自己不是選擇被包養,也不是選擇釣金龜婿要鴿子蛋,只是這種女人對自己表現出也許算是自私的行為,不就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人自救自助自愛沒什麼不能了解的,不是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知道台灣有多少人認識黑澤清?應該年紀有一點的電影迷多少都會聽過他吧!原本以為這樣冷調的導演拍出來的片,應該只有在國際影展才有機會看到,沒想到今年竟然還有片商引進他的新片《叫魂》,衝著久沒聽聞的黑澤清大名外加讓爺友情客串,當然我是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

台灣片商不知道該說是聰明還是其實是沒法中想出的法,這部片被包裝成懸疑恐怖片,看似與貞子同掛,好像是連環謀殺案的女鬼跑回來復仇,這樣的宣傳看在我眼裡怎麼都覺得怪,並且心裡準備好進到戲院絕對不是這麼一回事,果然,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只是,我準備好了,同場的觀眾並沒有準備,因為宣傳包裝的原因,進場看的觀眾百分之九十都是高中生來戲院找嚇的,只不過,片中沒什麼好嚇的,除了飾演女鬼的葉月理緒奈的叫聲真的是淒厲全身發麻,只是聽久了,叫聲引出的不是恐慌,反到變成了竊笑,我不能說這部片不高明,憑良心說,整個片子的concept還算有趣,雖然我到一半就猜出結局是如何,但是還是沒有對這意料中的結果感到失望,真正讓我無法投入的,其實是那個大辣辣放在你面前的恐慌,大家都知道,鬼如果看到了、清楚了,就不可怕了,這部片的鬼不但看的清楚,還會說話聊天,最恐怖的是她那過瘦的臉孔朝鏡頭滑行的模樣,連我這種做好準備的人都不得不笑了,何況是滿場的高中生。


那次看電影的經驗不太好,我從來沒有看過哪一部片竟然可以讓全場不自主的聊起天來,台灣的觀眾在沒水準也不至於大家一起在戲院聊天,這部片太抽離了,只是抽離的是觀眾的精神,不是電影想要呈現出的氛圍。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黑澤清的影片,應該就是那部CURE (後來才知道原來台灣也有上,叫做X物語,應該是想跟X檔案搭便車吧!),當時法國所有高調電影期刊都在討論這個「小Korosawa」,簡直把他譽為繼黑澤明之後最有才氣的導演 (真是把中間的幾代都一併殺光是怎樣?),轟轟烈烈,連我們的侯孝賢蔡明亮都比不過他,我只所以能夠在2000年看到1997年的CURE,也是拜法國這股狂潮之故,當時我們那裡的藝術電影院,一連放了幾部他的影片,第一部看到的就是這部CURE,記得當時的我看完真是醍醐灌頂、五體舒暢,出了戲院不但向周遭好友極力推薦 (只是那些口口聲聲說愛電影的白種人,大部分是怎麼樣也不會看亞洲電影的,好像電影是白種人專屬的藝術似的) 也順著狂潮購買了Cahier du Cinema與Positif等幾本專題討論他的雜誌,不過當然專業文章艱澀難懂,下場就是在牆角盡完積灰塵的任務之後,就直接進資源回收車,只是,後來又看了幾部他的片子之後 (印象中有人間失格還有其他幾部,不過都忘了),總覺得這導演似乎在CURE之後就沒有什麼驚人的神采,就連讓我們讓爺首度步上坎城紅毯的《光明的未來》也被一個記者朋友皺著眉評為「很難看」,之後,國外這股Kirosawa熱潮,就好像股市講師報錯盤一樣頓時停止,好似不曾發生,原來電影評論界也是這麼現實,那我們一群知青不知道在崇拜什麼假的?


昨晚柯羅莎吹的我家嗶嗶叫的夜裡,硬是把當初在DVD出租店裡買來的CURE二手VCD拿出來再重看一次,當年的我在國外看法文字幕,很多精神分析的名詞也都沒有看懂,今天看了中文字幕,也許是年紀也長了,雖然還是認定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片,卻少了當年看片的那股激動,看完之後,不得不讓我想起那部讓全場觀眾忍不住聊起天的《叫魂》,我甚至認為,兩部片根本就是一樣的片,只是在《叫魂》裡,導演探討的是 (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日本男性對女性那種複雜的情感問題,在CURE裡,那個說出心裡慾望的黑暗之神化身成失憶的連續催眠殺人犯,而在《叫魂》裡,則變成了一名身材跟叫聲比氣氛更恐怖的紅衣女鬼。


我個人認為,《叫魂》的敗點,是在於那個女鬼的出現,從《東京鐵塔》開始,我回想起之前看的幾部影片 (外加後來接觸的日本文學、電視劇、還有一些有的沒的流行文化雜誌),發現日本的男性對於女性都有一種溫柔的幻想:女性是母親、是妻子、是固守家庭的重心,但同時,也是冀望自由的男性最大的枷鎖,因此一方面,他們戀母,所以要把女性鎖在家裡洗衣燒飯帶小孩,把她們占為己有,並且要她們說話溫柔體貼,成為「均一」「統一」的女性典範 (感覺上有點像迴轉壽司),看完CURE,我在想,為什麼《叫魂》要讓女鬼出現?女鬼不出現、不撲向攝影機,難道就不能說出男性對女性的那股複雜的情感與充滿罪惡的佔有慾嗎?當然,如果有人不負責任的問我說:「啊不然你來拍會怎麼拍?」我可能真的說不出口,但以一個觀眾、偏偏又是很重視女性自主發展又囉唆的觀眾的角度來說,絕對可以找的出更好的呈現方式,我下了一個結論:也許導演自己都不知道要怎麼去面對自己對女性的複雜情感吧!


我上網試著找黑澤清的資料,日文的我看不懂,其他文的找不出半點有關他的婚姻關係介紹,不知道他是怎麼看待女性?是否真如我所預料,其實他也是對女性又愛又怕,甚至無法面對呢?


看黑澤清的影片,最棒的地方莫過於是看役所廣司的表演,役所廣司該說他是老帥哥嗎?其實他最大的魅力並不在他的外表,而是在他那張道貌岸然,極力隱藏生活憂慮的那種對比,日本電影裡只要有出現役所廣司就會有一股安定的感覺,至少覺得影片不會雜亂無章,但是他的內心是否波濤洶湧,看他的表演就知道了,影片在雜亂也會被他的表演純淨化,了不起。


至於《叫魂》裡面的讓爺,還是那句老話:太瘦了!真是太瘦了!一件西裝褲被他穿得像是鬆垮垮的嘻皮褲,而他在片中的表演,或許是面對役所廣司所呈現出來的對比吧!怎麼感覺呈現出一種小孩子般的焦慮與不成熟,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怎麼也有失望的感覺呢?看來我們的讓爺即使囊括了數十座電影獎,面對向役所廣司這種老牌實力派又有魅力的演員,也是映生生被比下去了,不過還好是這樣,否則32歲就有役所廣司的演技與魅力,小K我可能已經愛他愛得更無法自拔了!


我在IMDB上找到黑澤清講的一段話:


Until now [2007], I had conditions that allowed me to make films as I wanted. Bu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that it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me to release my films, or even to make them. I am a bit worried, but I am trying to remain optimistic.

到現在,我還有機會可以拍我想拍的電影,不過在過去的五年來,我漸漸感覺到我的片子在發行上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甚至連拍攝都有問題了!我有點擔心,不過還是盡力保持樂觀。


雖然沒有看過黑澤導演的所有影片,不過以我看過的幾部說來,也許導演要拍自己想拍新的東西時,最重要的還是突破自己的過去吧!這應該是創作者最困難的一點:突破自己。我看最新的《叫魂》,感覺上像是CURE的重拍,而且是算失敗的Remake,還真的希望黑澤導演可以找到另一個地方,否則向王家衛再怎麼受歡迎,老是拍女人穿旗袍走來走去,或是把之前所有影片成功元素混起來攪一攪就算新片,這樣也是撐不久的。


(是的!藍苺夜就是這樣,不要以為梁朝偉換成裘德洛,王菲改成諾拉瓊斯就可以了,看完很生氣!)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是這樣的,這還是要講到我們的讓爺,前幾天在Youtube發花癡的找有關他的影像解悶 (偶像的功用僅僅於此:解悶!),找到了之前他接受NHK專訪的一個節目,我必須說,如果說要評論偶像在攝影機前的真實度高低的話,讓爺大概只比王菲好一點點,因為至少他還會說話,但是這到底是不是演出來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吧!本影片原始網站:http://www.im.tv/vlog/vlog.asp?memid=1406699&itab=1  感謝你讓我找到這些影片!

跳過無聊的有的沒的,吸引我目光的有兩個橋段:第一個橋段,我們的讓爺帶了一支他之前自己拍的短片,編導音樂攝影音效有的沒的都是他自己來 (老實說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好榮耀的,學生作品不都是這樣?),重點是,真的沒人看的懂他想幹嘛!但是我們的讓導演還是帶來與觀眾分享,並且想要知道大家對他的影片有什麼想法,訪談中有一個橋段,就是讓爺聊一聊突然說了:「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家的想法是什麼?」經過5秒的靜默後,他開玩笑的說:「竟然沒反應!」


當然沒反應!這比導演映後座談、或是課堂老師發問還糟糕!現場99%的觀眾是女性,相當然全部是他的頭號粉絲,他們來這裡是出於對他的愛慕,並不是出於想對他多了解,讓導演可能在這當下搞錯了,真的把這場子當成導演映後座談,再提出問題5秒後才看清現實,當然不可能有任何人有反映的!尤其是當他們都看不懂之後,哪個影迷願意承認自己是不了解自己的偶像的?


這些影迷期待的,是報導中、螢幕中、銀幕上那個被創造出來的小田切讓,而不是這個坐在面前,會提出問題的小田切讓,就算他可以做在他們眼前,只要他不提出問題,這個界線就不會被突破,然而讓爺卻會突破這道防線,這讓我感到十分驚訝!是他忘記了?還是他其實真的想要知道?我個人猜測是傾向前者,因為還有另一個橋段。


訪談中另一段,主辦單位很貼心的讓影迷有對偶像直接發問的機會。得到這個機會的有兩人,第一人是一名男子,他針對小田切幾年前所做過的一篇訪談中內容提出問題,這名影迷看來是一個理性的影迷,提問的態度十分的理智,並沒有表現出影迷對偶像的那份緊張與娛悅,小田切在這名男子提問時,敢直視影迷,接受他的問題;然而,另一名女性影迷提問時就不是這種狀況了!這名影迷一看就知道是一名仰慕他、為他傾心的女性同胞,再提問時還必須身呼吸才能夠完整的說出她的問題,小田切在這時候所表現出的態度有很大的逆轉 (當然是經過我的解讀,他事實上是否是這樣我不得而知):他無法直視這名仰慕他的影迷,這個影迷面對偶像時所產生出的強大能量,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壓力。






迷面對偶像」的橋段,讓我驚悚萬分,對這個影迷而言,這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刻,這輩子不可能再有另一次機會,讓她可以這樣面對偶像,即使問的問題是一個簡單,我看來近乎愚蠢的小問題,這一刻對她而言是意義萬分!偶像不敢直視她的態度,不知道對她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我一直很恐懼看到這種影迷與偶像的相遇,我也很少看到偶像能夠全然的面對影迷,我更怕看到影迷見到偶像時,偶像無法給他們同樣強烈的回應那種失望,對我而言,這一刻簡直是不應該存在的,這簡直就是類似穿越陰陽界的禁忌,「真實」與「虛幻」在這一刻是交錯的,偶像應該不能夠是真實的,應該是存在於幻想中、銀幕中,透過另一種傳媒達到影迷的感官,他們不應該是真實的,即使他能夠從她眼前走過,卻不應該是有直接的接觸,這種影迷與偶像的直接面對面應該是要被禁止的,尤其當一個演員並不知道 (或可能是不願意) 該如何直接面對影迷的時候,這是不應該發生的。在那一刻,我簡直是為那名影迷緊張,我不需要去為台上的偶像緊張,因為他應該是要準備好的,而影迷,永遠不能準備好去面對自己的偶像,有誰會準備好去面對一個其實不存在現實中的影像呢?


我的職業容許我去接觸到某些被人仰慕的演藝人員,我的觀察也是,當我面對一些受許多人仰慕的演員時,演員面對觀眾的態度,只能以禮貌對待,真正能夠坦誠面對的其實沒有,想想他們的處境,這些愛他的人其實他並無法知道他們個體的存在,我們都無法隨便接受一個陌生人的愛了,他們也是人,何況是他們?對我而言,只要演員們願意以禮相待,就已經是值得尊敬了,然而這兩方的接觸對我而言永遠是一個恐怖的境界,簡直就是第三度空間,這一刻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可能不會太美麗。


我想如果我是那名提問的影迷,讓爺給我這樣的態度,我可能會回家哭兩天後,把他的照片全部丟掉吧!不過又能如何呢?影迷如果無法接受,那你又能夠如何要求一個也是平凡人的他去面對這種強大的能量呢?


訪談最後,主持人問他的感覺,他說他十分恐懼,因為身為一個演員不應該談論太多關於自己的事,這種論調之前Clive Owen也有說過,演員的世界裡能夠讓人知道的頂多就是鏡頭前的那個部分,私人的部分,我們無法知道,也不該知道。


攝影機提供的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也許能夠存在幾分主觀的真實,但是真正的真實,永遠是在停機後的世界,或是沒有被拍攝到的、連續的那部份。

後記:

後來決定還是把影片連結PO上來比較貼切,但是再看了一遍發現,讓爺並非如我所說無法直視女影迷,他對待她的態度還是我所說的「以禮相待」,女影迷不需要回家哭兩天了!但是女影迷的緊張的確是看的出來的,提問的短短時間,偶像對著她回覆問題的短短時間,的確是一個重大的時刻:真實與虛幻交碩的時刻。我想對這名幸運的女影迷而言,這一刻是美好的,到底該把他歸類在「真實」還是「虛幻」?可能我得把他找出來問才行了。

還好有再找出這段影片,證明我的記憶是錯誤的!感謝這位網友把影音放在部落格上分享!

至於這個「真實」與「虛幻」的理論,也許是我小題大作,但是這個理論對於影迷來說,成立的可能性應該還是比對於「偶像」來得高!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秋連續假期,為了避免自己一直想著工作,回家前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租一堆DVD,亂想事情的時候就看DVD。


好像在彌補自己拋棄小眾藝術電影太久,這次我租的影片都不是好萊塢商業片,反倒是一些已經成為租3片200可看一個禮拜的小型片,我挑了三片:<�馬奎斯的三場喪禮>、<�終情之吻>,以及<�灰熊人>。


我最後才看<�灰熊人>,之前受過荷索大師<�天遣>的考驗 (老實說我還真不記得這到底再講什麼了!那個把一艘船搬過山頭的是這部嗎?),害的我久久都對他不敢恭維,<�灰熊人>約莫是一年前的影片,當初只有在光點上一支,很多人跟我說是一部非看不可的片,然而就在沉醉於商業發行的夢幻中,以及對荷索大師的恐懼中,我自然跳過了這部影片。


結果好片一錯過就是一年。




可笑的是,租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竟然完全不知道這是一部紀錄片!直到DVD在老媽買的LG 35吋液晶電視上放出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沒有任何期待,就可以發覺到珍貴的寶藏。


影片大部分都是由主人翁─一個熱愛灰熊保育,每年必定入林觀察同一批灰熊,與他們一同生活,並且拍攝教育影片,長達13年的人─所拍攝的影片素材,所謂的「紀錄片導演」,再這邊很明顯的完全退居成一名觀察者,藉由剪輯、旁白評論來突顯他主觀的看法。


當然,影片敘事還是由淺入深,藉由導演 (主觀) 的追查,我們發現,主人翁之所以會全身奉獻在灰熊研究上,動機並非我們所想像的單純:他年年進入觀察、企圖「保育」灰熊的森林,其實根本就是國家公園,那裡的灰熊本來就是受到保護的,即使有開放獵殺,也是在科學數字證實不會影響到灰熊生育的情況下開放;藉由他一次又一次拍攝的影片中,我們發現,他與他單獨的攝影機,一起創造出了鏡頭前的這名大家熟悉的虛構人物,這個人物有個性,而且並非完全與他相符,甚至,到了最後幾年,其實他根本也不是單獨入林,而是有人陪伴─也就是他那懼怕灰熊、卻一心相隨的女友,然而,他在鏡頭前仍然宣稱自己是「孤獨的」「單打獨鬥的」,然而一個手持攝影機 (由他女友拍攝) 的鏡頭露了餡,被眼尖的導演看出;還有很多,憑他的日記,我們發現了,他其實痛恨人類的世界,才會把自己埋藏在灰熊的世界裡,大自然對他而言是一個庇護所,而不是單純的「熱愛生命」……。


這名「灰熊人」最後慘死在他最愛的灰熊手上,第13年的秋季過後,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人發現,他與他的女友被撕成好幾塊,屍塊遍灑各地,最後是由國家管理處的人四處收集 (包括打開灰熊的肚子,猶如小紅帽中的劇情一般,只是找到的是大小不同的屍塊,而非完整的老奶奶),被分裝成好幾個不同的塑膠袋裡,運回人類的世界。


事發當時,其實錄影機是有在轉動的,然而主人翁來不及打開鏡頭蓋就遇害,只留下兩人受害時的慘叫,檢察官與驗屍官就經由這捲錄影帶裡的聲音,來推算出他們當時受害的狀況 (情節簡直就是麥可漢尼可<�班尼的錄影帶>真實再現)。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故事─如果你稱他為「故事」的話─然而驚人的還有導演的呈現方式,前面說導演在這邊簡直就是退居到一個「觀察者」的地位,豪不掩飾的,他全然突顯出這個「觀察者」「評論者」的位置,除了幾個親友訪談的鏡頭外,導演幾乎都是在鏡頭邊不停的評論影片裡的主人翁說的哪裡有問題、哪裡他不同意,甚至在主人翁發表對大自然之愛的感言後,導演乾脆直接的說出反面的說法:「這裡我不同意他所說的話,我覺得……。」


哪一個導演有這麼大的勇氣,直接去評論,明白突顯自己的主觀意識?觀眾長要求紀錄片要有「客觀性」,卻忘了導演的「主觀」才是讓一部紀錄片有生命的最基本要素。當然,我們不需要跟Michael Moore一樣以一種近乎法西斯的態度強迫觀眾接受某種觀念與想法 (別忘了高達曾經說過,Michael Moore其實是一個跟布希一樣可怕的人,雖然看不懂高達大師的作品,但他說的這點我卻是十分同意),然而,當一部片想要極力的「客觀」時,其實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是客觀,就不應該有鏡頭的存在,也不應該有導演的存在,所有的紀錄片都應該掛上導演的名字,讓大家知道這是他的看法,所謂的客觀就像民主制度一樣,要讓觀眾去選擇是否站在他那邊。(那這樣說起來,其實麥可摩爾拍攝的方式並沒有錯誤,問題其實是出在這個人本身身上?)


當然,我不能說這部片完全沒有令人不舒服虛偽因素存在,被拍攝者並不會一個知名導演,就會完全在鏡頭前面展露該有的真實。我們可以看到,當導演拍攝檢察官將遺物私下送給主人翁摯友時,那段簡直就是事先安排背好稿的對話,收到東西的摯友極力想要配合他,然而他對收到從好友被肢解的手臂上拿下來的手錶時的驚喜,並沒有比看到檢察官那副虛假如舞台劇般的演出時的驚奇來的高,兩相對比的反應,令人看得荒謬的竊笑,導演還刻意在檢察官講完那一大段是先在家裡不曉得演練過多少次的對話後,留下一段留白,檢察官以為導演會剪掉吧!不過導演沒有,他讓這段留白說出事實,讓觀眾知道檢察官根本就是事先安排好的,等到安排好的對話講完之後,他根本與前來領遺物的好友沒話好說。


檢察官的誇張表演一直是這部片跳tone的地方,當他在鏡頭前極力表演,告訴大家他檢查那些恐怖的屍塊時內心的恐懼,以及他是如何推斷他們兩人是在什麼狀況下被灰熊殺害時,攝影機與他的關係,已經可以與片中主人翁單獨在森林裡的攝影機前的激動表演做對照,觀眾或許不會了解,攝影機對人的侵略性有多強,不要以為我們接受了太多媒體的洗禮,所以攝影機對我們而言,不可能太陌生。錯!因為我們接收了太多媒體,所以才會盡力的想要在攝影機前表現出一種虛假的真實,我們的內心其實都不太願意真實的自己被看到,所以用各種方式:表演、化妝、遮遮掩掩,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我們其實是知道攝影機不能拍到真實面,因為我們也不允許,有趣的是,當我們成為觀眾時,卻鮮少能夠有這種影像的反思,我們全盤接收,毫不思考內容的可信度,因此有人可以透過媒體操控世界。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檢察官的誇張、也看到了主人翁在攝影機前想要創造出另一個虛構自己的企圖心,然後退一步,我們也必須要看到,導演也是透過這些評論與素材重剪,來表現出一種完全主觀的觀察結果,這在十年前新聞媒體不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們對這樣直接的敘事方式是一定會感到不舒服的,因為他打破了那道觀眾與影像之間的距離,讓藏在攝影機後面的那個看不到臉的人直接與觀眾對話,然而,現在大家都看太多新聞報導,大多數的人都相信旁白所說的就是事實,也都少去思考這種主觀性所能帶來的影響,荷索做的不算是創舉,然而他所厲害的是,在批評了這個人進兩個小時之後,影片的最後,他還是帶大家回歸了一個完滿的結局,就算這個人有再多的缺陷、再多的問題,但是整部片下來,他跟導演都一起帶給了大家一個目的:就是藉由這個人的人生來思考生命。


這部影片太豐富,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再拿出來細談,然而篇幅有限,我也沒必要在部落格上搞的跟碩士論文一樣,總之,十分推薦大家看這部影片,並且強烈的建議,未來大家看所有的紀錄片時,都必須要以一種冷靜的態度觀察,所有都是旁觀:導演是旁觀,他的鏡頭就是在重構,重構的過程就是一種評論,我們所看的是一個主觀的評論,別相信鏡頭前有什麼真實或是客觀的東西了!


還有那些狗屁電視新聞也是,關掉你的電視,要開就看電影頻道或旅遊生活相關頻道吧!


這邊要說一個提外話,是我前幾天看Youtube影片感受到的,因為這篇講的是攝影機前的真實度,我就在這裡順道提了。

(未完,待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對自己說,如果再寫那種批評男性的話,就真的像一個碎碎唸的老媽了!


話說,這篇文章一開始跟<�終情之吻>這部片其實是沒什麼關係的,只是後來看了影片之後,覺得這幾天自己所想的,跟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其實並沒有想差太遠。




我有一個朋友老愛跟我說,說我真是一個超級好員工,他要是自己開公司一定挖我,因為我總是把自己完完全全投入到工作裡,所有跟工作相關的事情,就算下班了,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無時無刻都在關心我的工作:我們發的片子,什麼地方可以多推一下……,總是壓力很大,但是嚴格說起來,一部影片的成功,我個人並不會因而受惠,一部影片的失敗,我個人也不會因此而受傷太多,純粹只是一個成就感的問題。


成就感,這個很抽象的感覺,真的是讓很多人為了少少薪水賣命工作的原因。


為了《東京鐵塔》這部片,從坎城影展之後,整個人就完完全全投入到影片的宣傳中,整整五個月的時間,全公司上上下下完全是以「愛」投入,影片不是我們拍的,但是我們卻不知為何都很愛他,因為愛他,所以無法忍受這部影片有一點點差錯,我則是裡面最嚴重的。在《東京鐵塔》中間,還穿插了一部《惡女花魁》,這部影片,因為當初大家都不看好,只有我看完試看帶之後吵著說要這部片,因此我也是為他全力護航,幸好同事們就算沒有看過影片也是全力相助,才有後來的聲勢。


不過,全心付出的結果如何:《惡女花魁》上片當天遇到颱風,當週週五戲院指營業到九點,週六則遇大風大雨,整個週末票房僅有我們當時預估的一半;《東京鐵塔》上片當天開始連日陰雨,戲院簡直像在鬧空城,就連美商片都開不出原本該有的成績,只等著提前上片的色戒來打。這要說是運氣差嗎?還是說天公不保佑呢?我是拒絕承認獨立片商的片子本來就是應該接受這樣的結果這種論調,但是,如果說天災是非戰之罪,戰果還是得要承擔,無法避免。


記得當時去法國的時候,同學們一窩瘋想去考各式各樣的電影學院,我考了一被子的考試,偏偏當時就是任性不想在墮入考試的漩渦,然而,最後走到電影行銷這一行,根本就是每個月都在聯考:每一部片對我們而言,都是一場考試,而考試就是如此現實,也許你曾經付出很多,每晚挑燈夜戰,然而最後決定勝負的就是成績單上的數字,如果聯考當天遇到拉肚子發高燒,影響考試成績,就算情有可原,也沒有辦法挽救考試的結果,電影行銷就是這樣,即使你為了影片做了撲天蓋地的行銷,該做的好像都做了,然而,一個颱風,幾場大雨,就可以改變一切,票房萬一不好,不得怨天尤人,只能默默承受結果。


我這幾天常常羨慕那些搞創作的人,他們的成績,並不是以商業數字來論斷,他們可以說「我能夠做到這樣,就心滿意足了!」對他人而言,這些人的成就不是在「數字」,也不是單一的「結果」,而是創造出來的成品的價值,一個演員即使沒有好的票房保證,但是只有有好演技,不折損他是好演員的事實;一個導演及時開不出好萊塢嚇嚇叫的票房,只要能夠繼續拍片,他還是一個導演;一個行銷人如果東西賣不出好價格、開不出好數字,不能夠稱為好的行銷人,因為他沒有成果,沒有成就。


這樣說來,行銷何苦需要人去完完全全的奉獻心力呢?當這些成果其實與自己並無太大相干時,又何苦以「愛」來奉獻呢?


這是我最近思考的問題。


期待的事情可以落空、相愛的人可以分手、摯愛的人可以遠離、相知的朋友可以背叛、金錢可以貶值、愛情可以淡化、愛你的人有可能消失、你給人的愛也有可能收回……擁有的事情,以為可以擁有的事情,其實是如此的不穩定,就像溫溼度一樣,你開著冷暖氣想要把封閉空間裡的狀況調整成你所想的一樣,卻忘了機器可以故障,門可能打開,所以你想確定的事情,其實瞬然就可改變。


一個我愛了七年的人,一通電話就可以了結了這段關係,兩個禮拜後,我可以完全淡忘他的長相,發現原來自己以為可以一直保有的感情,竟然在自己心中也是如此脆弱,留下的怨恨,不過是為自己抱不平與為自己的擔憂這些自私罷了!一個我努力了好幾個月的案子,可以因為一場颱風、幾陣大雨,讓幾個月來的努力完全白費,我以為我會因此而難過很久,其實我知道,這會讓我改變一些想法,但是很快的我就會淡忘掉為這個案子的感傷。


沒有什麼是穩定的、沒有什麼是長久的,只有自己對自己而言,才是一直穩定存在的,所以人所做出的一切,其實只是出於自私,也似乎應該出於自私,所謂的「為人」,也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為他人著想,想對了叫做貼心,想錯了叫做多心,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才會如此困難,找到一個可以一起相處的人也才會如此困難。


我不知道為什麼 <�終情之吻> 要叫做終情之吻,THE LAST KISS,最後一吻,加上終情兩字,並沒有讓他的票房更貼近動作片,我必須說,影片的主題不過是一個不知有幾百部美國獨立製片都討論過的主題,只是他的故事呈現方式比較流暢,演員演出比較優秀,最終他要說的,也是一個很誠實的論調:你以為愛情偉大?愛情真的偉大嗎?兩個人在一起,熱戀的火花總有一天會平息,然後就是平淡,平淡久了就會厭煩,如果要再加上穩定的婚姻,簡直就是宣示生命的火花就此告息,穩定代表了無趣,無趣久了會生出的叫做厭煩,人厭煩了,就會想要去打開那扇對外的大門,想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門裡的人如果不跟你一樣出去,就是在家裡受傷。……


有什麼可以改變?你可以選擇不婚,讓自己玩樂一世,但是總有一天,不婚的人會羨慕已婚的人,就好像已婚的人會羨慕不婚的人一樣,人總是會去羨慕自己沒有的那一面,總會想去追求那個不像自己的自己,但是,那個踏出門的人、那個讓人受傷的人,就會因為有這些理由而不是混蛋嗎?不是,因為沒有人有理由傷害另一個人,沒有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當一個混蛋。


我有一個朋友說,自己的男友愛她之切,即使被她傷害過還是對她百般疼惜,今日的她不知道自己對這個男友夫復和求,感覺上如果要嫁給他的話,應該可以走向穩定的婚姻,但是,她仍然害怕,害怕的是那個穩定,還有穩定背後可能藏有的風暴。


我了解她的想法,也了解她的恐懼,即使我沒有這樣的人守候過我,但是我仍能夠理解那種「害怕生命就是如此」的恐懼感,不過,人能夠預知什麼呢?什麼都西都有可能突然找到,什麼都有可能瞬間失去,恐懼感,就算沒有婚姻的束縛,也沒有能從自己身上擺脫,我曾經很期待能夠有穩定的一切,我認為只要雙方願意,沒有什麼是不能夠克服的,在那通分手的電話之後,我自己打破了自己的理論,因為沒有什麼能夠百分之百值得期待的,讓人滿足的東西,通常是在不期待的狀況下得到的,人要的是驚喜,不是穩定,如果期待一定會達成,人就不會滿足,如果期待不達成,人會更失落。


我並沒有很專心的看 <�終情之吻>,因為我可以猜的出他想說什麼,我欣賞的是這部影片的勇氣,因為最後他並沒有給任何為了結局所想出的虛偽答案,人應該是要在狀況裡不斷找到自己的定位,工作上是、人際關係上是、愛情上是,什麼都是。


所以,什麼值得自己一輩子付出的?應該只有自己吧!「創造自己的價值」,這是我聽某個主管曾經對她自己下屬所說的話,她說的沒有錯,的確是這樣的,只是,當然找出自己的價值後,什麼體制關係都會因此破裂,就連工作上的職掌關係也不會是如此重要,那個主管說了這種話,有可能不過是不想對員工負太大的責任,她應該沒想到,當員工真正了解了「個人價值」之後,工作上的從屬關係也會因此破裂,她應該會很後悔跟曾經選擇為自己全力付出的員工講過這種話吧!


為自己付出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吧!應該有人看到標題就會跟我說:「拜託喔!那是那個年代的事情,你幹麻現在這樣批評啊?」


沒錯,那是那個年代的事情,不過,電影可是這個年頭拍出來的!




導演是山田洋次,算是日本的國寶級導演了!說起來,導演也算是舊時代的人,他要歌誦「男人的榮譽」,應該也是說的過去的,畢竟是那個年代的人嘛!


只是,現代的男人,看了這部片之後,不知道有什麼感受?


當然,我也要說,這部片一點都不會不好看,木村拓哉沒有想像中的討厭,裡面諷刺當時毫無意義的階級問題,也是恰到好處,但是,身為一個女性,我還是很難去認同這部片所要傳達的意義。


故事是這樣的:木村拓哉所飾演的主角是一個低階武士,工作是領主吃飯前,要先幫他吃一口,測試是否有毒,他常常跟老婆抱怨工作無聊 (當然無聊!不過就是每天三餐前吃一口),他老婆也是安守本份的叫他為了生活繼續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吃到了有毒的東西 (不是下毒,是天然的食物中毒),發燒發的眼睛都瞎了,他老婆為了生活,本來想要去做工,只是親戚們覺得面子掛不住,就以幾乎是命令的建議,要他去找當時的總管大人求情,總管大人當然不是好東西,答應為他求情,交換條件就是要跟他上床,妻子為了讓老公不要背負罪惡感,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沒想到,事情傳到了她老公耳中,老公還是把她給休了,並且為了自己的榮譽,跑去跟總管大人決鬥,云云云云……。


結果是個美滿的結局,老婆也回來了 (因為老僕人不忍心夫人離開後無家可歸,把他找回來當煮飯婆,讓主子大悅,決心留她下來,究竟最後的身分是僕是妻,也不知道),該死的總管大人也死了,榮譽嘛?自己是覺得要回來了,不過沒人知道,因為沒人知道是他殺了總管大人的,搞了半天,男人的榮譽竟是如此渺小的東西。


有時候我會覺得,男人是一種很容易自爽的動物:自己覺得應該保護所有人,自己覺得應該統治天下,自己覺得應該承擔大任,自己覺得因為多了一支屌,所以很偉大,身為女性,我不否認有時候男性在某些方面的確比較優勢,如體力上,要做粗重的活,大多數的女性真的無法與男性匹敵,但是,除此之外,男性到底有什麼優越之處?


聰明的男性大有人在,不過,自己為是卻沒啥斤兩的男性也滿街都是,偏偏後者又挺愛嫌棄女性的,台灣已經算是女權很高漲的亞洲社會了,女性主管滿街跑,不過卻很難否認,這還是一個男性思考主導的社會,多少女強人得要面對社會 (甚至大多是女性) 的閒言閒語,多少女性主管得要忍受男性下屬毫無sense的挑戰?


我以往所認識的男性,大多是同志,跟同志之間很少有這樣的問題,反而大多相處融洽,不過近來有了直男的下屬 (我不喜歡稱他們為下屬,但是某程度上他們的確是需要受到我的管理的),他們對於女性的態度簡直讓我受不了!不但敢直接挑戰女性主管的工作,還敢大聲嚷嚷自己沒錯,做事不周嚴難以溝通,責任都是女人想法太複雜,更甚之還會拿女性的身體開玩笑!總之,心裡不停想「做大事業」,卻沒想到自己連小事都做不好,喊什麼大事業?為了大環境的氣氛,能幹的女同事們都忍下這口氣,只希望這段期間可以早日渡過,心中祈禱拜託這傢伙趕快離開,而這位老兄還是那副樣子。


我不禁懷疑,男性到底有什麼他媽的榮譽這麼偉大?


說真的,我實在是想不出來。


還是說,這是日本社會特有的現象,那我還真是為日本女性祈福。


這趟去日本,我暗自慶幸自己不是日本女人,日本女人,穿衣一個樣、走路一個樣、吃飯一個樣、笑聲一個樣……,大家都是從時尚雜誌走出來的,滿足社會對她的期望,滿足男性對她的幻想,在電車上,看著這些女人,一面覺得不可思議 (怎麼有可能大家都有氣質到這種不像人的地步),一面覺得可憐,如果大家都變成同一個樣子,「自己」的價值在哪邊?聽說到現在,日本女性在職場上還是得要幫男性倒茶,我心想:要有個日本男人來本公司上班,我一定要叫他去倒茶 (其實我已經做過這種事了!)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


今天在摩斯漢堡裡翻閱著過期的EF雜誌,裡面竟然有一篇報導,教導女性該怎麼坐、怎麼站、怎麼跟人家握手、怎麼好好的穿外套、怎麼好好的遞名片,才能夠成為一個「親切有禮的完美女性」,仔細研究了一下,如果男性雜誌裡有這樣的報導,天真的會塌下來了,但是他們可知道,男性最該學習的,是勇敢面對很多女性比他們還強的事實,以平常心看待女性也是有靈魂、有個性的,還有,別一天到晚鼓勵女性「你一定做得到」,因為,老娘心中清楚的很,不需要你天天耳提面命,而且通常最愛鼓勵人的這種人,到頭來看到女性成功,就是那個心裡面最酸的那個。


我不是什麼女性主義者,只是最近遇到了比較無理的男性,又看到了《武士的一分》裡那個實在是沒什麼好歌誦的男性榮譽,有感而發,我從來不覺得我這樣的想法有什麼不對,只不過是對人一種平等的尊重,性別並不會造成榮耀上的差異,《武士的一分》裡木村拓哉敢休了老婆,其實反而是那個老婆應該一刀砍死那個沒用的傢伙,男人都要有大事業,那就得先要有大器的腦袋,性別上小鼻子小眼睛,做事的時候粗枝大葉怎麼說都說不通,那是行不通的。


有人說「男人要有男人的樣子」,到底男人要有什麼樣子?用女人的角度跟男人說,就是會尊重人的樣子,懂得思考的樣子,跟執著的女人一樣,認真的樣子。


小男人不好、大男人更可恨;小女人令人討厭、大女人更令人厭煩;人應該要以一種中庸的心態面對自己、面對別人,別以為可以控制任何人,因為,人在某程度上都應該是獨立、值得尊重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這是《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的預告片,說真的,一開始我還想到怎麼這麼煽情!不過,老實跟你說,片子真的還滿催淚的,連我這種鐵石心腸都會哭了!一般淚點比較低的,說真的帶條手帕比帶包面紙來的有用。9/21上映,中秋節連假的第一天,不管中秋節你要做什麼:回家、烤肉、吃團圓飯、給爸媽看......不如帶爸媽去看吧!你媽會跟你說:「唉呀!我真是沒白生你啦!好個好孩子,知道帶媽媽來看這樣的好片......」你爸也會高興的,因為你媽開心了,所以你爸放心了!




原本寫了一大串,結果按錯了鍵全部不見!好吧!總歸一句,這是一部親情片,一部令我在坎城放映間哭到會哽咽的片,還有,片中的頹廢男,讓我完全中標!中標後,全心全力做行銷!老闆,你不要感謝我,去感謝小田切!

不過,說真的,在搜尋過各大BBS與網站資料之後,對於這個人 (他跟我同年耶!吼!) 自我到近乎讓我覺得狂妄的言論 (他竟然自稱自己為「創作者」!這點我完全無法接受,如果奇士勞斯基沒敢稱自己為藝術家的話,他又憑什麼自稱為創作者?),還有一些對於電影的看法與言論 (如果我找到的資料是正確的,那在我看來不過是電影系學生開竅初期所體會到理論),還有,參加一些宣傳場合有點不太配合的表情 (身為行銷的我,最討厭這種不愛攝影機的藝人了),然後一付超然自我之外,他還是代言了一堆:賣啤酒、賣汽車、賣相機、賣髮膠、賣飲料......(那就是很入世了嘛!為何該賣電影的時候不多笑一笑、多講點話、或是「多到別的國家做宣傳」呢?) 小的我......雖然不是什麼理論大師,但是還是覺得......我還真不了解我自己,我真的是外貌協會的,算了算了!看臉就好了! (不過他的臉實在有夠小,人實在有夠瘦,我的媽啊!我真是哪裡不對勁了!)

這種,就是所謂的「中標男」,一出現全場女性皆中標,偏偏他感情生活迷茫,有人說他見一個愛一個,有人說他情場失利獨身一人,有人會以為,他應該是愛男人 (誰叫他動作有點娘─或是應該說「中性」─,不過偏偏又傳過緋聞),總之,「中標男」的特點,就是他讓你中標,你對他完全沒輒。

真是氣死人啦!

總之,不管你是否已經中標,以中標的我就不擔心了,相信你一定會第一天就衝去看這部片,沒中標的,去看看吧!我看有多少人會因此中標!(真的,相信我,看完這部片會中標的機率比蟲師大太多了,誰叫他說:「這個角色跟他本人太接近了!」哎呀!我是做電影的、做媒體的啊!「這都是假的這都是假的」不過這又是真的啊!就是要讓大家相信這是真的,而我也該相信這是真的啊!)

好吧!小田切大俠,你不認識的我給了你新的封號,叫做「中標男」,反正你不認識我,所以隨便我叫。

至於,關於那個《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9/21就要上映了,這真的是一部適合左鄰右舍、前仆後繼、大家一起、大手牽小手、男手牽女手、下雨天、放晴天、颱風天、放假天、上班天都適合觀賞的一部片,我決定自<�惡女花魁>之後每一部片都用一連串碎碎唸的宣傳詞請大家進戲院,這樣會有用吧!

欸,你說呢?中標男。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習慣用看電影的方式來舒緩心情,有時看看新片如最近的史瑞克三世,原本不是很有意願看,沒想到週五下班跟同事一起去看,竟發現影片出人意料的爆笑,短短的90分鐘內,把辦公室的所有公事及壓力一掃而空,看電影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在黑嘛嘛的房間暫時忘記現實的痛苦,在人工創造出來的非寫實空間裡暫時當個旁觀的上帝,忘記自己的真實存在。

這是運氣好遇到像史瑞克這種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影片,你不可能在這部影片裡面看到自己的切身經驗,不可能在這部影片裡找到現實生活中的不好記憶的複寫,一般劇情片就有可能,這時候有時會造成一些反效果。

前陣子租了《戀愛沒有假期》,就是這樣。

故事是講兩個三十歲左右、事業有成、愛情一事無成的女人,交換公寓 (根本也是換國家),希望能夠脫離一下周遭每天都看到的人事物,希望能夠在短短的假期裡有所改變,結果也很不出人意料,他們果真都有了他們想要的改變,雖然我們都知道,他們所追尋到的不一定會長長久久,但至少一開始度假的目的倒是達到了。

原本租這部片以為是喜劇片,想要笑一笑紓解一下緊張加空虛的心情,沒想到看到跟自己生活重複性這麼高的電影,反而看完不知道為什麼眼淚撲蘇撲蘇掉下來,難過了好一下下,兩個女主角跟我的狀況實在是太像了,你看看他們的狀況:

1. 三十歲左右 (有!)
2. 事業有成 (嗯~~~算有穩定工作啦!)
3. 愛情一事無成 (這狀況發生在我身上已經有兩個月了)
4. 希望能夠藉著假期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脫離一下周遭每天都看到的人事物 (有!除了好飯咖F君會相同以外,其他都不一樣)

接下來,只是看我假期裡面是否能夠跟他們一樣,達到「改變」的目的了!

依我看來,這種好萊塢給的夢幻,到了這一個階段,是沒有太大的重複性可能。我看我去東京,應該頂多跟原子小金剛及龍貓有見面的機會,或是頂多可以逛到東京的商店,其他應該是不可能發生的。

講到這裡,大概就可以猜到為什麼眼淚會開始撲蘇撲蘇掉不停了吧!每次在電影裡面看到「感同身受」的部分通常不會是太正面的,太正面的是一場夢,夢的實現機率幾乎是零。(我們不是在拍恐怖劇場,當然不可能夢跟現實相符合啦!)

看完《戀愛沒有假期》的結果,是我還得看兩集「時效警察」來讓自己的心情舒緩,讓難得扮傻的小田切讓來娛樂自己一下,看完之後又發現,自己竟然得要靠看無厘頭日劇及帥哥來舒緩心情,自己的生活真是可悲又可恨!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固定想看某些影片,這幾年以來,每當我心情不好,想做戀愛夢的時候,就會想要再看看《愛蜜莉的異想世界》,世界就會變美好,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就會想看《穿PRADA的惡魔》,鬥志就會被激起來,屢試不爽,相信很多女性同胞跟我有相同的經驗及想法。

只是,今天在重看《愛蜜莉》,竟然也會有上述負面的「感同身受」或是「They are talking about me」的情況發生!愛蜜莉在牆壁裡找到的那盒玩具的糖果盒,是NANCY的名產,車站出來對面左邊那家,那個我應該有生之年都不會再去的地方,愛蜜莉喜歡用擲石子的方式放鬆心情,某人曾經承諾我會表演給我看,當然承諾從來沒有發生 (連這種小小的承諾都做不到啊!),而愛蜜莉......我的天!我想起來我是跟誰看的了!

這時候看這部片,得要多想想本片製片王母Claudie Ossard和善的臉龐才行。

這些影片都十分成功,原因應該都是他們說中了很多人的心情與處境,大家都想脫離現實,看到劇中人跟自己有差不多的處境,多少也會幻想自己也許也有可能跟他們一樣,被看到?或是被了解。只是電影怎麼說都還是處在銀光幕上的投影,也不是真實,人們也許在看電影的當下會有相同的心情或想法,但是卻不代表這些心境在人與人之間是相通的,我們多少都會希望自己跟《開羅紫玫瑰》裡面的主角一樣,讓男主角走出銀光幕與自己相遇,而電影裡的男主角當然是我們所認同的,但是這怎麼也不可能發生,人生就是人生,很現實,問題得要靠自己去解決。

是啊!問題要靠自己去解決!不然人生就不痛苦,我們就是身在天堂,而不是在人間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空的影音很糟,怎麼傳都傳不上去,乾脆用YouTube比較快!

《惡女花魁》的預告片,當初自己要老闆買的時候自己很有信心,覺得大家一定會喜歡這部片,可是竟然很多人給我吐槽,說這種古裝藝妓的電影沒有人要看!讓我心裡面害怕了好一陣子,難道自己會看錯嗎?這陣子一些觀眾的反應讓我稍微寬心一點點,希望最後的結果是大眾會喜歡的。

總之,要看就看真正戲院裡面專業的放映,我個人覺得會上戲院的電影在台北電影節看太可惜了,畢竟城市舞台的放映是有夠糟糕!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OK,因為前陣子我們也有一部紀錄片,看到美國人的紀錄片也有上院線,雖然當時沒空去電影院躬逢其盛,出了DVD總是還是給他租回來看一下。

溫室效應,記得當時買過一本小說,就是在講溫室效應,裡面的內容是:溫室效應其實是政客搞出來嚇唬人的,其實什麼海嘯、什麼淹水,都是政客在海底裝了一個大裝置,什麼冰山溶化?根本沒這回事!

看完小說讓我覺得很扯,如果溫室效應是假的,那氣溫一年比一年高好像也不是真的,那我冷氣開假的?電費付假的?

所以,來看看《不願面對的真相》給我什麼真相!

靠夭!真相是:「高爾是個大好人!」


如果你跟我一樣,覺得只要是參與政治的人所說出來的話都是屁,那你看了這部片應該也跟我有一樣的感覺,就是:「放屁!」

什麼溫室效應?這部片不是在講溫室效應,而是在講:「跟你說喔!高爾他雖然沒當上總統,但是他現在四處演講,告訴大家溫室效應有多嚴重,要大家注意,你看看,這樣一個大好人,竟然沒選上總統,那個白痴布希統治美國,美國人真是慘了,紐奧良大淹水、佛羅里達颶風,都是布希害的!你看看,高爾是個大好人!」

好啦!布希我雖然不認識他,但他也許真的是個爛腳,但是一部片打著「告訴你溫室效應的真相」來闡述「高爾有多偉大」的精神概念,未免也太精神偷渡了!

再說說他的敘述方式,是有多創新?基本上,這部片是在拍高爾的某一場演講,演講很長,鏡頭就那幾個,只有演講會很無聊,所以中間會穿插高爾的生平:高爾落選了、高爾年輕的時候做了什麼很讚的研究、他很用功喔!還會打球、還很帥、跟他姊姊感情很好、爸爸在姊姊得肺癌去世後放棄種植菸草 (不過也種了幾十年了吧!)、孩子出車禍的時候全心全意照顧他 (出來的照片是他西裝畢挺的在他受傷的孩子身旁,你不是照顧他一整晚了嗎?)......。

簡單用代號來破解他的敘事方式:如果高爾那一場演講是A,高爾的生平是B,那這部影片的結構就是A→B→A→B→......→A→B→A

我當年在國外碩士班唸的偏重紀錄片製作,學校雖然不算好,但是一些基本的紀錄片製作方式及理論也都有教了,碩士論文我放棄了理論論文,而選擇以影片加上製作報告及理論分析來代替,拍了一個兩小時的影片,方式也是這種簡單的公式,訪談紀錄與生活片段的交替,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是因為我知道我的拍攝太少 (只有不到50個小時),雖然有很多人說我拍的不錯,但我深深知道這部片有大問題:素材不夠、自我太重、以偏蓋全,雖然論文得到了高分,但我心中給自己不及格,自己也沒把這部片拿出來放 (丟臉啊!),我想我太重面子,所以導致我今天不是紀錄片導演,而是賣紀錄片的片商。

結果沒想到畢業4年後,有個美國人拍高爾,也是用這種公式,竟然得到了大小獎項,連奧斯卡的最佳歌曲都會頒給他!

我真的是虧大了,早知道自己那部當初應該拿出來給你亂放放到底,想做導演的真的不要太愛面子,有片子就要放,放到無法放!

回到正題,這樣一個無聊簡單、令人生氣的紀錄片,怎麼可以橫掃世界呢?

簡單,因為他的「中心議題」大家都看的懂。

不管是「溫室效應」,還是「高爾很讚」,大家都知道溫室效應,也知道高爾,世界上的隔閡在此已經解除,觀眾要進入這部片已經比較容易,再說,他們很聰明的以溫室效應的議題來包裝吹捧高爾的真實主題,讓不管懂不懂政治的人都想要去了解,甚至思想比較單純的觀眾還真的會相信,高爾一定是個大好人,清楚、簡單、容易,所以,他可以得到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相反的,誰會想要關心「在太平洋上有個小島叫台灣的東南部有個城市叫花蓮裡面有個國中叫美崙裡面有17個同學想不顧一切踢足球」的故事呢?

如果說,講的是「天啊!在這個小島上的小鎮裡這幾個同學為了要踢足球歷經所有苦難,更苦的是他的家哩,家中不裡爹娘不愛困難重重,他們只有待在球隊才有飯吃,天啊!他們真的是生活不易家庭有問題所以大家彼此互相倚靠信賴教練還得當爸爸跟他們朝夕相處,天啊!他們真的很可憐」的話,那世界上的觀眾可能還會以奇觀的方式來注意這部影片。

糟糕,可是我們真的沒辦法告訴大家他們很慘很慘很慘很慘,因為他們自己就算再苦也沒有說過自己慘,沒事幹麻給人家講的好像慘到太平洋去了一樣呢?

所以,紀錄片會不會受到國際觀眾的注意,一國國力的強弱說真的佔有了很大的地位,如果今天台灣是日本,或是台灣是中國大陸,當一個國家本身任何的議題都有可能成為跨國際的議題的話,也許大家就會比較注意了!

但是,我們不是!說穿了,外國媒體自從我們的領袖貪污消息之後,很多人很久都沒有聽過台灣的消息了!

我這陣子在想,也許我們的片可以再往裡面再挖深一點點,觸及一些比較中心的地方,也許會對這個社會改變會更有貢獻,國際上的注目也會比較多,但是想回來,很多人連台灣在哪裡都不知道了,全世界又大概只有台灣是無法發展足球運動的,放映這部片之前,恐怕除了要加地圖介紹台灣之外 (當初阿薩亞斯拍侯孝賢的紀錄片第一張字卡就是地圖介紹台灣長在哪裡),還得文字說明台灣是如何的一個無能的制度因此成為全世界唯一沒有辦法發展足球運動的國家。

我想,加了這張字卡,也許能夠得到注目的機會會比較大,因為真的很多人在看我們影片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其實台灣是沒有足球運動的,因為對他們而言,足球不是全世界都在踢的嗎?

Anyway,我又扯遠了。

總之,一個這麼簡單的《真相》都可以得奧斯卡了,但更有趣的,也許是《真相》背後,更有趣的真相吧!

我啦!我看到高爾=政治人物,而政治人物對我而言=說的都是屁話,我真的很難相信他想告訴我的任何《真相》!

後記:
1. Personnally,我不認識高爾,所以他是不是好人不予置評。
2. Personnally,我相信溫室效應的存在,因為我很怕熱,而且天氣一年比一年熱,一年比一年怪,所以我們應該全部都搬到101上面的避雷針上掛著,如果沒被地震震死或是被雷電死或是被太陽烤死的話,我們應該就不會被水淹死。

但是我真的相信溫室效應的存在,所以請好好節約能源,利用大眾交通工具,保護你的環境,多種樹,如果你家有地可以種,愛護小動物,雖然這跟溫室效應無關,但是動物很可愛,狗狗貓貓別再虐待牠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