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我睇影 (1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絕美之城  

 

(本文原載於TVBS週刊)

羅馬昔日容光,讓今日身在其中的生靈,如此沈醉,忘卻了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於是就無意義地日復一日,依附著這城市的歷史與藝術的光環,等到皮皺身老,才驚覺自己所剩下的,只剩下老年腐敗的氣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dapest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觀眾看的故事,還是讀者閱讀的小說,還是小說家聽到的故事,還是門房Zero經歷的故事,但總之,絕對不是葛斯塔夫的故事。

真人真事,從來沒有存在於任何一個創作裡。真實無法複製,再說,每個人所見的真實是如此不同。

關於作者與創作者的世界,近期沒有比《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更寫實的了!這樣的風格對他們來說是寫實?嗯,沒錯吧!

(以下文章,原刊於TVBS週刊)  


一個故事說的不好,真英雄也會變狗熊;一個故事說得好,販夫走卒也能名流千古。到底是說得人重要,聽的人重要,還是故事裡的那個人重要呢?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米炸彈客  

口口聲聲說很忙,該寫的文章還是得寫。

今天不能算是說電影,應該是說,想藉著一部電影,去講一件事。

這部電影是《白米炸彈客》。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愛成癮的女人》-寓教於性(還是太聰明的導演容易讓人討厭)

nympho

 

以下這篇文章,在TVBS週刊原題為「寓教於性-《性愛成癮的女人》」。但既然在我自己的部落格上,我想我必須坦承,自從《驚悚末日》以來,本人就很難喜歡這位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的電影依然拍得很好,會看電影的人很清楚,他自己又更清楚。這傢伙聰明到知道自己贏過這世界大多數的人很大一截,他當然不會委屈自己去取悅那些智商比他低的傻瓜,所以在自己的電影裡玩起了一場又一場的遊戲。他聰明,所以驕傲,更是自大。如果他在坎城影展說出自己是納粹,或是在柏林影展說自己不再受歡迎,請不要同情他,他不需要我們的同情。你必須相信(至少我是這樣相信),他很清楚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而他可以如何利用這種反應來達成他要的目的。他不可能不受歡迎,因為他的電影依然在全世界播映。而也不要太驚訝他說自己是納粹,當你透過他的作品,發現這傢伙是如此的崇拜自己時,你就知道他的立場,其實根本無需驚訝。那是一個聰明過頭又自恃過度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傢伙。別人繼續崇拜他不關我的事,但很多人包括我,都寧可選擇離他遠點,當然不是指他的人,而是他的電影。

 

我看得很累了。

 

不過,這回因為工作所需,看了《性愛成癮的女人》上下集,我必須坦承,看完之後還是有那種「王八蛋我知道你很聰明但你可以謙卑一點嗎?」的憤怒,但仔細想想,他這回還算比較能讓我接受。如果你知道一個導演拍了一部利用性所引起的爭議,來吸引大家進來觀賞的電影裡,其實包裹著自己對塔柯夫斯基的敬意,就應該可以稍稍原諒他,至少這個自大的人還是有個崇拜的對象,而且這人不是撒旦或希特勒,而是塔柯夫斯基,身為電影愛好者,真的得要稍稍放過他一會兒。

 

以下,先放原本刊載在TVBS週刊上的原文。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遲來的守護者    

(TVBS週刊原載+奧斯卡之後補充)

------(以下原載於TVBS週刊)-------

一段真人真事,經過了小說的詮釋,又依據小說改編成電影。二度改編下來,真實與故事之間,究竟隔了多大的距離?而故事與真實事件之間的吻合,又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遲來的守護者》一開始是改編自真人實事的小說,原作者馬丁希史密斯,原本是一名BBC新聞的記者,因為轉任公職不順而被迫回到媒體圈。本來只寫嚴肅專題的他,為了討生活,只好從他一向看不起的「社會趣聞」下手,專門將市井小民的故事戲劇化,變成賺人熱淚的好故事。也因此,他遇上了菲洛米娜。1950年的愛爾蘭,民風閉鎖的社會裡,菲洛米娜未婚懷孕,而被家人丟入天主教教會,用苦工來為自己的淫亂贖罪,並換取生存的機會。誰料,為上帝服飾的天主教教會,居然在母親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他們的孩子販售到美國去。50年來,菲洛米娜報著歉疚與懷念,把私生子安東尼藏在新裡,直到她兒子50歲生日的那天,她才把這秘密說出來,並且因緣際會遇上了馬丁,透過媒體的力量替她跨海尋兒……。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WolfofWallStreet_iTunesPre-sale_1400x2100  

(本文原載於TVBS週刊)

美國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雖然不只拍黑幫,但他所拍攝的黑幫電影的確深深影響著世界上廣大影迷,其中最為人知的應該是《四海好傢伙》,該故事描寫從小就夢想進入黑幫的雷李歐塔,從加入黑幫、一路努力往上爬,經歷了金錢權力毒品與性愛墮落,最後為求自保而背棄幫派的故事。《四海好傢伙》是1990年的電影,而在2014年的今天,馬丁史柯西斯拍攝了華爾街的金錢權力毒品與性愛墮落,也就是《華爾街之狼》。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個女人的故事  

(本文原載於TVBS週刊)

女人的情感複雜而細膩,對愛情的期待也特別高,現實生活中尋不著,就往電影小說裡尋慰藉,這是女人喜歡愛情故事的原因吧?以下幾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對照電影與人生、現實與虛幻,人生與戲,是否彼此追逐……。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ele  

2013年的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特別頒給了《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這部片的導演阿布戴柯西胥,以及兩位女主角阿黛兒艾薩卓普洛斯以及蕾雅瑟杜。不論是頒獎前的紅毯上,或是領獎的那瞬間,三人像是共同體,一起享受共患難之後的成果。

只是沒多久,這部影片就爆出了許多爭執:女主角宣稱再也不跟柯西胥合作,甚至在三人分頭在世界各地宣傳期間隔空互罵;導演也抱怨媒體老是問及性愛場景,而沒想到他在台灣做完第一場QA之後,居然在最後特別感謝台灣觀眾,是他宣傳這部片以來,第一次沒有被問及性愛場景怎麼拍的問題;而這部片的原著漫畫作者,也跳出來說影片根本與原著無關,最後在世界各地,漫畫與電影都不能結合宣傳(只能分頭各自進行)。

好事多磨,好片也常得受到各種磨難,不論是拍攝前、拍攝時,就算在拍攝後也可能發生。然而,只要片子夠好,在多的爭執都不會動搖影片的地位。《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除了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以外,也在不少地方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的殊榮。飾演阿黛兒的年輕演員(也叫阿黛兒),甚至以該片獲得了許多最佳女主角,前途一片光明。影片成功,就算大家扭打成一團,對大家依然好處拿不完。(所以到底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因此還是講講影片本身比較重要。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稻程正式海報-Jok  

 

《大稻埕》上映後票房雖然好,必須坦承,觀眾對這部電影似乎褒貶不一。我不敢說這是一部讓我熱血沸騰的一百分好片,但台灣電影如果做出了一點不一樣東西,我們都應該不能忽略它挑戰成功的那一塊。以下幾個個人想法,並不是盲目推崇,而是看完《大稻埕》之後,內心油然而生的那一點點激動,希望能夠表達出來,讓大家去看到這部片的好。

 

(以下微雷,個人認為不影響觀影,大家可以自行斟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私-《雲端情人》(有雷)

 

0019  

看完《雲端情人》,好久都無法下筆(筆?),但又覺得似乎應該寫些什麼,畢竟看電影的過程中,心情少有地起起伏伏,因為片好嗎?因為好看嗎?不不不,即使是,但都不是這些糾結的主因,我想大概是因為,這好像我,但我又不想承認。

 

寫了,就等於坦承自己的孤獨,我們甚至於不敢說寂寞,因為孤獨有可能是自己選擇的,寂寞卻是一種被迫。

 

但是《雲端情人》裡的劇中人,是寂寞。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夢最美,能夠實現,更美-《白日夢冒險王》與《內布拉斯加》

The-Secret-Life-of-Walter-Mitty-1

 

是的,如果你早就決心照著自己的心意,過著自己想過的日子,那《白日夢冒險王》對你來說,頂多就是一種熟悉的過去,但已經無法激勵你。但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肯定讓許多只能過著平凡無奇生活的人一絲激勵。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過著「沒去過什麼特別的地方,並且沒做過什麼特別的事情」的日子,他們只是日復一日,努力的維持自己的日子,從現在一直到兩腿一伸的那天為止。「勇氣」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妄想的名詞,並且帶著一種不負責任。不過,要說清楚的是,要過這種日復一日的無聊日子,還得做到毫不抱怨、完全認命,這個人需要具備的勇氣,說不定比任何人都還要多。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日列車  

奉俊昊似乎從不批判某一種人,他批判的對象,永遠是「人性」-不分人種,沒有國界,在他的世界裡,人幾乎平等。

 

唯一的不平等,都是人所造成。

 

《殺人回憶》中的警察與平民,男性與女性;《駭人怪物》中的父親與家庭、政府與平民、美國人跟韓國人;《非常母親》中的聰明與弱智、強權與弱勢......不管人站在哪一方,都自以為世界掌控在自己手裡,可以去改變什麼,但終究徒勞無功,甚至自作自受。

 

這一切,到了《末日列車》,全部濃縮到了一列火車裡。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LO ILO  

 

說是電影觀眾也挺現實的!雖然《爸媽不在家》這部片早在坎城得了「金攝影機」獎(最佳電影處女作),一部華語電影得到這個獎項,在我的印象中應該是第一次,然而這部電影不是來自中國,也不是來自臺灣,而是向來被視為華語片邊緣地的新加坡。然而,這部片在跌破眾人眼鏡,奪得本次金馬獎最佳影片前,要獲得市場矚目,簡直難上加難,大多人會說:「新加坡片,講這種奇怪的台語跟國語,女主角還是菲律賓人,拜託誰想看啊!」想想,這部片還好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看導演陳哲藝上台領獎前那副驚嚇的模樣,想必做夢都沒夢到會是如此),否則,會有多少人因此錯過這一部用平凡來感動人的佳片呢?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ravity-imax-poster  

雖然宣傳詞是Don't Let Go!(別放手),但事實上,重點叫做「放下吧!」  

 

看《地心引力》這部片,會讓人有的第一個疑惑,是「片中其實一直沒提到『地心引力』!」我們只看到片中人在無重力的外太空中,不停的漂流,如果說文要對題,那這部片豈不離題離太遠?

 

「地心引力」到底是什麼?那是一種讓世界萬物能穩穩地紮在地面上的力量,讓人有辦法「腳踏實地」。我們對地心引力,有一種因習慣而產生的依賴,少了地心引力,我們將四處飄流,飄無定所,會讓人恐慌。就好像影片一開始,當太空裡地衛星碎片砸毀了太空船,導致女主角在太空中飄流時的那種恐慌,幸而最後她冷靜下來,面對眼前的狀態,才得以控制這種無重力的情況,並且藉著同伴的協助獲救。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5755597  

 

別說你不相信,連我自己都不相信,居然有一天,我會把這個片名與這張照片,放在我的部落格上。各位別誤會,不是我對該團有反感,而是自己從來不是他們的粉絲(我甚至是到前兩年才知道這個團的,說我是外星人吧!)。只是,既然不是粉絲,怎麼會去看這部片呢?好吧!我也只好承認,我觀賞的片商招待的特映會,因為聽聞該片要做成4DX版本,一整個興致勃勃,片商朋友就「費盡千辛萬苦」地喬出一張票給我這個不是粉絲的傢伙看(說到這還真是不好意思呢!早說我就不敢跟你們要了啊~)。

 

因為我看的事4DX版本,所以本文只討論4DX版本的範疇。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rush-movie-poster-8  

 

好吧!海報真的很醜,你沒想過,怎麼雷神索爾會跑去演這麼老派的電影?這是什麼?賽車片?台灣有人在看賽車嗎?賽車的人不都很潮嗎?怎麼這海報像是從電影公司倉庫裡挖出來的老DVD海報呢?

 

海報會影響到一個人對一部片的觀感,所以海報的確很重要,偏偏,這部片試完片之後口碑爆棚,突然之間,海報變得不是這麼重要了。

 

這海報,左邊的是雷神索爾,右邊的是之前在《再見列寧》裡萌到出汁的丹尼爾布爾......老了之後又上特殊化妝的模樣。

 

兩個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兩種個性,一個代表自由,另一個代表紀律,這是一個兩個看似針鋒相對、實而惺惺相惜的故事。

 

好吧,我有朋友說,我這篇文章比雷神還雷,所以如果你要看下去的話,要有心理準備了。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失魂 小  

 

台灣這幾年冒出頭的電影導演之中,鍾孟宏無疑是最具風格化的導演之一。或許是長年廣告拍攝經驗的累積,以及個人電影品味的豐厚基礎,鍾孟宏導演先前的兩部作品,不論是《停車》或《第四張畫》,獨特的影像風格,與不流於俗的敘事方式,都是讓影迷們印象深刻的主因。

 

是的,台灣很少人這樣拍電影。

 

這幾年的台灣電影主流,是溫情、熱血與喜劇,鍾孟宏導演的作品,卻是一貫的冷冽獨特,似乎是想在一片溫情熱海之中,開出另一條可能的路。或許,他只是在拍自己想拍的電影,但是,幸好有他,否則,大多數的台灣電影,真的越來越像。

 

也許是因為這種不同,讓鍾導的作品,在國際影展中越來越沉寂的台灣電影中,能夠受到各國國際影展的青睞:2008年,《停車》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視,之後的《第四張畫》與八月底要上映的《失魂》,都應邀到北美市場最重要的多倫多影展,《第四張畫》是北美首映,《失魂》則是國際首映。你會說:「那不就是拍給外國人看的嗎?」請不要有這種迷思,也許鍾導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去說他電影中的故事,但並不代表,這故事並不屬於台灣。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舖師      

 

台灣電影近來的潮流很明顯:清新、本土、勵志、好笑。亂世之中,基於人民對現實的疲憊,這樣子的電影通常會風行,因為提供了很多人提供一個暫時的庇護所,可以在黑暗的空間裡,讓神識暫時脫離現實,能笑能鬧能溫馨,像是注射腎上腺素一樣,看完之後整個人就充滿希望、精神了起來,明天又能夠繼續面對低迷的現實人生。

 

從電影類型的流行,的確能夠看出社會現況。一部有辦法讓人笑讓人哭的電影,的確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真正厲害的作品,除了讓你笑讓你哭之外,還能夠反應一下社會層面,就如前面所說,社會人民把電影當成逃避現實的庇護所,現實生活中笑不出聲,只好躲到戲院裡頭笑。成功的創作者對於社會一定有更高的敏銳度,他們知道要拍好的喜劇,但一定也看的出社會出了什麼樣的問題,而好的創作者的特性就是:要他封起良心閉嘴不批評,很難!於是,從市場、社會等種種限制之下,他會把個人的觀點埋在電影裡,有相同想法的人一下子就看出來,不然還可以對還沒開竅的人潛移默化,就算有人真的笨到什麼都沒感覺,至少還可以看著電影哭哭笑笑,拿到基本娛樂效果。

 

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而《總舖師》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acific-rim-poster-banner  

 

對於從不迷戀機器人的我而言,看完《環太平洋》之後,居然興奮到想要開台機器人,到今天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那些關於機器人的電影,不就是動畫嗎?不管變形金剛變得再厲害,狂派博派其實都是動畫做出來的,那變換的速度之快,肉眼都快要無法辨識,一整個劈哩啪啦的眼花撩亂,之後就好吧任憑自己休息一下眼睛然後就不小心沈沈睡去了......我並沒有在之後幾集的的變形金剛中睡去,因為我根本沒去看,當機器人都是以無重力的方式不斷組合變身,讓人連想到「他們明明這麼大隻為什麼這麼靈巧」這問題的時間都沒有,最後,就變成了超現實的千篇一律:假的假的,電影都是假的,之前可能還比較真但現在都是假的,不過就是細緻點的動畫罷了!(大家還記得有不動畫真人電影《威龍闖通關》嗎?根本是差不多的東西了這......)

 

 

因此,會想看《環太平洋》,純粹只是衝著《羊男的迷宮》導演葛雷摩戴托羅的名號去看。記得《羊男的迷宮》裡,那異度空間建立得極為成功、極具說服力,造型充滿風格,攝影氛圍相當成功,另外,那不是單純的怪獸電影,若要說到情感面,簡單卻不虛表,視覺上受到絢麗的怪獸與奇想的造型給吸引,情感上又能馬上找到認同。看完《環太平洋》之後回家孤狗,發現這位導演其實老早就去了好萊塢發展。1993年的銀幕處女座《魔鬼銀爪》曾經在金馬奇幻影展放映過(可惜那時發懶沒去看,現在很想拿原子筆刺自己的大腿),然後人家就被挖到好萊塢去了,1997年拍了《秘密客》(Mimic,經過朋友提醒才發現當年女主角蜜拉索維諾還有來台灣宣傳),講的是基因變種的蟑螂,會不停地模仿其他生物,最後甚至變成人。之後他又跑回家拍了《惡魔地脊椎骨》,看imdb上頭的海報好像挺恐怖的,但還真的沒看過,講的是孤兒院裡因為轟炸而逝世的小男孩鬼魂的故事;之後,他還回好萊塢拍攝了《刀鋒戰士2》、《地獄怪客》第一集,才又回去拍了當年坎城閉幕片《羊男的迷宮》,之後又拍了《地獄怪客》第二集,以及這部《環太平洋》。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fore_midnight_international_poster_1  

有哪部電影一出現,所有所謂的「兩性專欄作家」都得躲起來?不是慾望城市,更不是暮光之城,而是「愛在XXXX時」系列。更確切說起來,應該是七月中即將上映的這部《愛在午夜希臘時》,該片一舉含括許多目前兩性專欄最夯的討論主題,誰想的到,當年火車上不小心遇見的那對年輕異國男女,居然在十多年之後,在希臘的短短幾天內,就把兩性專欄主題都給演了一遍,你說,要我們這些每個禮拜要交幾篇兩性主題文章的,該混什麼吃呢?(是啦,我除了這個講話很直接的部落格以外,我是有用筆名在網路上寫些小故事的,如果不認識我的人就別追究了,一個人是可以有很多面的。)

 

喔不,我不應該這樣說,應該說,《愛在午夜希臘時》真是拯救了我們這些每週得交兩篇兩性稿的傢伙(我自己都不敢稱自己為專欄作家,因為我要是這樣做,肯定有一堆人跳出來告訴我「憑什麼!」為了避免紛爭與自取其辱,我還是避免自封這種稱號好了)。當初,我有一個看過該片的專欄作家朋友跟我說:「喂!你一定要去看這部片,會找到很多靈感!」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